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神奇的台南,油條、煎魚腸與蔭汁魚頭】
📍台南美食 📍阿堂鹹粥
#半夜睡不著覺 🎶 我是個半夜捨不得睡,假日很難早起,但卻總是很期待明天早餐的女子。
每當夜深人靜肚子餓時,總會預先想好明天早餐要吃什麼,然後在半夜餓到受不了時,再為自己弄出一份宵夜,吃飽喝足才滿足地去睡(不良示範,請勿學習😎)
即使隔天早上醒來的胃口,想吃另外一種跟昨天半夜預想完全無關的食物,也是家常便飯。但鹹粥,便常常是我在秋冬的早晨,非常渴望喝上那麼一口的理想早餐。
身為臺灣人,關於鹹粥的做法,南北不太一樣,曾經聽過「#北肉南魚」的說法。北部慣用豬骨熬湯底,店家會製作炸蚵、炸豆腐或紅燒肉來做搭配。南部則會用魚骨熬粥,店家會製作老油條或魚皮、魚肚、魚腸來搭配。
拜訪台南這個神奇的城市多次,每每總是嚷嚷著美食太多,但胃只有一個。幾趟旅行下來,造訪過 阿憨鹹粥、 悅津-鹹粥蝦仁肉絲飯後。這次終於如願以償,在清晨魚肚白的天光下,抵達 台南.阿堂鹹粥。
初次到訪,也不知道該吃虱目魚還是魠魚好,於是不傷腦筋地點了「綜合鹹粥」。土魠魚油煎後,剝碎加入粥裡,配合著虱目魚背脊肉,還有鮮蚵、紅蔥酥 、蒜酥、芹菜末提味。粥的口感米粒是在東港飯湯與濃稠港式粥品之間。米粒很巧妙地在不會過於軟爛,但也不是粒粒分明的中間灰色地帶。每一口湯汁都充滿的魚鮮的清甜。
當天,我還加點了隱藏版美食,蔭汁魚頭、油條、燙魚腸。本來想吃煎魚腸的,但當天去的時候還太早,廚房還沒準備好。(想吃的朋友記得在八點左右才能一飽口福)
大家知道阿堂鹹粥的油條,其實是個常被忽略了默默隱身在民間的武林高手嗎?
他們所使用的油條,其實來自台南一間百年油條專賣店,傳承第三代。單吃起來,就可以同時吃的到脆、香、軟、又有咬勁的口感。是搭配鹹粥的必備法寶。讓整碗粥吃起來更有層次。好的油條,吃起來不會有油耗味,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扎實的麵粉香。推薦必點。
蔭汁魚頭也是當天的一大驚豔,滷汁入味略微甜香中不會死鹹,魚肉細緻,富含膠質的外皮搭配蒜和辣椒,讓一早還有點睏的我,吃到整個驚豔醒過來這樣。(而且魚眼睛滷到好好吃完全無腥味)❤️
#這裡有同樣也喜歡吃魚眼睛🐟👀的朋友嗎(請舉手🙋🙋♂️
本來很想吃煎魚腸的,但當天去的時候老闆說現在還太早,廚房還沒準備好,叫我點乾燙魚腸吃吃看。魚腸清的乾淨,口感脆中帶有韌性。整盤上有魚腸與魚肝等。魚肝會帶有些微苦味,內臟稍涼後出現些許腥味。沾點胡椒鹽或蔭汁魚頭的湯汁,或者帥氣的浸入粥裡,風味更多。
可以說是大人的味道。
當天撐著肚皮吃完鹹粥後,轉頭看到旁邊的包成羊肉湯,想也不想的,就走了進去,坐了下來。
台南就是個這麼奇妙的城市。讓你即使飽了還想一吃再吃。
半夜飢餓如我回憶當天的美好,簡直酷刑。
該是規劃下一趟台南之旅了吧。
#阿堂鹹粥
#下班女子的討好人生
虱 目 魚腸 湯 做法 在 飽島不藏:美食郭銘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廚房秘密檔案直擊:
拆解法餐主廚神料理背後,排列組合出的創作邏輯與島嶼風土密碼。#下集
____________
(接上集)
食材面來看,法餐與在地食材共振的精神 Gien Jia 挑食 也努力執行,從蔬果、肉品到海鮮,挑食每季使用南部當令食材的比率已達六成,#未來希望能拉升到八成,進一步的再縮短產地與餐桌間的食物哩程,如果再進一步翻閱挑食的廚房檔案,那些大量從國內外經典美食中找尋靈感來變形的脈絡中,是有規則可循的,好比:
.
【A】 冷肉+酸 —
酸味帶刺,能帶動唾液分泌,非常適合用在開胃菜餚裡登場,同時也能「啪」地如鎂光燈快速聚焦。訪談中,易達提到了風行中南美洲各國的祕魯經典名菜「Cerviche酸醃生魚」,當地會拿柑橘類酸橙或檸檬醋酸去漬比目魚、鱒魚等生魚達到熟成效果,因此店內如海鮮或肉類他也會拿此概念來玩。
.
好比2020春季菜單出現的開胃菜「昆布熟成鮮魚與胭脂蝦佐土芭樂優格」,發想來源是,台灣四面環海,青美海鮮選擇更多,此外高屏地區也多產酸味水果,於是他將紅魽切片後,結合燕巢帶酸味的土芭樂與檸檬汁做成的優格,另用黑白雙色來做視覺點綴,白色是用樓頂自種10多種香草乾燥磨的粉結合豬背油脂去發酵再低溫熟成,黑色米餅除能夠增加飽足感也增香,生食等級的胭脂蝦經過稍微炙燒後梭遊其中,再用自製魚露與無花果葉煉出的油提味,看似複雜,實則入口時層疊滋味無比協調。同樣概念他也常用於烤雞,在國外,吃烤雞,解油解膩之法,是配菜裡常會出現大量酸味番茄、醃漬泡菜、還有烤過後較柔和的檸檬擠汁等,他則是曾拿自製的台式高麗菜酸來和烤蔬菜混搭。
.
【B】海鮮主要以生食、煎、蒸、烤、炸、燉來變化,保留原始鮮味 —
.
在挑食2020春季菜單中有道「炙燒干貝與菠菜海藻蒜味蛋黃醬」,可視為是日式壽司的拆解,先把日本生食等級的大干貝切小丁,接著拌進橄欖油、蝦夷蔥、馬告等當成是鮮味串引的基底,微微炙燒生香後,調醬則拿了南法常見的Rouille醬來變形,醬料裡傳統會出現蒜頭、番紅花和卡宴辣椒,易達則拿海藻和菠菜泥結合做成帶海味的蒜香蛋黃醬,並夾進黑色米餅同食增加趣味。
.
另一道「澎湖白鬚蝦tapas小點」,靈感則來自西班牙,火燒蝦如今取得不易,且味道太過濃郁,白蝦肉質則過度脆口,甜度更勝的白鬚蝦,在這使用顯得更加平衡,僅僅用來自屏東的玉泰白醬油為首的少許醬料去抓醃入味,同樣微炙後,用紅蔥頭、氣味濃郁的蝦夷蔥(又名細香蔥)、馬告和檸檬皮與自製的柚子油調味,最後疊上的金蓮葉,那淡淡卻鮮明的山葵辛嗆味畫龍點睛,就拉著所有食材直往味蕾衝過去,甜香辛鮮,此時都化為完美的一口。(聊到這段時,易達直接問我,下次要不要一起衝蚵仔寮,他朋友要帶他潛進海裡抓貝)
.
【C】大量使用「風乾、煙燻、醃漬」等技法,來作為襯托菜餚主體的亮點,#也是讓食物的鮮味透過時間遞延,#得到保存和風味轉化,讓節氣和節氣、山和海、區域和區域之間能夠相遇 —
.
可試菜單中的「南法風味炭烤東北角花枝與伊比利火腿」,春天量多而穩定的東北角花枝,炭烤後和帶酸的鹽膚木同拌,再結合伊比利火腿,取「魚(海鮮)羊(肉類)結合為鮮」的概念,引味來源可說百花齊放,有酸膜、有義大利香芹(Italian Parsley)之稱的平葉巴西里、有法國香菜之稱的山蘿蔔葉、紫蘇、金蓮葉、茴香……再拿台灣春天盛產的番茄,透過半風乾後的濃郁滋味,當成串聯的關鍵,裡頭聖女番茄的甘與牛番茄的酸得要比例各半,不完全風乾,則是取濃縮後仍可帶著濕潤甜潤的口感。
.
另一道「薯條附BBQ煙燻鳳梨豆瓣美乃滋」,除了薯條本身先和蒜頭同炸,再細細灑上花椒和迷迭香外,蘸醬除了有在地大樹鳳梨的迷人煙燻氣味,混入的豆瓣美乃滋實際上是甜酒釀、豆腐乳和甘草的結合,這跨界混搭簡直是唰嘴到不行。而從台東長濱帶回的海水白肉魚,拿其中魚膘魚腸去醃漬,則可以創造出類似吃鯷魚的鮮猛風味;經典的綜合時蔬沙拉,除了維持每季都會出現20到30種不等的蔬果與香草組合外,今年春天也用了醃漬2年的春梅兌上煮蘋果泥和黃芥末來調醬。
.
【D】餐盤上的族群融合 —
台灣最迷人之處,就是同時存有各種先後在不同時期移入台灣的族群,#他們也帶進了不同的吃法和食物保存方法,每個族群都有讓易達留下深刻印象的食材,好比客家人的漬山豬、老菜脯,閩南人的西瓜綿、鳳梨豆醬、高麗菜酸、破布子、蔭瓜、糖醋蒜、純花生醬,外省風味的金華火腿、湖南臘肉、肝腸、臭豆腐乳,原住民的馬告、刺蔥、鹽膚木,新住民的檸檬葉、香茅、咖哩、蝦醬、魚露……2020年元月南橫甫復通,他人已殺往寶山部落尋找好的山茶和梅子。挑食樓頂,還有一個他的秘密香草小花園,種著各種季節風味香料。
.
菜單裡的「煙燻鳳梨豆豉虱目魚抹醬與法國天然發酵酸麵包」,則像是ABCD概念的結合,取了冷肉+酸味的邏輯,概念直接從台式鳳梨豆醬虱目魚頭的做法轉化,改以膠質更豐厚的虱目魚肚和魚皮當基底,拿風乾昆布粉當醃料,先用龍眼木只帶煙沒有熱度的冷燻虱目魚,燻上個3天讓香氣扒附,裝進真空包,利用舒肥低溫烹調後切丁,最後再結合大樹土鳳梨豆醬拌攪成抹醬,裡面還加了一些新鮮鳳梨,是款會讓人眼睛一亮的台式抹醬。Pain au levain酸種麵包,則委請了高雄冠軍麵包店 莎士比亞烘焙坊 量身特製,鳳梨肉、醃完風味轉化的虱目魚、自然發酵的麵包,在口中堆疊出了前中後由淺入深的酸鮮滋味,作為開味菜,非常稱職。
.
【E】緊抓當代飲食脈動 —
所謂的脈動並非只是純粹的跟風,而是希望藉由每一次的飲食體驗,讓製作端與接收端都能同步學習成長,底蘊也就能夠逐漸累積下來。好比最近幾年歐美風行的康普茶(Kombucha),在挑食也喝得到,那是一種用活菌發酵製作的飲品,主要概念來自細菌和酵母菌的共生菌體SCOBY (Symbiotic Culture Of Bacteria and Yeast)與帶糖的茶湯去結合發酵,菌母多使用多菌種的紅茶菌,可自行培養、上網購買、或接受轉贈,菌體在吸收糖分與紅茶中的單寧酸得到所需營養後,會再進一步長大和轉化。
.
易達用的菌母,是直接從好友Nato和Trista開設在附近的日式懷舊大地風味洋食料理小館 龜時間 goöod time 取得(高雄最美旅館 #鶴宮寓 樓下)。但他取得後並不以此滿足,除了拿來製作店內飲品,他實驗精神大爆發,接著進一步拿康普茶去結合三種不同分子,包含果汁(如百香果)、草本植物、和廚餘廢料(如香蕉皮和咖啡渣)發酵成醋,嘗試堆疊出更奇幻的風味,並用在主菜、特調飲品和沙拉醬汁中做變化。
.
.
他的名字雖然叫做易達,但他總是帶領我們的味蕾,#去挑戰更深更難的地方。
____________
本文同步刊登於 天下雜誌 微笑台灣319鄉+ 專欄 #島嶼晃遊者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3295
虱 目 魚腸 湯 做法 在 逐露 . 逐居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南的暗黑食物 - 煎虱目魚腸
三十年前的聯招方式,分數可以決定你要到哪個城市就學,台南,就這樣成了我第一個移居的城市,這一移,就是三十個年頭了。
一夜間來到了這有著古蹟跟漁港的台南,很自然的對這一切都感到好奇,尤其是每天吃飯的時候,面對著那些琳瑯滿目的虱目魚料理還有那黏呼呼的蚵仔煎,對於來自屏東山腳下吃著萬巒豬腳長大的我,一切都是那麼新鮮。
各家小吃店的點菜單上總是有著那些基本的虱目魚料理,如虱目魚肚、虱目魚腸、虱目魚頭、虱目魚皮、魚丸等等,一些較大的餐廳,還吃的到其他更複雜的虱目魚料理,不過吃來吃去,還是尋常小吃比較讓人著迷。
在小吃店,通常都是一碗乾麵、白飯或是肉燥飯,再加上一片煎虱目魚肚就足以飽餐一頓,當然也別忘了那清澈而充滿鮮味的魚皮湯,上頭加些薑絲、芹菜末,每次都好想一口就喝光,卻總是捨不得。還有人會順便夾幾顆虱目魚頭,尤其是豆豉滷過的虱目魚頭,物美價廉,百吃不厭。
重點來了,你知道虱目魚料理中,還有一道最暗黑的料理嗎? 那當然就是「煎虱目魚腸」莫屬了。
一盤煎炸酥脆的「虱目魚腸」是很迷人的,一般要早起才吃的到,店家將魚腸、肝、肫等內臟清洗乾淨後,放進油鍋裡油煎,煎香後,加些適量的鹽或胡椒鹽,再滴上少許適量的米酒,熄火裝盤,上桌前再將嫩薑絲擺好,天然的魚鮮精華,全在這盤中,一入口,那濃郁的魚鮮味沁入鼻腔,第一次嚐的人可能需要那麼一點勇氣,但老饕們絕對是愛不釋手。
有時下午或晚上也吃的到,但大都是先預先處理的,鮮度自然比不上早上的美好。
虱目魚腸的吃法各家不同,老饕各有喜好,有的人喜歡「煎的越焦越好吃」,有人「喜歡煮湯的」,我則喜歡「煎到恰恰,沾上胡椒鹽」,另外還有「滷」跟「燙」的料理做法。
台南的店家都有各自的料理手法,如果要嚐多些不同的「暗黑虱目魚腸」料理,那可要認真多跑幾家。
下次來台南,除了牛肉湯之外,更別忘了找家虱目魚料理店嚐嚐,哪一家好吃呢?還是老話一句。
「當一個城市都鍾情於同一樣食物時,這個食物必定新鮮好吃,也不用太挑,更不用執著於排隊打卡的店,就只是口味的差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