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下載TheBody中英文剪貼認識身體 #K2以上小朋友啱晒
唔知大家夜晚8:30睇唔睇電視📺咖呢?!😆
.
如果許可我哋係會睇吓咖😛!
今次想介紹之前喺 #ViuSix96台 8:30pm播出嘅 「 #TheBody #人體真奧妙」,內容係講我哋身體內臟點樣互相溝通,而唔需要經過大腦🧠,節目中提到好多新研究,人體內每個細胞同器官都處於活躍交換資訊嘅狀態。
The Body 吸引之處係,節目會帶我哋解讀身體器官之間點樣交換“信息”,每集介紹唔同嘅新科技療法,例如:癌症、糖尿病同腦退化症等疾病嘅最新醫療方法。節目內嘅體內3D畫面超吸引,完全將身體結構呈現眼前,🤩 真係好值得睇嘅人體科學記錄片,🎞!
.
正正因為「The Body」佢哋👦🏻🧒🏻👧🏻 又對人體構造充滿好奇,所以歌c拉 👩🏾 上網搵咗幾set 英文嘅 “The body” #剪貼工作紙,仲整咗中文版,實行 #中英對照!
另外,仲有 #FiveSenses五感 同 #Emotions情緒 例表加活動紙添 !
.
如果想要的話,做齊以下步驟
1. Like 👍🏻 www.facebook.com/threekids.gloria
2. Like👍🏻同 Share個Post (設定為公開)🌏
3. 留言 「 The Body 」, tag 3 位想要嘅朋友仔(必須轉粗體)
4. 因fb setting 問題,未能直接pm大家,所以請大家Cap 圖 pm 我呀!thank you 🙏🏻😊
.
歌c拉媽媽👩🏽收到留言後,會盡快逐一pm大家!😊 🙏🏻
由於歌c拉咩都一腳踢,所以請大家耐心等候,一齊加油!💪🏻
.
.
.
.
.
🍀🌾🍀🌾🍀🌾
LIKE 👍🏻同 追蹤 定
www.facebook.com/threekids.gloria
www.instagram.com/threekids.gloria
.
歌c拉媽媽👩🏽稍後將會有更多不同類型嘅資訊分享,同埋唔同嘅禮物🎁 giveaway咖!😊
.
.
.
ViuTV
#K2至P2活動練習分享 #英文 #中文 #我的身體 #mybody #在家學習 #自家學習 #全職媽媽 #香港媽媽 #媽媽博客 #本地媽媽 #親子博客 #親子blogger #三年抱三 #親子 #香港人齊防疫齊抗疫 #N至K2繼續停課 #thebody #人體真奧妙
腦退化症 英文 在 記者陳曉蕾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Thursdays with Dr, Kwok】
2016年初《香港好走》的採訪工作完結,開始寫文,當時已經準備下一本書《怕老》。
整個報導概念是倒敍式的:喪親哀傷、殯葬安排、臨終醫療選擇、晚期照護——當這些都可能「太遲」,有些想法和決定,可以從老年開始嗎?香港如何才能讓大家安心老去,平安好走?
可是,僅僅報導人生最後一年會遇到的挑戰,我已經寫了五年,《怕老》要寫幾多年?!
於是我創辦慈善機構大銀,希望有資金組成記者和社工團隊,同時也接受耆智園邀請,訪問總監郭志銳教授。我想先透過一位老人科醫生,去明白身體老化後面對的醫護問題。為什麼是郭教授?因為2015年在一個眾多基金會集合的研討會上,郭教授是唯一台下發言的醫生:「香港長者的問題,部份是由醫院造成的,如果不改善醫院,問題只會惡化。」
當時我就像一般人,以為病了進醫院就會好,沒想到長者進醫院,反而健康更差!種種原因,稍後再解釋,當時很驚訝郭教授的直言,他是低調的人,說話很實在。
,
每逢星期二,我就去中大醫學院訪問郭志銳教授。Tuesdays with Timothy,當時我跟英文名Timothy Kowk的郭教授開玩笑,我們就像那本暢銷書Tuesdays with Morris。
足足幾個月,由如何成為老人科醫生,再進到耆智園,明白有什麼是醫院做不了,要在社區推動的,再談到個人如何面對年老、面對死亡。
郭教授不是很喜歡說話的人,需要不斷追問;有時談到他印象較深的病人,說起當時做了什麼,我覺得這事很好,他就會有點不好意思:「其實不是每位病人都能做到,香港醫院是比較忙的。」
他不是不敢批評:「英國已經減少起醫院,改為社區提供上門醫護服務,香港竟然還要再加醫院病床,怎樣加,都會迫爆的!」但他不打算只是批評。訪問經常在:「所以現實是困難的」作結,然而下一次,會聽到他透過耆智園推動種種新計劃:培訓醫護人員認識腦退化症病人、舉行零捆綁論壇、建立網上平台找失踪患者、病人離院支援計劃等等等等。
.
《香港好走》出版後,大銀得到撥款可以出版《大人》雜誌,登時忙瘋了,唯有在聖誕新年等長假才能寫這本書,去年生日還特地請幾天假寫稿,這四萬字是工餘時間再挖出來的,簡直像用匙羹掘隧道。
本來郭教授的訪問只是第一部份,之後還會跟著去訪問醫院、院舍等等,可是實在無法再抽時間繼續,去年底終於決定,出版這第一部份。也等到《大人》不得不停刊,才有時間埋尾。
謝謝耆智園負責製作費用,我已經沒氣力再像《香港好走》自資出版和賣書了。寫這麼一大篇,其實想說,這本不是PR書來的。
正如《死在香港》報導出版後,我漸漸明白忌諱說死的背後太多感傷,因而改用《香港好走》系列。《怕老》最後定名《好好地老》,也是一種祝福。人不是死掉,便是老去,這必然的路,只能好好地走。
.
部份章節,會選段在這面書張貼出來,逢周四一篇:Thursdays with Dr, Kwok~
謝謝一直支持
我和團隊,會繼續報導。
腦退化症 英文 在 記者陳曉蕾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Thursdays with Dr, Kwok】
2016年初《香港好走》的採訪工作完結,開始寫文,當時已經準備下一本書《怕老》。
整個報導概念是倒敍式的:喪親哀傷、殯葬安排、臨終醫療選擇、晚期照護——當這些都可能「太遲」,有些想法和決定,可以從老年開始嗎?香港如何才能讓大家安心老去,平安好走?
可是,僅僅報導人生最後一年會遇到的挑戰,我已經寫了五年,《怕老》要寫幾多年?!
於是我創辦慈善機構大銀,希望有資金組成記者和社工團隊,同時也接受耆智園邀請,訪問總監郭志銳教授。我想先透過一位老人科醫生,去明白身體老化後面對的醫護問題。為什麼是郭教授?因為2015年在一個眾多基金會集合的研討會上,郭教授是唯一台下發言的醫生:「香港長者的問題,部份是由醫院造成的,如果不改善醫院,問題只會惡化。」
當時我就像一般人,以為病了進醫院就會好,沒想到長者進醫院,反而健康更差!種種原因,稍後再解釋,當時很驚訝郭教授的直言,他是低調的人,說話很實在。
,
每逢星期二,我就去中大醫學院訪問郭志銳教授。Tuesdays with Timothy,當時我跟英文名Timothy Kowk的郭教授開玩笑,我們就像那本暢銷書Tuesdays with Morris。
足足幾個月,由如何成為老人科醫生,再進到耆智園,明白有什麼是醫院做不了,要在社區推動的,再談到個人如何面對年老、面對死亡。
郭教授不是很喜歡說話的人,需要不斷追問;有時談到他印象較深的病人,說起當時做了什麼,我覺得這事很好,他就會有點不好意思:「其實不是每位病人都能做到,香港醫院是比較忙的。」
他不是不敢批評:「英國已經減少起醫院,改為社區提供上門醫護服務,香港竟然還要再加醫院病床,怎樣加,都會迫爆的!」但他不打算只是批評。訪問經常在:「所以現實是困難的」作結,然而下一次,會聽到他透過耆智園推動種種新計劃:培訓醫護人員認識腦退化症病人、舉行零捆綁論壇、建立網上平台找失踪患者、病人離院支援計劃等等等等。
.
《香港好走》出版後,大銀得到撥款可以出版《大人》雜誌,登時忙瘋了,唯有在聖誕新年等長假才能寫這本書,去年生日還特地請幾天假寫稿,這四萬字是工餘時間再挖出來的,簡直像用匙羹掘隧道。
本來郭教授的訪問只是第一部份,之後還會跟著去訪問醫院、院舍等等,可是實在無法再抽時間繼續,去年底終於決定,出版這第一部份。也等到《大人》不得不停刊,才有時間埋尾。
謝謝耆智園負責製作費用,我已經沒氣力再像《香港好走》自資出版和賣書了。寫這麼一大篇,其實想說,這本不是PR書來的。
正如《死在香港》報導出版後,我漸漸明白忌諱說死的背後太多感傷,因而改用《香港好走》系列。《怕老》最後定名《好好地老》,也是一種祝福。人不是死掉,便是老去,這必然的路,只能好好地走。
.
部份章節,會選段在這面書張貼出來,逢周四一篇:Thursdays with Dr, Kwok~
謝謝一直支持
我和團隊,會繼續報導。
腦退化症 英文 在 Souvenaid 智敏捷, profile pictu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輕度認知功能減退(英文簡稱MCI)係正常老化退化至認知障礙症嘅過渡階段。 ... 習慣,配合專利醫學養腦配方Souvenaid® 智敏捷®,就越有效延緩腦退化。 ... <看更多>
腦退化症 英文 在 (中英字幕EngSub)腦退化致人死地的真正原因Why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醫生教稀釋漂白水KO濕疹https://youtu.be/RvVZmsXtLGA ** [抑鬱症測試]我有沒有抑鬱症? ... 腦退化症|不等於認知障礙症腦退化先兆、症狀及成因分析!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