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看香港 港事大排檔】以海為家的香港原居民-蜑家人
(精彩節目內容 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
https://www.rti.org.tw/radio/programMessageView/programId/1630/id/123291
大甲媽祖遶境起跑,台灣年度最大的宗教盛事也將在各地陸續展開!而信奉海上女神的當然不只台灣,在香港也有信仰天后的海上子民—#蜑家人。每逢農曆3月23日「#天后誕」,香港各處蜑家人上岸或於沙灘參拜,形成數百船隻停泊海灣的壯觀場面。
天后誕對蜑家人是非常重要的節日。圖為香港五十年代大廟(佛堂門天后廟)的天后誕節盛況。(「蜑家妹出走記」版主提供)
蜑家人其實是支古老的民族,其歷史可追溯到東晉,居於華南一帶、以船為家。他們也是香港的「原居民」之一,據說香港的英文名稱「Hong Kong」正是源自蜑家話呢!
海上的生活與陸地大不相同,終年與海為伍的蜑家人對於大自然的適應力特別強,並且充滿生活智慧。蜑家人依照功能將船隻分為住家艇、漁艇…甚至還有水上學校;在艇上不說左右、而是以「大撈便」、「細撈便」區分。而早年外國船艦到訪香港,蜑家人也擔負著協助運輸補給、修繕船體與器材的重要任務。
「蜑家文化是流動的歷史」香港由早年的小漁村蛻變成今日繁華大都巿,蜑家人在香港發展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隨著都巿發展,蜑家人逐漸被遷至陸上,現有的水上人家已經不多,其文化亦可能從記憶中邊緣化、甚至有消失的危機。
本集節目我們特別邀請到家族七代前扎根於銅鑼灣的蜑家妹—#Miriam (李敏婷)介紹蜑家文化特色以及家族的有趣故事,歡迎收聽!
#黃美寧 #每周五下午三點首播 #港事大排檔
「這樣看香港」節目電子信箱:nin@rti.org.tw 或 hk@rti.org.tw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旅遊籽:文化地標】 「諷撞工氣鞭」,聽得懂嗎?這句說得有點歪斜的廣東話,其實是蜑家話,俗稱水上話,意即「放咗工去邊」。蜑家話是廣東話的分支,跟廣東話發音相近,英文Hong Kong的發音,都是來自蜑家話的「糠港」。自稱「水二代」、33歲的黃敬業(Issac),爺爺及父親都是水上人,以曬家艇營生,即...
蜑家英文 在 歷史時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870s-1880s年古之 #芒角嘴 #海邊今上海街, #橫今窩打老道,#右邊今彌敦道。#照片莊園是萄葡牙商人購入地皮發展別墅園林,種植外來生果包括 菠蘿,香蕉,蘋果,桃,無花果和,番石榴等,收成後會有蒸汽渡輪從油麻地開往香港市場出售。
芒角隨着九龍發展,芒角咀被多次填海,該處已與海岸線有一大段距離。填海後芒角改名為旺角,而芒角咀街市亦改名為旺角街市。
旺角古稱芒角,因為古時此處芒草叢生,而地形像一隻牛角伸入海,故稱為芒角咀,而附近的村落便得名芒角村。芒角這個地名,見於清代嘉慶二十四年( 西元一八一九年)刊行的《 新安縣誌》;但其實,旺角的歷史比文獻記載早上一千多年,起碼在東漢時期已經有村民定居,証據是區內的通菜街曾經發掘出大量東漢、晉朝和唐朝陶器和製陶工具. 。今日繁忙的彌敦道原屬海岸邊,前人就地取材燒貝殼造灰窰。
根據1819年的《新安縣志》,芒角村以客家村民為主,約有200名居民。芒角村位於今日的弼街與通菜街、西洋菜街、花園街一帶附近,村民以種菜(以西洋菜及通菜為主)、種花、養豬和養雞維生。1860年起,芒角隨着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當時蜑民水上人呼「芒」為「望」,因此英國人把芒角叫作「Mong Kok」,而村民紛紛把所種的花朵、蔬菜和所養的禽畜運往香港島出售,由於他們多乘坐蜑民的船隻渡海,蜑民呼「芒」為「望」,因此英國人依照蜑民的口音,把芒角叫作Mong Kok。
1909年香港政府開始在旺角海邊附近填海及興建避風塘,該處開始出現碼頭和道路。而原有積水菜田因為免滋生蚊蟲而被填平,開始發展出洗衣及染布等輕工業。至1918年,人口增至5,000。但截至1920年,城市規劃遠比油麻地落後,1926年地圖內有芒角村的記錄。1930年代芒角正式改稱為旺角,取其興旺之意。不過旺角的英文譯名Mong Kok沒有改變,至今仍有水上人叫旺角為望角。當時的旺角是個工業區,製煙廠、棉織廠及五金廠林立。1932年因為地租便宜,八珍甜醋在旺角開辦[5]。在1950年代起該區逐漸轉型為商住區。
旺角彌敦道以西都是填海得來的土地。現在的新填地街在1950年代前是海邊。時至今日,旺角已成為了一個極為繁盛的購物區和住宅區,同樣亦為九龍西直通新界各區的最大樞紐(文字資料維基)
#歷史時空
蜑家英文 在 歷史時空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870s-1880s年古之 #芒角嘴 #海邊今上海街, #橫今窩打老道,#右邊今彌敦道。#照片莊園是萄葡牙商人購入地皮發展別墅園林,種植外來生果包括 菠蘿,香蕉,蘋果,桃,無花果和,番石榴等,收成後會有蒸汽渡輪從油麻地開往香港市場出售。
芒角隨着九龍發展,芒角咀被多次填海,該處已與海岸線有一大段距離。填海後芒角改名為旺角,而芒角咀街市亦改名為旺角街市。
旺角古稱芒角,因為古時此處芒草叢生,而地形像一隻牛角伸入海,故稱為芒角咀,而附近的村落便得名芒角村。芒角這個地名,見於清代嘉慶二十四年( 西元一八一九年)刊行的《 新安縣誌》;但其實,旺角的歷史比文獻記載早上一千多年,起碼在東漢時期已經有村民定居,証據是區內的通菜街曾經發掘出大量東漢、晉朝和唐朝陶器和製陶工具. 。今日繁忙的彌敦道原屬海岸邊,前人就地取材燒貝殼造灰窰。
根據1819年的《新安縣志》,芒角村以客家村民為主,約有200名居民。芒角村位於今日的弼街與通菜街、西洋菜街、花園街一帶附近,村民以種菜(以西洋菜及通菜為主)、種花、養豬和養雞維生。1860年起,芒角隨着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當時蜑民水上人呼「芒」為「望」,因此英國人把芒角叫作「Mong Kok」,而村民紛紛把所種的花朵、蔬菜和所養的禽畜運往香港島出售,由於他們多乘坐蜑民的船隻渡海,蜑民呼「芒」為「望」,因此英國人依照蜑民的口音,把芒角叫作Mong Kok。
1909年香港政府開始在旺角海邊附近填海及興建避風塘,該處開始出現碼頭和道路。而原有積水菜田因為免滋生蚊蟲而被填平,開始發展出洗衣及染布等輕工業。至1918年,人口增至5,000。但截至1920年,城市規劃遠比油麻地落後,1926年地圖內有芒角村的記錄。1930年代芒角正式改稱為旺角,取其興旺之意。不過旺角的英文譯名Mong Kok沒有改變,至今仍有水上人叫旺角為望角。當時的旺角是個工業區,製煙廠、棉織廠及五金廠林立。1932年因為地租便宜,八珍甜醋在旺角開辦[5]。在1950年代起該區逐漸轉型為商住區。
旺角彌敦道以西都是填海得來的土地。現在的新填地街在1950年代前是海邊。時至今日,旺角已成為了一個極為繁盛的購物區和住宅區,同樣亦為九龍西直通新界各區的最大樞紐(文字資料維基)
#歷史時空
蜑家英文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旅遊籽:文化地標】
「諷撞工氣鞭」,聽得懂嗎?這句說得有點歪斜的廣東話,其實是蜑家話,俗稱水上話,意即「放咗工去邊」。蜑家話是廣東話的分支,跟廣東話發音相近,英文Hong Kong的發音,都是來自蜑家話的「糠港」。自稱「水二代」、33歲的黃敬業(Issac),爺爺及父親都是水上人,以曬家艇營生,即專門曬乾魚穫出售,於八十年代上岸。耳濡目染下,Issac自幼便懂得說水上話,「其實以前一代人唔覺自己喺度講其他語言,我要去到小學,跟同學傾偈嗰陣,先發覺大家嘅語言有差別。」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