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爭取,降低資源班師生比上限】
在介紹這個議題之前,讓我們先看一下進入資源班資格的定義。
領有身心障礙手冊,或以學習障礙為主,患自閉症、情緒障礙、聽覺障礙、視覺障礙、語言障礙、肢體障礙等其他障別,障礙程度較輕的學生。
👶👧🧒👦你能想像一個老師要負責十五個孩子的個別化教育計畫跟各種排山倒海的特教業務嗎?
國中小分散式資源班師生比是一直存在的難題,我從第二會期就開始要求教育局,#調降資源班師生比,同時規定 #一個資源班至少要有兩位老師互相支援。
⭐⭐經過一年又九個月,終於在這個會期得到教育局的善意回覆!
未來將調整「高雄市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身心障礙分散式資源班設置要點」中關於國中小資源班教師師生比的規定,調整為每名國中小資源班教師以 #服務6至10名 學生為原則。
👶👧🧒👦👩
原先高雄市現行的辦法規定,一個資源班老師最多可以帶15位學生,儘管實際師生比平均約莫在8~9人之間,但2019年師生比高於10人(含)的國小居然高達79校,佔總校數的44%、國中有43校,佔總校數的54%,更別說有少數學校會出現一名老師負責13~14名學生的狀況。
身為地方爸爸,有時光帶一個小孩就可能分身乏術,我很難體會教育現場的老師面臨多大的難題,尤其在資源班,若同時好幾個孩子需要協助,可能每位老師自己也會面臨不小的心智挑戰,何況每個孩子都有不同得處理的課題,教育現場的老師,著實就像超級英雄令人敬佩。
🦸♀🦸但不能一直讓老師當超人
儘管教育局並未針對一班至少安排兩位以上教師這個訴求做出回應,但願意直接調降資源班師生比,依舊值得肯定,除了讓學生可以得到更妥善的照顧,更可以降低老師的負擔,讓更多有熱情的老師可以持續留在教學現場。
在我們達成教育部提倡的 #融合教育:自發、互助、共好之前,我們應該先讓老師們有更多可以喘息及注意每一個孩子需求的空間,如此一來,尊重平等友善的校園環境,將更值得我們期待。
融合教育法規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大家知道嗎?我們的特教法,至今已經十年多沒有修法了。
雖然在 2009 年的特教法修法中,盡可能試圖保障特殊生的受教權,但是,十幾年過去後,特教法需與時俱進的面向也逐一顯現,我們更時常收到不同的反映,一再凸顯特教生在學習時遇到的困境。
最近這幾年,發生部分學校以沒有特殊資源為由,拒絕障礙學生入學,或者因為學校無法積極提供特教資源,讓家長及學生最後只好另外尋找其他學校就學;此外,目前各縣市特教資源中心的專業人員多從其它學校商調而來,或增設巡迴班來爭取人力,但是從他校商調特教教師至中心後,原服務學校的人力缺口如何補齊,更是長期以來的困境。
種種問題都顯示了,台灣的特殊教育發展,真的還有許多進步空間。
今天下午,我邀請了同樣關心特教議題的 立法委員林奕華、黃國書 、邱臣遠及 廖子齊 新竹市議員 ,一起召開「特殊教育政策及修法公聽會」,希望能讓特殊學生適性教育的權利,能獲得更完善的保障!
我認為,教育部在研修相關法規及政策上,應該更積極協助地方教育局處理此問題,避免影響原校學生的受教權益,此外,教育部雖定期補助地方政府身心障礙教育經費,但是,若要讓特教資源中心發展為「專業支援」的角色,那中央補助的經費結構,也應該有所調整,以穩定比例支撐中心發展出特教專業幕僚的空間。
在今天的公聽會中,廖子齊議員也和我們分享,她認為如今特殊教育的發展趨勢,更重視融合的精神,希望讓各年齡的特教生能夠和其他的孩子,一起在同樣的環境學習、互動與成長,因為離開了學校,特教生的孩子仍要學習融入社會,社會也需要接納擁抱這些孩子。然而,目前的特教政策對於許多仍在普通班就讀,但接受特殊教育支援的教學環境,其實還缺乏對於普通班教師的支持,對於未必俱備特教專業知能的普通班老師其實無論在教學和班級經營上都會是挑戰和負擔。
特教法有提供身心障礙生就讀普通班時得酌減班級總人數,以減輕教師工作量的協助;但其他對教學現場的支援則仍很缺乏,特別是對於「非山非市」資源有限的小校,能給教師的支援更加稀少,希望中央也能夠更重視普通班教師端的支持。
除此之外,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洪儷瑜也指出,中央目前對於特殊教育政策的規劃及發展,往往流於反應式地解決問題,例如特教心評人員、學前幼教教師加註特教專長等政策,形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顯示 2012 年教育部組織改造後,缺乏長期規劃全國特教工作之中央單位,政策與實務脫軌,亦缺乏整體支援各地方政府的系統,僅聚焦於經費補助與評鑑,缺乏評估不同縣市發展特殊教育之差異需求,未真正以特教學生此權利主體設想,著實令人憂心。
智障者家長總會常務理事陳誠亮表示,針對巡迴輔導教師服務人力比,建議能有合理的標準,並以入班協助為原則,且聘用足額師資以保障學生就學權益,陳誠亮強調,未來《特殊教育法》的修法,應明確規範特殊教育中心的人員編制及運作方式,避免以老師兼任為之。再者,專業團隊入校的服務提供方式,亦應以支援教師且需合作為原則,不宜採將學生抽離的方式提供教學輔導,才能協助教師真正了解學生需求,共同擬定合宜的教學輔導策略。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幼教委員會主委楊逸飛則認為,目前學前階段巡迴輔導的師資代課比例極高,且多數為三招之後不具教師證的代理教師,而正式的學前巡迴輔導老師齊流動率亦高,導致現行鑑定安置專業人力嚴重不足,影響鑑定安置品質;相關輔導與資源配置亦難以有效運用。楊逸飛認為,中央除應健全巡迴輔導教師職場待遇之外,亦應嚴格控管學前巡迴輔導正式缺額比例,使正式教師至少應達八成以上,提高學前巡迴輔導師資穩定性與留任率。
感謝今日各位先進、一線人員們,在即將開學的忙碌時刻仍願意撥空出席,在公聽會上分享的許多意見,未來我們也將提出特教法修法版本。
給特教孩子們更好的支持,是我們責無旁貸的共同目標!
🎬 公聽會完整直播:https://reurl.cc/j8xg3p
融合教育法規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關於語言的感慨—-台語兒童有聲繪本推薦]
王醫師真正學怎麼說台語,是在進了醫院之後,雖然是土生土長高雄人,但因為有一個連國語都說不標準的韓國華僑媽媽(欸我不會韓語,因為我媽怕我連國語都不會,不敢教我韓語🤣),所以小時候沒有接觸台語的環境。
遇到了稍聽得懂國語的長輩,聽到我不輪轉的台語,總是會被逗笑然後說:「醫生,妳講國語沒關係我聽得懂。」(她看得出我很拼命想溝通😂)
但是走了老年醫學後,面對很多真的只聽得懂台語的長輩,對於無法完整表達衛教,常常覺得很遺憾。
記得我在國小的時候,學校有讓我們學「羅馬字拼音」,我也是第一次知道怎麼用台語來唸自己的名字,當時會講客家話的導師曾秀玉(對,我記得從國小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導師名字)教我們唱童謠,那首客語版的「唐山過台灣」,我到現在還會唱,也是我唯一會唱的客語歌謠。
幼兒園到國小這個階段,是最適合學習語言並記憶一輩子的時候,錯過了那個時候,到了出社會才開始練習,很難琅琅上口。
去年實施的「國家語言發展法」規定,國家教育研究院啟動12年國教課綱增加國家語言的修訂工作,將閩、客、原住民等本土語言列為國高中「部定課程」,從111年8月施行。
若家裡沒有講台語的長輩,其實小孩子聽得懂台語的越來越少,台語已被聯合國列為「瀕危語言」, 根據2021年的調查,25歲年輕⼈會講台語的居然只有22.3%。趁著還小的時候,是學習各種語言的黃金時期,其實除了多聽台語歌以外,繪本也是很好的選項,不過我小時候,很少見有台語繪本。
經由朋友的介紹,我才知道「輕鬆電台」的發起人,本著傳承語言的初衷,找了多位台語歌后及金曲歌王錄製了可能是台灣第一本的「台語兒童有聲繪本」—-【奇幻!真台灣】
對於台語一直都很不輪轉,也不太能教孩子怎麼說台語的我,很高興有這樣一本有趣的有聲繪本,可以跟著孩子一起學習。
這本繪本在昨天晚上已上線集資,我也很期待可以拿到,歡迎家裡有小孩的爸媽可以看一下介紹。
頁面連結:https://cutt.ly/YQc31X1
台灣跟新加坡一樣,擁有多元的歷史背景跟民族融合,我們有許多不同的語言跟豐富的文化資產,每一項集結起來成為台灣人兼容並蓄跟國際上獨一無二的存在,「母語」是媽媽跟孩子溝通的語言,不管輪不輪轉都帶有一份特殊的情感。也期待未來有客家語或原住民語的有聲繪本出現,讓每個人都為保存不同的母語文化盡一份心力。
輕鬆電台 FM 96.9 Chillax Radio
奇幻!真台灣-輕鬆電台 Chillax Radio
#予故事繼續行
#予台語袂孤單
融合教育法規 在 3.融合教育在臺灣Inclusive Education in Taiwan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融合教育 系列的第三單元,主要從 法規 論點看臺灣的 融合教育 發展,部分內容來自於2019年我在波蘭、華莎國際研討會的報告。這個單元會以臺灣特殊教育法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