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gersFlow社群正討論此次蕭邦鋼琴大賽,包括選手表現,也包括比賽的意義、評審的標準等⋯有朋友提出非常好的問題,也有隱藏版高人回答問題,我們整理在此分享:
問:
不是每個聽眾都能理解演奏者經過理解後的詮釋和畫面,每位聽眾對於演奏所表達的東西理解也不同。
對於音樂的深刻層面,不免會涉及主觀面向,評審如何能判定演奏者有彈出蕭邦的感覺、具有深刻意義的音樂? 或許演奏者認為自己有彈出深刻意義、有再詮釋,但評審認為沒有?(註:這是參賽者最要注意的問題,通常參賽者每天眼睛一張開就是練琴,從小就把生命付給鋼琴,如果比賽一下就被刷掉實在冤枉),而即使是評審,也能確實能理解台上演奏家想要表達,而給與相對應的評分和評價嗎?
蕭邦的彈性速度,似乎沒有既定標準說,要怎麼彈?我一直以來都很困惑要怎麼彈(都靠感覺彈)(注:這是學琴者最需要注意的地方,感覺有很多層面,也是生命經驗多寡給予的感知,所以直覺也代表一個人的敏銳度),但我以前的老師說這樣彈ok,有蕭邦的風格,可是換了其他人聽,或許覺得這樣彈不ok?
回答by 畢智華
1. 這個聽眾能不能領會的問題,我舉個例子,我們面對面的人,就算盡情交談辯論,是不是都能全然領會對方的想法?這樣想對觀眾的不理解會不會比較釋然?
2. 我們回顧一下歷史,世界上有多少個大師,是可以被所有人理解的?像梵高、舒伯特等等,生前窮困潦倒,曾經面對多少的不解和批判,直到離開了人間才出名,藝術價值才被承認。可是,這些影響到他們對自己的追求了嗎?沒有,他們依然孜孜不倦地創作。為什麼?他們一定是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強烈的幸福和成就感,才能這樣堅持的。所以他們在做的時候,在意的是過程,不斷精進的過程。通俗一點說就是,他們自己玩爽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至於能不能被理解被接受被吹捧,這個真的不是他們所能控制的(現在有資本操作例外),如果你的高度比當時社會上眾人水平都高,憑什麼要符合他們的標準呢?
3. 藝術,一定是主觀的。每個人學經歷不一樣,性格不一樣,頻率不一樣,一定就會有跟他相合的頻率吸引他,就是所謂的共鳴。所以我認為,演奏分兩種,一是自己爽,完全表達自己,另一種是復刻出作曲家的真正含義。如果是後者,其實有點像演員。你必須對這個曲子的時代背景有深刻的理解,同時也要對作曲家的經歷有所了解,並清楚為什麼他會發展出這種觀點和想法,然後把自己代進去他的角色,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復刻出他的想法。如果真的做到這樣,其實也像看小說一樣,你完全體會了無數的別人的生命,從而去豐富了自己的生命,也從這個照別人鏡子的過程中,更加地了解自己。
我覺得世界很多規律都是相通的,無論是文字的,影像的,音樂的藝術表現,天分一定是最重要的。第二點是我覺得應該是你對生活的理解,你對生活沒有一定的歷練,或者你對這個世界其他的方面沒有任何的理解,#只專注在音樂上的時候,#你的音樂沒有辦法深刻。所以在講到怎麼樣去理解音樂演繹音樂之前,一定要搞清楚自己是怎麼去理解世界的。你的音樂體現的是你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然後才是用你的技巧把它表現出來。
很感謝社群朋友熱烈的討論與思想激盪🌊
蕭邦評價 在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傅聰把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念,全部給了音樂】閱讀全文: https://bit.ly/2JMU0f2
匈牙利鋼琴名家瓦薩里這樣評價傅聰,「音樂哪裡有國界或學派的分別?我聽過最好的波蘭音樂,可出於一位中國人之手。」
能談,也能彈,傅聰的演奏,首先有與生俱來的清麗斯文。聽他在蕭邦大賽的演奏,或是其早期唱片與現場錄音,都能讓人驚嘆這是擁有罕見非凡品味的音樂家。即使他日後演奏風格逐漸改變,格局漸大、感受日深,他的句法始終雋永,連最小的裝飾音,都能感受到那自然卻講究的格調。
如果你和他聊音樂,傅聰很健談,知無不言又充滿好奇,神情像孩子。那是真正的赤子之心。 https://bit.ly/2JMU0f2
#相關閱讀
紀念傅聰:一段藝術與政治的衝突史☞☞☞https://bit.ly/3o956dl
一人限定、多人團購,暢閱不受限!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用你選擇的媒體,決定你看見的世界 #加入會員:http://bit.ly/2wVfM6g
#端傳媒 #傅聰 #傅雷家書
蕭邦評價 在 唐家婕 - Jane T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被誰背叛的鋼琴家? 鋼琴詩人傅聰病逝他鄉 】
被譽為「鋼琴詩人」的華裔鋼琴家 #傅聰 因感染新冠肺炎於12月28日在英國倫敦病逝,享壽86歲。
波蘭蕭邦協會29日在官網說,傅聰過世,意味「蕭邦傳統中極為重要的一頁闔上了」。當世界各國的人們緬懷著這位藝術家的時候,在中國的互聯網上卻也有人抓住了文革前傅聰赴英國的選擇,批他為「叛徒」。
▪️傅雷家書——先做人 、最後才做鋼琴家
(蕭邦,瑪祖卡Mazurka in F minor, Op. 68 No. 4 / 1955)
https://youtu.be/9rkZ53jOzkc
1955年3月波蘭首都華沙,二十歲出頭的中國鋼琴家傅聰帶著父親的家書背井離鄉,他以這段演奏拿下最佳詮釋蕭邦音樂的瑪祖卡獎及蕭邦音樂大賽的第三名。
傅聰在當時寫給父母的信中,描述自己在波蘭找到音樂知音的激動心情:
—
🎶我每一曲完了,大家都喊「再來一個」;而那種寂靜也是我從來沒有經歷過的。音樂會完了以後,聽眾真是瘋狂了,像潮水一般湧進來,擁抱我,吻我,讓他們的淚水沾滿了我的臉;許多人聲音都啞了、變了,說他們一生從來沒有如此感動過,甚至說:「為什麼你不是一個波蘭人呢?」 (《傅雷家書》)
—
他的父親、中國翻譯家傅雷回了一封長信表達對兒子的思念,也鼓勵他要對藝術的追求一直保有這般赤子之心,要保持真誠,自然「會創造一個世界,創造許多心靈的朋友!到老也不會落伍。」
「我爸爸說第一做人、第二是藝術家、第三是音樂家,最後才是鋼琴家。這個次序我認為就是應該是這樣的。」傅聰在幾年前的一段訪談中,仍信奉著父親的教導。
▪️ 被誰背叛的鋼琴家?
傅聰出生於1934年,老家在上海,8歲開始學琴,1954年赴波蘭求學。傅聰1958年底畢業時,面對父親傅雷在中國被打成「右派」,傅聰選擇出走英國。
「那時候我不走、我回來(中國)的話,是馬上要……這個沒辦法說了。」幾年前,在中國國家大劇院的訪談裡,傅聰談到此事,低頭搖了搖手,「(若回中國)第一件事就是要勞動改造,這是肯定的,琴就不用彈了,我父親被打成右派,我基本上就是個右派了,等著回去再給我徹底戴上這個帽子。」
1966年,傅聰的父母在遭到文革紅衛兵抄家後,雙雙自縊。
從出國築夢,變成家毀人亡的異鄉人,傅聰直到1981年被平反後,才得以回到故鄉。
「並不是我嚮往西方,並不是,也不是什麼我選擇自由,沒有那麼簡單的事情。那是沒辦法的事情那時候......。」 傅聰曾說。
12月28日,當傅聰的死訊傳來,中國的互聯網上卻湧現一波嘲諷與批判,有人指責他加入英國籍,有人更藉著留學不歸國直呼為他為「叛徒、叛國者」。
「那是非常荒謬的說法,是中國背叛了他,不是他背叛了中國。」曾在2009年到倫敦拜訪傅聰的王丹告訴本台,命運寫滿文化人在中共暴政下的血淚。王丹記憶中的傅聰,跟那個冬天溫煦的下午陽光一樣——真誠而溫暖。
▪️貴在真誠
美國時代雜誌曾經評價傅聰為「當代最偉大的華人音樂家」,但在各界追憶傅聰的文字中,人們更加推崇的幾乎都是傅聰的人格修養。
台灣鋼琴家顏華容回憶起傅聰在師範大學大師班的講課。她說,當時年近八旬的傅聰親切、毫不做作地分享對音樂的想法,甚至跟著其他音樂家們一起探討著蕭邦的「自我」特質,她一開始還感到訝異,一位偉大的音樂家往往被神格化、完人化,傅聰老師為什麼這麼看?
「我記得傅聰先生這樣說:蕭邦很自我,個人的痛苦和喜樂都非常重要,他在音樂裡面把這些情感誇張到最大。他說,蕭邦的靈魂非常熱情,而且有深沈的哀痛,但沒有一點感傷或無病呻吟的味道。」
顏華容說,傅聰談的是一個藝術家直視自己痛苦與喜樂的真誠。「把這樣的誠實用很美的、很藝術的方法去表達出來,這樣的特色,不一定需要是音樂家,聽傅聰先生演奏的愛樂者,也能感受到,這是無比的珍貴。」
過去的訪談中,傅聰曾被問道希望自己怎麼被評價或追憶?
他笑著說,「百年之後人家怎麼說我,我也管不了了。哎呀,反正是身不由己的事情,身後名利的事情,顧不上這些。」
—
▫️報導全文: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zhengzhi/jt-12292020143650.html
▫️1955- 傅聰彈蕭邦,瑪祖卡
https://youtu.be/9rkZ53jOzkc
▫️2012- 傅聰在台灣教課(台灣鋼琴家顏華容的紀錄) https://fb.watch/2Hq7dCRigL/
▫️2015- 傅聰在家裡談蕭邦
https://youtu.be/6SJ5uvghR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