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網友 Helen Chu 分享她的母親和她在臺東長濱八仙洞的今昔對照。
圖中地點為八仙洞的第一洞(這裡最大的海蝕洞)「靈巖洞」。左上圖是1969年她的父母於婚前約會時由父親拍攝,右上圖則是她在半世紀後的2019年4月17日帶媽媽重遊舊地時所攝。左下圖是1992年她在靈巖洞的「靈巖寺」石碑旁留影,右下圖則是她在2019年4月17日於同地拍照,昔日洞中寺廟與石碑皆已不復存在。
臺灣東海岸旅遊著名景點之臺東長濱「八仙洞」是舊石器時代「長濱文化」的發現地,位於樟原橋南方約500公尺,臺11公路西側水母丁山山壁上的海蝕洞穴,即八仙洞風景區所在。八仙洞遺址在1988年由內政部公告為國家一級古蹟,後於2006年5月1日經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部前身)重新指定為國定遺址。
八仙洞的整體結構高約380公尺,外觀呈巨大岩石之山巖,面海的峭壁上有數十個被海水沖蝕而成的洞穴,約分布在130公尺的高度範圍內;垂直於地面節理而形成的古海蝕洞是其特色,這些海蝕洞是東海岸地殼在陸升過程中,海浪侵蝕岩壁較鬆軟的部分所形成的,由於地質硬度不均,因此每一個海蝕洞的形狀皆異,其高度都大於10公尺,近看更顯壯觀。
八仙洞具有約30處海蝕洞奇景,包括靈巖洞、潮音洞、永安洞、海雷洞、乾元洞、潮辰洞、崑崙洞、菩提洞、水濂洞、土地洞、朝陽洞、龍舌洞、觀音洞、地藏洞、燕子洞……等。在海蝕洞旁的木棧步道拾級而上,沿途可見蓊鬱的林相與豐富的生態,攀登至永安洞以後,更能居高臨下,一探長濱地區鬼斧神工的海階地貌。
早年八仙洞裡有一些大型的海蝕洞被靈修人士用來闢建神壇或寺廟而形成「洞内寺」,因此洞穴名稱具有濃厚的宗教氣息,例如最大的海蝕洞穴被稱作「靈巖洞」,而離地面最高的洞穴則名叫「崑崙洞」,另外還有部分小洞穴成了納骨塔。
為了恢復八仙洞原始面貌,臺東縣政府文化處以民事訴訟、協商方式多管齊下,在歷經3年的追討後,終於在2017年底,將八仙洞的洞内寺全數拆遷完畢。目前,八仙洞遊客中心有一座解說展示館,館中有打製石器、文物與復原模型可參觀,是一個兼具地質美景與人文歷史的絕佳休憩景點。
長濱文化是迄今在臺灣所發現最古老的文化,那是一個以漁獵採集為生的隊群社會,居民人口不多,主要居住在海邊的洞穴及岩蔭,不知農耕、不識製陶,會以敲擊的方式製作石器。長濱文化的年代最早可以推算到距今約3萬年,其在臺灣東海岸一直持續到距今約5千年時便忽然消失,而且與之後普遍發現於臺灣全島的各史前文化層之間,完全找不到可連繫的關係,亦即臺灣島上的新石器時代,乃至金屬器時代的文化,並非從長濱文化演變發展出來的。
八仙洞遺址的遺物出自潮音、海雷、乾元及崑崙等海蝕洞穴底層,出土器物以石器為主,屬礫石工業砍伐器傳統,多為石英、石英岩、玉髓、燧石與鐵石英等製成的小型刮削器、刀形器,石器類型以石片器佔多數。此外,考古學家也在此地發現各類型的小型尖器和骨針、骨尖器、骨魚鉤等日常工具與漁獵工具,同時亦發現了火塘、魚骨等生活遺留物;從這些器物推斷,住在八仙洞遺址的人類,應是將天然的石頭敲碎,再利用碎掉石片的鋒利邊緣,來進行切肉、割魚、刮掉獸皮上的脂肪、砍樹及削木頭等動作,而且他們也會把動物的骨頭削尖磨利,作成魚叉與釣鉤來捕魚,或者用動物骨頭做的針來縫製衣服。
1968年,臺大地質學系教授林朝棨在這裡進行地質調查時,發現了史前文化堆積層。同年底,臺大考古人類學系教授宋文薰率領臺大考古隊至此進行發掘,發現了舊石器時代石器,並由考古學家李濟命名為「長濱文化」。
此後,歷經五次考古發掘,不但找到了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層,而且在洞穴堆積的底層發現非常豐富的舊石器時代之先陶文化。宋文薰認為,八仙洞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族群來自中國大陸,應是在冰河期時由中國華南遷至臺灣。不過,瑞士籍傳教士艾格理則認為八仙洞遺址的族群,並非來自中國大陸,而是屬於南島語系。
臺灣水下考古學家臧振華自2009年起,主持為期3年的「臺東縣長濱鄉八仙洞遺址調查研究計畫」,由中研院史語所考古隊發現了10處新的洞穴,使八仙洞的洞穴數達到24處;另外,考古隊進行57處的岩心鑽探及7處的洞穴探掘,發現了大量舊石器與新石器時代的遺物。
臺東長濱的八仙洞結合了歷史、考古、地質及自然景觀,是臺東也是臺灣的重要資產,相信在經過政府整體規畫設計後,將會成為國際級的頂級遺址公園。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臺灣史前史廳 這次由研究典藏組的 #葉長庚研究助理,為大家介紹臺灣史前史廳。 展覽說明: 臺灣早在史前時代就是各地族群來往頻繁之地。數千年來,臺灣逐漸經由移民與其交流,發展出多樣的史前文化,時間上涵蓋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及鐵器時代,延亙了至...
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金屬器時代 在 北歐心科學 NordicHeart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奇文共賞】【吐血】
話說《Scientific American》登了一篇文章,是位人類學家質疑分子遺傳學的人類演化研究,說那些科學只是「說故事」,沒有歷史基礎,而且「政治不正確」,明明人類99.99% DNA是一樣,人類都是一家人啦,沒有族群之分,你這該死的分子遺傳學家,居然用DNA差異來講人類遷徙歷史,就像German Nazi一樣,很危險!有Racist之嫌!
🤦♂️🤦♂️🤦♂️🤦♀️🤦♀️🤦♀️(又一個左膠學者)
每次見到很多不懂科學的人寫科學,我就很苦惱。不懂科學,居然可以在《Scientific American》裡攻撃科學,真是奇趣。我不是說一定要是科學家才能講科學,但講之前,起碼弄懂科學好嗎?科學不是你隨便讀兩讀腦補就能變磚家的,好嗎?
奇文:https://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plug-and-play-genet…/
【阿姨 如果不懂,你可以學,而不是望文生義,偏差解讀】
知名的科學媒體「科學美國人」,前幾天刊出一篇文章《"Plug and Play" Genetics, Racial Migrations and Human History》,讀來令人吐血。作者對遺傳學一知半解,卻望文生義,胡亂解讀,要是不加以澄清,恐怕會造成惡性影響。
隨著古代 DNA 研究愈來愈多,這類一知半解,卻美其名批判反思,實則散播錯誤訊息的文章,未來大概會漸漸浮上檯面。像這篇文章作者這樣的人不知道有多少,發言不論有無道理,都是個人自由,不過提供平台,散佈低劣品質言論的科學美國人,我這裡雖然無關緊要,還是要嚴厲譴責。
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阿貓阿狗,而是 John Edward Terrell,業內聲望很高的大洋洲考古專家,1971 年起就任職於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如此資深的學者,卻以十分輕蔑的態度,寫出一篇不忍卒睹的文章。
這篇文章的重點,在於批判 David Reich 的新書《 Who We Are and How We Got Here》,以及當今蓬勃的古代 DNA 領域,特別是大洋洲這塊。David Reich 是當今最多產的古代 DNA 專家之一,這裡也常常介紹他的新研究。他的新書我沒有看過,不過 Terrell 的批判,不用看過書也能看出一大堆問題。
《航向太平洋的DNA之旅:人口劇烈轉換卻仍說著南島語?拉匹達以後的南島語族》
http://neanderthaldna.pixnet.net/blog/post/221837601
由一些寫法推論,Terrell 對遺傳學,以及某些科學方法的了解,恐怕相當偏差,不過這裡先不多提,直接來看本文中 Terrell 最糟糕的錯誤:對 population、migration、admixture 望文生義,而作出錯誤批判。
事實上,這三個名詞也許都還有其他意思,但是最近的族群遺傳學研究中,都有相當清楚的用法,假如稍微熟悉這個領域,都不至於像 Terrell 誤讀那般離譜。
先來看「population」,中文是「族群」,我覺得這是最中性的名詞。不過 Terrell 眼中,族群竟然跟「race(種族)」沒什麼差別。姑且不論不同名詞,即使內涵大致相同,若是背後承載的使用脈絡不同,也能帶來不同的觀感;這邊的問題更基本:族群遺傳學上的族群,跟 Terrell 聯想到的民族(people)、種族完全不一樣。
族群遺傳學的族群,就是為惹研究需求,用各種方法把樣本歸類為一群,每一群可大可小。你我他 3 個人,可以是一個族群,全台灣上的居民,也可以是一個,或好幾個族群,整個東亞也能歸類成一或多個族群;一部火車上,可以按性別分為不同族群,也能用年齡,或是各種標準分群。
過去的人類學家,將玻里尼西亞人分類為一個種族,是歷史事實。但是最近的研究,至少 Terrell 點名批判的 3 個古代 DNA 論文中,族群就是用來研究遺傳組成的操作型定義,意義上跟種族一般的用法完全不一樣;假如能多讀點類似的研究,看懂人家在講什麼,應該是不會有這種誤讀。
不然你把「族群遺傳學(population genetics)」改成「種族遺傳學(race genetics)」看看一樣不一樣 XD
《DNA 分子鐘找尋祖先蹤跡》
https://geneonline.news/index.…/…/11/03/dna-molecular-clock/
再來看「admixture」,中文意思是「混血」,或是我常用的「情慾交流」。Terrell 似乎不太能掌握基因組的概念,所以將情慾交流錯誤地聯想成,把蛋、奶油、起司等材料混在一起做奶酪蛋奶酥。由此衍生的批判,當然是完全抓不到點,下錯交流道,愈開愈遠惹 XDDDDDDD
跟另一個 Terrell 搞不清的問題一起討論。Terrell 還批判,2015 年的論文,只有「4 位萬那杜人」,不足以代表 3000 年前,萬那杜最初的移民(其實只有 3 人,另一位來自數百年後的東加)。
問題是,為什麼不行?假如最初的萬那杜移民,遺傳上同質性很高,那麼只要樣本品質夠好,甚至不用 3 人,只要一個人就足以代表整群人。然而,若是這一群人(族群!)的異質性大,大家遺傳組成不一樣,取樣不足之下,才會產生缺乏代表性的問題。這點我有注意到,在介紹今年 2 篇新論文的文章中,也特別解釋過。
Terrell 對人類遺傳史的了解,恐怕還停留在粒線體、Y染色體這類單一遺傳標記,可是這 3 個論文,用的都是基因組。最大差異在於,單一遺傳標記不會重組,一種標記代代相傳,一個人只可能配備一種;但是人類基因組,有 60 億個可能變異的位置,而且源自母方與父方(各貢獻 30 億)的變異,在寶寶的基因組中還能交換重組,並且繼續傳承下去。
這才是為什麼分析 admixture,能帶來那麼多演化史訊息的關鍵理由。假如只有粒線體或 Y染色體,這麼少樣本當然不能做太多推論;可是萬那杜的古代 DNA 都是基因組,配備大量可供比較的遺傳變異(想成幾十,甚至上千萬個粒線體共存,可能比較好懂;或是類比為考古:粒線體是陶器上一種母題(motif),基因組則是整個遺址訊息的合體)。
考量到 3000 年前,萬那杜非常有限的人口數,若是他們的祖先幾代以前,曾與遺傳上差異甚大的巴布亞人,有過明顯的情慾交流,萬那杜人的基因組中,幾乎不可能沒有痕跡。更何況,數百年後,距離更遠的東加人基因組上,也見到類似狀況。若是懷疑 4 個人沒有代表性,那麼今年 2 個論文,提供惹更多樣本、更高品質的基因組,也足以證實之前的推論或許過於簡單,方向卻完全正確。
《把廚房當實驗室,用做菜推廣科學》
http://neanderthaldna.pixnet.net/blog/post/219829140
有人用做菜推廣科學,卻也有人卻把做菜想成科學,還是錯的 LOL 在高唱「DNA 能代表一個人、一個族群嗎?」之前,麻煩先搞清楚,這是哪一種 DNA?
最後來看「migration」,中文很簡單,就是「遷徙」,去問研究生態、演化,或是族群遺傳的人,應該都不會有任何理解問題,所以我實在不太懂,Terrell 怎麼會把遷徙想成那樣啊!
他的 migration 小劇場超澎湃的,有興趣請自己去看內文,超精彩。比方說,Terrell 看不慣用箭頭在地圖上描述,長距離、耗時數千年的遷徙事件;Terrell 也譏諷地表示,遷徙者知道自己是遷徙者嗎?
Let’s be honest,假如故意看不懂,或是根本不想懂,沒人有能力解釋。對這類研究稍有涉獵的人,甚至是科學門外漢,只要有一般人的常識,應該都能理解,遷徙就是在地理上,由一地移動到另一地的過程。而我們怎麼知道,某族群在歷史上發生過遷徙?最直接的判斷是,比較兩地族群,是否有共通的特質(例如都有素面紅衣陶),然後再參考其他證據。
歷史上,遷徙當然是無比複雜的歷史事件,遷徙者自己往往不清楚遷徙的全貌,but again, let’s be honest,舊石器時代的人,知道自己身處舊石器時代,以後還有新石器時代嗎?拉匹達文化的人,製作陶器的時候,可能曉得自己正在生產的產品,幾千年後被一群大洋洲考古學家,稱呼作他們從未聽過的拉匹達陶器?最初的金屬工匠,打造出第一件鐵器的時候,他們可曾歡呼:「哇!我們剛剛進入鐵器時代」?
夠惹!假如看不懂別人的用字遣詞,正確的作法應該是虛心學習,徹底了解別人那樣講的脈絡與意涵,如此才能提出有意義的批判(遺傳學研究還真的很多地方值得批判,可惜好的批評太少見惹),而不是抱持由於誤解而來的既有敵意,7pupu 地寫一大篇說文解字、冷嘲熱諷,靠著名氣發表在能見度很高的平台,平白造成不同領域間的誤解。
古代 DNA 如今是個全新的領域,背景相當不同的遺傳學家,與考古學家有惹碰撞的機會,出於各種理由,古代遺傳學家多半不會公開直接反駁,甚至只是批評考古、人類學家,這卻無助於溝通。
沒有批判,沒有進步,但是只有根基於正確理解的批判,才能成為有價值的批判。我寫這些的目的,不是要責罵 John Edward Terrell 個人,與任何與他抱持類似想法的人,而是希望能解釋清楚,他這樣思考的誤解何在,實際上古代 DNA 研究該如何解讀,如此才能促進遺傳學與考古學共同的進步。
原文《"Plug and Play" Genetics, Racial Migrations and Human History》還有一些詭異之處,沒法一一列舉,大家自己品味吧:
https://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plug-and-play-genet…/
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金屬器時代 在 RJ團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RJ王子點歌時間》為了我的台灣而唱
在宏觀的歷史來看這片土地
台灣的歷史,福爾摩沙的美麗
看到島上的我們每個人熱情直率
愛台灣
愛自己
身為台灣人,很驕傲!
<<福爾摩沙 眼淚>>
<附註一:INTRO 太巴塱之歌_詞無義,創作者傳達[引思]的情感。為阿美族近代創作>
山 連綿 絕壁 奇岩
海 孕育 生命 無邊
風 黃金 稻浪 原野
美 福爾摩沙 眼淚
天 賜予 產物 豐沛
人 逐鹿 不絕 烽煙
時也 運也 命也
農工 商貿 科學
追 破 風浪 再進前
良善 熱情 好客 的人哪
合十 雙手 勤勞 而敬虔
飄啊飄 香火升天
停吧 驟來的 巨變
RAP
<附註二:背景曲調:阿美族古調[軍艦歌],記述台東外海,日本軍艦出現,原住民歌唱歡迎,但戰爭卻從此也爆發。>
舊石器時代 長濱文化 八仙洞
新石器時代 南島語系 原住民
金屬器時代 十三行文化 遺址
三國隋唐元 史集書冊 已記載
大航海時代 荷西掠奪 福音開
鄭氏王國滅 康熙收復 清治台
甲午戰役敗 日據皇民 數十載
開羅宣言中 台歸屬 中華民國
一九四九年 民國政府 始遷台
一九七一年 台灣逐出 聯合國
盟邦親中國 斷交疏離 接連來
他們叫我 Chinese Taipei
良善 熱情 好客 的人哪
合十 雙手 勤勞 而敬虔
時也 運也 命也
飄啊 香火升天
停吧 驟來的 巨變
真心的 祈求蒼天
許一個 平安心願
憐憫我 別無所求
讓驟變 別來擾我
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金屬器時代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臺灣史前史廳
這次由研究典藏組的 #葉長庚研究助理,為大家介紹臺灣史前史廳。
展覽說明:
臺灣早在史前時代就是各地族群來往頻繁之地。數千年來,臺灣逐漸經由移民與其交流,發展出多樣的史前文化,時間上涵蓋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及鐵器時代,延亙了至少一萬五千年。他們的故事構成了臺灣史前史的內容。本展示廳包含八個展示主題,以臺灣出現最早的人類與文化開始,到距今約四百年前,臺灣進入歷史時期為止。
臺灣史前的序幕:
本單元一開始簡要描述臺灣史前文化具有多元發展的特色,然後以冰河時期為背景,說明最早進入臺灣的人群曾在這個土地上發展出的史前文化。本展示室以「左鎮人」與「長濱文化」為起點,帶領觀眾走進臺灣史前的世界。
臺灣史前人的生活:
本單元以介紹臺灣史前人類的生業方式為主軸,以「古台北湖」為設定的背景。內容包含開啟臺灣新石器時代的「大坌坑文化」,繼之而起的「細繩紋陶文化」,還有「圓山文化」人及「芝山岩文化」,以他們在古台北湖畔的生活方式,介紹臺灣史前人在採集、捕魚、狩獵及農業等生業活動的樣貌。
臺灣史前陶器:
陶器是新石器時代人類普遍使用的日用品,不論是日常生活、祭祀或是陪葬,陶器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單元以陶器為主角,以臺灣中南部為設定的背景。內容包含介紹臺灣史前陶器的類型、功能、特性、製作技術、文化特徵、藝術風格等,也說明陶器在臺灣考古研究上的普遍性及重要性。
臺灣史前人與海洋:
海洋對臺灣史前人類而言是充滿食物的寶庫,也是通行無阻的道路。本單元以海洋為主角,以恆春半島為設定的背景,從臺灣史前人的角度出發,介紹他們對海洋的各種利用,包括取自海洋的食物、工具及裝飾品等,還有史前人潛水、航海以及海洋貿易的證據。這些都顯示出他們對海洋資源的高度利用,超越了一般人的刻板印象。
卑南遺址的卑南文化:
「卑南遺址」是國定遺址之一,極為豐富精美的史前遺物至今仍保存在遺址地面下。本單元以「卑南文化」為主角,以「卑南遺址」為設定的背景。從卑南遺址的搶救發掘出發,介紹遺址上卑南文化的聚落、建築、墓葬(石板棺)以及式樣繁多製作精美的玉器及陶器,展現一個令人讚嘆的史前文化,原來史前時代的東臺灣竟是如此豐富。
巨石與祭祀:
東海岸的「麒麟文化」是臺灣唯一以「巨石」為特色的史前文化。本單元以「巨石」為主角,以東海岸為背景,主要介紹「巨石」的類型、分布的地點、可能的淵源、還有「巨石」究竟有什麼用途的謎團。除此之外,本單元也以「長光遺址」為背景,介紹史前人的祭祀活動,從遺留的祭品中發現史前人祭祀的各種祈求。
臺灣史前石器與玉器:
從生活中的工具到陪葬的飾品,石器與玉器陪伴著史前人類的一生。本單元以石器與玉器為主角,整體性的介紹臺灣史前石玉器,包括石玉器的種類、功能、選用的石材、製作的技術、社會文化意義等有關史前石器的知識,也介紹考古學家推測史前時代臺灣玉器貿易網路的可能性。
鐵器時代的臺灣:
鐵器等金屬器物流行於史前的臺灣,象徵臺灣邁入了一個新時代。本單元介紹臺灣鐵器時代的種種,包括這個時代在使用器物及社會文化轉變上的特徵,主要內容為臺灣各地鐵器時代的介紹,以及他們可能與近代原住民可能的關係。本單元述說新時代、新技術與新工具為臺灣史前時代帶來的轉變,在此追尋史前與歷史的交會。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HKC5aiXXiI/hqdefault.jpg)
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金屬器時代 在 棋樂玩文具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國中 #高中 #歷史 #筆記
範圍:
國小五上 第三單元 台灣遠古的故事
國一上第一課 史前文化與原住民族-史前文化篇
高一上第一課 16世紀中葉以前的台灣與原住民族:考古發掘與史前文化
參考資料:
翰林-高中歷史1
翰林-教學式講義 國中社會歷史1
龍騰-跨版本月考王 歷史1
康軒-學習自修社會1
---
◆訂閱棋樂玩文具:https://goo.gl/8hm7tS
◇棋樂玩文具Facebook:https://goo.gl/wK2BRS
◆棋樂玩文具Instagram:https://goo.gl/gPFUi1
◇聯絡我們:xddcafe@gmail.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35yFipER_0/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BBjAfRc9edxKxAA9nYncJm2RBSQg)
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金屬器時代 在 卡達河KataSI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Hey Guys!! 大家好!!我就係卡達河
今次我又另外實況一個模組生存
名叫Technodefirmacraft
是Terrafirmacraft加入科技後的模組包
主打玩由一無所有的原始古人 到 無所不有的科技達人
有關Terrafirmacraft的玩法請參看 真‧Minecraft原始生存系列
本系列會專心去研玩Technodefirmacraft
從舊石器時代 直到 電腦科技時代
這系列會比真‧Minecraft原始生存系列更真實更難玩
真‧MC原始生存2 十大現實總規 如有違反 系列定必終止(講真!)
1.沒NEI 直到鐵器時代
2.沒Walia 直到鐵器時代
3.沒小地圖 直到製作第一張地圖
4.沒血量顯示 直到鐵器時代
5.不能看營養技能值 直到第10集
6.不能看F3數據 直到製作第一張地圖及直到鐵器時代
7.不能看TFC時間 直到第一個時鐘
8.只有和平 沒經驗值 直到永遠
9.沒In Game Wiki 直到鐵器時代
10.死亡後 物品必定移除
ATLauncher TNFC:
https://www.atlauncher.com/pack/Technodefirmacraft
第八集: 製作青銅,熔煉金屬 【新石器時代】
卡達: 雖然今集的主題是熔煉礦物
卡達: 可以大部分時間在燒炭啊!!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nO53df1lRg/hqdefault.jpg)
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金屬器時代 在 新石器時代- 維基百科 的相關結果
新石器時代 (Neolithic),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磨製石器和製作陶器為主,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7,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 <看更多>
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金屬器時代 在 臺灣史前時期- 六年制學程 的相關結果
而台灣的史前時代,依照使用的工具不同,可分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金屬器時代」。 各個時代不同時空背景以及生活方式. 舊石器時代; 新 ... ... <看更多>
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金屬器時代 在 台灣史前文化 - 教育百科 的相關結果
特色: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對於大自然的依賴程度已經降低,此時期的人們以磨製的方式製作石器,並且因為已經懂得使用火,因此也開始燒製陶器,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甚至出現彩陶、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