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是兒童所以神經科常見疾病之一,但仍有許多人對它並不了解。北醫兒童神經科秉持唯有在對疾病及治療的充分理解下,才有好的治療配合意願進而達到好的治療效果。
我們會利用幾週的時間,利用本科目前使用的衛教單進行介紹 分享,包括“癲癇是甚麼”,“癲癇之診斷步驟”,“發作的型態及癲癇發作處理原則”,“癲癇的治療”以及“日常生活的注意點” 藉由理解 減少對它的恐懼
癲癇是甚麼?
對於“癲癇”您有什麼印象呢?長期以來,癲癇因為發作時的表情以及四肢僵直,抽搐的表現,讓人有一種很嚴重,很恐怖的感覺。但是您知道每一百個人當中就有一人接受癲癇的治療嗎?而且這當中將近百分之八十的人可以藉由藥物受到良好的控制嗎?更重要的是,這當中有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可以治癒,也就是最終可以不用再吃藥!!
癲癇是大腦的反復性異常放電
癲癇是一種慢性.反覆性的神經疾病,而神經依照分佈可以分成中樞性(身體的中心)及末梢性(身體的邊邊)神經。大腦屬於中樞性神經,負責發號司令,控制我們的動作,思考,情緒,各種感覺甚至是呼吸,心跳等幾乎所有身體的所有功能都與大腦有關。大腦利用電氣訊號將它發出的指令傳遞到末梢神經,對我們的身體等進行操控。因此,當大腦的控制失靈,不受控制異常放電,等同於大腦亂傳訊息,所以身體會造成手腳不聽使喚,四肢抽搐,幻聽,幻覺,甚至喪失意識,嘴巴周圍出現發疳(因呼吸障礙造成缺氧,皮膚粘膜發紫)的狀況。
癲癇的原因及好發年齡
如果說癲癇是因為大腦的異常放電,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大腦失控呢?一般來說原因可分成兩大類,分別是症候性及特發性癲癇。症候性是指某些原因所引起的腦部傷害造成的癲癇。常見的原因包括難產或早產造成的腦部缺氧,腦炎腦膜炎,腦出血,腦梗塞,腦外傷等。相反的,特發性癲癇則是只找不到腦部異常的癲癇,這類特發性癲癇往往好發於兒童。
<為什麼陰陽眼的能力,長大就容易消失?>
兒童神經科受診的小朋友中,少部分是因為小朋友常常看到“髒東西”而被家人帶來的。臨床上我們稱這種狀況為“幻視”,但是從某個角度也可能是我們熟稱的“陰陽眼”。而這種特異功能常常長大後因為靈氣消失而逐漸喪失。一般來說,神經從功能性的角度可以分成亢奮性和抑制性兩種。亢奮性就好比是汽車的油門,而抑制性就如同煞車,兩者必須協調才能維持一個平衡的狀態。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這兩種神經的控制能力並不成熟,也因此造成癲癇好發於兒童期,隨著成長神經發育逐步成熟,這類非症候性癲癇也逐漸改善治癒。實際,我們的小朋友在檢查後發現腦的構造上沒有問題,但在大腦控制視覺的部位有明顯的異常放電。經過治療後,髒東西也消失,幾年後也順利停藥,也都沒有再發作。
腦炎癲癇會好嗎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幾天,AZ 疫苗是否與腦靜脈竇栓塞(CVST)有關的報導很多,也引起民眾對AZ疫苗的疑慮。
截至3月16日,歐洲經濟區與英國共有約2000萬人施打AZ疫苗,共有18起腦靜脈竇栓塞(CVST)疑似與AZ疫苗有關。
文獻記載,腦靜脈竇栓塞(CVST)每年約有 3-4/1,000,000 的發生率。
專家們會去計算,這個發生率,有沒有超過「背景值」?
如果沒有超過「背景值」,他們大概很快就會說「無關」,就像之前的死亡事件、顏面神經麻痺、甚至是一般的靜脈血栓或者是肺栓塞。
但是,針對腦靜脈竇栓塞(CVST)案例,歐洲藥管局現階段仍無法證明這些與疫苗有直接關係,仍需要進一步的分析。
我的猜測是,他們計算起來,腦靜脈竇栓塞(CVST)的發生率,可能真的有比「背景值」高!
但是,這樣就代表腦靜脈竇栓塞(CVST)和疫苗施打有關係嗎?
我覺得不一定!這個就是我今天要談的重點:
1. 刻意的關注,會提升一個少見疾病的診斷率!(因而提高所謂的「發生率」)
2.少見疾病的「背景值」發生率,是有可能是被低估的。但是,隨著先進檢查,例如「有顯影的電腦斷層」、核磁共振靜脈攝影(MRV)的廣泛被使用、臨床醫師的警覺意識提高,是有可能提高診斷率,進而的提升所謂的「發生率」,因此,背景值發生率,未來也可能會被修高的。拿以前的「背景值」發生率來比較,對於診斷困難的疾病,可能不太適合。
3.腦靜脈竇栓塞(CVST),它不像「死亡」或者是「顏面神經麻痺」那麼顯而易見、這麼「容易被確診」。
所以,病人原來是不是就有這個疾病,還沒被診斷出來,但是,因為接受了疫苗注射,受到了比較多的關注,安排檢查相對比較寬鬆,因而被診斷出來?還是真的是在疫苗注射後引起的免疫反應所導致的,是專家們需要去釐清的,但是困難度很高。
==========
腦靜脈竇栓塞(CVST)可能會產「腦中風」和「腦出血」,但是,和我們一般所知道的「腦中風」是不一樣的。
一般我們所說的「腦中風」是因為「腦動脈」阻塞造成的。
腦靜脈竇栓塞(CVST)相當少見,只有占腦中風比例的不到 1%,也就是100個腦中風的病人當中,不到一個是因為「腦靜脈/靜脈竇」的栓塞造成的。
當一個疑似腦中風的病人被送到急診,醫師們大部分會先想他是「腦動脈」阻塞的中風,不太可能在第一時間想到他是腦靜脈竇栓塞(CVST)。
只有在他的臨床或是影像「表現不太尋常」的時候,我們才會想到他可能是那小於1%的機率的腦靜脈竇栓塞(CVST)。
腦靜脈竇栓塞(CVST)是真的很少見,每年大約只有 3-4/1,000,000 的發生率,也就是在100萬人當中,一年的時間內,也只有3、4人會發生這個病。
更困難的是,頭痛是腦靜脈竇栓塞(CVST)最常見也是最早發生的症狀,而且可能是慢性或是亞急性,或者是時好時壞。
也就是說,如果他的症狀只有頭痛,而且又時好時懷,那麼他很可能不會被診斷出來,因為頭痛太常見了,而且原因太多了,醫師很難會想到腦靜脈竇栓塞(CVST)這個診斷。有時候,需要到他出現其他的症狀(例如昏迷、癲癇、視力模糊),才有可能被安排做進一部的腦部檢查,因此,腦靜脈竇栓塞(CVST)的診斷是很常會被忽略或延遲的。
難上加難的是,如果他只是被安排做腦部斷層掃描(沒有打顯影劑),那麼,很高的機會,他是沒辦法被診斷出來的!(必須要做「 有顯影的電腦斷層」、或是核磁共振靜脈攝影(MRV),才能診斷出來)
你可以想像,平日當中,可能就有腦靜脈竇栓塞(CVST)的病人,因為頭痛出現在急診或是門診當中,而被當成是「一般頭痛」處理。
那麼,什麼時候,他們會比較容易被診斷出來呢?
就是當這個病受到「關注」,引起醫療人員的注意,醫師就會特別多想到這個診斷,或是多加做檢查!現在這個時候,如果打完AZ疫苗而出現頭痛的病人,醫師就會覺得需要安排檢查,以確認是否有腦靜脈竇栓塞(CVST)?這些腦部影像檢查的數量,自然是比平日多!檢查一多了,是不是比較容易診斷出平日比較少被診斷的疾病呢?
來跟各位分享一個腦靜脈竇栓塞(CVST)病人。年約40幾歲女性,經常頭痛,時好時壞,大部分自己吃止痛藥,看過幾次門診,當然,不會有人去懷疑她是腦靜脈竇栓塞(CVST),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有一回,她頭痛得很厲害(她說從來沒這麼痛過),還昏了過去,被送到急診,雖然已經清醒,當然,這個時候,她就會被安排做腦部斷層掃描(CT)了,只是此時,急診醫師想的是另一個比較常見的診斷:「腦動脈瘤破裂併蜘蛛網下出血」。結果,電腦斷層是「正常!」,所以,如果她此時症狀改善,她就會被放回家。
可是,她在此時吐了,還昏了過去。急診醫師馬上多了幾個可能的診斷:腦炎、腦膜炎、小腦或腦幹梗塞... 所以就會再多安排一些檢查,包括腦脊髓液(CSF)檢查,和腦部核磁共振(MRI)。腦脊髓液有一點點異常,於是她被當成病毒性腦炎先治療了。然後腦部核磁共振(MRI)發現了小腦有個很小的中風,也可能就此「結案」!
可是,珍貴的是,急診醫師在安排腦部核磁共振(MRI)檢查的時候,有先和腦神經科醫師討論過,而這位腦神經科醫師因為最近剛好有診治過腦靜脈竇栓塞(CVST)的病人,於是就請急診醫師加做了一個核磁共振靜脈攝影(MRV)(針對一般疑似腦中風的病人,是不會安排MRV檢查的),然後,這個病人的腦靜脈竇栓塞(CVST),就這樣被診斷出來了!
各位知道,接下來,急診醫師看到類似年紀的女性頭痛來,腦海裡就會閃過「腦靜脈竇栓塞(CVST)」這個可能性,可能就會放寬安排核磁共振靜脈攝影(MRV),當然,大部分檢查起來,應該都會是「正常」的。但是,也有遇到,就因為大家的「警覺意識」增加了,而連續「抓到」兩個腦靜脈竇栓塞(CVST)病人的情況!
前面的介紹,主要是要讓大家知道,面對一個少見的疾病,媒體的報導、醫師的關注、被提醒要留意,是有可能增加它的「發生率」的!(實際上是診斷率的提升)
如果,現在醫師們被告知,要注意,打了AZ疫苗後,可能會出現腦靜脈竇栓塞(CVST)。
那麼,此時,某位年輕經常頭痛的女性、時好時壞,但是,她在打完疫苗以後,覺得比平常痛,所以去看急診。
你想想看,她會不會比較容易被安排做核磁共振靜脈攝影(MRV)?
而她,萬一原來就有腦靜脈竇栓塞(CVST)的問題,會不會在大家都關注的此時,比較容易被診斷出來?當然會!
那她的這個腦靜脈竇栓塞(CVST),到底是巧合的被診斷出來?還是真的是打疫苗造成的?就很難釐清了。
沒有在打疫苗的時候,全國每天都有人死亡或顏面神經麻痺,但是,在大量民眾施打疫苗以後,就有可能剛好本來因為自己本身的慢性病而死亡的人(或是剛好發生顏面神經麻痺),他剛剛在前幾天有打過疫苗。這些死亡/或者有顏面神經麻痺的人,就會被媒體和民眾以為是因為疫苗造成的!但是,專家們會試著努力的去瞭解兩者之間有沒有因果關係。其中最重要的比對,就是這些情況的「發生率」有沒有比「背景值」高?
例如:顏面神經麻痺的發生率約是每年每十萬人有13到34個案,在施打疫苗期間,經過施打總人數和時間區間計算的發生率,如果沒有顯著的比「背景值」高,那麼,我們就很難說,顏面神經麻痺和施打疫苗有因果關係。
==========
另外一個問題是,COVID-19本身,就被報導過,可能與腦靜脈竇栓塞(CVST)的發生有關。
伊朗報告第一例COVID-19和腦靜脈竇栓塞(CVST)相關的病例
這是一位65歲男性(不是一般臨床上見到的腦靜脈竇栓塞CVST的高危險群)
以意識障礙、癲癇來表現,
斷層掃描發現右側顳葉梗塞性出血
因為位置不是常見的大腦梗塞,所以在核磁共振時,加做了核磁共振靜脈攝影(MRV)
因而診斷出少見的腦靜脈竇栓塞(CVST)
醫師們回頭再看看他的肺部斷層掃描,既使他沒有呼吸道症狀,想說也給他加驗一下COVID-19 PCR,結果竟然是陽性!
文獻:
10.1016/j.neurol.2020.04.013
由於現在疫苗在歐美是全面施打的情況,包括已經感染過COVID-19的病人(可能無症狀,病人本身也不知道自己曾經被感染)。
如果病人打完疫苗後,被診斷有腦靜脈竇栓塞(CVST),可能還是需要再驗一下COVID-19 PCR(甚至是抗體),釐清它是到底是感染後造成的?還是打疫苗造成的?同樣的,這樣的區分,也是很不容易的。
所以,短時期內,恐怕很難說,腦靜脈竇栓塞(CVST) 的發生是和AZ 疫苗施打有關,即使它的發生率真的有比較高。
腦炎癲癇會好嗎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立百病毒】是什麼?專家說它比新冠病毒可怕?陳時中:「4大恐慌因素仍須警示」:新冠病毒還在肆虐,外國媒體又報導警告另一種病毒「立百病毒(英文:Nipah)」可能引發下一波大流行,而且立百病毒人畜共通,比新冠病毒更容易傳播。到底立百病毒是什麼樣的病毒,它對人類真有迫在眉睫的威脅嗎?【註1】
1999年首次由豬隻傳染給馬來西亞農民的「立百病毒」,症狀包含嘔吐、痙攣與腦腫脹,部分患者還會有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等嚴重呼吸道問題,嚴重者會出現腦炎與癲癇,並在24到48小時內發展成昏迷狀態,WHO指出,立百病毒死亡率為40%至75%,遠高於新冠肺炎。【註2】
總統蔡英文於2月9日召開國安高層會議後發表談話,其中對於疫情後的衝擊,不得再忽視新興傳染病,從「立百病毒」來看,我國仍會面臨挑戰,因此她已委請副總統賴清德,前副總統陳建仁針對「立百病毒」做超前部署。【註3】
■立百病毒疫情
「立百病毒」具高致死率(40-75%)、且人畜共通,比「新冠病毒」更容易傳播的「立百病毒」曾於1999年在馬來西亞及新加坡造成疫情,且2001年起在孟加拉陸續有疫情通報,但該病毒與1999年造成馬來西亞疫情的病毒為不同株,除此之外,印度也陸續出現疫情。
1998年第一次在馬來西亞發現立百病毒(Nipah virus),1999年在馬來西亞及新加坡流行,孟加拉在2001年、2003年、2004年的冬天皆發生流行,是人畜共通傳染病,人感染死亡率高,從印度至西太平洋在果蝠分離出病毒,可能為自然宿主。
▶馬來西亞
1998年第一次在馬來西亞養豬戶爆發腦膜炎,進而發現立百病毒,對該國的143個屠宰場的668工作者篩檢,只有7個工作者有立百病毒陽性抗體反應且集中於爆發疫情的三個省份,陽性抗體反應者皆位於有養豬的農場,沒養豬的農場的工作者皆呈陰性反應。
從1998年9月到1999年5月在馬來西亞三個省份爆發265例腦炎,多數為養豬的農人,在豬隻及受感染的病例身上的有呼吸道及神經症狀,並且分離出同樣的核酐酸序列。1638位軍人參與撲殺疫區約一百萬隻豬後有兩位軍人發病。
2001年1月至2月在印度的西孟加拉邦(West Bengal)的Siliguri發生流行,在18個病人中有8個病人有IgM及IgG,此處鄰近孟加拉,經基因定序發現與孟加拉流行的品系較靠近而與馬來西亞流行的品系較遠。(備註:「IgM抗體」是病毒感染後,最早出現免疫反應的抗體,大約在感染後1~2周出現,濃度會隨著清除病毒的作用遞減,之後人體會產生「IgG抗體」,可能在體內停留數月之久) 【註4】
▶新加坡
1999年:在新加坡有11個屠宰廠的工作人員因為接觸由馬來西亞輸入的豬隻而受到立百病毒感染,造成1人死亡。【註5】
▶孟加拉
2019年2月:孟加拉西北部巴利亞丹吉區(Baliadangi Upazila) 發生5人死亡之家庭群聚案,其中1人檢驗陽性。
2019年6月:於同地區發生疑似家庭群聚案例,3人住院中,發病前一天皆曾食用棗類,檢體檢驗中。
▶印度
2018年:印度喀拉拉邦(Kerala)更發生該國第3次疫情,累計17例死亡,與受感染果蝠有關。
2019年6月:喀拉拉邦也公布1例確診,監測的86例接觸者中,包含2名曾照護個案且有發燒症狀之護士。
■立百病毒傳播方式
立百病毒可藉由蝙蝠及豬隻傳染給人類:
▶人類大多數是「直接接觸」生病豬隻或經由呼吸道飛沫、接觸生病動物之口鼻分泌物或其組織所感染。
▶「食用」到受感染果蝠尿液或唾液污染的水果或椰棗、樹汁等,也可能導致感染。
立百病毒也有有限的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案例:
▶在孟加拉與印度疫情均發現,立百病毒可經由接觸患者分泌物及排泄物等引起人傳人。
■立百病毒感染後症狀
▶感染立百病毒後:
初期的症狀與流感類似,有些無症狀,有些呈現輕微或嚴重急性呼吸道症狀。嚴重個案可導致腦炎及抽搐,並於24─48小時進展至昏迷。
▶康復後:
可能有後遺症,如抽搐或人格改變。【註6】
英國衛報等多家歐洲媒體報導指出,英國和荷蘭政府資助的獨立組織「藥品普及基金會(Access to Medicine Foundation)」,點名「立百病毒」是下一個可能引發大流行的傳染病種,理由包括:
▶潛伏期更長(有病例顯示長達45天才發病)
▶傳染物種更多種(豬、馬、羊、狗、貓等)
▶傳播途徑更直接(直接接觸病毒,或吃下受污染的食物)
▶感染立百病毒會引發嚴重的呼吸道症狀、腦炎,致死率最高可達到75%。【註7】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明,總統對立百病毒的狀況很擔心,且也召開過相關會議,他表示,立百病毒對我國威脅小,各界對於立百病毒會出現恐慌,主要有四個因素:
1.自然宿主為蝙蝠
2.會人傳人
3.致死率達4到7成
4.沒有藥物及疫苗
這四大恐慌因子,讓人容易聯想到新冠疫情的初期,易令人感到害怕,不過日前衛福部與農委會召開過會議討論,認為立百病毒在台灣引起大流行的風險低,但礙於新興傳染病的種類多,只要有潛在風險,都應該提醒社會要提高警覺。
■陳時中分析立百病毒不會在台灣大流行的原因
(一)蝙蝠不會飛這麼遠,難從印度、孟加拉飛至台灣
(二)立百病毒除了蝙蝠以外,豬為主要宿主,但台灣為了防範非洲豬瘟,對豬的管制相當嚴苛,養殖業的感控能力也好,難以藉此傳播至台灣。
立百病毒雖致死率高,不過染疫者會出現發燒症狀,台灣目前廣設發燒篩檢站,還有TOCC(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群聚)的詢問,絕對能阻絕立百病毒入侵台灣。立百病毒也不是透過飛沫傳播,主要是透過接觸或體液接觸,只要環境衛生做好,都可以大幅降低傳播的可能性。【註2】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註1】
( ETtoday健康雲 | ETtoday新聞雲)「新冠還沒走...更致命「立百病毒」又來襲?人畜共通恐更易突變傳播」:http://bit.ly/3kbVnSl
∎【註2】
(ETtoday新聞雲)「WHO列9種「最強病毒」清單 它狠甩新冠肺炎!致死率竟高達75%」:http://bit.ly/3kgh3g9
∎【註3】
(聯合報)「立百病毒並未於中國爆發 陳時中指4大恐慌因素仍須警示」:http://bit.ly/3bzxfoA
∎【註4】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新興傳染病-立百病毒」 :https://bit.ly/3u6orz3
∎【註5】
( 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屏東醫院)「立百病毒感染症」:https://bit.ly/3ulPiXX
∎【註6】
(Heho健康)比新冠還致命的「立百病毒」疫情全在亞洲!5招預防一次看:http://bit.ly/3bsafrO
∎【註7】
(康健雜誌)「新冠病毒還沒走,更厲害的立百病毒又來犯?病毒專家憂人畜共通更易突變傳播」:https://bit.ly/3aK06rh
➤➤照片
∎(環境資訊中心) 印度爆發人畜傳染病立百病毒累積11死,國內暫無威脅仍須注意防治:https://bit.ly/3pJwAGl
∎ ( VMEDO ) nipah virus infection:https://bit.ly/3aylkIz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新興傳染病 #立百病毒
衛生福利部 /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 行政院農委會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腦炎癲癇會好嗎 在 自體免疫腦炎癲癇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治療神經病變、治療失眠焦慮、減緩帕金森氏... 腦炎癲癇會好嗎關鍵字相關的推薦文章. 腦炎 ... ... <看更多>
腦炎癲癇會好嗎 在 自體免疫腦炎癲癇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治療神經病變、治療失眠焦慮、減緩帕金森氏... 腦炎癲癇會好嗎關鍵字相關的推薦文章. 腦炎 ... ... <看更多>
腦炎癲癇會好嗎 在 毛小孩腦部疾病交流(水腦、癲癇、腦炎、失智)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想請問大家,我聽到有人說得水腦症的毛孩最好不要洗澡,但我查不到相關資料,這是真的嗎? 自己的小瑪爾才5個月大,周一開始發作癲癇了,常常尿尿時腳沒力撐不住會坐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