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街市裝修後重開,人頭湧湧好不熱鬧。
第一代的中環街市,最早建於1842年。旁邊的砵典乍街紀念第一位香港總督——砵甸乍爵士。這個教科書上讀到的名字,今天還變成了酒店的名字(石板街酒店英文名就是Pottinger Hotel)。
19世紀英國所向披靡,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象徵清朝敲起喪鐘。當耆英與砵甸乍於1843年6月26日在香港就《南京條約》換約,砵甸乍遂正式成為香港首任總督。
鴉片戰爭爆發後不久,日本也遇上跟清朝一樣的麻煩。1853年,美國艦隊司令Perry率領四首軍艦駛入江戶灣(東京灣),在日本引起的騷動不亞於13年前英國軍艦到達大沽口。
當時手日本民間流傳這首歌謠:
「泰平の眠りを覚ます上喜撰、たった四杯で夜も眠れず」
歌謠中的「上喜撰」,本來是一種京都宇治出產高級綠茶的名稱。由於跟「蒸氣船」的讀音「じょうきせん」一模一樣,用諧音諷刺幕府必須面對現實,不能再裝睡。
歌謠表面說喝四杯「上喜撰」會徹夜難眠,實際上是諷刺四條蒸氣船的到來,從此將令德川幕府不得繼續安眠。
德川幕府面對Perry送來的國書,神態猶如清道光帝手持巴麥尊致中國宰相書。第二年,德川幕府在武力的威逼下終於接受美方條件,簽訂條約被迫開國。
缺口打開後,禍患洶湧而至。至1858年,日本與多國簽定不平等條約。西方國家由此獲得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協定關稅、設定租界等不平等權益,除了割地賠款,日本跟中國「享受」同等待遇。
一個民族在歷史或者會經歷多次失敗。失敗並不可怕,日本的失敗雖然帶來各種災難,但以時間為主軸的歷史,給世界上任何民族東山再起的機會。
日本證明避免交戰減少損失,也是明智選擇。即使定立不平等條約,也不變得一直沉淪下去。
假如清朝迎戰必敗,盡早與英國締結相對有利的和約是否方為上策?
如果根據這一判斷,清朝早就不應抵抗,英國軍艦開到中國海馬上就應該投降。再根據這一個邏輯,戰場上曾經英勇抵抗的將領的血都是白流。
失敗的民族仍有機會再度輝煌,關鍵在於戰後的奮發。
歷史系舊同學指出,北京大學歷史系的茅海建教授《天朝的崩潰》是當年中文大學歷史系劉義章教授力推的好書,是研究近代中外關係的必備讀物。好多讀歷史的同學、研習近代中國歷史的網友都讀過了。
雖然這是他80年代的論文結集,並早於1995年成書,並不影響40年後的今天重新閱讀的價值。
以前讀高中,「政治腐敗」四個字概括了清朝當時的環境。到底道光皇帝、林則徐、琦善、奕山、耆英對世界認知如何?他們當時立場如何?他們的醒覺與反應,是否能跟上時局變化?關於這些深入的內容,這些年來,我都沒有仔細思考過。
冷兵器對熱兵器,不是士氣問題,不是軍心問題。落伍守舊又迷信無知的民族,在文明利器的摧殘下,根本不可能翻身。每一場戰役的仔細描寫,看到的是驚心動魄血流成河、一次又一次注定速亡。
大量資料佐證目不暇給,好睇過偵探小說。
我自己做功課,節錄了幾千字茅海建式歷史觀。謹摘錄其中一段關於「條約平等」之語,分享各位:
//若從具體條款來看,南京條約之所以不平等,主要是三項內容:割地、賠款、赦免漢奸。其中釋放英國囚犯合乎當時和現在的國際慣例,至於平等國交,其實是不平等條約中的平等條款。
另外還有三項規定:五口通商、廢除行商、新定稅制,這些關於經濟貿易條款也比較難界定平等或不平等。從社會經濟發展歷史角度來看,一口通商,行商制度束縛中國貿易發展,不理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轉向市場交換的工商經濟;廣州的關稅由官吏和行商操縱,使每一次關稅都成為討價還價灰色交易,外商受害國家無利,這些還要保留?
理論上來說最佳方案是清朝政府自身改革,作好內部準備主動開放,並在具體做法與國際接軌。但在歷史現實中,這種可能性等於零。
後來歷史證明,西方衝擊了中國舊有模式,民眾的物產和生活為之大受損害,當中有出現前所未有的種種社會經濟現象。表面上作為英國戰爭目的,卻反映了把中國納入世界貿易體系的企圖,令中國在毫無準備和放被情況下開放。這對中國有不利一面,但在客觀上為中國提供擺脫循環新途徑。從短期上觀察,負面作用大於正面效應,以從長期來看,負面再用不斷退隱,正面效應逐漸生長。
到了20世紀,正面效應遠遠超過負面作用。如果中國開放不是上世紀中葉而是更晚,中國現狀又會怎樣?//
圖:Pottinger hotel,又一間吃環境的餐廳,曾跟歷史系學妹去過打卡。望出去就是石板街,砵典乍街。
這個砵甸乍爵士手段高明,成功履行英國政府的吩咐。比起之前的Elliot要有能多了。至於有幾高明,書本都好詳細。
餘下那些耳熟能詳的清朝大臣名字也不是曇花一現,他們在鴉片戰爭往後的人生至死,都可在《天朝的崩潰》中找到答案。
自給自足讀音 在 徐仲風味學 從產地到餐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食隨筆》
數年前第一次吃到魯凱族的阿拜時,內心想起粉蒸排骨,在我眼中,這兩款食物都是用高量粉狀澱粉包裹豬肉蒸或煮,又想起粽子,因為都是以葉片包裹內餡,當時年紀小,想到什麼就說出來,理所當然得到一陣白眼波浪舞。
一如南粽和北粽的爭議,有時不是相近就可劃上等號,因為談起食物觀感,在地情感很重要。進一步探討,用小米包裹肉類為餡稱為阿拜,然而類似的食物有很多款,組合不同,名稱各有差異,譬如以風乾芋頭粉裹上豬肉,再以甲酸漿葉和月桃葉包覆的食物,在台東達魯瑪克部落的魯凱朋友稱為啦喀啦喀(Larklrak),讀音帶著中文無法詮釋的微微捲舌音,悅耳極了。
啦喀啦喀(Larklrak)絕對符合此次市集的主題,既是採集又是保存,因為所謂的芋頭粉來自於特殊的小山芋,不同於平日常見的檳榔心芋,這是一款生長在丘林山地中的小山芋,我曾在高雄茂林訪問過魯凱族朋友,她表示當地人對小山芋的態度可說是半種半採集,也就是沒人大面積耕作,種下之後就不太理睬,可說是另類的自然農法,直到八九月成熟時,才到栽種地挖掘尋找。
這種「近」乎天然的栽種法流傳至今,我還沒遇過願意大面積栽種的原住民朋友,他們喜歡自己留種保種,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我曾經想探究芋頭的品種,想知道屏東、高雄和台東等地的魯凱族使用的小山芋是否同源同種,這個問題,我沒得到答案,因為每處的魯凱族朋友都堅持自己家鄉的芋頭最特別,香氣最足口感最佳,這種愛鄉愛土的在地精神,激起我想辦一場各地小山芋品嘗會的想法。
話說回來,山芋產量不多,茂林的魯凱族朋友告訴我,小山芋挖回家後,除了鮮食的部分,其他會送到有爐灶的人家烘乾,傳統的魯凱爐灶是以片狀石板製成,透過低溫柴火緩慢燻烤,加上日曬微風,讓水分慢慢揮發,直到變成能方便攜帶的芋頭乾,這就是上山打獵時的乾糧,部分芋頭乾會磨成粉,裝在寶特瓶中,要製作啦喀啦喀(Larklrak)時才拿出來,等於一乾兩用,滋味多變。
「在做法上所有的魯凱族都一樣喔!」帶路的Lily姊解釋著,她帶著我到一位族內長輩家中,看著以水泥做出的爐灶,雖非石板砌成,但功能一樣,至於台東達魯瑪克(Tarumake)部落製作的啦喀啦喀(Larklrak)滋味,會不會因為小山芋的在地特性而不同?
要知道這個答案,07/22到台東慢食節吧!這比等待我辦小山芋品嘗會快多了。
自給自足讀音 在 自給自足- 教育百科 的相關結果
注音:. ㄗ. ㄐㄧ. ㄗ. ㄗㄨ ; 漢語拼音:. zì jǐ zì zú ;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自給自足 ;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 ... ... <看更多>
自給自足讀音 在 自給自足- 維基詞典,自由的多語言詞典 的相關結果
讀音 編輯 · 拼音:zìjǐzìzú · 注音:ㄗˋ ㄐㄧˇ ㄗˋ ㄗㄨˊ · 國語羅馬字: tzyhjiitzyhtzwu · 通用拼音: zìhjǐzìhzú · 國際音標:/t͡sz̩⁵¹ t͡ɕi²¹⁴⁻²¹¹ t͡sz̩⁵¹ t͡su³⁵/ ... ... <看更多>
自給自足讀音 在 自給自足[修訂本參考資料] - 成語典 的相關結果
自給自足 · ㄗ ˋ ㄐㄧ ˇ ㄗ ˋ ㄗㄨ · zì jǐ zì zú · 生產和消費維持平衡,可以獨立營生,不必仰賴於人。如:「本村物產豐饒,人人勤奮,多年來皆能自給自足,宛若世外桃源。」.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