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篇動用乾兒子女兒囧丸與咪鹿為模特的分享!
法國第一防蚊品牌Para’Kito 法國帕洛:https://gbf.tw/c6nv3
如果你是跟我一樣,自小就深受蚊蟲的熱烈追捧,你的存在等於大家的捕蚊燈的話,那接下來這一篇真的值得你花時間好好看一下(哭)。
我發現自己很容易被蚊子咬是來自於小時候烤肉的節日。不知道為什麼每次烤完肉我的身上總是大包小包的像是蚊子自助餐的慘狀,所以從小我娘一定會幫我準備防蚊液、樟腦油、綠油精,或者是蜈蚣膏這種聽起來很可怕的東西,就是為了讓我能少被蚊子青睞。
長大後也沒能逃掉這個宿命,甚至在愛玩客出外景的時候,屢屢因為蚊子的關係讓我必須要逃離現場,因為連攝影大哥都覺得畫面太可怕了XD,所以防蚊產品有沒有效,我一用就會有感覺了!
這次我入手的PARA’KITO 法國帕洛品項分成兩大類:
直接接觸皮膚的防蚊噴霧與精油舒緩滾珠露,以及所謂「穿戴式」的防蚊手環。
PARA’KITO 法國帕洛的防蚊噴霧主要成分皆為『PMD 天然檸檬桉醇』。
市面上防蚊成分有效,經證實大致有四種 : PMD、敵避DEET、派卡瑞丁、IR3535,而PARA’KITO所採用的「PMD」,也是四種中唯一天然的防蚊成分。除了對人體健康無虞之外,也能避免化學物質對大自然的汙染及影響。
這裡我特別要給品牌拍拍手,PARA’KITO 法國帕洛的三款防蚊噴霧都是「蠶豆症友善」,而且透過特殊的專利技術,皆不含酒精或合成界面活性劑,減少防蚊活性物質滲入皮膚,並提高防蚊功效。
它的三款噴霧可以用時效性做最初的區分,成分也略有不同:
「小紅瓶 」10小時 ✅如果今天在可能有蚊子的環境待得比較久,譬如說去爬山、露營或者是去荒郊野外活動,我會用PMD濃度比較高的紅色,但因為還有精油的關係,所以比較不適合孕婦以及3歲以下的小孩 。
「小白瓶 」6小時 ✅若是要從事的是水上活動,例如SUP、溯溪還是溪邊活動,我則是會用白色6小時,因為它的配方不含水,因此具有防水性,還有日曬後肌膚滋潤的功能,擦起來不黏膩,非常適合喜歡曬太陽但又討厭被蚊子咬的我。
「小綠瓶」 8小時 ✅是一款不挑人的防蚊液,6個月以上的嬰兒與孕婦都可使用的長效防蚊產品!家庭旅遊必備!
👉至於穿戴式的PARA’KITO 法國帕洛防蚊產品又有什麼厲害的地方呢?
首先他分了三款:有兒童、成人以及運動手環。
防蚊手環上都有放置防蚊精油片的地方,而植物萃取為主的精油片含有世界各地取來7種精油作為防蚊片的主要成分,讓蚊子無法輕易「免疫」~
防蚊片內的防蚊成分透過 專利擴散技術持續釋放,全日24小時發揮功效且有防水效果,一片精油片有效防護15日。👉防蚊精油片的成分非常安全,成人、孕婦、敏感肌、6個月以上嬰幼兒皆可安心使用!
我帶著乾兒子乾女兒去河濱公園玩了一下午滑板之後,兩大兩小都沒有被蚊子咬,我就知道PARA’KITO 法國帕洛的防蚊精油片真的能做到掩蓋人體氣味,利用精油揮發性,防止遠處的蚊子接近,減少被叮咬的機率👍
而自從8月防疫降級之後,每次出門跑步或者騎車,我都會戴著PARA’KITO 法國帕洛的運動手環款,由於它材質輕薄,因此真的很適合我在戶外活動時帶著,解決流汗及遇水不適的困擾,它設計有反光材質,很適合蚊子最容易出沒的夜晚,所以喜歡晚上出門散步運動的朋友,這防蚊運動手環真的再適合不過了。
👉最後是PARA’KITO 法國帕洛精油紓緩滾珠露,這一款是在被蚊蟲叮咬後使用的,它以植物活性成分為基礎,蘆薈與金盞花萃取液能紓緩被叮咬後的肌膚,而喜馬拉雅雪松萃取液的成分用起來清涼好聞,心情也開闊起來~
我之所以會這麼喜歡PARA’KITO 法國帕洛,除了我自己用起來覺得十分有效之外,他的品牌核心價值,天然訴求以及用起舒服質地、自然的香氣,都是讓我一掃之前使用他牌防蚊產品時會有的擔憂,真的很推薦給怕被蚊子咬的大人小孩,還有時常在戶外出沒的凹豆咖喔!
9/7 - 9/14團購優惠,大人小孩都需要!
https://gbf.tw/c6nv3
✅滿額贈:單筆消費滿$1200 再贈「好神罐 真空 排氣 保鮮罐」 (可以累計)
「蠶豆症長大後」的推薦目錄:
- 關於蠶豆症長大後 在 賴俊龍 Jason Universe - 傑森宇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蠶豆症長大後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蠶豆症長大後 在 在家好到府坐月子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蠶豆症長大後 在 [寶寶] 蠶豆症都找不到保姆(抱怨文不喜者請勿- 看板BabyMother 的評價
- 關於蠶豆症長大後 在 [蠶豆症]給長大後的一如(下) 五十歲的一如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蠶豆症長大後 在 關於蠶豆症,你了解多少? - 媽媽經 的評價
- 關於蠶豆症長大後 在 Re: [請益] 如何讓小朋友喝更多水- babymother - PTT職涯區 的評價
蠶豆症長大後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有生過孩子的媽必讀!
#中西醫芳療雙認證最適合熟齡女性上圍升級保養,性幅增溫
女孩們~今天愛護自己了嗎~
#下訂記得折扣碼要加:【wow】
#65折美滿女人組 https://lihi1.com/BeF9P
我就是油油人,我非常非常喜歡擦油,每天洗完澡和每天起床都會擦,
平常你看不出來什麼效果,但是某天可能和朋友坐在一起或是不小心碰到他的皮膚的時候,
就能很明顯的感受到不同~
就像你每天每天運動,幾天看不出來效果,但是同學會的時候也會很明顯的感受到不同~
今天要來和大家介紹的是,Ovie出品的美豐美滿組~
他們家這一系列的精油,有舒眠、代謝和美豐美滿都非常的好用~!
天然精油很濃醇,一定要搭配覺醒油條配過後才可以直接接觸皮膚使用~
所以本來你以為買的是小小一瓶的精油,調完之後超大一罐每天擦都可以擦上兩個月還用不完~
非常的好吸收,味道也非常的好聞~
舒眠和代謝我前面都有介紹過了~今天大推新歡美豐美滿組~
千萬不要看到美豐美滿就把他滑過,
有生過孩子的媽媽就知道,我們生完小孩之後的身體完全就是洩氣,
身上的每一寸肌膚都變老變垂,尤其肚子和胸部和屁股!!!
無法抵抗地心引力,這三個部位的肉只會越來越垂越來越皺....
我相信沒有一個女人願意樂見!
不管你單身還是有伴,自己看別人看都不會開心的!
雖然說那是我們懷孕的印記,但是每次看到這樣的印記時,
還是不免感嘆歲月與忙碌在我身上留下實在是很難抹滅的痕跡。
看著孩子一天一天地長大,很開心,但是更怕自己變老。
拒絕老化除了內在的保養,外在真的也很重要~
擦油是對我們的肌膚最簡單的保養了!
你說要擦什麼保養品,什麼乳液精華液...一大堆,真的沒有時間研究的話,擦油就對了!
油就是把你肌膚裡的水分鎖住,緊緊包圍然後滋潤他~
*依蘭精油+橙花精油 –
增加彈性,提高增生,維持彈性很重要!!不然會鬆垮垮的
*貞潔樹果+紅花緬梔精油 –
提高女性生理機能,撫平歲月痕跡,激活女性魅力
搭配線上中醫芳療師一對一諮詢,針對妳的理想客製化配方
#純精油你可以嗅吸或是放在霧化機裡使用都可以喔~
另外要把純精油使用在肌膚上的畫一定要搭配覺醒油:市售唯一生酮燃脂油MCT搭配淨白修復玫瑰果油,
極致比例加強精油理療效果,強化線條。
結論是,這一瓶我自己很喜歡,每天洗完澡認真按摩自己的胸部完感覺他會有點脹脹,然後沒有繼續垂下去的心情會很好。強力推薦給你們搂~
期待我們每個生過孩子的媽媽,都能堅挺不拔!
*日常保養使用配方 :
1管Ovie覺醒油 + 2-3滴美豐美滿精油,依造教學加強乳房循環
*敏感肌膚建議比例 :
2管Ovie覺醒油 + 2-3滴美豐美滿精油,低比例依教學加強乳房循環
使用時間 :
經期結束後,2天按摩一次,經期來時可以塗抹但勿大力按摩
#輸入折扣碼wow還能有專屬優惠
#美豐美滿7折優惠中 https://lihi1.cc/IVfQI
#Ovie嗅覺儀式 #Ovie美豐美滿 #Ovie線上中醫芳療師
注意事項 :
●嬰幼兒、孕婦,蠶豆症患者,氣喘患者、肝腎病人、癲癇患者、癌症患者,須請教專家後方可使用部分精油
●Ovie全品項精油均不可輕觸肌膚,需透過擴香,覺醒油調和,才可使用在身上
蠶豆症長大後 在 在家好到府坐月子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新生兒常見的15個問題
1脫皮
新生兒出生10~20天後身體會陸續出現脫皮,包括全身性脫皮。楊長佑醫師說明:「脫皮情形是為正常現象。主要是寶寶在媽媽的子宮裡時,他的皮膚浸泡在羊水裡,所以當他出生後就會慢慢有脫皮情況。」
2新生兒毒性紅斑
七成新生兒會發生
新生兒毒性紅班聽起來似乎很可怕,然而這是不需要任何治療就會自行消褪的良性皮膚病。多在寶寶出生後幾天內發生,通常會持續幾天至幾個禮拜,楊雅淇醫師解釋:「症狀為多發性的在軀幹、臉上,出現1~2公分的白點、紅紅的基底,將近七成的新生兒會有這情況。」
楊長佑醫師也對此表示:「老一輩人常說紅斑是因為『胎毒』造成,不過這說法沒有任何醫學根據,而且沒有毒性產生。原則上只要保持乾爽、用清水清洗,就會慢慢消褪。」
3脂漏性皮膚炎
脂漏性皮膚炎亦為新生兒常見狀況,多在出生3個月內發生。症狀為皮膚發紅、黃油油的薄片蓋在皮膚上,並經常沉積於頭頂、眉毛、或耳後的皺摺處,嚴重的會凝集結痂使皮膚龜裂、流出組織液。楊長佑醫師建議:「用清水清洗、盡量保持清潔,若有類似頭皮屑的薄片,則可塗抹一些嬰兒油讓其軟化再推掉。」一般而言,脂漏性皮膚炎多在數週以後會自行消褪,再發率很低;除非情況嚴重,才需輔以藥膏的局部塗抹來改善。
4尿布疹
分為接觸性皮膚炎與念珠菌皮膚炎
新生兒的皮膚較成人而言,皮膚厚度較薄,因而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刺激,例如:潮濕悶熱及尿液、糞便的化學性刺激而產生尿布疹。楊雅淇醫師指出:「改善尿布疹的最好方法即是勤換尿布、盡量保持屁屁皮膚的乾爽。」
特別是餵母奶的寶寶,出生第一、二個月的解便頻率高,甚至一天達到10次以上亦屬正常,因此父母要特別照顧寶寶的屁屁,一旦發現尿布溼了就必須換掉,並以溫水清洗屁屁後再徹底擦乾。此外,楊醫師提醒:「擦拭時,輕輕地按壓毛巾擦乾,而不是用力擦拭。如果屁屁出現紅疹,可請醫師開立具有收斂效果的氧化鋅軟膏,塗抹在皮膚發紅部位,讓患部維持乾燥,隔絕水、尿液、或大便對皮膚的刺激。此外,亦不建議使用痱子粉」
楊長佑醫師亦進一步補充:「一般而言,尿布疹可分為兩大類型:接觸性皮膚炎與念珠菌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的改善方式較簡單,即是保持腹股溝的清潔與乾燥,勤洗屁股、勤換尿布、保持屁股的乾燥。特別是出生一個月內的新生兒,由於大便次數多,建議以洗屁股的方式取代溼紙巾擦拭;再者,頻繁使用溼紙巾擦拭容易造成皮膚破損,加重尿布疹情形。
至於念珠菌的皮膚炎主要是黴菌感染,特徵是出現一顆顆突起的紅斑,時常伴隨一些水泡膿泡,不同於接觸性皮膚炎是皮膚一片泛紅。治療時,會使用抗黴菌藥膏治療。
5血管瘤
新生兒出現血管瘤的機率為6~25%。
新生兒出現血管瘤的機率為6~25%。有些嬰兒出生時不一定有,可能隔一段時間後慢慢發現臉部、肚子、或四肢出現一些胎記,也許是淺紅色、鮮紅色或暗紅色,除了臉部,也可能出現在後頸部、眼瞼、兩頰或兩眼中間的額頭等。楊長佑醫師分析:「若發生在臉部,可能是微血管擴張而非真正的血管瘤,多為良性,一般會在2~3歲慢慢消褪,7~9歲才會完全不見。」除此,有些孩子的兩眼中間長出像火焰的胎記,稱為「火焰痣」,不易消褪且需要觀察。原則上,除非同時長在特別部位,像眼睛、口腔周圍,才需要檢查是否合併其它神經併發症。
6蒙古斑
90%的東方新生兒有蒙古斑,其顏色為棕色或青色,好發部位在腰椎、胝椎處、屁股、下肢、背部、側腹,甚至於肩膀上,1歲內會漸漸消褪,父母不須過度擔心。
7黃疸
新生兒都會出現黃疸情形,只是程度高低的不同。生理性黃疸通常在出生後3~5天達到頂峰,之後才逐漸下降。楊雅淇醫師表示:「東方人的黃疸退得比西方人慢,可能需要2~3週才會降到正常範圍,不過,依個別狀況不同,下降的時間點也不一樣。」
原則上,黃疸太早出現或太晚出現、數值過高或膽紅素分類有異常等,皆為病理性黃疸,必須找出原因才能對症治療。
生理性黃疸
數值太高的間接型黃疸,會以特殊波長的藍光來照光治療。至於改善方法,則是讓寶寶攝取足夠的營養和熱量,避免讓他有脫水、吃不飽情況,楊雅淇醫師指出,像以前老一輩的人會讓嬰兒喝葡萄糖水,可是這會讓寶寶熱量不足,導致黃疸不易消褪,長牙了之後還容易蛀牙。
餵食不足造成母奶性黃疸
另外,也有家長認為寶寶吃母奶會加重黃疸,楊醫師澄清:「此為錯誤觀念,通常是母奶餵食不足(如:次數不夠頻繁、哺乳時間不夠長),造成寶寶脫水、營養不足才會加重黃疸。此情況容易發在新手父母的第一胎,因為不懂餵食技巧。」正常來說,寶寶出生後一週內,體重下降超過出生體重的7%即是餵食不足的警訊,超過10%即是餵食不足所造成的脫水,會加重黃疸現象。
楊長佑醫師亦補充,母奶餵食不足會導致寶寶缺乏營養與水分,無法增加腸道蠕動排出胎便,而且會讓腸道循環吸收胎便的膽色素而引起黃疸持續上升。此種早期的黃疸,反而鼓勵媽媽多餵母奶、增加餵奶次數,讓寶寶吃到足夠的奶水以降低早發型的母奶性黃疸。
原則上,母奶性黃疸的數值沒有太高、未合併危險因子,例如溶血;而且醫師判斷在安全範圍內,都可持續哺餵母奶,不用改為配方奶。
病理性黃疸
依時間點來區分不同的病理性黃疸原因。
黃疸太早出現(如出生一天內就快速竄升)或太晚消褪(黃疸持續2~3週)、數值過高、膽紅素分類異常、大便顏色異常(呈現越來越淺的黃色或灰白便)、合併肝脾腫大等,皆為病態性黃疸的警訊。楊雅淇醫師表示:「造成病理性黃疸因素有很多種,常見為感染、蠶豆症、先天代謝異常、新生兒肝炎、膽道閉鎖、溶血等。」
楊長佑醫師舉例,新生兒出生第一天的黃疸指數超過10mg/dL、黃疸值上升速度快、指數超過19.5 mg/dL或出生2~3週仍有黃疸,即為病理性黃疸。一般而言,會根據時間點來區分不同的病理性黃疸原因,例如:出生即有病理性黃疸,可能是血型不合、頭皮血腫等。而持續一週的黃疸則要擔心是感染造成,常見為泌尿道感染。
此外,膽道閉鎖也會導致延遲性黃疸。楊雅淇醫師分析,膽道閉鎖的特徵是大便顏色會從黃綠色逐漸變成淺黃色、甚至灰白便,且寶寶的膚色會愈來愈黃,嚴重會合併晚期肝脾腫大,此狀況必須在兩個月內盡速開刀治療以免影響預後。
基本上,寶寶吃得好、排尿與解便情形良好,黃疸指數通常不會太高。可是若發現寶寶的膚色出現變化,例如:眼白變黃,而且頭部、軀幹、大腿、小腿等膚色逐漸轉為黃色,代表黃疸指數很高,必須就醫檢查,抽血、驗膽色素濃度以確認是否需要照光、甚至換血治療。楊長佑醫師表示:「雖然換血治療對於嬰兒是極大的風險,然而若沒這麼做,膽色素會蔓延、沉積在腦部,造成孩子終生聽力受損或腦性麻痺。」
8吐奶與溢奶
溢奶
溢奶即是寶寶吃奶的當時或餵完奶30分鐘~1小時,從嘴角流出一些消化過後的奶。
楊長佑醫師說明:「主要是食道下方的括約肌,亦即賁門發育不夠成熟、閉鎖不全,容易讓食物從胃部逆流出來。」另外,若寶寶的腹部受到壓迫造成腹壓增高,像是哭鬧,也會導致寶寶溢奶。不過溢奶是生理性問題,寶寶6個月大後會逐漸改善。
少量多餐+拍嗝
楊雅淇醫師補充:「由於新生兒的胃容量小,一下餵太多奶容易造成溢奶情形,建議採取少量多餐的餵食方式,才是符合新生兒生理的。」另外,她也建議哺餵母乳的媽媽採取親餵而不是瓶餵,她分析:「瓶餵流量大會讓寶寶瞬間吃下太多奶水,胃部立刻變脹,容易造成吐奶、溢奶。」如果不得已必須採取瓶餵,最好分段餵食;且餵完後的10~15分鐘拍打嗝,並以直立姿勢抱寶寶約30分鐘,待奶水都胃排空了再放下平躺。溢奶的情況通常會隨寶寶年紀之增長而有所改善;倘若改善餵食技巧還容易溢奶,或頻繁厲害的吐奶導致體重不增加,請即就醫。
吐奶
寶寶出生兩、三週後,吃完奶沒多久即出現噴射狀嘔吐,且愈吐愈厲害,幾乎每一餐都發生,寶寶因為營養不良使得體重沒增加、甚至減少。或出現腹脹、發燒、膽汁色嘔吐物等,都是不好的徵兆。楊雅淇醫師表示:「可能要懷疑是幽門狹窄、或感染造成,應就醫進行檢查。」
8吐奶與溢奶
溢奶
溢奶即是寶寶吃奶的當時或餵完奶30分鐘~1小時,從嘴角流出一些消化過後的奶。
楊長佑醫師說明:「主要是食道下方的括約肌,亦即賁門發育不夠成熟、閉鎖不全,容易讓食物從胃部逆流出來。」另外,若寶寶的腹部受到壓迫造成腹壓增高,像是哭鬧,也會導致寶寶溢奶。不過溢奶是生理性問題,寶寶6個月大後會逐漸改善。
少量多餐+拍嗝
楊雅淇醫師補充:「由於新生兒的胃容量小,一下餵太多奶容易造成溢奶情形,建議採取少量多餐的餵食方式,才是符合新生兒生理的。」另外,她也建議哺餵母乳的媽媽採取親餵而不是瓶餵,她分析:「瓶餵流量大會讓寶寶瞬間吃下太多奶水,胃部立刻變脹,容易造成吐奶、溢奶。」如果不得已必須採取瓶餵,最好分段餵食;且餵完後的10~15分鐘拍打嗝,並以直立姿勢抱寶寶約30分鐘,待奶水都胃排空了再放下平躺。溢奶的情況通常會隨寶寶年紀之增長而有所改善;倘若改善餵食技巧還容易溢奶,或頻繁厲害的吐奶導致體重不增加,請即就醫。
吐奶
寶寶出生兩、三週後,吃完奶沒多久即出現噴射狀嘔吐,且愈吐愈厲害,幾乎每一餐都發生,寶寶因為營養不良使得體重沒增加、甚至減少。或出現腹脹、發燒、膽汁色嘔吐物等,都是不好的徵兆。楊雅淇醫師表示:「可能要懷疑是幽門狹窄、或感染造成,應就醫進行檢查。」
幽門狹窄好發2~4週寶寶
楊長佑醫師補充:「幽門位於胃與十二指腸之間,而『幽門狹窄』會導致寶寶喝奶到一個程度出現嘔吐,且吐完奶後還是會想吃,經常好發於2~4週的寶寶。通常會以腹部超音波來做診斷。」
原則上,5個月以前的寶寶在喝完奶後,父母應幫他排氣、打嗝,而正確拍嗝方式並不是拍背部,楊醫師解釋:「胃位於左上腹,應從背後的左上腹輕輕往上拍,此效果最好。另外,餵奶前可以在寶寶的肚臍周圍,以順時針方向按摩來消除脹氣,並減少溢奶的發生。」倘若溢奶頻率仍高、甚至有噴射狀吐奶,建議盡快就醫檢查。如果是因為胃食道逆流而導致的溢奶,不妨採取少量多餐、改變姿勢或服用促進胃排空藥物與制酸劑來改善;若是幽門狹窄則要手術治療。
9腸絞痛
一天哭鬧>3小時;一週>3天,連續3週
腸絞痛好發於6週至4.5個月的寶寶。
腸絞痛也是經常在門診遇到的問題,楊長佑醫師表示:「好發於6週至4.5個月的寶寶,特別是兩個月大的嬰兒最常出現。」而好發時間在傍晚到半夜之間,嬰兒會出現不正常的哭鬧,並非起因於肚子餓或發燒;雙腿會因為腸絞痛出現捲曲、腹部呈現鼓脹,無論怎麼安撫都無法讓寶寶停止哭鬧,即是嬰兒性腸絞痛症狀。
發生腸絞痛的可能因素很多,例如:代謝乳糖的酵素不成熟、賀爾蒙分泌異常等加快腸子的蠕動;另外,亦可能對牛奶蛋白過敏、神經發育系統不正常,或親子關係尚未建立默契等。楊長佑醫師表示:「在健兒門診腸絞痛是泛稱的病名,確診前除了找出病理原因,還得符合一天哭鬧超過3小時、一星期達3天以上,連續3個禮拜如此,才能說寶寶有腸絞痛的問題。」
當父母照護時,若排除其它哭鬧原因像是肚子餓、發燒、生病等,一般而言不需特別治療,如果哭鬧得厲害,則可用溫毛巾在肚臍周圍熱敷,並以順時針方向按摩肚臍。另外,也可變換寶寶的姿勢,像是將他抱直讓他趴在大人肩上,也能促進腹部空氣排出。不過,腸絞痛亦可能與脹氣有關,建議改善餵奶技巧避免讓寶寶吸入過多空氣,如果這麼做仍未改善,則考慮藥物舒緩。
若有家族性遺傳的過敏性體質,寶寶可能會因為對食物過敏而造成腹部不適,因此,盡可能哺餵母奶以減少過敏情形,或暫時改喝水解蛋白的配方奶。原則上,腸絞痛是寶寶過度期的短暫表現,需要父母耐心地安撫。
10鵝口瘡
好發於舌頭與兩頰內側
鵝口瘡屬於突發性,可能短期內發生。
出生6個月內的嬰兒發生鵝口瘡的機率滿高,不過楊長佑醫師表示:「鵝口瘡治癒率高,多數會自行痊癒。」之所以會長鵝口瘡,是因為即使正常人的口腔、腸道、皮膚亦存有少量白色念珠菌,可是會受到身體正常的細菌控制,所以繁殖速度不致於太快而引起疾病。不過,當身體出現一些狀況,例如:先天或後天免疫不全,像新生兒剛出生時免疫力不佳、哺乳器具不乾淨、或寶寶近期或長期使用抗生素、類固醇等藥物,則可能導致黴菌過度繁殖進而引起鵝口瘡。
鵝口瘡好發於舌頭與兩頰內側,會有白色的凝乳斑,有時難以與奶垢區別。正常來說,楊醫師指出:「奶垢以沾水的紗布或棉花棒輕輕擦拭即可乾淨;可是鵝口瘡不僅不易被擦掉,有時還會流血。」感染輕微的鵝口瘡多半不會出現其它症狀,可是臨床上會伴隨疼痛,造成寶寶的胃口不佳、搔動不安、甚至拒絕進食。通常鵝口瘡屬於突發性,可能短期內發生;不過也可能因為照顧者誤認為奶垢而不以為意,延誤治療時間並導致症狀愈來愈嚴重。
注重奶瓶、奶嘴的清潔與消毒
楊雅淇醫師亦進一步解釋:「鵝口瘡與奶垢的差別在於它不易被剝除,或剝除後容易出血。」如果狀況嚴重建議就醫治療,醫師會開立一些口服的抗黴菌藥物。此外,應加強奶瓶、奶嘴的清潔、消毒,甚至淘汰老舊的奶嘴。
此外,餵奶前應以肥皂徹底清潔雙手,盡量避免使用安撫奶嘴。至於餵母奶的媽媽,哺餵前先清潔乳頭與乳暈、保持衣服的清潔與乾燥,餵完奶後先餵寶寶喝一、兩口開水,幫寶寶清除口腔內的奶渣。
再者,寶寶的玩具應定時集體清潔。若鵝口瘡情況嚴重應就醫,通常醫師會開立一週以上的抗黴菌藥物治療,甚至白色斑塊消失後還需再服用3天才算是徹底根治。楊長佑醫師指出:「嚴重的鵝口瘡其黴菌可能由腸道排出,感染肛門口周圍的皮膚,因此亦要注意屁股周圍的肌膚,避免合併念珠菌感染的尿布疹。」
11淚眼汪汪
按摩眼窩與兩側鼻翼
剛出生的嬰兒由於鼻淚管發育未完全、鼻淚管的構造狹窄,加上眼淚會正常分泌,一旦鼻淚管阻塞即會導致分泌物無法排出,所以造成寶寶淚眼汪汪、眼屎過多、眼睛腫的狀況。
改善嬰兒淚眼汪汪的方法,建議大人按摩寶寶的眼窩以及兩側鼻翼。首先將雙手洗淨後,在兩眼的中間亦即鼻淚管的附近輕微按摩,楊雅淇醫師說明:「這情況會隨著寶寶長大,結構發育成熟而慢慢改善。」
大致而言,新生兒常見的眼睛疾病包括新生兒結膜炎、睫毛倒插、鼻淚管阻塞等。如果眼睛出現大量黃綠色或出血性分泌物,且合併厲害的眼睛紅腫,應立即就醫。
12呼吸有雜音
喉頭軟骨發育不成熟
孩子呼吸有雜音主要與喉頭軟骨發育不成熟有關。楊長佑醫師解釋,當喉頭軟骨發育不成熟,呼吸所吸進的空氣就會出現類似打呼聲,通常隨著年紀增長約3、4個月時,喉頭軟骨發育成熟,呼吸的雜音會慢慢減少。
除此,楊雅淇醫師也分析:「新生兒呼吸的雜音類似喘鳴聲,也可能是孩子的鼻肉較肥厚,鼻道相對成人較狹窄,通常長大後會改善。」不過,也有少部分是因為是喉頭軟化、氣管狹窄等呼吸道異常所引起,通常長大後會自行緩解,可是如果情況嚴重則建議看耳鼻喉科,評估是否需要進行雷射治療。
另外,有時寶寶的呼吸聲大、稍微咳一、兩聲就讓媽媽擔心寶寶感冒了,對此,楊長佑醫師說明:「由於寶寶的鼻肉肥厚,加上通道小,只要有一點口鼻分泌物就容易造成鼻塞、打噴嚏。」所以當家長發現寶寶的鼻子分泌物變多,不妨使用棉花棒輕輕擦拭,有時也可用吸鼻器清除鼻內的分泌物。此外,平常可按摩鼻翼兩側以舒緩寶寶鼻塞情形
13舌繫帶
老一輩時常擔心寶寶的舌繫帶過短,影響孩子未來的進食與語言發展,說話會大舌頭,楊醫師指出:「正常來說,舌繫帶過短不會延緩孩子學習語言的年齡,只是捲舌音會發得不標準。」至於父母在自行檢查時,可請寶寶伸出舌頭並檢查舌頭是否超出下嘴唇,若有則應屬於正常情形。此外,同時觀察寶寶伸出舌頭是否呈現W形或ω型,如果是,可能表示異常,建議帶至小兒外科評估。
14臍帶
注重臍帶的清潔護理
臍瘜肉好發於0~1個月寶寶。
通常臍帶在寶寶出生10~12天後就會自行脫落,正常而言,臍帶護理做得好,一般不會有太大問題;沒做好,則可能在臍帶部位長出臍瘜肉,楊醫師說明:「臍瘜肉好發於0~1個月的寶寶,亦即溼肚臍,會不斷生出黏液無法乾燥,需要診斷治療。」因此,楊醫師建議父母照護新生兒臍帶,應用75%酒精從臍底部開始殺菌、消毒,如果還是長出臍瘜肉或肉芽腫,應立即帶寶寶就醫。
15睡眠問題
足月的新生兒睡眠時間每天約16~18小時,不會侷限在晚上,白天也會睡覺。不過,楊長佑醫師解釋:「他們的睡眠並非毫無規律,而是分成4~5段,一次睡4個小時,睡醒後就要吃奶,且晚上睡眠時間也比白天長。」
3~6個月大的寶寶,睡眠腦波的特徵就漸漸與大人一樣,整天的睡眠時間亦慢慢減少並集中在晚上。到了1歲,一天睡不到14小時,不過白天可能需要2次的小睡。因此,楊醫師建議:「從嬰兒出生到週歲這段期間,培養他良好的睡眠習慣。」當孩子醒著時,就當做是白天,讓空間有明亮感、多跟小孩玩耍。當小孩睡著時則當成晚上,讓室內燈光盡量昏暗。此外,3個月前的寶寶可以抱睡,3個月後的孩子則盡量陪在他旁邊睡,而且避免養成嬰兒吃奶嘴睡覺的習慣。
善用資源,照顧寶寶好Easy
定期量體溫
在照護新生兒時,還有哪些細節是新手父母要特別注意?楊雅淇醫師指出:「定期幫寶寶量體溫,一旦發現3個月以下的寶寶有發燒情況,一定要立即就醫。」而發燒的定義即是分別兩次測量到37.8℃以上的體溫。不過,也要注意室內溫度的調節,避免讓孩子穿過多、過厚的衣物,以免導致他的體溫過高。
讓寶寶仰睡,避免側睡和趴睡
3個月以下的寶寶有發燒要立即就醫。
另外,應讓寶寶仰睡,避免側睡和趴睡,楊醫師解釋:「仰睡已被證實不會增加嗆奶危險。」有些家長認為讓寶寶仰睡,以後頭型會不好看,所以讓他側睡或趴睡,可是側睡與趴睡已被證實會增加嬰幼兒口鼻被悶住的機會,與嬰兒猝死症相關。
另外,寶寶睡覺時,他周圍的口鼻要淨空,棉被蓋到胸部即可,兩側棉被則讓他墊在身體下,而床舖周圍不要有太多鬆軟的棉被或抱枕,以免不小心悶住寶寶的口鼻。另外,也不要將寶寶放在兩張併床的中間縫隙、或床舖靠牆邊的縫隙,這都可能造成寶寶翻身時被卡住,甚而壓到他的口鼻。
與新生兒同睡的大人不可有抽菸、酗酒、或服用其它藥物,以免神智狀態不清醒,不小心翻身即壓到寶寶;另外,亦不可有其他年紀較長的小孩與新生兒同睡,楊雅淇醫師說明:「小孩容易忽略安全,可能玩耍時會不小心壓到寶寶。」
做好防護以免寶寶被感染
除此,由於新生兒的免疫力還未發展成熟,即使有來自母親的抗體,但還是容易遭受感染,因此建議減少訪客、照顧者要勤洗手,如果親人有呼吸道感染,像是感冒,應戴口罩或避免與新生兒接觸。倘若媽媽有輕微感冒,可以戴口罩哺餵母奶,倘若患有嚴重流感,建議將母奶擠出來,再由別人以奶瓶餵食。
許多新手父母在育兒時經常遇到各式的疑難雜症,不妨將問題記錄下來,利用返診或帶寶寶接種疫苗時,有系統的詢問醫師。此外,國健局所發的兒童健康手冊也有精簡、扼要、卻有很詳細的育兒知識,包括餵食的重點、環境的注意、新生兒篩檢、或副食品添加,父母不妨多善用手邊的資源,如此在照顧寶寶也更得心應手。
蠶豆症長大後 在 [蠶豆症]給長大後的一如(下) 五十歲的一如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未知科學的進步對蠶豆症有沒有幫助,但從爹爹現在看到的資料,有些蠶豆症患者年老後身體機能會較差,所以還是要叮囑你注意身體。爹爹從小到大叫你要避開的東西,你還是要 ... ... <看更多>
蠶豆症長大後 在 關於蠶豆症,你了解多少? - 媽媽經 的推薦與評價
蠶豆症 的正式名稱為「葡萄糖-六-磷酸鹽去氫酵素缺乏症」,是一常見的性聯隱性 ... 而幼童和大人同樣吃到蠶豆製食品都會有危險,不是長大後就能解禁。 ... <看更多>
蠶豆症長大後 在 [寶寶] 蠶豆症都找不到保姆(抱怨文不喜者請勿- 看板BabyMother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