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更好,先練習疼惜自己吧
專門研究「自我慈悲」(self-compassion)理論的心理學家克莉絲汀.聶夫(Kristin Neff)發現,對於自己以及對於他人的關懷,比如同情和幫助他人的行為之間,兩者並無關係。也就是說,一個善於對他人展現慈悲的人,並不一定就會對自己也展現慈悲。
與之相對應的是,缺乏自我慈悲的人常常會自我批判(self-criticism),在他們大腦中似乎一直存在一個尖銳的、消極的、指責自己的聲音。就像前面提到那位女同學一樣,習慣用負面方式激勵自己,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總是習慣告訴自己:「連這麼愚蠢的問題我都會犯,我就是個魯蛇(loser),一個失敗者。」他們總是透過讓自己討厭當下的自己,來敦促自己改變,獲得改變的動力。
相反的,如果你仔細觀察身邊那些能夠做到自我慈悲的人,通常他們在三個方面做得特別好:
⑴發自內心欣賞自己,接納自己的身體和外在。
我們身邊或許就有這樣的人,雖然看起來顏值不高,或者身材不好,但他們依然喜歡自己的樣子。
⑵面對負評能夠保護自己。
即使被說長得不好看或不夠聰明,他們在收到這些負面評價時,不會因此陷入情緒低谷,更不會苛責自己。
⑶能感受到並相信自己的能力。
他們也擁有能夠承認、欣賞、相信自己的能力,對於自己懷有積極的想法和樂觀的態度。
當一個人能夠做到真正的自我接納和自愛,他和真實自我的關係將變得更融洽,既不會自欺欺人地放縱自己,放棄為好好生活付出努力,也不會透過自我苛責,去傷害或攻擊自己,消耗內在的情緒資源。像這種人即使感到煩惱焦慮,也不會陷入自我懷疑。
那麼,這種自我關懷的能力能夠訓練出來嗎?可以,下面同樣提供兩個方法,大家有機會不妨多練習,學習如何疼惜自己。
■ 故事思維,從「演員心態」轉化為「觀眾心態」
第一個方法是想像自己是個編劇,為困擾自己的事情重新換個主角。
當你開始自責,批評自己的時候,試著把你正經歷的事情想成一個故事片段,比如你現在是故事的主角,正為屢次減肥失敗而埋怨自己。然後試著為你的故事換一個主角,例如換成有粉紅豬暱稱的女演員鍾欣凌,或是你身邊任何一個胖一點的朋友。接著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他是我,面對這一切,會怎麼做呢?
當你將自己正在經歷的故事變成一個劇本,並把主角進行替換之後,你會發現,其實你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抽身出來,從參與其中的演員變成了鏡頭之外的旁觀者,從被動演繹變成提高維度去看你自己的人生。換句話說,就是從「演員心態」轉化為「觀眾心態」。
所謂「演員心態」,就是你自己參與其中,扮演一個角色,正在為不如意的事情自我批評,而由於身處其中,你無法剝離情緒和事實本身。但換成「觀眾心態」就不一樣了,它讓你處在局外,重新看待困擾你的這件事,這時你能夠以朋友或陌生人的視角,去關懷正在經歷困擾的那個人。
繼續以減肥這個例子來說,如果故事主角換成鍾欣凌,她正因為減肥失敗而難過,甚至懲罰自己。站在「觀眾心態」的視角上,你會不會安慰她:「妳胖得很好看,不用再減了,也不必為此難過,我們喜歡胖乎乎的妳。」
我在前面已經說過,缺乏自我慈悲的人往往是不會愛自己,但對朋友、陌生人能夠產生共情或關懷,而變身成為編劇,把困擾你的事情重新換個主角,利用的正是這一點。想像正在經歷這件事的,是你的朋友或者你敬重的人,你就會像關心朋友那樣來關心自己了。
■ 無條件接納自己
第一個方法是用換位思考和共情的方式,讓你試著體貼自己。如果說這是一種權宜之計,第二個方法則是讓你徹底放下自我評價,無條件的接納自己。
按照心理學家艾里斯的說法,無條件接納自己意味著:不管你是否做出了聰明、正確或有能力的表現,不管其他人是否認可、尊重或喜愛你,你完全的、無條件的接納自己。也就是說,無論你是堅強還是軟弱,是勇敢還是膽怯,是成功還是失敗,你都能接納自己的全部。
但是我們從小都被要求要追求成功,展示自己優秀的一面,往往無法接受自己膽小、軟弱、不夠聰明的一面。正因為如此,要做到無條件接納自己,其實很難。所以我將會給你一個藥箱,裡面備有兩味藥,希望能幫助你在評價指責自己的時候,能夠停下來抱一抱自己,接納自己。
#第一味藥 叫做「與自我批判爭辯」
當你的腦海中一閃現這個念頭——比如被偷偷暗戀的對象拒絕了,你覺得一定是因為自己長得不好看——就要立刻打住!在這個念頭從腦際閃過時,你需要為自己做一些自我爭辯:
「不是的,他拒絕我,可能是我們倆的性格不合適。」
「或者是他還沒有發現我身上的優點。」
「也有可能是我們的緣分還沒到。」
這幾句話提到的性格不合適、認識不夠深入、緣分沒到,都是一種自我爭辯。當你這樣想的時候,就能夠有效降低內心受傷的可能性,停止負面的自我評價的聲音,從攻擊批判自己中跳出來。
#第二味藥 叫做「恢復自我價值,發現自己身上的亮點」
延續前面所舉的例子,「被暗戀對象拒絕這件事,雖然讓我感覺很難受,但這並不意味我是一個糟糕的人。」不要根據他人的意見和評判,或者世界上的任何事情,對於「我」這個整體做出定義,去發現自己閃光的一面。
你可以這樣想:雖然他拒絕了我,但我條件並不差呀,儘管長得不是標準意義上的美女,但我性格溫柔,廚藝精湛,也很會體貼人,身邊還有那麼多喜歡我的朋友。而且和不對的人早一點結束,表示離對的人又更近一步,收拾好心情,準備迎接下一份情感的到來吧。
自我價值感在恢復自己的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你看到自己身上的亮點,對自己充滿自信,也就更容易擁抱自己,接納自己。
…
心理學 小科普
雖然這裡提到要採用觀眾心態,但有時做個稱職的演員也好。因為很多時候你以為自己是當事人,正照著腳本演出,但實際上根本心不在焉,被其他事情困住,沒有扮演好演員的角色,使得其他演員也都受到影響,這是個牽一髮動全身的過程。而除了在生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你也可以透過心理劇,假裝當個稱職的演員,對於面對生活中的大小事也有幫助。即便心理劇是依據別人給的腳本,或是自己杜撰產生的腳本,都有助於檢視自己在不同情境下,會有怎樣的感受,以及你做出的反應會引發什麼效益。所以,你也可以針對自己的生活情境,撰寫不同的腳本,並且當個稱職演員來預演不同的版本,或許也會對你有所啟發。
.
本文摘自《#不焦慮的心理課》
心理學博士教你活用科學方法,消解生活中的不安與混亂,不再窮忙!
作者:黃揚名, 張琳琳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獨處的時候,如果能處在自我慈悲的狀態,那對自己是莫大的滋養。
用我的說法是,這才真正回到了家,一個可以遮蔽風雨感到安全的家。這世上能無條件愛著我們的人,也只有自己了,能走到這個階段,就會看到不斷尋求被他人所愛,是我們通往幸福的最終幻象。
祝願您,能看見自己的亮點,懂得欣賞自己的耀眼!
.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連結請見留言處
自我批判 性格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心理劇場~《心活誌》五月號
#因篇幅關係最後出版時作了少量修改
#原文
《靈魂奇遇記》
文/方婷
許多人的恐懼,是死後灰飛煙滅,不留一點美名,因此在有生之年拼命去追求成就功業,以立於世。然而,為人生訂立和忘形地追求目標理想,真的是人生最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嗎?這是《靈魂奇遇記》給予觀眾一道好好反思的題目。
當成功來叩門,還來不及完其爵士夢的主角Joe,在接獲一次重要演出機會前被死神截住。進入瀕死邊緣的他,發現自己正在和一個接著一個剛死亡的靈魂在作古畢業班(Great Beyond) 通往空間的盡頭,也就意味著生命將燃燒殆盡。Joe得知後逆向逃走,意外落入了一個名為Great Before的空間, 空間管理員Jerry告訴Joe 那裡是新生的靈魂在投胎前被分配各種性格的空間,當嘗試各種技能而又找到自己生命的火花(Spark),他們就可獲得地球的通行證。不惜一切回到陽間肉身的Joe,盜取了不屬於自己的導師名牌,並成為了 22號靈魂的導師,以協助22號找到自己生命的火花。Joe 只對回地球感興趣,因此當他意識到如果協助不欲到地球投胎的22號找到火花,他或許可借用其通行證返回地球,以一圓其爵士夢。
兩個靈魂遇上,在相處下對「做人」毫無興趣的22號並沒有拆穿Joe,更十分好奇Joe何以一事無成但對人生如此渴望。後來兩個靈魂意外地掉回地球,但陰差陽錯,進入Joe 身體的靈魂是 22號,而 Joe,則掉進了一隻在醫院中治療寵物貓的肉身。一段相互協作和相互衝擊的經歷,讓各自再重思自己對人生的看法。
✨打着夢想的旗號,安撫和麻醉自己早已疲憊不堪和寂寞滿溢的人生
Joe在寵物貓的肉身指導著22號去準備原本定了在二分音符酒吧的爵士樂演出,在過程中,他驚看覺以往在他眼裡的夢想,沒錯是生命的熱情與目標,但同時成為了一種執念。Joe一直懷才不遇 、被媽媽否定夢想、學生又無視他的熱情,除了作夢,他的人生充滿疲憊與寂寞,面對種種,內心早已變得怯懦自卑,即使在追夢的路途被催殘得狼狽不堪,仍故作堅強示人,然而卻無力發掘和覺察到生命中平凡的美好。在看著 22號借自己的肉身以「初心」去經歷,為一口pizza、一片落葉、一支波棒糖而感動、好奇好友理髮師Dez的生活、勇於向媽媽表達內心感受,這些都是Joe原本錯過的美好。「火花是活著的熱情,不是活著的目的」,電影道出人生的快樂不是只有名成利就才可擁有,目標再宏大,有時及不上懷著初心享受每個當下的美好,這正正是執迷的人,所無法體驗的。
✨人最大的心魔,就是借著別人來批判自我
人生中許多的限制,源於內化了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而影響對自我的概念。 電影中22號的名字代表著一個矛盾的悖論, 根據創作人員解釋,22號命名是取自美國60年代著名的黑色幽默小說《第22條軍規》(Catch-22,約瑟夫·海勒著),《第22條軍規》的背景在二戰時期,當時飛行員的飛行次數很多,許多飛行員不得回家,軍規規定只有「瘋子」才可括免,但是,相關申請只有當事人才可提出。顯然,一個瘋子,又怎會提出申請?Catch-22因而代表著這樣一個矛盾,正如 22號在靈魂先修班找不到來地球的欲望,但當她沒有體會過人生的感動,就不會產生這個欲望。
後來,22號因體驗過人生有了感覺和執念,在迷失中不斷聽到Joe對她的批判,原來看似對凡塵俗世不屑一顧的22號,內心因不斷否定自己而對一直協助她找到完整人格的靈魂抗衡,所以未能投胎。心理學中「自我」(self) 概念會受自己怎樣看自己、別人如何對待你、在別人比較,和社會文化所影響。別人的批判,或多或少會削減我們的自信,但最能窒礙我們感受快樂的,是借著別人的批判而強化自我批判。
小魚想找到夢中的大海,途中遇見了一隻老魚。老魚說這就是大海啊!小魚卻說:『這只是水,我要的是大海!』」全情投入享受一件事是高峰體驗,全情投入生活,則是知足常樂。
:::::::::::::::::::::::::
#輔導心理學家 #方婷 #心理劇場 #心活誌 #專欄 #請多多支持 #各大便利店有售
自我批判 性格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令人嫉妒的 Lunch 哥 | 盧斯達 on Patreon】
2020 是厭殆之年。每日起床,打開電話,就是看到認識或不認識的被捕、入獄或者流亡。同時你又見 David Lunch 繼續自我感覺良好地「滿場飛」。即使是很多網民留言狠批、黃之鋒叫其不要打攪,還是阻止不到他。他客觀上沒有犯罪,當然。即使是有人上了囚車,然後你舉起一個 V 字手勢拍照,的確也沒有犯罪,只是令人反感。令人反感不算是罪,但惹人反感其實還嚴重過犯罪。很多人犯罪但其實受人敬重;反過來說被藐視的話,就算沒有犯罪其實也是被判了死刑。
David Lunch 其實是屬於黃絲版的劉馬車。劉馬車對於自己的人生也是欲罷不能。他明知網絡看他劉馬車的片,大多數只是看笑話;但他不這樣搏出位,在世上是零。被人討厭的人氣,以及寂寂無名,劉馬車選擇了前者。老實說 Lunch 哥也是紅的,但你很快就會不明白他紅在甚麼地方,他自己也不會知道。就像美國人關於 Paris Hilton 的笑話,你知道她很紅,但她紅純粹是因為她很紅 (She is famous for being famous)。她首先不是因為唱歌、演戲、漂亮而紅,而是因為很紅,之後做任何事都很紅。
David Lunch 成為很多媒體的寵兒,但不是因為他有任何身份,或者才能,只是因為他很出位;但他有一件事比劉馬車還劉馬車,因為劉馬車都會經常流露對自己不滿意、想做「正常人」的一面。當然劉馬車最後也做不成正常人,因為他受不了任何挫折,一有事情,就回去吸食網絡和人氣毒品,繼續沉溺下去;Lunch 哥卻雖千萬人吾往矣,無論網民怎麼說,他似乎都沒有反省自己,並且總是表現出自鳴得意。究竟是充大頭還是真的如此刀槍不入,我們正常人不會明白。
在網絡上存在,不管是怎樣受訓練,被人說總是會在意的、入心的、動氣的、反省的。當然理智上你會分得清,對方是不懷好意的鳩屌,還是批判中都有可取的理據。David Lunch 似乎是病理的存在,也就是有些人是天生不能理解外在世界有一定運行法則。嬰兒是無法分得清自我和外部世界。佛洛伊德假定,道德和規範的首次誕生,是男嬰發現自己與父親爭奪母親的戰爭會輸掉,那個時候他就會接受世界的規範,據說那就是亂倫禁忌的起源。然而男嬰是如何理解自己力量上無法跟父親對抗呢?這肯定不是理性認知,或者透過語言傳授,而是一種本能感知和眉頭眼額諸多細節的總結歸納。人去學習跟其他人相處,也是不能言傳,自己意會的。有些人可能天生不具備這種能力,或者有意識地關閉。「寧我負天下人」的想法做法就屬於後者。
David Lunch 自我定位為和理非後排,但他又想要屬於前線的曝光率。香港現在其實有一些無形的憲法,這不是大家白紙黑字寫下來,但是大家都遵守,例如保持低調,讓曝光落在真正需要的人身上,而不是自己。為甚麼國民音樂家會說「願榮光歸香港」,當中便有一個潛意識,是說事情應該歸於香港,而不是自己;想像出來的共同體是想像出來,但落實於任何一個謙讓的參加者之中。越謙讓的人,就會越覺得 David Lunch 反感,因為他是一個不遵守規則的人,將公共苦難視為自己表演和建立性格的舞台。你是因為甚麼而在這個場景呢?有人默默關注、有人寫字、有人捐錢、有人打官司、有人打氣、有人衝完要善後走人、有人廣播、有人是國際溝通員,他們都有自己的選擇和職份,似乎就只有 David Lunch 不知道是甚麼。
有職份的人都會經常質疑自己做得不夠多、不夠好,但 David Lunch 卻似乎永遠是自滿的,並且能夠公開地將社運活動視為結識第一個女朋友的潛在場合。能夠安心安然,可能才是他遭人嫉妒之處。就像一個短跑好手用 10 秒完成 100 米,對自己還是不滿的,因為世界紀錄是 9.58秒,也就是沒有成功;但他看見一個用 20 秒跑完 100 米的人竟然那麼滿意自己,內心也是不可能不嫉妒。不是嫉妒那個成績,而是對方能夠對自己那麼寬容。David Lunch 的存在,使那些自苦極深、不斷質問自己是否做得不夠、犯險是否不夠深的很多人,都彷彿瞬間成了笑話。
所以一套標準,不能應用在任何人身上。像 David Lunch 那類,是應該受更多苦,直至對他人的存在和痛苦產生知覺;就像收成期應該受苦,直至他們了解自己之前的順境只是大時代的造化,與他們的能力相關甚少;至於已經有知覺的人,則應該嘗試對自己寬容;有知覺就會產生痛苦,真實會將有知覺的人壓垮。自我批判感在世上都是貧富懸殊的東西。有些人太多,有些人太少。David Lunch 是太少,而你們太多。見識即是智力,而刻意愚蠢到某一個程度就是一種道德缺陷。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