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奧斯卡終極預測 23獎逐項脈絡解析】
因疫情影響而延後舉行的第93屆奧斯卡頒獎典禮,終於要在(台灣時間)明日早上揭曉得獎者。本屆奧斯卡為近代史上最長的奧斯卡獎季,也因為放寬報名限制,讓本屆劇情長片報名件數來到 366 部(50年來最高),記錄長片也來到 238 部的新紀錄。可見電影未死,只是觀影方式又更加多元了。
時勢所趨,又加上疫情影響,串流的崛起在本屆又更加明顯:Netflix 入圍 35 項、Amazon 入圍 12 項等,Apple TV+ 也憑《怒海戰艦》與《Wolfwalkers》獲得他們的第一批奧斯卡入圍。奧斯卡會員在本季獎季,也大幅減少實體聚會與放映活動,大部分會員都在家透過奧斯卡官方串流平台觀賞入圍作品。這類型的宣傳與評獎型態,將如何影響得獎名單,會是本屆的重要看點。
在預測奧斯卡時,要謹記在心的是:這只代表美國影藝學院的最大公約數,且得獎並非一定代表品質保證。而且,每年電影那麼多,要得獎的前提是要有夠看過。但無論如何,確實也可以從這個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獎項,勾勒出過去一年(美國為主)影壇的大致面貌。
今年奧斯卡共入圍41部長片、15部短片,除了《獨一無二的伊凡》之外(我預計今晚看完它),我已幾乎全數看完。畢竟要預測什麼的,最終還是必須回歸作品本身。以下預測為我個人主觀判定,2018 年我曾預測中 23/24 個獎,但去年我只預測中 16/24 個獎,所以我說的也不一定準,好玩就好不必太過認真XD
事不宜遲,就讓我們馬上進入奧斯卡全數 23 個獎項的逐項分析與預測,同時附上私心名單(每年警語:預測不代表最好、也不代表個人最喜歡)。至於獎落誰家,就讓我們明天一起鎖定奧斯卡頒獎典禮囉!(據說今年頒獎典禮的製作人——知名導演史蒂芬索得伯格,會把採用每秒24幀、寬銀幕比例,將整個頒獎典禮拍成一部電影,敬請期待!)
-
【最佳影片】
預測:《游牧人生》
私心:《游牧人生》
本該入圍:《阿依達的救援行動》
最佳影片是最難預測的獎項,因為他是唯一跟其他獎項採取不同計票方式的獎項。所有其他獎項皆採用簡單多數決,而最佳影片則是請投票會員依喜好排序,並透過加權和重新配票等演算法,最終由一個一致獲得最大共識的影片脫穎而出。
因此,在思考最佳影片得主時,與其「僅有部分人士強力支持」,更重要的事「所有人均一定程度的欣賞」。在這樣的脈絡下,評價偏向兩極的《花漾女子》可以先剔除,再來則是聲浪較微弱的《曼克》、《靜寂的鼓手》、《夢想之地》。《父親》和《猶大與黑色彌賽亞亞》都是晚期上映口碑還在累積的狀態,就看投票當下是否達到高峰。
但最終我認為這應該是《游牧人生》和《芝加哥七人案》之爭。《游牧人生》自從威尼斯影展就保持領跑地位,然而過去一段時間並沒有太多威脅它地位的負面新聞或其他聲勢更強的作品。而在疫情與隔離的時代,《游牧人生》講求孤寂和與他人連結的主題,或許更能撫慰人心。
雖然片型並非以往好大喜功的奧斯卡餌,但《游牧人生》已經把所有可以拿的前哨獎(金球獎、影評之選獎、英國影藝學院獎)都拿下了,甚至摘下製片工會獎(唯一與奧斯卡最佳影片採相同計票方式的獎)。
而若有一部片有翻盤機會的話,我猜是《芝加哥七人案》。該部片比《游牧人生》又更為大眾向,且其快節奏在小螢幕上觀賞也有優勢。或許會重演《幸福綠皮書》擊敗《羅馬》的那年,就看頒獎前段《芝加哥七人案》是否拿下劇本跟剪輯獎了。若是,那《游牧人生》就要當心了。(但我仍然覺得還算蠻穩的)
【最佳導演】
預測:趙婷,《游牧人生》
私心:趙婷,《游牧人生》
本該入圍:Regina King, 《邁阿密的一夜》
獎季前夕,誰也無法想到《游牧人生》這麼低調樸實的拍攝手法,可以一路闖到奧斯卡。今年的導演獎大概是整場最沒懸念的獎。從影評人獎到金球獎、影評之選獎、英國影藝學院獎、導演工會獎,趙婷本獎季已橫掃五十幾個導演獎,而且完全沒有對手。趙婷是史上首位入圍的非白人女性,若得獎也將締造歷史,在此先祝福她。
【最佳男主角】
預測:Chadwick Boseman,《藍調天后》
私心:Anthony Hopkins,《父親》
本該入圍:Mads Mikkelsen, 《醉好的時光》
原本 Chadwick Boseman 一路過關斬將勢如破竹,結果在奧斯卡前夕,《父親》的 Anthony Hopkins 拿下英國影藝學院獎影帝、《靜寂的鼓手》Riz Ahmed 拿下獨立精神獎影帝(雖然這個不是業內人士選的,不必太在意)。瞬間這成了一個追得非常緊的競賽,若《父親》的氣勢真的後來居上,而太多人抱持著「雖然黑豹應該會贏,但我私心支持安東尼」的想法的話,安東尼摘獎也不是不可能。但,我還是要賭 Chadwick Boseman 在美國影壇的好人緣,應該可以讓他把握住這唯一一次的影帝機會。
【最佳女主角】
預測:Carey Mulligan,《花漾女子》
私心:Frances McDormand,《游牧人生》
本該入圍:Jasna Đuričić,《阿依達的救援行動》
本季最難預測的獎,也是大概本世紀最不分軒輊的影后爭奪戰。《花漾女子》Carey Mulligan 拿影評之選獎&獨立精神獎;《藍調天后》Viola Davis 拿演員工會獎;《游牧人生》Frances McDormand 拿英國影藝學院獎;《United States vs. Billie Holiday》 Andra Day 拿金球獎... 簡直是大混鬥!但我超愛這樣的戰局,除了《女人碎片》Vanessa Kirby 提早出局外,其他四個人誰拿獎都不意外,也都實至名歸。
撇除表演本身,Viola Davis 在好萊塢演員圈內人緣超好,若給他將會是史上僅第二位黑人影后。然而這個原本勢在必得的氣勢,似乎也有一點被 Andra Day 分去一些票源。而 Frances McDormand 則是最後竄出,在英國影藝學院獎摘金(穆里根甚至沒有入圍)。
保守的選擇會是押《游牧人生》Frances McDormand(若《游牧人生》也拿最佳影片,則她將超越梅莉史翠普,拿下生涯目前共四座奧斯卡),聰明的選擇會是押《藍調天后》Viola Davis(誰快給她一座影后!),但想要大膽一點的話,我寧可押成就整部電影(沒有她的爆炸性演出,整部片就不成立)的《花漾女子》Carey Mulligan。況且穆里根一座小金人都還沒拿,可否請前輩們先讓一下?
【最佳男配角】
預測:Daniel Kaluuya,《猶大與黑色彌賽亞》
私心:Daniel Kaluuya,《猶大與黑色彌賽亞》
本該入圍:Bo Burnham, 《花漾女子》
這是四個演員獎項中最無懸念個一個。Daniel Kaluuya 已經拿下金球獎、影評之選獎、英國影藝學院獎、演員工會獎的最佳男配角。除非奧斯卡會員特別愛《芝加哥七人案》而投給該部片的演員代表 Sacha Baron Cohen,不然 Kaluuya 應該可以提早想得獎感言了。
【最佳女配角】
預測:尹汝貞,《夢想之地》
私心:Olivia Colman, 《父親》
本該入圍:Julia Hart, 《艾瑪》
《夢想之地》最好的部分大概就是尹汝貞飾演的奶奶。而若要獎賞這部片,這裡也會是絕佳的(唯一的)機會。原本可能擔心西方影人不熟悉尹汝貞,但演員工會獎和英國奧斯卡都給了她(而且他的得獎感言也圈了不少的粉),我想應該已經沒什麼問題。Glenn Close 雖然持續虎視眈眈,但我想連他自己都不希望以《絕望者之歌》拿下奧斯卡作為她的歷史印記。
【最佳原創劇本】
預測:《花漾女子》
私心:《花漾女子》
若按照傳統來看,艾倫索金的劇本幾乎是從未失手。然而,《芝加哥七人案》在編劇工會獎和英國影藝學院獎雙雙輸給了《花漾女子》。再者,兩部片都是由導演身兼編劇,而卻只有後者有入圍最佳導演。顯然奧斯卡會員更喜愛《花漾女子》多一些,往常他們也喜歡鼓勵那些更獨特、標新立異的原創劇本。
【最佳改編劇本】
預測:《父親》
私心:《游牧人生》
理論上安全牌應該是《游牧人生》,但英國影藝學院獎給了《父親》,可見這部片在最近聲勢大漲。我認為奧斯卡也鍾愛《父親》,若最佳影片跟導演注定要給《游牧人生》,那麼男主角或劇本可能就會分一個給《父親》,其中又以劇本更有機會一些。
【最佳剪輯】
預測:《芝加哥七人案:驚世審判》
私心:《游牧人生》
本該入圍:《棕梠泉不思議》
往年來說,奧斯卡剪輯喜歡給那種高動感、快節奏的剪輯,像是《賽道狂人》、《波希米亞狂響曲》。而剪輯獎在過往又跟音效獎往往綁在一起,因此今年的兩大競逐者就是《芝加哥七人案:驚世審判》和《靜寂的鼓手》(除非《游牧人生》或《父親》的最佳影片支持度比想像中高)。前者在眾多配角和事件之快速間輪轉切換的俐落剪輯應該會更加吸睛。
【最佳攝影】
預測:《游牧人生》
私心:《游牧人生》
本該入圍:《我想結束這一切》
《游牧人生》攝影師 Joshua James Richards 是導演趙婷的伴侶,同時也是這部片的美術指導。想起來還真是一對多才多藝的情侶。《曼克》拿到了攝影工會獎,但奧斯卡應該依然會屬意《游牧人生》。除了讓這部片看起來美之外,這部片拍攝上採用大量自然光跟實地取景、高機動性的沿路拍攝,攝影的功勞不容小覷。
【最佳視效】
預測:《TENET天能》
私心:《TENET天能》
視效工會給了《永夜漂流》,但過去這個工會跟奧斯卡的得主重疊率大概只有一半。奧斯卡會員畢竟大多不是視效專業人士,通常會投給比較好大喜功或具有最佳影片相的作品。這當中大概《天能》是最接近的了,同時也已拿下英國影藝學院獎&影評人之選獎的最佳視效。
【最佳音效】
預測:《靜寂的鼓手》
私心:《靜寂的鼓手》
今年首度將「音效剪輯」與「混音」合而為一,所以沒什麼前例可循。然而當《靜寂的鼓手》光是片名就有 “Sound”,將 Best Sound 頒給他似乎就已經非常合情合理。更何況這部主打逐漸失聰的過程,模擬喪失聽覺的各種耳鳴聲響,拿這個獎也是實至名歸。
【最佳原創配樂】
預測:《靈魂急轉彎》
私心:《曼克》
本該入圍:《天能》
《靈魂急轉彎》該拿的前哨獎都拿了——金球獎、英國影藝學院獎、影評之選獎、工會獎。況且又是一部以音樂為主軸、以音樂人為主角的電影。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同樣由 Atticus & Ross 作曲的《曼克》會分散票源,但因為選票上不會顯示作曲家名字,這應該是多慮了。
【最佳原創歌曲】
預測:《邁阿密的一夜》”Speak Now”
私心:《歐洲歌唱大賽:火焰傳說》”Husavik”
本該入圍:《歐洲歌唱大賽:火焰傳說》”Jaja Ding Dong”
五位入圍者只有《歐洲歌唱大賽》不是片尾曲,而是有起到劇情關鍵作用的曲子,真希望 “Husavik” 可以拿。然而,通常這邊要得獎都會是最佳影片比較有得獎相者,再加上《邁阿密的一夜》”Speak Now” 的演唱者,同時入圍了最佳男配角,聲勢加成。
《來日同行》的 “Io Si” 奧斯卡苦主 Diane Warren 所寫(已入圍十二次最佳歌曲,尚未開胡)。可惜選票上不會寫她的名字,而且那又是一部義大利片,我猜這次命運之神仍然對她不利。
【最佳美術設計】
預測:《曼克》
私心:《父親》
本該入圍:《Shirley》
《曼克》入圍十項,若不空手而歸的話,這裡是最佳拿獎機會。英國影藝學院獎、影評之選獎、美術工會獎都給了《曼克》,但《天能》也有機會翻盤。
【最佳服裝設計】
預測:《藍調天后》
私心:《艾瑪》
本該入圍:《花漾女子》
這要跟最佳妝髮一起看。整個獎季《藍調天后》與《艾瑪》都持續較勁,但《艾瑪》聲勢始終起不來。《藍調天后》的服裝和妝髮設計,已經接連拿下影評之選獎、英國影藝學院獎,甚至工會獎也沒缺。該拿的獎都拿了,實在沒理由會在奧斯卡典禮上爆冷。
【最佳妝髮設計】
預測:《藍調天后》
私心:《皮諾丘的奇幻旅程》
本該入圍:《芭樂特續集電影》
如上。不過真難想像一部沒能入圍最佳影片的作品,最終可能會拿到至少 3 項奧斯卡獎。《皮諾丘》厲害歸厲害,但太少人看那部片了。
【最佳國際電影】
預測:《醉好的時光》
私心:《阿依達的救援行動》
本該入圍:《親愛的同志》
當《醉好的時光》入圍最佳導演時,這個獎項就塵埃落定了。《阿依達的救援行動》吃虧在整個獎季都沒有發行商購入,來不及做宣傳和映演活動。雖然目前口碑看起來《阿依達的救援行動》的評價更佳,但《醉好的時光》會是一個眾人選擇之下的合理結果(而且也沒什麼不好,兩部都是好片)。
【最佳動畫片】
預測:《靈魂急轉彎》
私心:《靈魂急轉彎》
這大概是今年數一數二好預測的獎項。《Wolfwalkers》是唯一的對手,但那部愛爾蘭手繪作品,真的沒有那麼多人觀看(除了影評人獎之外,整個獎季沒有打敗過《靈魂急轉彎》)。而平心而論,我依然覺得《靈魂急轉彎》不論是在技術層面或敘事層面都更佳完整(甚至太過工整)。
【最佳紀錄片】
預測:《我的章魚老師》
私心:《談》
本該入圍:《新世代公民》
原本影評喜好《一場大火之後》跟《談》,但在《我的章魚老師》上 Netflix 後口碑自然發酵,接連拿下英國影藝學院獎、製片工會獎、剪輯工會獎,甚至入圍導演工會獎。這部的崛起堪稱是本獎季的奇蹟,算是非常有機、由下而上推波助瀾、後來居上的神奇例子(原本 Netflix 根本沒在推這部片,而是力推歐巴馬公司製作的《希望之夏:身心障礙革命》)。
【最佳實境短片】
預測:《遙遠的陌生人》
私心:《遙遠的陌生人》
本該入圍:《晚安,迦納》
其實短片才是預測的成敗關鍵。在沒有什麼前哨獎的前提下,真的只能以作品本身的口碑、是否有明星加持,以及背後力推的團隊有誰,來揣摩得主會是誰。
實境短片當中只有《The Letter Room》有大家熟悉的演員 Oscar Isaac,但該部片較沉悶,我不認為會獲得青睞。英國奧斯卡頒給了巴勒斯坦的《The Present》但我認為奧斯卡會更傾向給美國本土的作品。
《Feeling Through》雖然是史上首部由盲聾演員擔綱演出的作品,且題材動人,但以警察槍殺黑人為主軸的《遙遠的陌生人》除了有 Netflix 的易觀優勢,也在 George Floyd 案審判當週發行,雖然傳遞主題的手法稍嫌粗糙,但應該可以獲得不少共鳴。
【最佳動畫短片】
預測:《無論如何我愛你》
私心:《Genius Loci》
本該入圍:《World of Tomorrow: Episode 3》
動畫短片通常由可愛輕巧者勝出,這邊《挖道兔》會是合理的選擇。然而因為《靈魂急轉彎》去年在美國是採串流上線,本短片並沒有綁在一起播出,因此可能沒有皮克斯的加持。南韓片《Opera》更像是美術館會出現的展示品,法國片《Genius Loci》對影藝學院來說應該太怪。
而美國的《無論如何我愛你》容易入口、情感濃烈,且又是美國當地人們普遍有感的校園槍擊議題,透過細膩溫柔的手繪筆觸呈現出如此難以啟齒的沉痛話題。同時還有 Netflix 加持,應該頗有機會拿獎。
【最佳紀錄短片】
預測:《A Concerto is a Conversation》
私心:《Collette》
本該入圍:《魔術方塊神級玩家》
《不割席》跟《Hunger Ward》看了令人不舒服(無論是題材或拍攝方式),《Collette》其實蠻棒,但或許對影藝學院的人來說,就只是「又一部二戰屠猶電影」。
我猜這邊應該會給溫馨動人的祖孫映照史《A Concerto is a Conversation》,而且這部還有名導演 Ava Duverney 的加持。更何況該部短片的主角,正是影藝學院前幾年才頒予最佳影片的《幸福綠皮書》的配樂家。以洗衣工爺爺和指揮家孫子的日常對話,帶出非裔美籍的另類美國夢縮影,勵志又切合時宜。
-
若是照我預測的這樣頒,那今年應該會是一個蠻分獎取向、雨露均霑的結果,似乎也蠻好的!
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呢?
快上 Twitter 奧斯卡官方帳號(@TheAcademy)製作你的專屬預測圖吧!
花 漾 女子 片尾 曲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讀報表時間,美國獎季第三階段(工會獎)已全數頒完,十六個工會獎的開獎結果讓你一張圖看完(無美編所以圖很醜請見諒XD)。
[legend]
v = 入圍
塗色 = 得獎
/ = 導演工會新導演獎
- = 不具備入圍資格
* = 今年首設的佈置工會獎
入圍/得獎數量以「工會」為單位,一部片於一個工會入圍/拿下多項獎,仍以1計算。
-
幾個重點觀察:
0. 《#靈魂急轉彎》的奧斯卡最佳動畫片幾無懸念,獲得一致性、跨專業的支持。最佳紀錄片應該也會給《#我的章魚老師》,目前已拿下製片、剪輯工會獎,甚至入圍導演工會獎。論產業支持度,唯一能與之較量的紀錄片為奧斯卡沒有入圍的《松露獵人》。
1. 儘管工會拿獎數量並非最高,《#游牧人生》依然是奧斯卡領跑者,關鍵在於預測力最強的製片工會獎,也是唯一與奧斯卡最佳影片採用同一種計票方式的獎項,頒給了《游牧人生》。《游牧人生》的工會劣勢在於沒有顯要的配角與群戲,劇本也無工會資格,配樂也非原創,亦無片尾曲。攝影工會雖然頒給了《#曼克》,但此工會過去與奧斯卡最佳攝影的重疊度大概只有一半,不必過度解讀。
2.《#芝加哥七人案》仍然是《游牧人生》最強勁的挑戰者,各個部門皆有支持者,也拿下演員工會獎最佳整體演出、剪輯工會獎等指標獎項。第三名應該是《#花漾女子》,但這部片的大膽風格要說服較保守的奧斯卡會員,應該會有難度。
3. 《芝加哥七人案》與《靜寂的鼓手》在剪輯和音效獎都有得拼,過去奧斯卡紀錄也顯示這兩個獎是息息相關,就看本屆(第一次合併兩個音效獎)會不會打破這樣的慣例。
4. 《#艾瑪》和《#皮諾丘的奇幻旅程》應該提早出局了,服裝和妝髮沒意外的話,都會頒給《#藍調天后》。
5. 《#天能》與《曼克》應該會各拿下一項奧斯卡,視覺效果跟美術設計。
6. 美國產業代表不那麼愛《#父親》,只入圍了導演工會最佳新導演以及演員工會獎,顆粒未收。但也可能跟晚上映有關。同理,《#猶大與黑色彌賽亞》也是比較晚才上映,就看這兩部氣勢能否持續衝高。
7. 奧斯卡技術獎大致上塵埃落定,唯一比較有變數的是歌曲、剪輯、劇本獎。最頭痛的還有誰也說不準的女主角,以及隨時可能翻盤的最佳影片首獎。能夠準確預測這幾項,以及短片項目者,會是本屆奧斯卡預測的關鍵。
(8. 一邊讀報表,一邊發現《#讀報人》已經默默出局,也是頗有趣。)
花 漾 女子 片尾 曲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有些話,反覆思量幾天、幾週之後,還是不吐不快。
前幾天因性別議題沸騰的《#消失的情人節》,對我來說,在性別意識這題需要更多檢視的,是近期造成「現象級」的國片《#當男人戀愛時》。以下論點,僅在上個月看完試片時和身邊友人提過,現在此片票房破兩億台幣,也不會因為這篇文章票房暴跌,該賺的都賺到了,就別扣我「阻礙國片發展」的巨大帽子了。
而這一次《當男人戀愛時》還在院線熱映,應該也就沒有上 Netflix 才討論的罵聲了吧。
——以下有雷——
這幾天陸續看到有討論聲浪指出阿成是「跟蹤狂」,從男性行為來檢視,邱澤飾演的阿成的確比《消失的情人節》的阿泰更為積極、侵略,甚至對某些人來說是符合地痞流氓「可愛」的示好形象,這樣的角色形象與《消失的情人節》類似,但本文先不談此議題,相對於跟蹤狂的粗暴示愛,我認為《當男人戀愛時》真正需要被指出的問題,是許瑋甯飾演的浩婷,其女性形象在導演殷振豪的視角中,全然地成為服務、伺候男性的存在。
簡單用幾句話講完浩婷的角色曲線。開場照顧臨死父親,而後遇上強勢求愛的阿成,相愛後因阿成自私地動用兩人金錢導致分手,分手後空窗等待,阿成回歸之後再度認愛,阿成死後照顧其失智爸爸(蔡振南 飾)。
浩婷幾乎似聖女般,「不斷地」、「無條件地」「照顧」和「等待」男性,為什麼浩婷會如此單一與神聖?若爬梳影像脈絡,編導僅給浩婷一個動機——「無從解釋的愛」,但在編導無力、或是無從(不想)解釋的「愛」的意義中,這樣的母愛完全服務了男性。浩婷所碰上的三個男性,相對意義都帶著「失能」,臥病、暴怒、失智甚至死亡,而導演是有意識地去「利用」女性,去論述這件事——「我愛你所以我接納、照顧你的一切,甚至連你的家人都是」。
必須要說,在這背後,浩婷的個人意識基本上是完全被抹煞、拔除,因此,觀眾看不見浩婷為什麼咬牙苦撐父親的債務與病況;觀眾看不見浩婷為什麼在遭遇真正的危機(錢財散去)時,仍執迷等待將「吃苦自己扛」視作男人浪漫的渣男;而當阿成死亡時,觀眾更看不見浩婷為什麼還無怨無悔地照顧根本稱不上是親人的失智爸爸。這些原因,編導僅卸責且便宜行事地推給了「無從解釋的愛」,而女性對男性「無從解釋的愛」,就深刻傳遞出呆板的窠臼——「我愛你所以我接納、照顧你的一切,甚至連你的家人都是」,但是其中,浩婷的意識空洞到近乎愚昧,血肉模糊到不忍直視。
而上述這些橋段的唯二功能表面、膚淺且可怕。其一在於騙取觀眾的眼淚和自以為是的關心;其二,若願意近一步探究浩婷遭遇的危機(片中稱為愛),背後的象徵意義,是肯認綑綁女性的「父權幽魂」。
從開場至結尾的角色發展,浩婷完完全全成為服膺男性的存在,甚至是臣服約束女性的儒家思想「三從」——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而這些所謂的「美德」,甚至還是浩婷尚未「過門阿成」的結果。這就是《當男人戀愛時》大受好評吹捧的愛情與親情,在我眼中看來,這兩種人際關係最終不過是淪為綁架浩婷(女性)的手段之一。
因此,我不禁要問,在 2021 年的當代,從《當男人戀愛時》回看女性姿態,是否急速倒退?還是這樣的意識形態,透過大眾娛樂載體傳遞而出時,台灣社會仍認為「台式浪漫」四個字就能化解?「不合理、不合時宜的意識形態」並非不能出現,但若沒有加以論述其成因如何服人(我只看到被架空的浩婷)?難道真能以一句「看電影何必認真」草率帶過?
進一步大膽點說,沒有阿成的存在,浩婷或許揮別父親的死亡之後,能順利開設手搖飲料店,成為「前程似錦的女孩」(Promising Young Woman),從這個意義上來解讀,《當男人戀愛時》中的浩婷,比起《花漾女子》中的女性受害者更為可悲。《花漾女子》的女性終其一生在對抗父權,甚至是與自我價值的拉扯,直至死亡,而死亡之後,仍能恣意地做自己,上演「公主復仇記」。
然而,《當男人戀愛時》中浩婷的前途被阿成親手毀滅,編導竟然還將「這就是男人之愛」的形象浪漫化,對我來說,浩婷縱使活著,卻如行屍走肉般欠缺自我意識,就此被禁錮於父權社會,永遠輪迴「等待照顧」下一位「失能」男性,這就是《當男人戀愛時》中告訴所有觀眾——女性的真實意義。兩片對照觀看,死亡的意義遠大於活著,而無論從戲中或是後設的角度來看,某程度上,我會說浩婷早已消亡在男性的剝削與消耗之中。
在 2021 年,長期由男性把持的好萊塢,能看見艾莫芮德芬諾(Emerald Fennell)將女性放在「主動進擊」的位置上,在台灣,觀眾則只能呆看著浩婷,在散場之後說出廉價且不明究理的「感人到哭掉一包衛生紙」,而我卻認為,這樣的不明究理,某程度上是根深蒂固的傳統陋習的幫凶。
而當電影的主題是「男女戀愛」,就不可免地描繪兩個主要角色,但因為在「男人」的大前提之下,編導完全單一工具化了女性的功能性,甚至是取巧地讓女性身陷泥沼,妄想召喚觀眾的同情(事實上以兩億票房的標準來看也真的做到了),對浩婷的想像來說,原來「愛情你比我想的閣較偉大」中的偉大愛情,是指無條件地犧牲、奉獻給男性,這樣的傳統規訓,不是瀟灑的兩個字「啥款」,或是浪漫化「給我一分鐘」能迴避的。
從上述的角度來看,《消失的情人節》、《同學麥娜絲》的性別議題,變得相對可愛。對我來說,陳玉勳流露出的是不知所措的中年異男視角,而黃信堯則知曉處理不了女性角色,乾脆雙手一攤,讓女性具象化為「女神麥娜絲」,成為男性侵淫的對象[1]。陳玉勳與黃信堯,都並非真正想「利用」女性做到什麼,但《當男人戀愛時》的女性本質與積極地利用女性做到的事,比起這兩部電影都劣化許多。
再相對來說,張耀升去年的《腿》反倒有點良心。他意識到男性,尤其是所謂渣男的可惡/可憐,因此讓楊祐寧不斷地犯錯,桂綸鎂則不斷地擦屁股(也和《當男人戀愛時》設計了同樣橋段——男性皆私動用金錢,自以為愚昧的善意能幫助女性),而在男性丟、女性撿的垃圾循環中,桂綸鎂卻尋回自我,端看桂綸鎂在片尾站在升降台上升的影像符號,以及在靈堂前的對話,就可清楚知曉張耀升賦予、點燃女性自身意識的意義,而在這個意義上,《腿》中的桂綸鎂是立體的、是有尊嚴的,當然就此與《當男人戀愛時》的浩婷拉開距離,而且是幾乎是光譜兩端。
最後,我要說的是,無論導演殷振豪怎麼思考角色和文本,我思、我寫與創作者皆無關係也不需有關,我篤信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作者已死論,作品的話語權不僅限於作者本身,當代已然不是作者掌握單一溝通的方向與渠道,我從我的所思、所想之中理解作品,非從作者希望或引導的方式解讀,而若評論還有一點力量,能成為創作者與觀眾甚至是與自我溝通、對話的橋樑,那就仍然會是我下筆的主因之一。
而「電影不會是與道德分開的」,電影也並非「不須負起任何教育意義」,影像的危險與力量,上個世紀如德國納粹、義大利法西斯到當代的中國共產黨,甚至標榜自由民主的美國好萊塢,歷史上的各大政權都深諳此道,影像當中的意識形態,需要梳理,縱使在高度娛樂化的 21 世紀中,電影仍不可能僅是單純娛樂,電影更是傳遞意識形態的重要媒介,許多想法與思考,就在潛移默化之中,深植人心,引響後世,在這樣的前提下,一句「左膠」誤國、箝制創作自由的指控,是否太武斷與去脈絡?
備註
[1]同樣是四個男性中年危機的故事,丹麥的《醉好的時光》基本上舉重若輕地化解了黃信堯碰上的性別困境,目前還在院線播映。
後記
上個月在寶藏巖的山城廣場,看了「#石岡媽媽劇團」的演出作品《#梨花心地》,這是一齣動人的作品,是近期讓我傾心的戲劇/影像作品之一。與《當男人戀愛時》沒什麼直接關聯,但女性角色勾回了我的記憶。
特別喜歡《梨花心地》的收尾,透過所有女性團員柔韌且堅定地說出「我是女人」劃下句點。這句「我是女人」的女性宣言,同時回應了劇中激進哀嘆的這句台詞——「女人的命,沒有人看到,就像沒有影子的人」,劇中團員以「後設」的角度,褪去農村女性勞工的表徵符號(外衣、男鞋)以及燒毀用文字書寫而成的框架規訓,在完成某種儀式性之後,以全白的衣裳,擊抗了父權幽魂,進而表現女性的各種可能性,這是對自我的肯認,理解女性後的覺知與醒悟,於是在身份認同上,這齣戲的女性從此有了影子。
在這之後,女性可以是妻子、媽媽、阿嬤等等,更可以是農民、工人、老師、詩人、藝術家等等,女性的多重身份在劇場中透過石岡媽媽劇團的身體表現被觀看;透過對白臺詞被對話,劇場的場域也成了有機的雙向互動,這是富含力量的女性作品,女人就是女人。
《梨花心地》是 2021 年需要的劇,全劇緊扣女性在客家農村的處境,探究父權社會下女性群體與「土地」「語言」「婚姻」「家庭」「勞動」「生孩子」等面向的窠臼,時而悲壯、時而哀嘆,但最終是用一種樂觀的態度看待,而並非侵略與報復,更顯可貴。
這齣劇是由一群在戰後走過戒/解嚴、甚至是遭逢 921 災後而成立的大齡女性演繹,每個角色應該都是其真實經歷,她們汲取自己生命歷程,轉化為戲劇,格外動人。進一步對比當代社會,現下男/女性的厭女氛圍,當晚的寶藏巖因為石岡媽媽分外柔軟,療癒人心。
戲劇有如此力量,或說有什麼積極的實質影響,它能撫平災後傷痕,能搖動意識型態,是我在石岡媽媽身上看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