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三十歲,卻像三歲一樣的人
·
人們常說,所謂的「成人」就是能自我控制的人,我也這麼認為。能自我控制的人,潛意識裡都沒有被壓抑的欲望;反過來說,無法控制自己的人,表示他們的潛意識裡還殘存著童年時未獲滿足的欲求,使人們產生莫名的執著。儘管這些人出了社會,也不得不裝出三十歲成人的樣子,但偽裝得再好,留在潛意識裡的欲望依然控制著他們。
·
一回家就擺臭臉的人,大多是這種類型。他們會想盡辦法彌補小時候留下的缺憾,只是礙於成人的顏面,很難像三歲小孩一樣跟別人撒嬌。試想:都長到三十歲了,要是在家人或伴侶面前哭得像孩子一樣,不是很沒面子嗎?於是他們會替自己的委屈和不滿找各種理由,就是為了給自己留點顏面。也因此,他們經常垮著一張臉,一副別人欠他幾百萬的樣子。
·
這種明明已經三十歲、卻還想跟三歲小孩一樣耍賴的人,也往往讓周遭感到困擾,因為不同於幼兒,成人很明顯具備一定的力量。大人很清楚,小孩相較之下是種弱小無力的生物,所以再怎麼撒潑,大人也不至於感到害怕;但三十歲的成人不但有力氣,又有頭腦,要是胡鬧起來,絕對會讓旁人不得安寧。
·
如果能在小時候就滿足「撒嬌」這項欲求,人類就會自然而然對其他事物產生興趣,並發展出「自發性」(spontaneity)。自發性這種高層次的欲求,必須在基本欲望滿足後才會產生,是一種內在的動力。如果就這樣帶著三歲的欲望長到三十歲,未滿足的部分會導致他對其他事物不感興趣,也不會產生想進一步做點什麼的自發性,更不會想挑戰未知的事物。這樣的人總是等著別人服務,而且絕不會改變自己被動接受的姿態。
·
就算是社會上有頭有臉的人物,只要是心裡壓抑著基本欲望的人,必然會在某個層面表現出被動的態度。這樣的人往往無法為自己做決定:對外,他們會為了他人的願望而行動;對內,則會受制於壓抑在潛意識裡的基本欲求。
·
換言之,這樣的人被緊緊拴在較早期的成長階段。小時候的欲望不但一直留在他們心裡,更糟糕的是,還不能把這一點表現出來。
·
#越是對自己執著 #越是缺乏自我
·
人類是種很會壓抑的動物:壓抑自己對父母的恐懼、自己對他人的攻擊性,或是「撒嬌」這種最基本的欲望。小時候能黏著雙親撒嬌的人,在滿足這種基本欲求後,接著就會去追求更高層次的欲望。能對父母撒嬌,是種高度信賴的表現,意味著可以安心地在他們面前表現自己;就算不當個「好孩子」,也不用擔心被拋棄。
·
但若是因父母患有自律神經失調或其他理由而無法盡情撒嬌,這種欲望就會一直留在心底;長大後,再用成人的表情、帶著孩子的欲求去面對世界。
·
從渴望滿足到習慣放棄,這樣的人往往被迫妥協。但相對的,他們即使長大成人,內心仍像孩子一般,渴望他人無私的奉獻,這全都是出於對個人欲望的固執,這樣的人其實是「眼中只有自己」(self-obsessed)的。我們常說的「我執」也是同樣的意思。所謂的「我執」,就是指偏執地想滿足自己的基本欲求。
·
希望別人對自己敞開心扉,希望別人主動靠近,絞盡腦汁想要擁有更緊密的人際關係,這都是因為小時候沒辦法好好黏著大人撒嬌的緣故。
·
三歲的孩子希望所有人都注意自己、所有行動都以自己為中心。當這種欲望沒有獲得滿足時,長大後就很容易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只要別人不繞著他轉,就會覺得不爽。這樣的人就算成年了,還是會想擁有這種人際關係。相反的,真正成熟的人,就算並非身為群體的關注焦點,也能覺得開心和滿意。
·
三歲的孩子得不到關注時,會憤怒地攻擊對方,但三十歲的成年人根本不可能這麼做,於是會把這種遭到忽視的不滿投射在各種層面上,想方設法去找對方麻煩。
·
若你常常對自己的人際關係感到不滿,應該先反思一下:「撒嬌」的基本欲求是否壓抑在你心裡?被迫放棄任何一種未獲滿足的欲求,都是很強人所難的事。正因如此,長大後對人際關係的要求才會這麼多;又因為別人達不到這些要求,感到不平與不滿。
·
從「欲求遭到壓抑」這一點來看,眼中只有自己、我執和缺乏自我其實是一樣的:
⁝基本欲望沒有得到充分滿足,
⁝形同被迫放棄,而且還得壓抑它;
⁝但是潛意識仍執著於想滿足它,於是形成了我執。
⁝同時,由於基本欲望的不滿足,
⁝因此無論到幾歲,
⁝與年齡相應的高層次欲求或願望都不會自然出現,
⁝也因此導致自我意識的缺乏。
·
害怕意識到自己真正的欲求而壓抑它的人,容易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三十歲時,不敢正視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四十歲時,不肯面對希望別人如何相待的期望,這麼做無異於拒絕接受關於真我的重要事實。
·
本文引自《穩:學會接住自己,為不安人生解套的4堂課》,作者加藤諦三為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哈佛大學賴世和日本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以及日本精神衛生學會執行委員。本書由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發行。
·
實體書:https://tinyurl.com/y5qts4au
電子書:https://readmoo.com/book/210169830000101
·
同場延伸閱讀
 ̄ ̄ ̄ ̄ ̄ ̄
《練習不壓抑》 https://tinyurl.com/in-and-out
《從此不再壓力山大》https://tinyurl.com/stressBYEBYE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自發性spontaneity」的推薦目錄:
- 關於自發性spontaneity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自發性spontaneity 在 雅媽的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自發性spontaneity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自發性spontaneity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自發性spontaneity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自發性spontaneity 在 即興主義Podcast EP55|Spontaneity不要再翻成「自發」了 的評價
- 關於自發性spontaneity 在 TRIBUTE TO OUR MUSES THE ATTRIBUTES Jullian Liu ... 的評價
自發性spontaneity 在 雅媽的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永遠都來得及,只要從今天開始,好好善待自己的過去,善待自己的現在,做個盡力的父母就好了~~
這篇文章,點出了不少媽媽的困境...
當爸爸媽媽的童心,在童年時候就被壓抑、控制、甚至摧毁的話,現在的確很難「當個小孩」和自己的孩子互動,甚至看到自己孩子快樂,有時還會出現一種「你也過太爽了吧」的負面情緒~~
*****
媽媽心事/找不到童心的母親
【親子天下╱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
2013.05.30 04:11 pm
佳惠是年輕的媽媽,兒子才六個月大。最近,她的父母上台北探望寶貝外孫,他們一起到花蓮旅遊,這是孩子出生以來,大家第一次一起出遊,整整共處了五天。
她描述媽媽對自己的第一個外孫從沒顯露過主動的興趣,只有在路人說寶寶好可愛,想一起拍照之類時,她才急急抱起孫子,擺出一副慈祥的模樣。至於爸爸,他有和小孩好好的玩,只是他的互動方式有種說不出的彆扭。我問說:「是不是像在跟大人講話?」她才恍然大悟,點頭如搗蒜。
她說這一趟旅程終於讓她明白,為什麼自己的成長過程裡,始終沒有一般童年該有的經驗。記憶中,總覺得自己從一開始就像是小大人,天生就十分沉著穩重。她說,看著父母帶著她的小孩,既笨手笨腳又完全不懂童言童語時,就明白自己過的是怎樣的童年了。
她母親出生在官宦世家,從小生活優渥,上幼稚園以前,雙腳從沒踩過地面。而父親是典型讀書人,雖然繼承家業走入商場,但一輩子都還是維持看書做學問的習慣,至今仍會寫寫塗塗。
佳惠是因結婚前一場嚴重的憂鬱而來到我的門診。當時她在大學裡教書,是表現十分傑出的年輕學者。然而,隨著婚期的逼近,她卻愈來愈察覺到自己沒有柔軟的能力。用分析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的語言來說,就是佳惠雖是女性,卻找不到自己的阿妮瑪/陰性(anima)。
我們的心理治療從她婚前就一直進行著,陪伴她度過婚禮、蜜月和懷孕生子。在懷孕的階段,治療忽然有極大的突破。準備當媽媽的她,開始十分認真的讀育兒書,甚至包括嬰兒發展、腦部發展、親子互動、兒童精神分析等等。她忽然領悟到,原來這一切都沒有發生在她自己的幼兒階段。甚至,這樣大量閱讀的狂熱,其實是出自內心對這部分的匱乏。
這一次父母的來訪證實了她這些年來的疑惑,卻又令她擔心自己是否有能力擔任一位稱職的媽媽。她說,每次丈夫陪還只會爬的兒子在地上玩時,可以玩到兩個人都笑得燦爛極了。她忍不住問丈夫究竟有啥好笑,丈夫總是說:「你不覺得看著貝比的眼神,那些有的沒的表情,實在太好玩了。」她不敢搭腔,因為她自己實在看不到。她覺得自己帶小孩,雖然比父母好多了,但離先生又差好遠。自己帶小孩像是把閱讀來的知識運用出來,而先生卻是一見到孩子,內在就立刻跑出一個小孩跟兒子玩在一起。
她形容先生的互動方式,就是兒童精神分析師溫尼考特(D. W. Winnicott)所謂的隨興(spontaneity)。每個人都有自發性的反應、動作、話語、想像等等。只是,如果成長過程中所處的安全領域太早消失了,還沒有足夠自信的小孩會帶上人格面具,用大人模樣的假我來面對外在環境。佳惠的成長過程便是如此,無法改變。不過,溫尼考特也說了:盡力的父母(good-enough parents),就是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
我告訴佳惠,她,做為一位母親,實在是太棒了!
全文網址: 媽媽心事/找不到童心的母親 | 家庭與婦女 | 生活消費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LIFE/X1/7932183.shtml#ixzz2UmGZtiCJ
Power By udn.com
自發性spontaneity 在 TRIBUTE TO OUR MUSES THE ATTRIBUTES Jullian Liu ... 的推薦與評價
... Spontaneity自發性的Kate Nevolova Influencer 影響者Filantropi Lu Spontaneity 自發性的Jenifer Z-Lu Thinking 思想者Ju Hung Art 藝術的Julia Lin Trust 信賴的 ... ... <看更多>
自發性spontaneity 在 即興主義Podcast EP55|Spontaneity不要再翻成「自發」了 的推薦與評價
關於【第55集】#實體錄音歡迎進入Impro第三章《 Spontaneity 》(即興的能力) 我們想強烈建議大家,「 Spontaneity 」這個單字,不要再翻成「 自發性 」了,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