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月子的正確觀念,讓身材、體力快速復原
【早安健康/柳知沅(韓國未來小兒婦產科院長)】
坐月子的由來
當媽媽生下寶寶後,家裡長輩或周遭的人都會叮嚀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產婦的身心完全復原期約需100天,所以最理想的坐月子期間就是100天。過去人家因為生活窮困,需要從事種田等農作,所以一般以21天做為坐月子的期限,之後就需到外面去工作,因此也有三個星期內禁止外出或外人來訪的習俗。
坐月子的正確方法?
坐月子的必要性
自古生完小孩的產婦需在家中被照顧、吃營養食物、坐月子。三個星期的坐月子期間,一般都是安穩地待在溫暖的床上、喝月子湯、禁止洗澡等。即使是炎熱的夏天,也會穿著長袖衣服與內衣,用以保暖身體。
已經有生產經驗的婦女常告訴產婦,當身體吹到冷風時,全身有可能會出現痠痛等後遺症,甚至一生當中都因此而受苦。西方國家又是怎麼坐月子呢?美國、加拿大、法國等西方社會,在生產後不會另外食用特別的食物或坐月子。一般自然分娩後24個小時內,就可以回到家中過正常生活。
產後風
產後風又是什麼樣的疾病,為何會出現在孕婦身上呢?產後風是指產後脆弱的骨頭、關節等受到風寒的症狀,會產生痠痛、麻木等不適感。那麼生完後,若直接吹到冷風,骨頭就會受到風寒嗎?不是的。
女性在經過懷孕、餵母奶的時期,體內的女性荷爾蒙雌激素會達到最低點。原本雌激素具有幫助骨頭留住鈣質的作用,可避免鈣質流失,但是到了餵母奶期間,雌激素濃度變淡,使得骨頭中的鈣質自然流失到血液中,因此骨頭變得脆弱,所以才容易受到風寒入侵。
避免鈣質不足
與西方相較之下,國人在牛奶等乳製品或鈣質上的攝取量都是不足的。孕婦一天的建議用量應要達 1000毫克。縱使攝取的鈣質已經補足,又會因為餵母奶的關係,使鈣質流失,骨頭密度因此快速變稀疏。換句話說,因為骨頭本身脆弱很多,所以關節腔的耗損會增大。生完小孩時,手掌或膝蓋等關節容易會感到非常刺痛,腰部、手臂、腿部也常有疼痛感。
預防產後風
即使為了要預防產後風,也沒有必要在炎熱的夏天裡包裹著厚被子。雖然產後免疫力變弱,有可能罹患感冒等疾病,但若不是遇上寒冷的天氣或強風,就無需過度擔心。室內維持適當的溫度與濕度,有助於產後復原。服用產後所需的鐵質、鈣質、維生素D等,並補充適量的營養補充劑,可以預防產後風。
各個季節坐月子的要點
夏天坐月子
生完小孩後吹到冷風,有可能罹患產後風,所以要盡可能讓身體保持在溫暖的狀態。在連坐著都會流汗的夏天裡,該如何坐月子呢?結論是「適度」。氣溫不可過熱,也不可過於涼爽,平均溫度維持在微暖的23∼25度之間,濕度維持在40∼60%左右。不可以讓身體直接吹到冷風,天氣不管再怎麼熱,也最好蓋薄被子。不要用冷水洗澡,先用微溫的水洗澡後,再用乾毛巾拭乾身體。如果因為天氣太熱,就喝冷水或吃冷食,有可能造成牙齒損傷與胃腸障礙,需多加注意。
冬天坐月子
室內以「保溫」與「保濕」為核心重點。不僅房間的地板,整個房間裡的空氣,都需維持溫暖。若過於乾燥,更容易引發感冒。可以利用加濕器、除溼機或洗過的濕衣物,讓室內溼度維持在60%左右。洗澡時,浴室空氣常是冷的,所以先放熱水,讓浴室空間變暖之後再洗澡。
讓身體快速復原
生完小孩後,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坐月子中心或家中休息,一邊接受家人或專家的幫助一邊坐月子。
有不少人會小心翼翼地不讓孕婦過勞,讓她們得到充分的休息,甚至連動也不動。為了未來辛苦的育嬰之路,在這個時期需做好充分休息與努力,請參考下列內容,以快速且健康的方法復原吧!
坐月子期間該怎麼過生活?
請勿一直躺著不動
剛生完小孩的第一天,有可能因產後痛、會陰部疼痛、手術部位的傷痕而很難行動。建議到隔天再由家人協助,站起來活動看看。若因為很痛而繼續躺著,反而很難恢復。初期適當走路,反而有助於加速惡露的排出與身體的復原。
開始洗澡的時間點
第一天因分娩而導致的體力耗損與失血,自己獨自站著都會有困難。自然分娩的產婦,一般在第二天雖然可以較輕鬆地站立了,但仍有些吃力,想要洗澡的話,就用溫水洗個簡單的澡。剖腹生產的產婦,因為進行手術而有傷口的關係,五天內需避免洗澡。手術部位若沾到水,有可能引起傷口發炎,最後導致傷口裂開或留下疤痕。
不要造成關節的過大負荷
當孕婦的體內察覺到要分娩時,會增加鬆弛激素等身體荷爾蒙的分泌量,讓骨盆關節打開,同時也會對骨盆關節、全身各個部位的關節造成不良影響。所以手腕、腳踝等都很容易因姿勢不良或承受過大的壓力,而造成損傷。餵母奶時,手腕會受到很大的傷害,即使有戴上護手腕帶,也盡量不要用手腕出力。
TIP | 妊娠與鬆弛激素
鬆弛激素是從卵巢、乳房、妊娠期胎盤與子宮內膜中分泌出來的荷爾蒙,男性則是從前列腺分泌出鬆弛激素。沒有懷孕的女性,會在排卵期從卵巢中增加鬆弛激素的分泌量,對心血管進行作用,維持適當的心搏次數與血管適應力。孕婦則從胎盤、子宮內膜、絨毛膜等中分泌出鬆弛激素,從懷孕第14週左右起分泌量開始攀升、達到最高點,所增加的鬆弛激素一直到生產前都維持在高濃度。懷孕期間鬆弛激素具有增加心輸血量、使血管鬆弛、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懷孕最後一個月時,這種荷爾蒙也對骨盆韌帶產生作用,幫助骨盆隨著子宮變大而順利變大,有助於分娩時恥骨的鬆弛。這種鬆弛激素的分泌量會在生產後急遽減少。鬆弛激素的影響期間因人而異,一般約為5∼6個月左右,也有12個月的情況。
不要害怕排便
會陰部切開後,會陰部與肛門周圍都會非常疼痛。有些孕婦在想要排便時,會擔心因排便刺激受傷部位而忍著。用力時,也擔心會陰部切開部位會裂開。事實上,會陰部上的縫合部位若沒有發炎,即使用力也不會再次裂開,所以無需因此而害怕排便。
服用鐵劑
在分娩過程中會流很多血,自然分娩的失血量約600cc,剖腹生產的失血量約1000cc。為了養出健康的新生兒,產後仍需繼續服用懷孕期間服用的鐵劑。想要補充在分娩過程中所失去的血液,需連續服用三個月左右。貧血症狀若得不到改善,就會感到異常地無力、頭部疼痛、容易疲倦等。唯有媽媽健康,才可以養出健康的孩子,請多加留意身體狀況。
攝取牛奶或鈣質
東方人較少吃牛奶或起司等乳製品,所以平常攝取的鈣質量就比西方人少。尤其女性們在懷孕、生產、餵母奶期間,骨骼中的鈣質會大量流失。為了不讓骨頭變得脆弱,需多喝牛奶或服用鈣片。
女性荷爾蒙雌激素本來具有預防骨骼流失的作用,但在餵母奶時,雌激素會快速降低。此時期如果沒有攝取適量的鈣質,就有可能造成骨骼的損傷。即使不會馬上出現什麼問題,但已變脆弱的骨質將大幅提升引起關節炎、椎間盤、骨頭痛等症狀的可能性。
攝取適量的高蛋白、高脂肪食物
餵母奶時所需的熱量比懷孕期間更多,每天需要多攝取500大卡。可能有人會懷疑,這樣熱量不
會太高嗎?的確,如果攝取過多的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反而會造成肥胖,為產婦帶來更多的煩惱。那麼為什麼還建議產婦要多攝取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呢?
初乳結束後,進入到成熟乳階段時,50%的母乳是由脂肪所構成的。母奶中的脂肪來自於媽媽,所以與媽媽身體的營養狀態息息相關,而營養狀態又以體脂肪率為重要指標。早期大部分的人因為營養不良,常常是皮包骨狀態,體脂肪率很低。這個時期產婦為了分泌營養的母乳,需攝取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才可以順利餵母奶。但只要產婦的營養狀態良好,就沒有必要一直攝取高脂肪食物。以自己一天所需的熱量為目標,均衡攝取即可。
不要執著於麻油雞湯
麻油雞湯自古以來即是坐月子的代表性食物。雖然米酒、老薑、麻油都有溫補的作用,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無需天天吃或過量食用。三餐飲食還是營養均衡最重要,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都要攝取,食譜最好以含鐵質與鈣質的菜色為主。
產後第二個星期浮腫完全消除
到了懷孕最後一個月時,因為受到荷爾蒙的影響, 再加上血液循環不佳,孕婦的手、腳、大腿等身體部位會浮腫得很重。但在孩子出生後,過去累積在體內的水分開始往外排出。一般從分娩第2∼3天開始,尿液量會急遽增加,約有1∼2公升左右的水分被排出。消腫的速度因人而異,但一般在第 1∼2個星期內會大量排出體液,消除浮腫。
南瓜或玉米茶等利尿作用佳的食物,最好等到浮腫現象自然消除後再食用。在這段透過尿液讓體液大量排出的時期,若再食用利尿效果佳的食物,就會使體液一次突然排掉過多,反而引起低血壓,進而導致嘔吐、暈眩等症狀,且母乳的量也會隨之減少。所以建議等兩個星期浮腫現象消失後,再食用這類食物。這時期也要記得隨時補充大量的水分,讓體液保持充足。
腳踝韌帶受傷症狀 在 Yang.AT 運動知識分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腳踝扭傷必修課」—本體感覺Proprioception
你是不是常常在受傷不痛後
心裡還是怕怕的不敢使用呢❓👀
🐑老師教你如何戰勝「慢性腳踝不穩(習慣性扭傷)」的陰影
-
🙋什麼是本體感覺Proprioception❓
本體感覺的訊號來自肌肉裡的肌梭、肌腱裡的GTO(高基氏器)、關節接受器(包含韌帶上的接受器)、皮膚觸覺接受器(包括痛覺以及末梢神經接受器)。
(下圖)👇🏻👇🏻👇🏻👇🏻👇🏻
當你跌倒的瞬間,皮膚的觸覺感受器會先接受到訊息,傳到大腦判斷要出多少力量在肌肉上。接著傳給給肌梭,決定要收縮多少,而收縮的程度會決定 GTO 感受到多少張力,GTO 的張力會決定關節內的壓力,關節內的關節接受器再把受到的刺激訊號回傳給大腦。
就這樣重複好幾次,直到最適合應付目前情況的狀態。
💥所以,如果你的本體感覺不好,大腦就無法本能的調整出力去防止扭傷這件事。
🙋練本體感覺可以有什麼好處❓
在一篇統計性的研究(2014)中顯示,本體感覺訓練的優點:
1️⃣改善輕度或中度膝關節關節炎(平均改善率61%)
2️⃣幫助腳踝關節穩定 (平均改善率34%)
3️⃣幫助前十字韌帶重建
4️⃣改善慢性頸部疼痛..等,肌肉骨骼系統症狀
🙋你可以這樣練:
單腳站立保持平衡,一次10秒慢慢增加難度,例如:閉眼、前後腳站,不穩定的面...來做難度的調整,雙腳交替練習。
-
🎾等你可以穩定的時間越來越長就可以加入一些手眼協調的運動,例如:站在不平衡的面上,接球、彎腰撿東西...
相信你很快就能越來越進步,同時避免二次傷害!💪
🤟擁有一雙穩定的腳踝,再也不是夢!
#sportsyang
#workout
#sportsrecovery
#yang羊
#athletictrainer
#coach
#whyprotein
#muscle
#運動傷害
#姿勢矯正
#運動恢復
#運動按摩
#運動疲勞
#健身
#重訓
#健身房
#本體感覺
#平衡訓練
#扭傷
#腳踝不穩定
腳踝韌帶受傷症狀 在 物理治療師臨床治療手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16. 攀岩腳踝扭傷(低位扭傷)
之前應該有寫過類似的文章了,不過最近有些新的治療體悟,再重新寫這個主題。攀岩者發生腳踝扭傷的運動傷害是很常見症狀(如圖一)。通常是跳下緩衝墊或是落下時造成的扭傷,甚至是動態攀爬時,瞬間腳踩踏岩點的衝擊導致。
腳踝外側的韌帶是細長型的(如圖一、二),並非如內側是整片的,因此在運動的過程中,動作上稍有不慎就會引起受傷。
腳踝韌帶扭傷嚴重程度分成三級(如圖三),外觀上也可以由腫脹程度和瘀血狀況來做評估(如圖四),在治療所常見的是一級和二級損傷,在受傷當下事實上就可以開始做物理治療。由2019年初國際公布的軟組織受傷處理原則,受傷急性期就可以馬上進行熱敷治療,從頭到尾都是熱敷,加速組織的修復;但是我自己的處理原則是會請患者受傷24小時內還是執行冰敷的處置,主因是過度腫脹的關節或許會造成患者更加不適,行動上可能更不便。
最近在腳踝扭傷的治療上,大約在首次治療後,患者就不會有疼痛感!以前有點害怕治療腳踝扭傷,當時覺得沒有把握可以處置的很恰當。最近已經理出整體治療的程序,當然低位扭傷和高位扭傷處理原則是完全不同的!
首先要治療的部分就是針對腫脹的消腫處理,可以用淋巴按摩或筋膜放鬆工具的筋膜刀;觸診覺得腫脹減少後,接著是放鬆腳踝周圍的肌肉群,包含脛前肌群、腓骨肌群、足背的肌群(如圖五);三是針對受傷的韌帶周邊進行消腫以及減少沾黏的處置。
上述的軟組織治療都執行完畢,接下來就是針對踝關節的治療。腳踝扭傷後,踝關節有幾個關節面都會輕微錯位(X光通常是拍不出來的)!第一:可以觸診發現腳踝外側髁(腓骨遠端)會往小腳趾端移動(往前位移);而腓骨近端(膝關節處)會往膝膕窩後方移動,這時就得將腓骨推回原本該在的位置(如圖六)。第二:是所謂的距骨,它就是主要構成踝關節的骨頭(如圖七Talus)。我最近才發現在扭傷之後,距骨會產生內旋的現象(應該是我自己不認真)!所以要調整的就是把它外旋回來,目前可以直接從腳踝內側去推擠它或是最新執行的方式:從後腳跟內側推擠它。以上的方式矯治完畢後,要做的就是把距骨往後推,因為扭傷也會導致它往腳趾端前位移。第三:因應腓骨和距骨扭傷後的錯位,踝關節的關節空間也會變小,所以最後就進行踝關節的牽拉動作,操作輕微的牽拉動作就好,還不需要做距骨復位的快速牽拉!
以上的治療手法全部執行完畢後,都會請患者下治療床行走看看,基本上已經不會有疼痛感。然後再施行肌內效貼布的貼紮,包含消腫、鎖足跟(如圖八)、外翻固定(圖九)。整體療程次數不用很多,腳踝就可以復原得很好!
腳踝韌帶受傷症狀 在 腳踝扭傷,要如何正確舒緩?|蔡永裕主任【早安健康】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