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這麼多場館會變成蚊子館嗎?
#文化城市與場館經濟該怎麼配合?
聽聽 鳳山李雨蓁 Lí Ú-chin 詳細分析
我在鳳山長大、鳳山求學、在鳳山創業生根,二、三十年前,小時候很多人說高雄是文化沙漠,屬於高雄縣的鳳山在他們眼裡,可能比沙漠更貧瘠。
然而,這十幾二十年來,高雄人逐漸看到改變,駁二在被遺忘已久的海濱倉庫中誕生,大東、衛武營這兩座一流表演場館近年在鳳山陸續開幕。春天藝術節、高雄電影節、大港開唱等活動都建立良好口碑。然而,當高雄的藝文活動大量增加。有人卻說在地人不期待、不需要。沒有這麼偏激的人則可能擔心場館性質是否重複,會變成蚊子館。到底這些硬體設施的興建,是不是改變了高雄的文化環境,他們有什麼差別?又對在地經濟可能產生何種影響呢?
先一起來看看 #高雄場館分類
我們可以大致上用種類和座席區分,把高雄市的場館區分為幾個區間:
#精緻藝術(古典音樂、戲劇等)
2018 衛武營歌劇院(2236)
---2000人---
2018 衛武營音樂廳(1981)
1981 文化中心至德堂(1702)
2018 衛武營戲劇院(1210)
---1000人---
2012 大東多功能演藝廳(880)
1993 岡山文化中心演藝廳(776)
---500人---
1981 文化中心至善廳(483)
2018 衛武營表演廳(434)
2000 音樂館(384)
#流行音樂(以及多媒體用途)
2009 世運主場館(40000)
2009 巨蛋(<15000)
2019 海流樂戶外場(12000)
---10000人---
2019 海流樂室內場(6800)
---5000人---
2015 駁二 Livewarehouse(1000)
---1000人---
2018 海流樂小鯨魚x6(200-1000)
---500人--
2009 月光劇場(250)
#差別在哪裡呢?
以精緻表演藝術而言,目前的場館配置大致上分為國際級的衛武營、全市型的文化中心,較偏向區域型的大東藝文中心和岡山文化中心,但因席次不同,又能起到互補效果。
以我們追蹤多時的衛武營來說,服務的腹地是整個南台灣,同時也是全國最好的場館,是要和國際競爭的,性質與同樣在鳳山的大東就有所區隔。
衛武營的四個廳,技術性能上都是全國最先進的。#歌劇院 有2236席。主要作為歌劇、大型戲劇、舞蹈及跨領域等表演型式的大型舞台,是全台灣最大、最棒的劇院!在劇院後台,有數十公尺高的全機械化布景塔,舞台以電腦全自動控制,是全臺灣唯一!
#音樂廳 共有1981席。採用台灣唯一的葡萄園式座位,像是梯田一樣包圍舞台,可以帶給觀眾最貼近表演者的距離感。另外設置可動式反射板,由國際聲學大師徐亞英親自規劃調整,務必讓每個座位都有最好音效。同時裝置有亞洲最大的管風琴,9,085支音管分成主管風琴和回聲管風琴兩部分。並且可以透過電腦控制切換多種控制模式,可說世界最強。
而音樂廳內噪音質數控制在NC15,也是全台最高規格。在裡面無人的時候,連自己的心跳都聽得到,是很恐怖的場地呀!
1210席的 #戲劇院 打破過去單一用途,舞台有鏡框式以及三面式,可以控制開合,舞台也能升降。可以讓舞台延伸到觀眾席內,增加表演自由度。
434席的 #表演廳 是不規則鞋盒式,主要作為室內樂、獨奏及其他小型表演類型使用,吸音簾可以移動來改變音場,是個溫暖而高品質的小廳。
我們之前提過,衛武營是世界CP值最高的藝文中心,是用有限預算蓋起齊備機能。屋頂有人說有點像白鐵皮,但其實屋頂是經過八道工序一層層施作起來超複雜的屋頂,到達台灣最強的隔音效果。
而像是隔音弱點的防火門、玻璃窗,其防噪能力都是台灣最強,在蓋衛武營前台灣沒有這種規格,都是拜託在地廠商特別開規格做的,咦,我們高雄在地廠商,還真的都用比國外更便宜價格做出來了,這對於在地技術提昇都是有幫助的。
相對於衛武營,原本高雄市最大的藝文場館,是文化中心的至德堂與至善廳,#至德堂 可容納1702人,是高雄市30年來最大的綜合表演場地,也是過去高市交等樂團使用的主場地;而 #至善廳 可容納483人,可作音樂、戲劇或舞蹈等節目使用。目前節目幾乎都是滿檔,早已不堪使用。例如本月寶塚來台的表演,未來像這樣賣座的國際巡迴表演,或許就能用更大更好的場地舉辦。
同樣在鳳山的 #大東文化中心,是高雄在地建築師張瑪龍團隊設計的作品。大東的多功能演藝廳,座位有880人,採用短艙式規劃加上鏡框舞台,可以做為戲劇、音樂及舞蹈使用。是一個用途廣泛,表演者和聽眾相當親近的場館。
880人這個大小,比衛武營戲劇院還小一點。目前有高雄市愛樂文化藝術基金會、高雄市交響樂團、高雄市國樂團駐館演出。如果看看每個月的節目(含裝台時間),其實也是近乎滿檔。每年春天藝術節時,大東和規模類似的岡山文化中心,都會有很多歌仔戲節目表演,也可以說是傳統藝術的重鎮。
也就是說,未來衛武營代表台灣邁向世界一流表演藝術,和國際接軌的舞台。文化中心仍然可以承擔培育在地樂團,服務市中心藝文人口、甚至舉辦演講等多用途商業使用的重要機能。而大東仍然可以持續扶持在地團隊,以較低的門檻,強化傳統藝術的表演能量。透過場館設定人數、場租的區隔,把表演藝術團隊與觀眾的市場都做大。
#從流行音樂到跨界表演
在另一方面,隨著流行音樂唱片市場衰退,以及屬於「體感經濟」的演唱會市場成長,各類實體表演,甚至結合多媒體與跨界模式的演出經濟規模越來越大。
過去流行音樂的表演場地,多半僅有由「小」出發,衍生自駐唱、酒吧表演,到後來pub,livehouse的小型表演模式。以及先在大眾媒體與唱片市場成名,從「大」出發,利用體育或大型聚集場館舉辦的演場會模式。介於其中,可容納千人以上,萬人以下的室內專業場地相對缺乏。
流行音樂中心興建的出發點之一就在解決這個問題。
畢竟,不是所有歌手都可以挑戰巨蛋等級的萬人場次(台灣國內歌手可能不到15人敢保證票房),但小型商演場地的經濟效應卻難做大。因此,流行音樂中心經過諮詢業界後,設計了專門為流行音樂打造的6000多人場地。同時還有12000人的室外場,200-1000人的livehouse(小鯨魚)等空間。讓演唱會外,也可能孕育定番表演、長期公演的在地表演形式。
大約10年前開始,透過駁二舊倉庫的再利用,先是The Wall進駐月光劇場6年,接著Livewarehouse接著登場,成為高雄獨立音樂表演的熱門景點。大型音樂祭,也幾乎都在駁二周邊舉辦。
流行音樂中心完成後,室內外兼具的場地,結合水域、大港橋等空間變化,就能組合出更多的玩法。
而不只是「流行」或「搖滾」音樂祭,我們提過,世界上已有求新求變的音樂季結合跨界與創新元素,例如荷蘭烏特勒支(Utrecht)的「Le Guess Who?」音樂節。結合知名流行樂團,加上各地爵士、古典和非主流音樂表演者,創造豐富城市意象。
也就是說,未來或許會有衛武營,流行音樂中心共同籌劃的藝術節,也可能會有如奥地利布雷根茲音樂節一般舞台在水上的音樂節。讓全市不同場館發揮所長彼此配合,並透過這些場館內建的人才培育機能,讓高雄藝術產出更活躍,擷取更多傳統文化特色,就能創造更大的可能。
我們再次強調,精緻、創新、結合台灣特色的文化內容,和跨界多元,利用城市強項的文化觀光,才是吸引國際目光,創造觀光價值,提升能見度的好政策方向,而不是大興土木,只有硬體沒有內容,只能用「做愛做的事、賭博」來號招!
#Wecare高雄
謝謝高雄有你們:
#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文化中心
#駁二
#音樂館
#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
---
【我的政見】
https://goo.gl/VRXPTz
#小額捐款挺雨蓁
線上捐款:https://donate.spgateway.com/liyuchen/liyuchen2018
(可用信用卡/ATM/超商繳費)
Search
衛武營音樂廳節目表 在 衛武營葡萄園式音樂廳選位指南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