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來認真寫胎兒異常的整理...
主動脈弓狹窄(CoA)是個困難的議題
整理了一下並且分享一些撇步
希望能提高產前診斷率!
https://drjessicakang.blogspot.com/2021/03/coarctation-of-aorta.html
#CoA
#主動脈弓狹窄
#產前診斷
肺動脈狹窄胎兒 在 康康醫師超音波共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第一孕期發現頸部透明帶太厚,但是染色體檢查都正常怎麼辦?
第一孕期的超音波很重要,其中最主要的「頸部透明帶」如果太厚,有可能跟染色體異常有相關,常見如唐氏症、透納氏症等。
不過,如果當目前常用的兩種染色體檢查(#染色體核型分析,和 #基因晶片)都顯示正常,是不是就一定沒問題呢?
➡️這時候要想到一個相對常見的症候群:
Noonan syndrome,#努南氏症
這是一個甚麼樣的疾病呢?
網路上google就會告訴你一堆資料還有出生後的特徵,產前主要是 #脖子後面過厚(積水、囊性水瘤、全身水腫),還有可能出現 #先天性心臟病。
是顯性遺傳,約30-75%遺傳來自父母其中一方,其他則是自發性突變。常見的基因是PTPN11,有50%左右的人是這種基因缺陷;其他基因還有SOS1, RAF1, RIT1, KRAS, NRAS, BRAF及MAP2K1等。
✏️一般的染色體核型分析(karyotyping,也就是最一般傳統抽羊水做的檢查,高齡有補助的那種),或是基因晶片(microarray,檢測微缺失或微擴增這類疾病)都無法檢測Noonan syndrome,因為他的相關基因不但有很多種,而且所牽涉的片段太小了,必須用定序的方法來檢測。
✏️如果兩者都顯示為正常的胎兒,建議可以考慮加做Noonan基因的篩檢。
---
🔎最典型的超音波特徵
✔️第一孕期頸部透明帶過厚
✔️第二孕期頸部囊性水瘤 (cystic hygroma)
✔️先天性心臟病
✏️常見的是 #肺動脈狹窄 Pulmonary stenosis,佔約50%
✏️第二常見的是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佔約20-30%
🔎當然還有其他可能出現的超音波發現
✔️淋巴回流異常 ➡️導致胎兒水腫,肺部積水
✔️羊水過多,大約三分之一會出現
✔️腎臟異常(腎水腫最常見)
✏️最近文獻指出,只要有一項超音波異常懷疑是Noonan,就可以考慮檢驗;如果想說要兩項以上超音波異常才去檢驗,有可能會降低發現Noonan的機率。
✏️根據荷蘭一篇文獻的統計:有10%頸部透明帶過厚的原因是Noonan syndrome。
---
前幾天2/28連假參加FMF線上會議時,各國胎兒醫學大師們討論的結果整理如下,可供臨床醫療人員參考:
依照國情不同,有不同的篩檢習慣...
🇺🇸美國/🇩🇪德國體系
NT過厚就直接做絨毛膜穿刺檢查染色體 (同時karyotyping+array)
-> 兩者結果正常
-> 直接再做Noonan syndrome基因檢測
⭕️優點:省時⏰。
可提早確診,這樣的時程算起來二十周前應該可以知道結果。如果需要引產,可減少對產婦的傷害。
❌缺點:花比較多錢💸。
🇬🇧英國
NT過厚直接做絨毛膜穿刺檢查染色體 (這在各國之間作法都沒有太大差異)
-> 兩者結果正常
-> 等到第二孕期超音波,如果持續有頸部後積水/過厚的情形
-> 再考慮做Noonan基因檢測
⭕️優點:省錢💰(以公衛角度和個人角度都是)。
Noonan通常是持續性的頸部後面過厚,等到第二孕期如果還有症狀,此時再做基因檢測,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花費。
❌缺點:可能到二十幾週才確診,若要引產,對產婦生理心理影響較大。
—-
🔎如果單純以頸部透明帶厚度來討論,是否有大於多少就建議一定要做?
✔️厚度>5mm,建議直接考慮檢驗Noonan
✔️厚度>3.5mm + 其他超音波異常,建議檢驗Noonan
---
當然,頸部透明帶過厚,染色體又正常的原因,不完全就都是Noonan,還有可能是其他無數種數不清的syndrome,有可能需要定序(如exome sequencing)才找得出原因。
這又是另一個很大的學問了!
#noonansyndrome
#頸部水腫
#早期胎兒超音波
#產期基因檢測
肺動脈狹窄胎兒 在 女王i健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子癇前症 #有辦法預防嗎? #聽聽醫師怎麼說】
#我發表在8月號嬰兒與母親的文章 #歡迎分享轉貼
諮詢/東元綜合醫院婦產部主任 田明訓
《大家常聽到的「妊娠毒血症」,其實就是「子癇前症」,即妊娠高血壓+全身性水腫+蛋白尿。千萬不可輕忽它,因為視其嚴重性對孕婦及胎兒都有輕重不一的影響,嚴重時甚至有致命危機!那麼該如何妥善面對?有預防的方法嗎?》
#什麼是子癇前症?
東元綜合醫院婦產部主任田明訓醫師說明,「子癇前症」就是發生在孕婦身上的高血壓,俗稱「妊娠毒血症」,在大陸又稱為「先兆子癇」,是妊娠高血壓的一種,多半發生在懷孕20週之後,除了高血壓之外,並會出現蛋白尿、全身性水腫等症狀。子癇前症的發生率約2~5%。
子癇前症的診斷必須包括:發生在妊娠20週以後的血壓上升(兩次血壓測量間隔6小時以上,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或是相較於懷孕之前,收縮壓升高≧30mmHg、舒張壓升高≧15mmHg),同時有全身性水腫及蛋白尿(24小時的尿蛋白質超過300mg)。
嚴重型子癇前症的診斷包括:血壓大於160/110 mmHg、24小時蛋白尿大於5公克、24小時尿量少於400 cc、腦部或視覺異常、肺水腫、上腹痛、肝功能異常、血小板減少等。
#子癇前症的發生原因
田明訓主任表示,子癇前症的原因一直是個謎。以往認為可能是懷孕時胎盤釋出毒素於血液中,破壞全身血管及器官,引起種種的症狀,因此稱為妊娠毒血症。西元前5世紀,希波克拉底被認為是第一位描述妊娠毒血症的醫師。
現在仍認為子癇前症可能是胎盤所造成,但原因與以往不同。田明訓主任指出,胎盤負責在整個孕期中滋養胎兒,胎盤中新生的血管會發育而且持續發展,以有效地運送血液給胎兒。在子癇前症的孕婦身上,這些新生血管似乎沒有正常發育,它們比正常的血管還要狹窄,因此限制了血液的流量;隨著懷孕週數增加,胎兒無法獲得充足的血液,因此母體血壓增高,來增加胎兒的血液供給,進而造成後續的一連串影響。
#子癇前症會出現哪些症狀?
田明訓主任提醒,子癇前症發展初期通常是無法察覺的,若有症狀,一開始都是血壓上升,尤其是舒張壓上升,蛋白質在腎絲球的濾過增加,蛋白尿開始出現。若血壓忽然上升得很高,孕婦可能會有頭暈、後頸僵硬的不適感。
由於血壓升高,血管壁通透性改變,使得過多的水份滯留在組織中,造成全身性水腫,尤其臉部、手部的水腫最為明顯。子癇前症的孕婦也可能出現凝血功能障礙、肝功能異常、視網膜剝離、心血管功能異常、腎衰竭、肺水腫、腦出血、產後大出血等現象,並可能造成胎兒早產、胎兒發展遲緩、羊水過少、胎盤早期剝離,甚至胎死腹中。
要特別注意的是,子癇前症可能突然惡化,嚴重則危及孕婦和胎兒的生命,這時候會出現的症狀可能包括:嚴重頭痛、視力模糊、右上腹部疼痛、嚴重的噁心或嘔吐、尿量減少、呼吸急促、呼吸困難、體重突然增加很多、甚至出現抽搐現象,此時須立即就醫。
「子癇症」則是全身劇烈抽搐痙攣,在懷孕的過程中、產程中、甚至產褥期(一般為產後6週)都有可能發生。
#哪些孕婦是子癇前症的高風險群?
田明訓主任指出,包括:過去曾罹患子癇前症、第一次懷孕、年紀35歲以上、肥胖、多胞胎懷孕、懷孕的時間間隔超過10年、家族有子癇前症病史,以及懷孕前就有慢性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紅斑性狼瘡、抗磷脂質症候群等疾病的孕婦。根據2015年《美國生理學期刊》的研究指出,多胞胎孕婦比一般孕婦患子癇前症的機率高3.6倍,肥胖則是高2.4倍。
#子癇前症的治療方式
如果初期子癇前症的情況還不是太嚴重,通常以多休息、維持清淡飲食的方式加以監控即可,有時也可能需要服用降血壓藥物來控制血壓。但若症狀惡化就必須入院觀察、接受治療,施打硫酸鎂預防痙攣。由於子癇前症是因為懷孕而引起,因此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生產。
#早期篩檢可有效預防子癇前症的發生
田明訓主任建議,在懷孕第一孕期(11~13週),包括基本病史及資料、血壓、子宮動脈血流阻力、特定血清檢驗(PlGF和PAPP-A)等,根據這些資料可計算出「早發型子癇前症」的風險值。若是只抽血篩檢,篩檢率約76~80%,如果搭配上超音波子宮動脈血流阻力,則此篩檢對早發型子癇前症的檢出率可達到91%。
目前預防子癇前症的方法是在懷孕16週之前開始使用低劑量阿斯匹靈,可以減少80%以上早發性子癇前症的發生,並且減少子宮內胎兒生長遲滯及胎兒死亡率。
根據2013年的最新研究發現,子癇前症篩檢若屬早發型高風險族群,在16週之後接受治療可以減少20%早發型子癇前症的發生;但如果把治療提早至12~16週,研究顯示可以減少80%以上早發型子癇前症,減少60%子宮內胎兒生長遲滯或胎兒過小。可見早期的篩檢可有效降低早發型子癇前症及併發症的發生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