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夢想之地 Minari》(2020》的預告片釋出之後,史蒂芬.連(Steven Yeun)將之傳給了一位同樣在美國生活的韓裔朋友。
.
不過對方看見預告片之後的反應,並不是為自己族群的經驗有機會搬上大銀幕,而是帶著猶疑地態度回他:「我不確定我看不看得下去,因為這兩分鐘的預告對我來說太『準確』了,太接近我已經埋葬的記憶。」
.
在《瘋狂亞洲富豪 Crazy Rich Asians》(2018)之中,我們看見亞洲人豪奢、性感的一面,這與過去美國亞裔總是在中餐廳與洗衣店工作的形象可說大相徑庭。這部作品也在美國獲得出色票房成績,尤其受到亞洲觀眾的歡迎,畢竟美國亞裔實在悶太久了,好萊塢幾乎沒有非關刻板印象的亞裔電影。
.
但片中富麗堂皇的場面,究竟不過也只是關於某一小部分富有亞洲人的故事,終究不具有代表性,甚至離寫實性都有距離。所有關於新一代美國亞裔的共同經驗,無疑是隨著上一輩移民而來的歲月。現在美國共有兩千萬四百萬亞裔人口,其中1950年代到2000年,就有超過一千萬名亞洲人移民美國。
.
但關於亞洲的移民故事,長期以來卻付之闕如。早期最具代表性的亞裔故事,真要舉出一部,就屬譚恩美小說《喜福會 The Joy Luck Club》,也在1993年被王穎搬上大銀幕。
.
「在90年代長大時,譚恩美是我唯一知道的亞裔美國作家,她厚厚的平裝書擺在每個人的書架上。但我討厭她的作品,她的書都是在寫一些關於勤勞、有尊嚴的移民,體現了美國人對亞洲人期待的那種東方智慧⋯⋯」史蒂芬.連坦率地說:「如果當時有人問我打算寫什麼,我可能會說我想寫披頭族、海洛因或爵士樂,可以確定的是,我絕不會去寫《喜福會》。」
.
史蒂芬.連的父親是一名首爾的建築師,一次去明尼蘇達州洽公的時候,愛上了當地風光,當聽到有招募韓國移民的計畫時,他賣掉了自己在首爾的房子,在1988年帶著全家人追尋美國夢。剛過去時,小史蒂芬不諳英語,當他第一次去上學回家的時候,問了他的父母「Don’t cry」是什麼意思。
.
事實上,在當時的首爾擁有一棟房子,家境算是相當富庶。史蒂芬的父親原本希望能夠在美國更上一層,但很不幸的是,他們投靠的叔叔身處在龍蛇雜處的工人社區,而他雙親第一份工作──是把筷子塞到紙套之中。史蒂芬說他的父親後悔了,因為他意識到自己居然放棄了一切充裕的生活,現在必須重新開始。
.
史蒂芬依然難忘有次他與父親去一間車行退貨一個零件,老闆卻不讓他退貨,謊稱這不是他們家的商品。他看見父親當場把零件摔在地上,對店家大吼,不過他的英語程度卻很勉強,無法很清楚表達自己的不滿。對於父親所失去的尊嚴,小史蒂芬全看在眼裡。
.
在史蒂芬五年級時,他們全家在底特律郊區定居,他的父母開設了一間服務黑人顧客為主的美容用品店,同時也加入了當地的教會,與那裡的其他韓裔孩子參與主日學(在《夢想之地》也有類似情節)。史蒂芬說,在學校時,他必須表現成安靜與友好的形象,唯有在教堂,他能夠真正地展現自己。
.
與多數韓國人父母一樣,他們期待史蒂芬成為一個醫生。他遵循雙親期待,獲得了心理系學位,專研神經科學。不過他真正感興趣的卻是戲劇演出,為此開始參加了由亞裔美國人組成的喜劇團體。父母起先對史蒂芬的決定感到失望,但最後還是全力予以支持。
.
不過當時的史蒂芬沒有太多亞裔的模範給以參考,在這過程中,他慢慢意會到一個道理,他在受訪時曾提到:「這或許是一個文化差異,作為韓國人,我的直覺就是得要散發出一種謙卑的氣息。但這種態度其實對你的演藝事業毫無幫助。在表演當下,謙虛不是必要的,它甚至會削弱你的能量。」
.
以《陰屍路 The Walking Dead》(2010-)中的格倫一角揚名,史蒂芬一下躍升為全球知名度最高的美國亞裔演員之一。在劇中,他甚至與一名白人角色瑪姬約會。許多人說,這代表亞洲人也可以跟白人交往了,有亞裔粉絲寫信給他說「謝謝你,你是我們當中第一個成功辦到的人」史蒂芬卻覺得啼笑皆非。他認為這好比要求亞裔男人得與白人交往才能證明自己獲得了認可,「這種想法是可怕的」。不過史蒂芬不諱言,這些針對種族的爭論,許多亞裔美國人天天都在面對。
.
這種對身分的焦慮,一直到他去韓國為奉俊昊拍攝了《玉子 Okja》(2017)之後,又有了新的轉變。從小與父母說韓語的他,回去韓國,發現語言溝通無礙,不過他卻無法適應在韓國的生活。他說許多一同工作的外國人,都將他視為韓國文化大使,但史蒂芬卻根本對韓國一無所知,也沒有歸屬感。到了《燃燒烈愛 Burning》(2018),李滄東讓史蒂芬的角色像是被孤立般存在,也許正是因為他查知了他身分上的特殊性。
.
當《夢想之地》的導演鄭李爍(Lee Isaac Chung)找上他出演片中的韓國父親時,史蒂芬身為最知名的美國韓裔演員,或許是理所當然的人選,但他第一時間卻猶豫了。畢竟他離開韓國才四、五歲,他無法想像自己如何去詮釋一個剛離開韓國的父親,更擔心自己的韓語不到位。
.
這個故事以1983年為背景,史蒂芬飾演的雅各從韓國移民至加州,但作為一家之主的他,卻有著更強烈的企圖心,他希望能夠自己開墾農地種植韓國農作物。於是他帶著妻小來到阿肯色的鄉下,自己尋找水源、開墾、播種。只是這個過程實在太過於艱難,品質低落的生活環境迫使夫妻經常吵得不可開交,同時兒子大衛又患有心臟疾病,隨時可能需要動刀。到底這個追逐夢想的旅程,會成就奇蹟,還是以枉然作結?
.
故事取自鄭李爍的童年經歷,即便當他試圖去訪問父母當時在農場開墾的經歷時,他們三緘其口,與多數沉默的亞裔移民一樣,不願喚起當年艱苦的記憶。史蒂芬也有相同感受,雖然經驗不一,但他很快從片中的雅各看到了自己父親的身影,他說:「雖然我沒有把我自己的父親投射在主角身上,但令我不安的是,某方面來說他的確就像我的父親。而我則像是他的意志、慾望與精神的延伸。」
.
《夢想之地》2020年初在日舞影展首映,獲得了美國劇情片競賽單元觀眾票選獎及評審團大獎。在首映會時,史蒂芬也帶著父親來到了現場觀影,他倆就緊坐在一起。他說自己想讓父親知道的是:「我也成了一個父親,現在我能理解你們所經歷的一切。」
.
史蒂芬說,父親在放映完之後拋給了他一個眼神。他敢說,父親感受到了。
.
在2021年奧斯卡獎,《夢想之地》獲得了最佳影片等六項提名、飾演外婆的尹汝貞榮獲最佳女配角獎。而史蒂芬.連則成為了奧斯卡92年歷史上第一位提名最佳男主角的韓裔演員。
.
各位,你最喜歡史蒂芬.連的哪一部作品呢?
.
《 #夢想之地》現已可於 CATCHPLAY+ 觀看:https://bit.ly/3xcQ36R
除了 #史蒂芬連 #StevenYeun,同樣在歐美影壇發光發熱的韓裔演員還有在《 #追殺夏娃》中扮演中情局幹員的 #吳珊卓 喔!之前的專文介紹如下: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328496428633273
.
.
註:
Steven Yeun被長期被翻譯為「史蒂芬.元」,然而基於他的韓國本名「연상엽」,「연」姓比較合適的是對應到韓字「連」姓,「元」事實上是基於音譯產生的誤譯。故本文採用「史蒂芬.連」為名。
.
此外,史蒂芬.連經常被誤解為首位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亞裔演員,但這也是誤會,在他之前至少已有蒙古族裔的尤.伯連納(Yul Brynner)、印度裔的班.金斯利(Ben Kingsley)與敘利亞裔的莫瑞.亞伯拉罕(F. Murray Abraham)等多名亞裔演員入圍(上述三人也都獲獎)。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我的露營車探險:以日常空間的「小」,換取徜徉曠野的「大」」介紹 訪問作者: 易思婷 (Szu-ting Yi) 內容簡介: 她和老公搬進親手打造的露營車, 遊遍美國西部的絕美荒野。 只要學會分辨「想要」與「需要」, 「天地為家」便是生活,不是夢想。 搬上...
蒙古 水源 在 蒙古太太 Tai Tai on the road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水源的可貴】
住郊區一段時間後慢慢的愛上這種寧靜的生活
尤其是和小怪獸的獨處時光
面對疫情的殘酷身為母親的我不忍心孩子的未來就是面對家裡的牆壁成長所以每天都會花個一個小時帶著孩子曬曬太陽吹吹風看看風景
夏天的郊區人越來越多,街道上也活絡了起來
說真的住郊區唯一一個麻煩的地方就是要去打水
路上常常見到男女老少都有,慢步提著桶子推著車子去裝水,遠遠的看這麼多人沒戴口罩心裡雖然荒但又想起了小時候常常上山上去看阿公阿嬤的那種年少純樸感
-
郊區的夏日小屋大多數的家庭比較少會搭建浴室,所以普遍都是開車回市區洗澡然後再回來
只有比較少數的家庭才會在夏日小屋搭建管線,不過今年的夏天慢慢的開始有感覺日子要恢復原狀了,雖然今年依舊沒辦法參加那達慕活動但家人今天早上特意打電話來說今年我們自己在家辦那達慕蓋蒙古包來彌補來蒙古這麼久什麼都沒見到的我😂
蒙古 水源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盧斯達:亞視消失、無綫亞視化,有線無綫化還遠嗎】
有線大裁員,觸發新聞部大批員工「總辭」。雖然四大高層對員工解釋理由時,必用萬能的「資源重組」和「節省資源」理由,但有線有這種方法裁員的客觀結果,就是大批市民義憤填膺,紛紛 cut 台;實際上在商言商,人會認為,沒有真正新聞部的有線,根本不值得花錢課金。
「打壓新聞自由」的新形象,如果在 TVB 出現,並不會帶來公眾波動,因為反正行之有年。有線有聲譽,反差更大,會帶來確實的訂戶損失。就像很多行業,或者香港本身,有線的轉變也許是有關方面預計之內。首先亞視被折騰了幾年,然後消失;然後無線現在也亞視化。現在進行的,則是有線無線化。
本土訂戶損失,慢慢變成乾屍,就需要找更多投資者,「拿人手短,吃人嘴軟」的情況就會越來越多,大勢如此,不是少數員工靠風骨就可以頂下去。看通了這點,辭職者才有現在的決定。看現場影片,員工說很關心這間新聞公司,冷硬的高層則說,他們也關心,所以如此如此。在這一刻,高層當然也可以騙自己,這樣對公司一時不好,長遠卻是好。現在只是忍辱負重,這條戰線全毀、員工總辭,更是甚麼都做不到,這就很像泛民之前力陳主留的心態。
不過現在有線新聞自身也成了新聞所在,甚至是一宗醜聞。本地人還會付錢嗎?二百萬黃絲雖然不能武力上打倒誰人,但用錢投票的效率則是驚人。藍絲不會看有線,他們有 TVB,甚至連 TVB 也不用,直接收看中國資訊,所以一來一回,有線的自毀是被設計好的。
上面對於如何操作裁員,態度也是無可無不可。執刀者聰明地切香腸,不弄出新聞,也許不錯;但弄出大新聞,員工以斷絕生計的激烈行動告訴公眾,有線已經不值課金,有線當然會大重傷,但問題是中國的對港收購戰略,從來都是敵意收購。不是為了搞好,而是為了弄死,畢竟有線再怎樣改,都不是「親生仔」;只有本地的媒體全倒了,本地人接收資訊的管道才能更好地與中國接軌。
本地人離棄了亞視、離棄了無線、現在有線也不行了,都是一個散功的過程。用中國政治術語來說,叫「去殖民化」。有線跟英國無關,卻是繼承了英治香港社會很講的那套「專業」,專業就是自立者,也是自治者,他們不完全靠政府,那套技術甚至是可以對外兌換,例如醫生律師可以在外國繼續做醫生律師。革命者多數是來自溝渠的土匪,一看這些西裝革履的人就覺得不悅,性氣相沖;客觀上一個崇尚專業的社會,就是一個不聽號令的社會,可以自己運作。
就像國民政府初期,前清的體制還在。一班軍閥都是文人雅士、學者還在講傳統道德、新建立的議會還是很講程序道理;在革命者眼中,這些都是阻礙,是需要被搗毀的大山。20 世紀初,社會賢達造共和夢的時候,中國就有地方開始殺地主了。地主階級類似專業階級,他們倒了,他們支撐的共和也應聲倒下。
軍閥本來可能成為類似泰國政局中的軍方,但孫文引入了蘇聯的金援和軍援,借外國勢力輾壓了本土的力量,馬列主義從此引入中國,而不是中共。香港歷來的民主自治運動,受到專業人士基於道德信仰或者自利的支持,形成了一座難以攻陷的思想堡壘。即使有線成為乾屍,對於去殖形勢也是有利,因為專業人士再沒有容身之所,沒有麵包,就很難談高義。
短期把香港的經濟、政治、社會搞亂,仍然遵行著「以大亂達到大治」,所謂大治就是港英時期留下來的社會組織全部解散,人人成為「個人」,方便統治。
有線變大新聞之後,總監李臻也成為被網民狙擊目標之一,他們做高層的心態當然也很容易理解,就像林鄭在自己的世界也是認為自己做的事,對香港長遠是好的。所以李訪問林鄭,格外優容,因為惺惺相識,覺得大家都在忍辱負重,連林鄭都不禁表示,其實問題不用那麼軟腍腍,而李則連忙表示,第二節會 (強) 硬一點。同是刀手,所以不用說話都會推心置腹。
然而中間人最終都會明白,認為自己在曲線救國的人,都是騙自己。就像上世紀末的香港廠佬,上去享盡好處之後,被學全了武功,就被投閒置散;以前的民主政客支持民主回歸,上面也優禮尊重有加,到局勢穩定下來又是被清算。站在高層的角度,過了這次,但有線元氣大傷、十室九空、聲譽全失,救回來的也是一個植物人。就算之後有資金救援,也是無線化、亞視化 (雖然有高層的確是亞視出身) 。
做亞視,有壽包,但做好做差都沒人知;做無線,有收視,但被藐視。我若要是革命者的後代,看到這些以前不可一世、標榜獨立自主有風骨的新聞人,都一一俯伏在自己的棋盤上、被自己人批判,內心肯定是快慰不已。就像泛民接受委任那一刻,我認為北京內心是快慰的。你不是靠選舉,而是靠我的意思入去,那是何等的天地變色。
專業人士從專業的神檯掉下來,成為百姓,那是他們追求的;民眾由享有生活變成追求生存,那是他們願意看見的。中國智慧:百姓不饑不飽,才是長治久安之策。太饑餓會有動亂,人民太飽則會形成山高皇帝遠,自己形成山寨式體系對抗皇帝,或者要求更多。清軍入關,大殺一輪,要心理震懾其他人,組織要打散;吳三桂曲線救國、忍辱負重的幻想,之後也失敗。
地上的組織被解散,若人心不死,就自然是春風吹又生。傳說康熙派兵火燒少林,死剩五個,之後就不做和尚了,去了搞天地會。文人記者沒有大台,除非歸隱田園,否則遲早亦浪人化,做自己相信的事,而且沒有官員脅持。
我們為有線哀號,但其實很多人從來沒有他們的電視台,看到的報道都是在網絡流傳。整個行業反正都沒有以往的前途。有大台節制著記者、和光同塵,還是令他們都變成徹底的浪人好一點?這個比喻既適合記者、專業人士,也適合全香港人。
丘處機勸到蒙古大汗少殺點人,但世間已無丘處機。滋長專業、專家、君子政治的水源已經乾涸,世上從此只有浪人和死者的後代。然而心存僥倖的人一定會幻想曲線救國,既然對方想搗毀,我就要繼續守,能留多久就多久,即使過程是不斷被閹割。最後大家都會明白,一旦自己的平台被毒害,不是靠自己主觀意志就能改變已經有毒的現實,而且自己留著,還要賠上自己的公信力,一班專業人士堅守著毒化的平台,只會變成客觀的餵毒者。
所以最終記者都變成開腔者,出來說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是沒完沒了的;而且還給予對方不應有的合法性。「所羅門的審判」裡有兩個母親,各自說那個孩子是他的,文明人總會認為世上有所羅門主持公道,只要自己忍辱負重說「孩子不是我的」,所羅門就會知道你是真心愛那孩子、孩子就可以存活。如果所羅門不存在呢?如果蒼天已死?無論如何,那孩子都是活不了,那作為母親的自己,的確面臨兩難。孩子要不死在別人的奸計之上,要不孩子就在別人的養孕下成了對自己不利的弒親者。這個時候記者選擇了不做善男信女,壯士斷臂,比起混政治的醫生律師還要果斷。水退的時候,大家發現原來記者穿的褲子還長一點。
蒙古 水源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我的露營車探險:以日常空間的「小」,換取徜徉曠野的「大」」介紹
訪問作者: 易思婷 (Szu-ting Yi)
內容簡介:
她和老公搬進親手打造的露營車,
遊遍美國西部的絕美荒野。
只要學會分辨「想要」與「需要」,
「天地為家」便是生活,不是夢想。
搬上露營車前,我和戴夫清理掉不少物品,只留下真正會用到的東西,包括兩份餐具、三個鍋子、極少量衣服,並轉為閱讀電子書。幾年下來,也沒再添購什麼,可見一般生活上真正需要的東西其實很少。
住在露營車上也讓我對水電的使用量變得十分敏感。例如美國許多攀岩區位於沙漠地帶,沒有水源,開車去補給不僅耗時間也耗油,於是我們學會如何用有限的水來煮食和洗碗,倒也不覺得有什麼不便。還記得某次到朋友家作客,一打開水龍頭水就嘩嘩流下,把我嚇了一大跳。
我現在的生活很單純,就是旅行攀岩、運動、寫作及教學,最大的娛樂是閱讀,也許對某些人來說有點無聊,卻十分適合我。我們的露營車有水、電、廚房、桌椅和床,具備了家的所有機能,但陳設簡單,不需要花太多時間整理。我們的衣服不多,無須費心搭配。雖然只有不到兩坪的居住空間,庭院卻很寬廣,要是看膩了,立刻便能換一幅風景。我們幾乎不會錯過每一個美麗的日出和黃昏,夜晚看著星空入眠。
很多朋友問我,這樣的生活還要過多久?但我們目前仍很享受當個游牧族,實在難以回答。可以確定的是,即使未來定居在某處,也會留著這輛我們親手打造的「家」── Magic。
作者介紹: 易思婷 (Szu-ting Yi)
在美國賓州大學求學期間,發現了攀岩的魅力,取得資訊博士學位後,選擇了不同的生活型態,開始流浪攀登生涯,足跡遍及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智利、中國、蒙古等地。近幾年前往中國、蒙古以及巴塔哥尼亞的首攀計畫,屢屢獲得美國的攀登獎金。
2008年開始於著名的美國領導學校(NOLS)和各大戶外機構教授攀登課程。2015年完成美國高山嚮導協會(AMGA)的Rock Guide Course,2016年10月完成Advanced Rock Guide Course。從2013年起,於台灣、中國以及美國等地以中文教授傳統攀登課程,項目包括基礎傳統攀、多繩距攀登、大牆攀登、自我救援等。
近幾年比較有意思的經歷,有2012年首登格聶山區的喀麥隆峰(Grade V, 5.10 M5),2013年首登四姑娘山區的大仰天窩峰(Grade IV, 5.10),2014年經由The Nose以及The Salathe Wall路線,兩次登頂位於優勝美地的酋長岩,2015年獨攀大牆路線West Face of Leaning Tower,開闢四姑娘山區鷹嘴岩東峰的新路線神祕月餅(Grade V, 5.10R 760m),50天內連續攀登美國荒漠40座高塔等。
2012年出版自傳體著作《睡在懸崖上的人》,接著出版攀岩教學書籍《一攀就上手》以及《傳統攀登》,後者為該主題第一本以中文撰寫的教學書。本書是她的第四本著作,講述和先生四年多來的露營車生活。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