稍早接受 M. MAG 雜誌的專訪,分享我對於武漢肺炎對旅遊觀光業的未來與發展分析。
二月時,我在做內部產業分析,分析到國內旅遊業將會先復甦,並且內需必須擴大才有機會拯救旅行業者。至於整體的產業復甦,這還需要仰賴他國對台灣物資或服務的需求,有足夠的外匯創造國內工作與穩定薪資環境。
全球的旅遊觀光業,在後 COVID-19 會變成另外一種的新型態。過去十年,在社群網路竄起的時候,旅遊不單單只是自我滿足,也在網路上把旅行時的樂趣分享給親友。未來十年,也就是後武漢肺炎時代,旅遊將變成區域化、並且注重旅遊的內涵,包含人與人的相處與過程體驗。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觀光業 產業分析 在 余宛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限縮陸客自由行,負面影響被誇大】
中國宣布暫停核發47個自由行城市通行證,觀光業者估計下半年將減少逾70萬陸客,產業分析師估算將流失375億元商機、GDP約減少0.2個百分點。陸客自由行被限縮,這確實對觀光市場有負面影響,但我認為影響程度被誇大,我們不該隨著中國的政治操作自亂陣腳。
(1)陸客來台是一個畸形消費市場
儘管這一次限縮的是陸客自由行,但陸客旅遊市場的本質結構,基本上是中國計畫經濟與統戰的政治產物,是一個畸形的消費市場,陸客來台有配額,就好像水龍頭,要開要關、人次的多寡,全憑中國一手操控,而且一條龍式的壟斷,在馬政府時代早就證明台灣業者根本無利可圖。
台灣業者過度依賴這一塊人治的畸形消費市場,在團客市場上一窩蜂搶進,失去該有的危機意識,把政治上的順從,看得比觀光品質上的提升與創新還重要,結果造成供過於求、削價競爭,旅遊品質倒退,中國一限縮陸客來台人數,台灣業者馬上哀鴻遍野,若把問題全推到民進黨政府頭上,實在有失公允。
觀光產業2017年的產值為新台幣2850億元,僅佔GDP不到2%,但在中國的政治操作與台灣紅色媒體的渲染之下,卻對台灣社會產生山搖地動的民粹效果,該檢視的應該是這種造成台灣撕裂的手法。
況且,美中貿易大戰升級,中國經濟與投資環境正在惡化,人民幣持續貶值,中國民眾的消費能力下降,多少會影響出國旅遊意願,所以對於陸客來台觀光市場不宜期待過高。
(2)拚觀光,真的只能靠陸客嗎?
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拼觀光、救經濟,真的只能靠陸客嗎?」當然不是!被忽略的還有兩大商機,分別是我們自家的國旅市場、日籍觀光客市場,而這正是我在今年2月19日對行政院長蘇貞昌提出的施政總質詢主題。
台灣的觀光市場品質沒有創新提升,造成我們台灣自家人的消費力流失到國外,尤其是日本,台灣與日本每年有近新台幣1000億元的觀光逆差。此外,外籍旅客在台灣的消費力也呈現年年衰退衰退,每人的「日均消費金額」從2013年的224美元降至2017年的179美元。
大家想想看,這流失到日本的1000億元消費力如果留在台灣,我們GDP成長率可以增加0.4個百分點,整體上達到3%的成長是可能的,完全可以填補流失掉的陸客市場。
至於外籍觀光客的消費力,在中國、港澳、日本、南韓、新南向及其他國際旅客當中,日客才是商機含金量最高的客源。
根據觀光局統計2017年日本旅客最愛台灣景點,清一色都集中在台北,中南部景點對日客吸引力不足,但這就是潛藏的商機,就看中南部地方政府怎麼吸引日客。
(3)台灣內需消費力正在轉強
中國宣布限縮陸客自由行之後,南投縣長林明溱直呼「完蛋了」,但是卻也有更多網民高興的說「終於可以環島旅行了」、「又是國旅的好時機」、「終於可以好好遊日月潭了」,更有網民說「不來也好,說話大聲,沒有禮貌,到處殺價,一條龍服務對台灣經濟跟本沒提升。」
中國限縮陸客自由行,台灣觀光市場最需要的及時雨,其實就在我們自家人身上。
今年上半年,所得稅制優化幫319萬戶民眾退稅,今年前5月平均每人每月總薪資增加1245元,上半年平均就業人數成長7.4萬人,就業增加、薪水增加、退稅增加,大家留在口袋裡的錢變多了,就願意花錢消費。
我們的零售業、餐飲業等庶民經濟果然受惠,經濟部上個月就公布好消息,我們的內需轉為熱絡,零售業、餐飲業在今年6月及上半年的表現,雙雙創下歷年同期新高,這一股消費動能還會持續到暑假。
更好的消息是,美中貿易大戰促成台商回流,投資金額5,000億元大關早已提前達標,創造了4萬多個的工作機會,目前正在向8,000億元目標邁進。官員評估,如果美中貿易大戰持續延燒,回流投資金額向1兆元叩關也並非不可能。
無論如何,被政治化的觀光不會穩定的發展、也不會永續的發展,台灣社會應該要看破、要醒覺、要預防中共操弄觀光撕裂台灣的手段與野心。我們已預知台灣大選以前,中共一定會再重複操作觀光問題,也因此做了準備。
台灣觀光人次不僅在去年創下歷史新高、觀光客的來源國也更多元,而調整產業結構、改善內需經濟,不但讓我們第一季的經濟成長率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更獲得國際財經媒體彭博社的肯定。
經濟動能強勁與投資熱絡,台灣的內需經濟沒有看淡的理由,誰說一定要靠中國呢?
相關報導:
1)秋冬旅遊補助9月上路 估觀光效益256億
https://pse.is/J5RF9
2)就業增、薪水加、退稅多等效應 今年民間消費保溫
http://udn.to/KB8AE
3)6月內需熱 餐飲、零售額飆同期新高
http://chinatim.es/GVVE9
4)中經院:斷了自由行陸客 毀不了住宿餐飲業
https://bit.ly/2ZtU0mU
觀光業 產業分析 在 Y道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吹噓一個產業分析的經驗。
.
我在 2010-11 左右做過一點點台灣手機市場研究,不到一年。但因此跑了一些通路 (e.g., 神腦,以及產業位置類似神腦的公司)
.
那時這些通路已經遇到一個問題:產業結構變化中 (ing) 。那時候手機開始轉成智慧手機,價格太高,大家沒補貼買不動 #featurephone_smartphone,面對轉換的時代。
.
你去問這些手機通路 (姑且這樣稱好了?不然現全虹該怎麼稱其業務類型?) 他們遇到一個狀況,即業績看起來成長,但全然是虛胖。因為賣一台智慧手機頂得住好幾台 feature phone或者其他週邊的銷售額;可是 smart phone 對他們來說不是太好賺的生意 (跟商業模式有關)。所以業績不斷的提升啊,可是那並不是一個「生意變好」的趨勢 ... ,而是產業在變,門市只是跟著一起動而已。
.
來客數變少,靠手機撐著的生意,是警訊!
.
#我這幾年還真沒做過手機門市的研究
#以前會每個月去所有電信門市通路_拿新DM一個商品一個一個對
.
同樣的, 旅客這個分析其實不難做。給我 data 我一定可以分析出來 ... 因為你要探討的是經濟行為,但國別 / 總人數,跟我們想探討的議題 ... 有一點點距離。我們應該用一些「跟商業模式有關」的變項來製圖。
.
#如果 只用一個表來分析,我會希望他用總旅客人數 x 團客/散客;如果可以再把調查過的在台消費金額給擱進去,答案大概就出來了。
.
你就想想:如果團客不來、散客增加,而這些抱怨的旅行社、飯店業、遊覽車、導遊、餐廳 (...等) 肯定覺得很傷呀!因為他們的商業模式必需跟旅行社分潤嘛,沒團客怎麼賺錢?來再多散客,也不是他們的生意呀! #如果可以把旅行社的客人數或營業額也一併統計出來 這樣我會更好寫報告
.
至於說來很多散客,究竟爽到誰?我覺得背包客、青旅、小吃,轉型的導遊,明明就賺得很爽啊。只是這些人沒必要、也沒力氣出來對著政府端說:「我們賺得很爽,你們幹得很好。」吧。
.
假設團客還是很多,那我們應該探討的是:究竟台灣遊客的來台消費金額統計是多少?然後,為了增加他們來台的附加價值,觀光旅遊局應該怎麼設計新的產品或服務,來吸引這些客人消費 ---
.
這才是從統計到商業模式喔!
.
我每次看這些做表格的,都在想:你們來上上我的課吧?
.
#東南亞真的來好多
#他們的消費能力據說也很強啊 ?
#沃草小數據 #觀光數據FactCheck
聽說因為陸客(X)中客(O)不來了,台灣觀光業受到重大的衝擊?真的嗎?
但是中客真的變少了嗎?少了中客,台灣就真的沒有觀光客了嗎?
為了解答這些疑問,阿草將針對台灣觀光統計數據,展開一系列的 #FactCheck ,帶大家一起看台灣的觀光產業實況!
#台灣觀光業越來越國際化
來台觀光人次持續成長,那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業者覺得 #觀光崩盤 呢?
#欲知詳情請待下回分曉
資料來源:交通部觀光局
---
🌱 定期定額支持沃草,製作更多你一定要知道的專題:https://watchout.backme.tw/checkout/332/2688
觀光業 產業分析 在 #旅遊業產業分析顧問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旅遊研究所主筆#旅遊業產業分析顧問#16年網路媒體旅行業資歷#旅遊業演進概況. ㅤ. 課程首先以旅行產業概況作為開端,狹義的「旅行產業」包括旅行業、觀光旅館業、旅館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