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佛教四大名山】
居台近年,我也環台多次。台灣中部動輒都是三千公呎以上的大山,萬綠叢中,最搶眼的建築,往往都是紅墻綠瓦的寺廟,或巨大的彌勒佛雕像、釋迦牟尼佛像。果然是「世間好話佛說盡,天下名山僧佔多」。戰後台灣人口增加,慢慢形成所謂的「四大名山」: 東部慈濟、南部佛光、中部中台以及北部法鼓。
香港「三大名剎」寶蓮禪寺、青山禪院及凌雲寺都是指一間實體的寺廟,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也是指四座大山。而「台灣四大名山」指的「名山」,泛指佛教道場,並非限於一座真正的大山。四大名山的信眾之多、影響力之大、分支機構眾多、經營媒體包括電視台/報紙,似乎在兩岸三地的佛教道場之中, 遙遙領先。四大名山的發源地剛好分布於台灣北、中、南、東,影響遍及全台大城小鎮,成為最具影響力的四大佛教組織。其信徒約占全台一半人口之強。
這四間道場的成立時間均為戰後。東部代表為釋證嚴法師於1966年於花蓮縣新城鄉創立的慈濟,全名是台灣佛教慈濟基金會,在台灣有7所及印尼一所慈濟醫院。南部代表為次年星雲法師於高雄市大樹區創立的佛光山,在全世界共設有200餘座別院或分院道場。北部代為法鼓山,1989年於新北市金山區創立,開山住持為聖嚴法師。最年輕的是2001年於南投縣埔里鎮創立的中台山,開山住持為惟覺法師。上期介紹的靈鷲山,雖然規模龐大,並不屬於四大名山。
台灣四大名山雖不及中國大陸四大名山歷史悠久,但時代風格也截然不同。有的強調禪淨雙修、有的更不再強調宗派之分、推廣文化教育、慈善醫療、社會救助事業等等,四大名山已經擺脫了傳統漢傳大乘佛教僧侶結廬在山中的出世思想,而深入社會人羣,皆以「佛法生活化」為宣教重點。例如,今年佛光山及慈濟就積極購買數量龐大、困難重重的新冠疫苗,這在其他地方的佛教團體實在難以想像。
四大教團除慈濟外,都屬禪宗。其中佛光山、中台山繼承臨濟宗、法鼓山同時繼承臨濟宗與曹洞宗。
@溫暖人間 574期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1萬的網紅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近期世界上發生大大小小許多事,令許多人心情煩悶憂愁,這時候就許要聽一點療癒身心的音樂來舒緩!有佛系音樂家之稱的薬師寺寛邦,找來了來自全球各國近60位和尚,線上齊聚獻聲,合唱混音版心經! 聽完彷彿身心靈都被療癒了,佛經搭上配樂更能被新世代所接受,也更好推廣佛教教義,實在太佩服他的才華了! 影片授權...
臨濟宗 在 日本旅人塾 Japan Tabi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儘管有些縣市因為西南風影響而下雨,台北倒是非常悶熱的天氣。分享高知縣的 #竹林寺,這座「四國遍路」的寺社在夏季的雨後,綠意盎然的風景,非常療癒!
相傳由行基和尚 在724年開創的竹林寺,本尊供奉文殊菩薩,所以自古以庇佑智慧而著稱,尤其受到考生歡迎。
寺內不但有古色古香的本堂、木造文殊菩薩及侍者像5尊、木造大威德明王像等重要文化財,據傳由夢窗疎石 (臨濟宗禪僧)所造的庭園,亦為「高知三名園」之一,參拜之餘請別忘了順道鑑賞。
臨濟宗 在 王薀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心正念的大能量〉
台灣有一段時期,西元一八九五到一九四五年,這段時間又稱為日據時代,這個時候的台灣人因為受到日本對台特別法的關係,本土的台灣人其實在很多方面是沒有自由的,也沒有參與公共事務的資格,包含所受的教育以及一切的待遇等等都是不一樣,其中最明顯的便是宗教信仰。日本人移入了固有的神道思想,利用鄭成功有其日本人的血統,講稱因為鄭成功過往曾經管治過台灣,把其合理化,並且在台南創立了開山神社,其形制、模型都沿襲自日本的神社格局,漸次地日本人認為要統治、日化台灣人民,最快的方法便是融入本地的宗教信仰和習俗,例如把傳統原有道教宮廟融入日本的佛教神祇、佛像,並且派設日本僧人進駐寺廟,所以早期台灣人的宗教信仰由於日本人統治的緣故,最後便成佛、道混合的信仰居多,也有人把它稱做齋教⋯⋯這類寺廟的原貌至今在台南、高雄或基隆都還有遺跡存留⋯⋯。
日本人在台灣隨著進駐的時間日久,漸漸便有僧人也為了布教來到了台灣,最多的便是曹洞宗與臨濟宗,當時是以大石堅童等僧人為主,分布在台灣各處。大石堅童是日本東京駒澤大學畢業後,在曹洞宗體系學習,擁有布教資格後被任命來台傳教的代表僧人之一,也曾在台灣設立了佛教中學林,並且擔任校長⋯⋯。
其實根據我所接觸過台灣早期的老輩有學習過佛法的老居士,據他們所稱,日本僧人在日據時代,在台灣傳布佛教思想的並不在少數,例如劉老居士,雖然他已往生多年。他是民國前所生的人,現在早已過百歲,他會接觸佛法純粹是因為在日據時代他擔任通譯士,精通日文,閱讀和溝通都十分暢通,因為家中自小也信奉佛教以唸佛為主並也持齋至其往生,我從他口中其實聽取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尤其是日本早先淨土思想。無論是日本的曹洞宗和臨濟宗,許多都改為唸佛法門為其信仰主修,有許多都是在日本受到法然和尚和其弟子親鸞的影響力,幾乎都以唸佛為主,日本近代淨土思想的崛起,法然的因緣是主要的主流,法然上人早期也是依聖道法門所修持為主,到最後受到了《無量壽經》和中國善導大師思想所及回歸到阿彌陀佛本願唸佛法為主,由於他的影響力太大,以及日後親鸞和尚推波助瀾所及,在日本唸佛便成了人們生活和思想最大的所依,直至目前為止淨土唸佛法門在日本,信仰人數早就超過兩千萬人以上⋯⋯。
我尊敬的劉老菩薩,他唸佛的精神架構主要也是來自於善導大師為主的淨土思想,早年和他接觸,聽他所引述的淨土教義和我從老和尚處所聽聞的並無出入,因此,有時便也會向其請益,所說、所言也都不離《無量壽經》所言及的阿彌陀佛本願,因此我認為他是一位很堅定阿彌陀佛信、願、行的一位長者。據他所稱,法然上人以下弟子頗眾,但有些其實已經偏離了本願,原因是都有附隨著聖道門的思想,雖然也都有發至誠心、深心,和迴向發願心,但因有的流派主張諸行歸本願的說法,也有的卻把諸行視為唸佛本體的功德,亦有他的弟子主張十八大願和十九大願毫無異同之別,也有的流派主張如果修本願行也好,非修本願行也好,未來可以往生報土也好,或者往生化土也行,主張這些都非平生業成,而是完全要看最後臨命終最後一念⋯⋯他說其實這些支流的觀念都和法然上人當時所主張的本願唸佛法是有違背的⋯⋯。
其實不管如何,能夠執意如此一位堅定信仰阿彌陀佛本願唸佛的老菩薩,這也是如春雨膏油般難能可貴,當然在此人心混亂信仰未必堅定的時代中,要能堅持一門深入安如磐石,無可摧動,更屬難能⋯⋯。
最近重新觀看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時,特別有想起當年和老菩薩所聊起的善導大師在解釋三心時的一段往事,我記得最重要的便是我們對阿彌陀佛哀憫眾生所悲喚的一句「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都特別地感動,並且對於阿彌陀佛的化現,善導大師更加地感佩和信解。
每當我唸佛再憶念到阿彌陀佛從不停歇地為了救度十方一切的眾生,在彼岸不斷地對眾生慈悲地呼喚著——你要「一心正念直來」,便會感動到無法自已。十方諸佛中也唯獨阿彌陀佛有如此永不放棄,如慈父招喚迷失的親兒一般,懇切再三地要我們從內心深處不偏不倚地相信阿彌陀佛的救度願力,無時無刻自心信解喜樂不斷,毫無猶豫懷疑,專心持唸著「南無阿彌陀佛」的聖號,即便在臨命終時從一唸到無數唸的佛號,佛都會憑藉著祂的願力讓十方所有一切的眾生,只要相信祂的眾生都可以直接進入到祂的安樂國!
為了感念和信受阿彌陀佛的慈悲,我們娑婆世界所有的眾生應該要有很深的願力,超越一切的信解認定只有相信阿彌陀佛和持誦聖號這條道路是唯一可以救度我們的唯一白道,否則最終將會墮落到水裡溺亡、火中滅頂之惡,如此豈不枉費擁有人身和有聽聞佛法的機會!
王薀老師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臨濟宗 在 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近期世界上發生大大小小許多事,令許多人心情煩悶憂愁,這時候就許要聽一點療癒身心的音樂來舒緩!有佛系音樂家之稱的薬師寺寛邦,找來了來自全球各國近60位和尚,線上齊聚獻聲,合唱混音版心經!
聽完彷彿身心靈都被療癒了,佛經搭上配樂更能被新世代所接受,也更好推廣佛教教義,實在太佩服他的才華了!
影片授權:佛系音樂家 薬師寺寛邦 Kissaquo(https://youtu.be/gcNQIuzqliA)
✓ 點我加入《風傳媒》Line 好友(ID:@dyp8323m) http://bit.ly/2hETgWE
✓ 點我訂閱《風傳媒》YouTube 頻道 http://bit.ly/2grkAJ6
✓ 點我追蹤《下班經濟學》IG頻道(ID:@worked_money) https://bit.ly/2WZ1Dnb
✓ 點我加入《下班經濟學》telegram頻道 https://t.me/storm_money
【Facebook粉絲團】
風傳媒►► https://www.facebook.com/stormmedia
風生活►► https://www.facebook.com/SMediaLife
下班經濟學►►https://www.facebook.com/workedmoney

臨濟宗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藝妓(日語:芸妓、芸者),又稱藝伎,是日本特有的女性表演藝術工作者;「藝妓」一詞源自漢語,工作性質相當於中國書寓的詞史、先生或長三堂子的女校書。當代日本藝妓社會地位較高,且已形成一種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日本藝妓表面上並非性工作者,其工作內容除為客人服侍餐飲外,主要為在宴席上以舞蹈、演唱、演奏等方式助興。日本的藝妓文化是由京都開始向外發展,而京都藝妓的起源可追溯到約17世紀的京都八阪神社所在的東山。八阪神社是京都眾多神社及寺廟中一個非常著名的神社,而且歷史悠久。據說那時參詣八阪神社的人很多,自然附近就聚集了很多商店,形成一個商業區。其中有許多稱為「水茶屋」的店,販賣茶、糰子等點心,讓日本全國各地到來的信徒有個暫時休憩的地方。在這些店工作的女服務生稱為「茶汲女」或「茶点女(茶點女)」。有些茶汲女會用歌曲、舞蹈來吸引客人,也就是現代所謂的商業手法。日子久了,這種商業手法不斷推陳出新,品質也一直提高,例如三味線的演奏也加入了。在這種良性循環下,有的水茶屋生意越來越好,規模開始擴充,商品種類也開始增加,例如酒、高級料理等都出現了。既然茶汲女的表演是一個重要的商業手法,有些水茶屋老闆便開始對旗下的茶汲女有計畫的訓練,這就是藝妓文化的雛形。從普通的水茶屋變成高級料亭,在成本的考量下,分工亦愈趨精細,與其每家店都自己供養及訓練藝妓,倒不如集中培訓,有需要時再請來表演,更能發揮經濟效益。所以稱為「置屋」的專業培訓中心及業者便應運而生。
在現代日本,擔任藝妓的條件非常苛刻,學藝費用高昂,並不是一般家庭可以承擔的。而且學藝歷程艱辛,不是所有藝妓都能堅持的。古時藝妓一般從10歲開始學藝,現在則因為《兒童福祉法》和《勞動基準法》的限制,必須初中畢業(即14、15歲左右)才可以開始學藝。學習的內容繁多,過程十分艱苦。其中包括文化、禮儀、語言、裝飾、詩書、樂器,直到鞠躬、斟酒等,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有嚴格的要求,處處體現高貴和穩重。比如訓練中有一項的內容是吃熱豆腐不能發出聲音,更不能碰到唇彩,可見要求之嚴格。到16歲左右便可以正式擔任藝妓,整個演藝歷程長達5年。初為藝妓者稱為「舞妓(或寫做舞子)」、「半玉」,而後才可以正式轉為「藝妓」。藝妓生涯一般到30歲完結,在30歲以後仍然繼續當藝妓的話便降級,成為年輕貌美的名妓之陪襯。藝妓中把前輩藝妓稱為「お姉さん(姊姊)」。藝妓一般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通常人們在公開場所只能見到行色匆匆的從住地趕往茶社,或從茶社趕回住地的藝妓。她們之間形成一個小圈子,一般人很難窺探她們的生活,從而造成了人們對他們生活的好奇和興趣。藝妓的收入不菲,氣質超凡脫俗,但因為經常都要盛裝打扮,不便處理日常生活事務以及個人的梳妝。有顧及此,藝妓的僱主會為藝妓提供貼身保姆照顧她們的起居飲食。出色的藝妓常常會成為達官貴人所追逐的對象,其中不乏兩情相悅者。古代的日本,結婚後的女性必須放棄藝妓的工作,但藝妓在古代仍處於社會下層,與達官貴人並非門當戶對,一般只會納為側室,直至一夫一妻制實行後才有較大改變,但二戰前仍有不少藝妓只能成為情婦。現代藝妓婚後離職的行規才被逐漸取消,但大部分的藝妓仍然依照傳統,在婚後離開藝妓的行列,而離婚後重返藝妓行業的人卻不在少數,其中當代最著名的莫過於中村喜春。
京都市東山區建仁寺是臨濟宗建仁寺的總寺院。開山鼻祖為榮西禪師,由源賴家創建寺院。寺院創設於鐮倉時代的建仁二年(1202年),寺名即當時的年號,山號為東山。寺內殿堂是模仿中國的百丈山而修建。創建時是天臺/密教/禪三宗而兼學,但從第十一世但蘭溪道隆時代則變成純粹的臨濟禪的道場。建仁寺作為禪的道場,歷經800年的時間。至今仍然是很多民眾的心靈依靠。
關於開山鼻祖榮西的名字讀法,在寺院傳記中讀作"YOSAI",但是一般被讀作"EISAI"。字明庵,號千光葉上。榮西禪師于永治元年(1141年)生於備中(岡山縣)吉備津宮世襲神職之家,為賀陽氏之子。14歲落髮,此後在比睿山修煉天臺密教,之後兩度入宋,將禪法帶回日本,並進行傳播。此外,榮西禪師還被尊為“茶祖”,他從中國帶回茶種,鼓勵在日本栽種茶葉,普及了喝茶的方法。
潮音庭——三連之庭,位於建仁寺本坊中庭的禪庭,中央立三尊石,東立坐禪石,周圍紅葉環繞,四面均可見美景,氣氛淡泊寧靜。
風神雷神圖屏風(國寶)被視為表屋宗達真跡且是他晚年最經典的傑作。兩折屏風的全部表面貼有金箔,右半描繪風神,左半描繪雷神。

臨濟宗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芙蓉山「南天竺」門聯:「南海為觀音應化道場,正好看成祗這是;天竺乃釋迦出生國土,隨緣示現豈徒然。」寺內供奉如來佛和觀世音菩薩。首任住持為融衍老和尚。1939年,茂蕊法師繼任為住持,直至1976年圓寂。茂蕊法師原籍廣東開平,俗姓簡,廿歲時依羅浮山華首台寺首座融衍老和尚披薙出家。同年冬,受戒於肇慶鼎湖山慶雲寺佐山和尚。1928年,受法於順德寶林寺禪宗大德翹芬和尚,承傳臨濟宗派系為第四十四世。1929年,法師更為眾所推許住持寶林寺。 曾遊歷各大叢林,如新興報恩寺、廈門南普陀寺、杭州海潮寺等聖地,至1932年南來香港,向政府申請購地,以發展弘法道場。1935年,於荃灣芙蓉山開創佔地七萬餘呎的南天竺寺。茂蕊法師常禮請各大德到寺中講經說法,南天竺寺亦逐漸成為香港名剎之一。茂蕊法師慷慨利人,對香港佛教事業貢獻良多。1946年,法師發起成立香港佛教聯合會。1952年更將芙蓉山土地一萬四千餘呎贈予定西法師,建立東林念佛堂。又撥地數千呎建成太虛大師舍利塔於南天竺寺附近。 1952年聯合眾支持成立世界佛教友誼會港澳地區總會,多屆被選為副董事長,1972年繼筏可大和尚後擔任董事長,至圓寂為止。茂蕊法師曾代表香港佛教界出席在曼谷、金邊、鹿野苑、可倫坡等地舉行之世佛友誼大會。在香港各佛教社團中身兼多職,均全力以赴。茂蕊法師於1976年5月26日在香港圓寂,世壽七十四歲。
• 太虛大師舍利塔及菩提樹:太虛大師為民國肇建以來,倡導佛教革新之高僧之一。,因受時代思潮的激發,故主革除教內積弊,以弘教護國,興國救世為己任。大師青年時閱經、閉關,嘗歷經三次悟境,亟為主張教理、教制、教產三大革命,且致力為實踐佛僧、佛化、佛國之三佛主義。首先創立武昌佛學院、閩南佛學院及漢藏教理院,為培植僧材而提倡僧教育。次辦海潮音、佛化報、佛化新青年等雜誌以弘揚佛法。後更著手組織世界佛學苑,以建立人生佛教,促使佛教世界化。並派遣學僧分赴西藏、印度、斯裡蘭卡等地留學,研究藏文、梵文、巴厘文以通達各該教派之佛法。且主導大乘八宗平等共弘,更主張以禪、律振興佛教。大師與支那內學院歐陽漸、熊十力有法義之諍辯。平素更反對用進化論之歷史考證法研究佛法。為反對日本學者考證大乘起信論、楞嚴經等為偽書,當作評大乘起信論考證、佛法總抉擇談,力主法相必宗唯識,並為起信論辯護。大師並弘化於英、法、德、荷、比、美各國,為中國僧人赴歐美傳播佛教之始,自此聲望日隆,國內有視之為佛教救星者,日人尊之為「民國佛教界之盟主」,時人更將其歸屬為佛教界革新派之代表。大師終其一生,不祇是著作等身,而無時無刻無不為國、為教、為眾生奔波服務,以至積勞成疾,不幸於民國卅六年(一九四七)三月十七日,捨報上生內院,圓寂在上海玉佛寺,四眾無不哀悼,荼毗後得心臟不壞,各色舍利三百餘顆,足徵大師悲願宏深,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至於禮佛、聖人及祖師舍利之旨趣,與禮拜佛成道之菩提樹、金剛寶座、佛經行之足跡等皆同,即欲結下見佛聞法之殊勝因緣而速成菩提之意。大師的舍利,除於雪竇寺建塔安奉外,另由武昌、蓉城、西安、開封、廈門、檳城、泰國、香港等地信眾,分迎請舍利,建塔供奉。香港的建塔基地,由當時南天竺寺住持和尚茂蕊老法師捐獻(茂蕊、覺光、優曇等三位長老簽字)位於下芙蓉山之陽,南天竺寺之右前方,莊嚴藏式的舍利寶塔,於西元一九五七年竣工。
• 東林念佛堂位於荃灣芙蓉山上,叢林茂密,環境清幽,乃專修淨土之十方選賢道場。念佛堂由開山祖師定西法師 (1895~1962) 始建於1952年,當時荃灣南天竺住持茂蕊法師將其東園菜地捐出,由定西法師初建淨室,名東林淨舍。是追法東晉廬山,並得各方善信集資,由南華學佛院多位學僧,胼手胝足、除草挖泥、挑土填溝,蓽路藍縷,修建淨室,初名「東林淨舍」。豈料同年八月初五,山洪暴發,建築沖毀逮半,各方聞訊紛紛施以援手,年底復修完成。翌年 (1953),修建大雄寶殿 (今極樂寶殿),改淨舍為「東林念佛堂」。1962年正式獲政府批准,成立「東林念佛堂有限公司董事會」,董事包括:定西、茂蕊、濟濤、聖懷、了一、永惺、聖照、智開、達成、洗麈、淨真、玅境法師、馬工廣居士等,並向香港佛教聯合會備案,是為佛教團體機構之始,開香港佛教寺院之先河。期間,永惺法師於念佛堂,內擔任監院達十八年之久,並於1970年開創「佛教東林安老院」。進入山門後,正面為安老院,右側拾階而上為新大雄寶殿;殿高兩層,乃仿浙江奉化雪竇寺大殿風格興建,殿宇巍峨,飛簷畫楝,氣派不凡,於1998年12月26日落成開光。樓下一層為「大悲殿」,供奉千手觀音。樓上供奉釋迦牟尼佛、地藏菩薩及觀音菩薩,左右十八羅漢。大悲殿後,過小庭園,花香四溢。極樂寶殿前石階旁立蓮花柱,殿內供奉西方三聖像: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及左右護法伽藍。寶殿右旁為「延壽堂」,樓上為「觀音閣」。左旁為淨土正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紀念堂」,內奉印光大師舍利塔。樓上為「藏經樓」,藏經頗豐,有『清刻大字龍藏經』共七千二百卷,另有『頻伽大藏』等多部佛經。「延壽堂」後尚有「法輪殿」,同為收藏經寶之所。 現時東林念佛堂的僧眾,專修淨土,為十方比丘之選賢道場。常設法會有:彌勒菩薩聖誕、觀音菩薩聖誕、釋迦牟尼佛聖誕、盂蘭法會、大勢至菩薩聖誕、地藏王菩薩聖誕、藥師如來聖誕及阿隬陀佛聖誕等。

臨濟宗 在 中台山繼承臨濟宗;法鼓山法脈同... - 陳姿蓓CHEN TZU PEI 的推薦與評價
四大教團都有禪門臨濟宗或曹洞宗的淵源。其中佛光山、中台山繼承臨濟宗;法鼓山法脈同時繼承臨濟宗與曹洞宗。[2]。 慈濟- 1966年於花蓮縣新城鄉創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