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國際博物館日 #多元與包容
16 家博物館展覽,一次線上看!
#一周大雨待在家看正好 #保持社交距離 #貓頭鷹傅達也羨慕的展覽
🏦🏦🏦🏦🏦🏦🏦🏦🏦
本院數位文化中心與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合擊,聯手中研院館所、16家博物館、美術館、研究機構等,運用「#開放博物館」平台,推展「博物館 開放中」活動。無論是熱騰騰的當期展、經典重現的回顧展,或獨家推出的全新數位展,民眾在家皆能線上一指盡覽。
本次策展所使用的多數藏品,已開放於「開放博物館」供民眾近用。此外,部份文化機構亦另行以公眾授權釋出珍貴典藏,包括臺灣音樂館所收德國波昂東亞研究所的文物贈品、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約7.5萬件考古資料、「臺灣生命大百科」網站的2,000張臺灣動植物精選影像等。國立故宮博物院也預計將已開放授權的藏品逐步提供予「開放博物館」。
數位文化中心召集人陳熙遠表示,學術研究為中研院的核心,「開放博物館」提供彈性的資料結構、各種時空展示及資料視覺化模組,不僅能保留研究素材原貌,更能多層次且立體地展現研究歷程與成果,讓研究者與社會大眾分享其成。
有哪些博物館阿👉https://www.sinica.edu.tw/ch/news/6546
📣活動專頁:https://openmuseum.tw/museumday2020
📣開放博物館:https://openmuseum.tw
------
🎁【抽獎活動】🎁
與線上展覽並行,熱鬧滾滾的On檔活動邀請大家分享自己參觀博物館的經驗與影像,至臉書活動頁面參與 #博物館小編集合啦之518博物館日20館聯合活動你要去哪裡。留言即能獲得抽獎資格,有300件以上各博物館精美好禮送給大家。
https://reurl.cc/NjxWvQ
------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Academia Sinica Center for Digital Cultures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CAM
🔥參與單位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ASIAA)
中央研究院生命科學圖書館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Ethnology
歷史文物陳列館 Museum of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業試驗所
李梅樹紀念館
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南科館、
國立臺灣博物館 National Taiwan Museum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家人權博物館 National Human Rights Museum
文化部 蒙藏文化中心
嶺南美術館
臺灣生命大百科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統編 在 台灣竹材產業 Taiwan Bamboo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富里鄉農會推動:竹林資源循環應用~羅山社區 + 休閒業者 + 有機米產銷班 + 農業師傅,我們一起來參與!
記者張柏東/富里報導
花蓮縣富里鄉羅山村有大約 60 公頃的竹林,隨著竹製手工藝的沒落而隱沒在時代的洪流中,但是花蓮縣富里鄉農會總幹事張素華領導的工作團隊,看見了這片竹林的龐大商機潛能,目前已和羅山社區凝聚共識,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工業技術研究院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下,目前正積極展開一項天蠶再變的行動,要從這片竹林中掏出黑金!
富里鄉農會目前積極推動的天蠶再變行動是:竹林資源循環應用~羅山社區+休閒業者+有機米產銷班+農業師傅。除了在羅山社區與居民們,同心協力參與竹林資源循環應用之外,再結合休閒業者(民宿業者、旅遊業者、交通業者、導覽業者等等),然後在農會有機米產銷班(農特產品、在地美食、在地手工藝品)的配合下,充分運用農會培訓的農業師傅以彌補現階段農村生產人力之不足,相信只要大家一起來參與,天蠶再變行動一定可以成功。
羅山村世外桃源
羅山村位於花蓮縣最南端的富里鄉,地處海岸山脈四面環山,其間有東富公路貫穿,成為銜接台東縣與花蓮縣富里鄉的交通命脈。由於遠離塵囂,如今依然保有原始的農村風貌,雞犬相聞的古早傳統農村生活方式,保存良好的自然生態體系,置身其間宛如穿過時光廊道,回到過去那古老又遙遠的憶往兒時,令人戀戀舊情若似來到世外桃源,不禁徘徊留連、不忍離去。政府看好羅山村的傳統農村景觀,2002 年積極規畫成為全國第一個農村土地重劃區、全國第一個有機示範農村、全國第一個有機米出口產地,更曾經在民國 93 年獲得魅力城鄉獎、農委會優良農建獎、內政部優良生態旅遊地等等獎項,在農業發展、生態旅遊方面的前景不可限量。
竹編傳統手工藝消失
富里鄉農會總幹事張素華看見羅山村的美景,卻也發現羅山村曾經盛極一時的傳統竹編手工藝的消失。早在 50、60 年代,羅山村是台灣數一數二的斗笠和竹製手工藝品盛產地,曾有家政班員製作出竹子殼造型娃娃,美得令人不敢相信這是竹製品。滿山的竹林曾經是村民們眼中的金山、銀山,只是上山採竹製成斗笠等手工藝品,就可以賺進收益、養家活口。除了耕田務農之外,這 60 公頃的竹林,曾經是村民們的另一項重要經濟命脈。也因此羅山村的地名起源,相傳就是跟斗笠有關,其地名據說是從羅山村內有一條螺仔坑溪,取其「螺」而命村民;不過也有村民認為,是來自閩南語斗笠「瓜笠仔」的「笠」發音而來。
可惜的是隨著時代的演變,羅山村的斗笠等等傳統手工藝品,在那個還是屬於傳統舊情的年代裡,難敵工資低廉的中國大陸,以及接著厥起的東南亞各國廉價人工,羅山村的斗笠等等傳統手工藝行業逐漸沒落,如今這 60 公頃的竹林,早已淪為人跡罕至的荒廢山林了。失去了原本賴以維生的謀生依持,光是種田已經難以養家活口,於是人口開始外流,如今只剩老人、小孩而已,如何振衰起蔽,成了當前最重要的課題。
竹生物碳的興起
近年來國外研究開發的生物炭(biochar)是一種通氣性和透水性極佳的多孔性材料,對於土壤保水、保肥以及調節土壤酸鹼值和水、肥、氣、熱等土壤微環境相當有效。亦可改善微生物的生存環境,為其生長和繁殖提供有利條件;而微生物代謝不但能提供氮肥,也能提高作物附近的二氧化碳濃度,達到增產的效果。國際間早已將生物炭應用於改良土壤酸鹼質、有機碳含量、鹽飽和度等方面,促進植物生長。
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近年正積極運用農林廢棄資材開發生物炭應用,發現可以有效循環使用資源,也能減少廢棄材料衍生的環境問題。國內生物炭產業發展雖然正處在起步階段,但是台灣目前每年約有 50 萬公噸林業剩餘資材,逾 6 成以燃燒、堆肥或就地掩埋等方式處理,可能產生環境汙染,未來發展動能和市場都相當大。
林業試驗所長張彬表示,為帶動國內循環農業產業加值與創新產業能量,減少農林業廢棄物並提升營林收益與環境保護等多元目標,已積極投入生物炭的相關研究。例如用在林業苗圃經過試驗後顯示,添加生物炭後,育苗介質在含水率與酸鹼值上都有顯著增加。用在市區路樹或公園綠地、校園等方面,如針對樟樹、櫻花、臺灣欒樹的苗木進行土壤生物炭添加試驗,已經發現生長狀況比未添加生物炭者為佳。研究團隊並以台南市 3 所校園的樹木為對象,施用刺竹炭進行土壤改良,希望能應用於都市林的培育。
張彬強調,林業本身是可再生循環利用的產業,幾乎所有林業資材均可回收再利用。國內森林經營者與利用者應在追求新林產與循環經濟時,發揮森林資源的最大效益;而生物炭加值應用無疑是取之於林、用之於林的範例。
台中花博的「竹籟」文創創作
2018 年台中花博竹跡館展出的文創作品「竹籟」,一座金碧輝煌的人文藝術創作精品,完全是用竹子來打造完成的,獲得各界極高的評價,也成為富里鄉農會師法的對象之一。「竹籟」其意有二,一是:「風吹動竹子發出的聲音」。唐賈島《夜集田卿宅》詩:「滴滴玉漏曙,翛翛竹籟殘。」,其貳指笛聲:元貢師泰《過仙霞嶺》詩:「竹籟笙鳳鳴,籐雨淵珠滴。」,在傳統的台灣社會,竹製品一直是家家戶戶的必需品,不論是竹籃、竹椅、童玩,都是由生長快速,取
得容易的竹材,經由手工製作而成。用低成本、高效益的竹子來營造羅山村經濟發展和生態平衡,已經成為成究明日旅遊王國的新指標。
古坑鄉麻園社區成功的案例
雲林縣古坑鄉麻園社區,發展竹子相關傳統產業已經有 30 年以上的歷史,麻園社區主要生產烏殼綠竹筍的面積廣達 40 公頃,其中古坑鄉蔬菜產銷班第八班的種植面積就高達 22公頃,一年可生產500 公噸竹筍。過去本土竹子是重要的紙漿原料,但是台灣製紙產業沒落後,搶手的竹子變為廢棄物,燃燒又引發環保空汙的問題,2017年社區年開始導入生物炭科技,將廢棄竹子燒製成生物炭,作為肥料、除臭使用,吸引廠商前往購買生物炭,社區發現了生物炭科技的商機和生機,目前正大力發展生物炭科技,要讓竹子這項已經沒落的傳統產業起死回生。麻園社區成功的案例,已經成為台灣各地師法的重要指標。
竹子變生物炭 初階加工易上手
曬乾後的竹子容易點火燃燒,也不會有大量濃煙產生,燒到火焰變小,竹子尚未成為灰燼前,就用水澆熄火苗,冷卻溫度就能獲得生物炭,每 10 公斤廢棄竹子可燒成 4 公斤生物炭,運用範圍包含肥料、除臭等。麻園社區將廢棄竹子作為生物炭運用的契機,來自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南投分局農村的再生輔導。除了麻園社區之外,目前還有彰化縣、臺南縣,也都已經開始有人燒葡萄籐作為生物炭,用菱角殼燒製生物炭,廢棄竹子製作成為生物炭,經多次試驗也都發現效果良好。社區農民平均年齡在65歲以上,導入竹炭技術有相當難度,設備建置費用也很貴,若燒製一般的生物炭可直接田間處理,不見得要定點燒製,燒製器材也可隨意移動,比較容易上手。如果先透過產銷班、社區理監事會等活動,與大家分享生物炭用途,讓農民願意去嘗試、接受新事物,先從產銷班先推廣,將生物炭拿回去自己田裡使用,推廣效果會更好。
羅山村發展生物碳科技正是時候
富里鄉農會總幹事張素華認為,羅山村有豐富的泥火山資源,溫度約 35 度,工研院正在研究是否可以運用碳化竹子的熱能,加上熱溫泉水之後來發展旅遊產業;竹子也可做成圍籬和其他裝飾品,發展地區文創。羅山村有 60 公頃的竹林,若能好好發展林業經濟,在林務局和中研院的技術指導下,運用碳化竹子技術,供應當地有機肥和熱能,建立循環農業,將農業從生產進一步擴大到生活、生態,打造全臺最大的里山聚落,不僅可以替羅山有機村加分,更可以提供當地更多的就業機會,在生態保育和經濟發展上雙贏。
將採里山模式來發展
里山(Satoyama)概念來自日本,原意是指結合淺山樹林如竹林等,以及週遭濕地、草地、聚落,建立複合式的生態系,尋求人與動物、大自然的平衡。對羅山居民來說,推動里山第一個注意到的就是桂竹筍,手編斗笠沒落後,除了居民日常行進路線,羅山村大片桂竹筍林多半荒廢,雖是保育類動物山羌、環頸雉天堂,卻苦了當地居民,水果、黃豆等各式農作物,不斷遭受侵害。將來採用里山倡議模式來發展,可以讓人文發展、生態保育取得平衡點,進而達到用永續
經營的目的。
林務局造林組組長李允中欣見里山倡議融入林業經濟。羅山居民曾提出用當地的造林樹種相思樹、闊葉樹,發展手作步道、竹籬笆等等,林務局樂觀其成;近年林務局也開發出許多林業產品,若社區有需要,可以提供技術、設備,協助整合林業資源。
羅山村與農會已經達成攜手經營的共識
富里鄉農會總幹事張素華近年積極推動農村旅遊,和羅山村有許多密切合作的地方,雙方關於里山倡議的做法也都已經達成共識,林務局也大力支持羅山村發展里山倡議,保育組長夏榮生曾走訪羅山村,他認為當地居民很有想法,且是少數有農會協助的里山倡議案例,讓農會體系進入羅山村,對於居民的推動改革再造將會是事半功倍。不過夏榮生也提醒羅山村,不論是政府或農會,都只是陪伴、協助角色,羅山想變成什麼樣子,必須由居民自主討論,凝聚共識,這樣的
里山才有成功的機會。羅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益誠和居民們充分溝通和討論後,決定重新規劃現有登山步道,整理沿途竹林,培育解說員,重新吸引遊客,再創羅山村旅遊發展的新契機。林益誠希望推動里山除了發展地方經濟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居民重新認識家鄉,讓年輕人能夠留在自己的故鄉工作、生活和發展。
圖:「竹籟」文創創作團隊於今年台中花博竹跡館的展出作品。(竹籟提供)。
圖:竹工場師傅以輪口編技法製作的半成品。
圖:斗笠製作曾經是羅山村的重要農村經濟景觀。
圖:羅山村景色秀麗。
圖:羅山村是全國第一個有機示範農村。
圖:羅山村的泥火山是重要觀光地景。
圖:農業師傅將投入羅山村竹林資源循環應用成為生力軍。
圖:羅山村發展休閒旅遊潛力無窮。
圖:富里鄉農會總幹事張素華看見了羅山村廣達 60 公頃竹林的龐大商機和潛能。
圖:富里鄉農會觀摩學習竹林資源循環應用相當用心。
圖:羅山村竹子殼造型娃娃。
圖:羅山村在地美食充滿濃濃鄉情。
圖:竹生物碳科技發展已成為當務之急。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統編 在 TaiTai LIVE WILD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展覽通知:從身體創造 BODY KNOWLEDGE】
爬一座山,或是看一場展覽,每個人透過身體所獲得的見解都不會相同,這跟在山上轉彎後會有什麼風景一樣無法預料。
由於我們自己也不曉得近兩個月前在雪山採集的素材,在展覽上會有什麼樣的呈現方式。所以讓我們抱著相同的期待,一起到這座高山博物館走走吧!
_
▩ 一座高山博物館 展覽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園區 東二館四連棟
▩ 展覽時間|4/18(三)- 29(日)10:00-20:00
#BodyKnowing #BodyKnowledge #informatdesign
▍一座高山博物館│Body Knowing|身體、自然、創造力 ▍
人類透過理性分工,創造了社會,宰制了自然,建構了文明,卻也同時承受文明的巨大苦惱——人們享受生活,卻無從創造生活,人們活過漫長的時間,卻難以品嚐生命的滋味。
遠古時代的人類,自出生那一刻起,只能透過身體的感受,揣摩相對巍峨的大自然,來認識自己的存在,進而開展生活智慧,於時間中度風過雨。全球各地的原住民以野生動物、荒野情思和自然幻景,來為自己命名(例如我們耳熟能詳的《與狼共舞》),說明著文明前夜的人類,其實身心都處於高張的活躍狀態,身體隨時得有創造性的作為,才能捕捉獵物或閃避危險。
身體,是人們感知的中心,是行動的爆發點,也是確證生命存在感的基石。知覺生理學研究,即便人類演化萬年、文明早已將自然隔絕於日常生活之外,但現代人仍會覺得「蹲著」是會比「坐著」和「躺著」更舒服與自在的姿勢,那是因為在人類悠久的歷史中,「蹲著」是觀察中的姿勢,也是預備行動前的姿勢,人們會因為期待身體即將創造性地開展,而有躍躍欲試之興奮,即便現代人已經不明白身體中這種莫名亢奮的來歷。
文明的苦惱,是幸福卻平庸的大眾生活,社會的救贖,是十九世紀末荒野意識的復興。哲學家(尼采)與睿智者(梭羅)指出:將身體重新拋擲入莫名所以的自然,復甦身體感官的巨大知覺,啟動電光石火的創造感,並於其中萃取生命的意義,是人類走出「文明及其不滿」(佛洛伊德之語)的唯一拯救之路。
創造性的創意,只會來自行動者的身體與他面對的自然,每一個片刻都獨一無二,只有創造,你才活著。
文 / 詹偉雄 社會觀察家/一座高山博物館 協同策展人
----
主辦單位|文化部
執行單位|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華山文化概念館策展人|王耀邦
華山文化概念館展覽策劃執行・文博主視覺設計統籌|格式設計展策
協同策展人|詹偉雄
參展人|江致潔、李秉軍、吳士緯、陳敏佳、詹偉雄、 楊世泰、賴淑玲、戴翊庭(依筆劃排序)
多媒體合作夥伴| Samsung台灣三星電子、 Focal
山岳裝備協力| Rockland、 COW Records、
Patagonia Taiwan
特別感謝|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國立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組
山岳技術攀登顧問| 米亞桑戶外中心
雪山攀登計畫嚮導| 伍元和、 魏泰域
雪山攀登計畫協作|吳佳穎、朱祐璽、鍾澤仕、黃鈺翔
山岳靜態影像統籌|明室意念 - 陳敏佳
紀錄片導演、展場影像統籌| 叄喜映畫 SenseCinema- 程紀皓
紀錄片後期影像協力|劉逸柔、兵逸慈、劉芸芸
配樂作曲| Cicada(Taiwan)-江致潔
木吉他|謝維倫
小提琴|許罡愷
大提琴|楊庭禎
錄音與混音|黃志煜
生態影像製作團隊| dosomething studio- 王宗欣、曾忠嶽、吳仲倫、林永杰、王筱琪
環景360影像拍攝|張哲惟
入口裝置顧問|何采柔 Joyce Ho
翻譯|浩瀚兄弟文創社(王品軒、史帝芬、李冠楨、麥譽耀、張文蒨、黃川容、黃雯郁)、胡宗香、 張韞
----
展務營運|翁熒熒
行銷暨公關統籌|胡蘭玉
展覽企劃執行、文案、展策編輯|楊偉成、陳婕寧、劉力菁
整體視覺統籌|莊皓、方智弘
空間設計、展場工務統籌|格式設計 - 張哲惟、彭一揚
空間執行協力|鳴号室空間設計 - 孫施翔、 謝姍螢
展場攝影紀錄|汪德範
展覽執行協力|陳逸柔、林宜、范至忻、鄒昀達、楊順志、楊和唐
----
▩ 一座高山博物館 展覽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園區 東二館四連棟
▩ 展覽時間|4/18(三)- 29(日)10:00-20:00
#BodyKnowing #BodyKnowledge #informatdesign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統編 在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 的相關結果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 電話:(02)2303-9978; 傳真:(02)2314-2234; 服務信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100051 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3號(位置圖-另開新視窗). ... <看更多>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統編 在 2022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得標案件 的相關結果
2022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得標案件. 公司統一編號:03767203 ... 行政院 NaN 7500000 3700000 NaN NaN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法人團體 金門縣政府 內政部 行政院 ... ... <看更多>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統編 在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 台灣採購公報網決標公司資料庫 的相關結果
公司統編 ; #3, 相思樹優良品系苗木培育與種子處理作業體系建立計畫案 ; #4, 林產技術平臺建置與資訊服務(1/2) ; #5, 林地養蜂蜜粉源植物調查及生態、經濟效應評估 ; 查看更多(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