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他們一個五歲多、另一個才快三歲的時候
除了去上學
其他時間跟我是分分秒秒不分離
黏緊緊的
連我上廁所、洗澡
他們都要在那小小公寓的小小廁所裡等我….
無論是刷牙洗臉、大小號、洗澡
他們會把一些玩具拿進去浴室陪我
或是拿著板凳坐在裡面跟我講話
到了國小的第一次成長營
要出去過夜
我們彼此開始練習分離的感覺
第一年、第二年…..還是不太習慣
哥哥的成長營過了
換妹妹的….依舊覺得怪…
一直到了那一年
我必需把他們送去上海
每一次送機 多不捨都告訴自己..他們可以照顧自己的
每天的視訊
眼睛吸著螢幕上的兩兄妹
才知道 不能擁抱時
可以用我的目光看清楚他們
將他們的每個眼神、笑容、悲傷、肚子痛(妹妹到了那第一天就吃壞肚子)
將所有看見的 放進我的腦子我的心裡
時間過得很快
一轉眼
已經都是大小孩了
這年紀的大小孩其實更讓我擔心
因為這個年紀有憂愁或煩惱不一定會說出口
愛媽媽也不一定會表達出口(除了媽媽給錢的時候)
我總是做好準備
告訴自己
我的孩子們不會故意去做傷害我或讓我擔心的事
萬一真的有發生什麼事
那也是青少年階段在學習怎麼變成一個大人
不試著跟大家一樣可能就不會成長
這是他們社會化的過程
只要不是壞事 只要不是傷害別人的事
成長的過程裡
如果不自己跌倒然後爬起來
那又怎麼會成長
身為媽媽的我
小時候亦是如此
父母說的 我都覺得父母不懂我的世界
結果出去「社會化」
跌了幾次 爬起來 就蛻變了
我是袁義袁融的媽媽
但我不是他們的護膝護肘,更不是他們的安全帽跟安全氣囊。
我會保護他們,但我沒辦法幫他們成長跟幫他們社會化。
我還是很想念那兩個小鬼滾在我床上,搶著抱我說:『我長大要娶妳當我老婆!』『我長大要嫁給妳當妳老婆!』
逗得我很開心
但他們到底以為我是男的還女的啊🤣
中秋節很有感
青少年們都各自跟朋友過節
媽媽告訴自己
接下來
媽媽一個人的時間會更長了
有點孤單
但
覺得孩子大了 真好
每天都開心出門 平安回家
真好
🌹本週開團商品,爆品都上架了,請進社團喊單陸元琪gogo購🌹
覺得父母 很 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有條件的「假愛」
恩希認為自己毫無理由被差別對待的意識相當強烈,與我諮商期間也不斷哭訴,自己被妹妹與父母孤立的排擠感與自卑感,我問恩希覺得是什麼原因才導致父母的差別待遇。恩希聽到這個提問時露出驚慌,看來她原本預想我會說「身為父母怎麼可以這樣差別待遇?」,我緊跟著向驚慌的恩希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雙方付出、累積互動而來的,要不要先想想自己為父母付出了什麼?」
「妹妹愛撒嬌又會準備相關紀念日的活動,也願意聆聽爸媽說辛苦的事情,這些我都不會。」
「因為沒做而被父母差別對待,又為什麼不願做呢?」
「就是不喜歡,覺得很累,也不知怎麼做。」
「那妹妹覺得很簡單嗎?」
「這個嘛⋯⋯我沒想過。」
「恩希,那妳要不要試試看跟妹妹做一樣的事呢?」
「這我沒辦法。」
「就算妳能獲得認同也不願意嗎?」
「我沒有辦法做得好。」
恩希與妹妹對父母的情感表現方式相當不同。恩希自小就相當有主見,自己想要什麼需要什麼都會說出口,但妹妹就不同了,她很會迎合父母心情,甚至沒說過「不要、不喜歡」等這類表達自己想法的用語;與恩希的相處也都會忍耐讓步,所以父母自然而然疼惜並稱讚恩英很乖,以及認為只顧自己的恩希很自私。
然而我覺得恩希跟父母之間的關係看起來更像一般父母子女的關係,而妹妹恩英與父母的關係卻是常見的與他人的關係。所以認為恩希要求太多、自私的行為,其實只是基於恩英完全不這麼做的反差,並非恩希展現出不適當的樣貌。
恩希的家境不算好,所以小孩時常會有交不出營養午餐費的情況,更別說有零用錢可以在放學後和朋友們去吃點心。每一次恩希因為沒錢而覺得丟臉不斷吵著母親時,媽媽都會很傷心,但也會掏出一點錢給恩希當點心費或零用錢。
妹妹卻正好相反,不生氣也不胡鬧,也不曾有過任何負面的言語,所以母親覺得恩英比較乖、不會找麻煩,再加上每一次恩英都較為順從、聽話,這讓母親像是擁有全世界的開心。每每看到母親跟恩英這樣,恩希就覺得自己被排擠而產生自卑與挫折感,也就更加討厭她們了。
於是趁父母不在時恩希便會修理妹妹,只要妹妹向父母告狀的那天,恩希就會被父親打得很慘,然後又將滿腔怒火再一次燒向父母與妹妹,所以整個童年的印象就在修理妹妹後被爸爸痛打的惡循環中度過。恩希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因為渴望父母的愛而生氣,反而認為自己遭到虐待、自己受到差別待遇而怨恨父母。
「妳認為自己想要的愛被妹妹拿走,那妹妹看起來幸福嗎?」
「不知道,我沒有想過也沒有問過,有時妹妹會跟我說,很羨慕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我聽不懂,也就右耳進左耳出地當做沒聽到。」
我要求恩希幫忙確認,妹妹怎麼看待父母對她的態度,恩希雖然有點猶豫但還是答應問問看。
結果妹妹恩英覺得父母不愛自己,只是怕像姊姊那樣地被罵、被打,所以才不敢表現出任何情緒,認為只要乖乖聽話就不會被父母討厭,但成長過程中一直不覺得真的被疼愛。
這一種「假愛」是個人中心治療創始者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所說的價值條件(conditions of worth):「一個人不是以本來樣貌被認同與尊重其存在價值,而是必須完成某些條件後,其價值才會被認同的狀態。」一般來說,這是父母在養育過程中,採用了錯誤教養方式所造成的結果,諸如「你要乖乖聽話」、「不要無理取鬧」之類的說法,對孩子來說就等於「你要乖乖聽話才是有價值的人」、「妳若無理取鬧就是沒有價值的人」。
當恩希聽到妹妹這樣說感到相當衝擊。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被差別待遇、不被父母疼愛,同時也深信自己被他人討厭,卻在此時此刻發現過去的那些確信竟然都是不真實的,頓時感到空虛。她發現那段時間的誤會只是造成自己的委屈與嫉妒,覺得很不值得。
我跟恩希說,她錯過的那些新事實和自己原本的樣貌,才是最珍貴、最有價值的存在。和恩希說的這些話,正是羅傑斯所主張的,為了治癒被困於價值條件中的來談者,諮商者最重要的姿態就是「無條件正向關懷」(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
在那之後的諮商,恩希對於我完全接受她的話語與態度,依然有點茫茫然,不過她開始接納自己是最珍貴存在的這個事實。更令人開心的是,恩希再也不會覺得為了獲得父母的愛,就必須強迫自己做出和妹妹一樣的事。
.
《#我已經忍你很久了!》
學會剛剛好的生氣!八個真實故事讓你找回自我,不爆雷也不再忍氣吞聲
.
作者:姜賢植(Nudasim), 崔恩惠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等一下(9/17)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有條件的愛,這也是我們傳統教養中的重要特色—如果孩子的表現不符合父母的期待,彷彿沒有資格存在。然而,別說有條件的愛了,有些父母是連「愛」都不願意表達,說不能肯定鼓勵孩子,不然孩子會驕傲懶惰。
傳統父母也喜歡拿孩子來比較,偏心也很常見,例如傳統的重男輕女。但大部分的傳統父母,不太能覺察自己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只會理所當然地要求孩子要孝順,即便父母給每個孩子的資源大大不同。
我常感恩,幸好現在這些事可以談了,幸好現代的父母相對開放且願意成長,可以盡可能免去代代相傳的悲劇。手足之間彼此多溝通,也能還原我們對幼年經驗的片面認知,非常鼓勵。
祝願您,能先練習給自己無條件的愛,這樣才給得出真誠的愛!
覺得父母 很 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情感離婚的和睦家庭
熙善是個獨生女,父親是高階公務員而母親則是教師,家庭經濟非常安穩,但由於父母都忙於工作很少有時間跟女兒相處,熙善一直都很寂寞,獨自一人去學校、去補習班,不會煩父母也不會吵,從小學開始就什麼事都一個人搞定,為此父母總是誇讚著熙善。
即便如此,熙善的父母極少提及有多愛她,他們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人生,時間一久熙善自然就越少與父母對話。我理解到熙善的家缺乏溝通與情感交流,與其說是和睦家庭倒不如說是不關心寂寞的家。
孩子們都是在與父母的情感交流中學習如何與別人溝通與建立關係,以及依據不同情況與情緒,比方生氣時、喜悅時、痛苦時、難過時等等,找出自己細微又具體的情感表達方法。多數人會透過分享心情,找到成熟且適當的表現情緒的方法,但可惜的是熙善從未有過這種機會,她不知道自己感受到的情緒是什麼,所以會選擇忽略負面的情緒。
成長過程中,熙善一直認為家裡如此安靜是理所當然的事,直到國中第一次到同學家玩,看到她的家庭狀況才讓熙善感到衝擊。同學的一家人會坐在餐桌前一同吃飯聊天,那時的熙善才意識自己家裡的情況或許真的很奇怪。
事實上在熙善的成長過程中,曾有過覺得父母好似不愛她、不關心她而感到難過,卻沒有直接表現出來,之後也就漸漸覺得沒有情緒交流反而更舒坦。
我問起她父母之間的相處如何時,熙善說沒什麼情感交流,既不吵架也不會對彼此有愛意的表現。熙善這樣說道:「印象中從我小時候父母都是分房睡,也幾乎沒看到兩人說上話,有話想說會寫字條或透過我傳話。」
熙善的父母屬於「情感離婚」(emotional divorce)的狀態,也就是雖然法律上沒有離婚但精神上已經是離婚的狀態。沒有對話、沒有情感交流,當然也沒有性關係,物理上住一起,法律上是夫妻,卻和陌生人沒啥兩樣。法律上沒有離婚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周遭人的看法、自己的面子、子女的婚事、財產分割等等。精神離婚的夫妻多半會分房而睡,吃飯也不一起,通常這種情況下,配偶與其他人見面交往也不會干涉對方,就只是住在同一屋簷下而已。
這一類夫妻在經濟上會善盡父母該有的責任,然而從心理層面來看,是帶給子女莫大的傷害,本該最親近的人卻做出最壞的關係示範,讓子女對關係失去希望與期待。
夫妻在情感上離婚的話,通常會將所有的期待投射在子女身上,不過熙善的父母是各自沉浸在自己人生,也可能因為熙善一個人都做得很好,所以沒有與女兒擁有正常的情感交流。
如此一來,由於與父母處於這樣的關係而無法經歷情緒上的連結,人際也就一定出現問題。反正表現出情緒既不能獲得什麼也不能改變什麼,只好裝酷,熙善酷酷的樣貌正是基於這個因素。
.
《#我已經忍你很久了!》
學會剛剛好的生氣!八個真實故事讓你找回自我,不爆雷也不再忍氣吞聲
.
作者:姜賢植(Nudasim), 崔恩惠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明天(9/17)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之前在直播的時候,跟朋友聊到物理上的分離與心理上的分離,我想到這篇摘文中的案例。尤其「情感離婚的和睦家庭」,這種說法很貼切,又帶著戲劇性的反差。
這也是一種帶著忽略的親子關係,因為父母某種程度上都活在各自的世界,沒辦法在情緒上跟孩子有交會。這樣孩子因為情緒表達的機會少,自然而然就會酷酷的,跟人有距離,內心也常有空虛寂寞感,從小缺乏高品質的連結。
進一步來說,甚至可能覺得感受到情緒很討厭,自己主動排斥情緒也有可能。感受不到情緒,但不是真的沒有情緒,被積累到爆炸的情緒發生時也就容易驚慌失措。
這種狀態下長大的孩子,親密關係也會遭遇困難。其實影響深遠,但不從心理世界去看,很難察覺。
「說出不開心,才有機會開心。」
負面情緒不想好好經歷,正面情緒也就可能離我們遠去。因為正負面情緒常常相伴著出現,或著前後出現,很難自主選擇要感受哪一種,或者不要哪一種。
一旦伴侶間走向心理上的分離,又沒有清楚覺察,關係就可能江河日下。不是所有關係都能順利救回來,然而就算關係救不回來也不是世界末日,持續保持覺察,下次關係再繼續練習。
祝願您,能跟自己的情緒多交流,其實情緒可以幫我們很多!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