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周前所去的日本zine展覽除了欣賞一些來自日本創作者所製作的zine、記下一些有興趣創作者的資料,還有累積一些或許能夠採訪的機會(但已經被打槍一次了ㄏㄏ),或許是因為沒有經過特別的篩選,就以有受過幾年訓練的我來看,「某些作品的圖片、印刷的品質是不夠好的」、「文字的編排」不夠講究、「作品的圖文關聯性」不夠緊密,然而重點是放在「什麼樣子的內心力量催促他們去進行創作?」「他們(泛指創作者)的生活是如何?他們的心思、心境是怎麼樣?而在未經過(美術訓練)的他們是如何從零至心目中所設想的模樣,完成這件作品?(但你必須知道一件事情,創作者對自己的作品是永遠都不會有完結的一天的,只會在第三外力的驅使下而被迫結束。)」
創作是一種挑戰、磨練與訓練,一種由內心力量內而外的啟發,能夠內外合一的力量,將其實體化,如母親孕育了十月兒誕生的兒女(作品),亦如同其它普遍的事情,人人都會有第一次,第一次是特別難熬又令人興奮難忍的,但在科技、資訊的傳播,要見到人的創作是輕鬆、容易的,更何況創作正逐漸式微,重要的是「你所想要表達的」「你所做的是人未見過的」還有,「娛樂觀者」。你想要發表自己的意見,從自身經驗出發,國小到大學,似乎大多數的人都害怕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與他人的差異性似乎成了「那個部分」。不少數的人們不願意誠實地站在與群眾對立的視角,即使你深刻地了解自己的選擇是錯誤的,慈眉善目、慷慨激昂的台灣人。
簡而言之,創作是一種藉由外在(生活經歷所見,心情的抒發)轉化成任何形式,圖像、音樂、詩文、肢體……等,在創作的過程最容易見到的情況上是技藝的不足(繪畫技巧自:自己所繪製的圖案與自己所想像的差了個大遠。)在想像中的畫面總是最完美的、最神聖的,我想世界上只有少數的人能夠畫出自己所想像的畫面,那是難能可貴的,那些是我們的慾望、企圖、夢想所融合成的舉世無尊的至上藝術品。除了技藝不足,仍有以下,無第三的觀賞者(大多數的人都希望自己的東西得到觀看,並從中取得回饋。)、持續的創作(生活忙碌、天性慵懶而無法持續將創作培養成習慣,或是無法全然投入等,要進步只能從實作中,不停地製作創作,透過此而習得經驗,培養自己的技藝與思想,『有觀眾的作品方能稱為藝術』),但我們這篇描敘的並非創作者的培養,故跳過。
俗話說,與其觀農夫種田,不如捲起袖管踏入泥中,創作的困難是觀者親自嘗試之後,會與時間成正比,你持續越久便越能體會到,一位熟練的創作者/藝術家,除了能藉由作品與他人溝通、傳遞訊息,而他的作品中所取出的重點(與觀者的互視、連繫)已經是熟練的(能找到兩者之間的交集,並產生共鳴點)、迅速的(技藝上創造畫面美感的技巧與拿捏)爐火純青的,有些人的創作慾望特別強烈,他們會因為一件事、一幅畫、一句話,而激發出第二次的、第三次的聯想,衍伸出去的事物是構築在虛空中的,那才是令人有趣、令人在意的地方。「這幅畫不過用了你幾秒,卻要價如此高昂?」「小姐,這幅畫用了我的一生。」(畢卡索,試著想想這一生所代表的意思吧。)
來談一下關於金錢的事,金錢(貨幣)你不得不說是生活必需品,即使有盧梭的湖濱散記,但那畢竟是少數的,是精神上的神聖殿堂,你所嚮往的必定是你所無法達到的。
(圖0)
一個循環在書中是被推崇的,也是被鼓勵的,良好的循環會是一個生態(廣至自然,狹自各種生活圈),但如今的難處是:
(圖1)
要跳脫這種狀況的方法,讓我想到BANSKY這種塗鴉藝術,不得不說我佩服這種的街頭藝術,但是當你把一個名子冠上後,就會被束縛,而如果你真的想要述說一些事情,又何必要冠上你的名子呢?一種真正的自由,應該是不被此所綑綁住的。就如生態圈一樣,越複雜的生態食物鏈會越是難以崩潰的,但在現今有一貨幣系統(共同的物件),貨幣系統潰堤的那一日,這世界也會重新整理一次(但我想還是會出現新型的貨幣,如時間、空氣、血液、水?)而如何使人愛上你的作品,除了你所想表達的、與人產生連結共鳴的程度、又或是固定群眾所偏愛的視覺型式?這就像是找一個你所愛的電台,電台的音樂類型、新聞、主持人說話的方式、聲調、頻率,種種細節,都有可能成為是受到他人喜愛的原因。(覺得自己所寫這篇就像無人喜愛的創作者的哀怨與怨天尤人)
美學的教育,對你而言,最簡單的印象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世界、生活的景物(每個人的都不一樣)小學的國民基礎教育開始(或從幼稚園、私人美術補習班、雙親家庭的職業,可惜的事,美術課的比例在一周之內的比例只有百分之二點五,而其餘的物件、課本(美化計劃)、衣物、一物一事都與美學有所牽連),美學的普及所牽連的除了社會的潮流、生活收入,還有人在生活中自己所追求事物的態度。
美育是隱藏在在生活中任何一處的,無論是作為挑衣物的風格與喜好(大多都是你所能見的),這是最外層的,內層則是攸關內在的「感受力」,感受力是美育的重點所在,透過視覺得所見而產生的想法與理解(畫面的程度與分析)是在觀看時的一個重點,而這也是美育的用處。換個說法來說,美育與哲學是息息相關的。
(圖2)
作為一位創作者,能夠見到滿坑滿谷的ZINE,是令人感到慷慨激昂的,就像同樂會那樣,(你們)在與人聊天時有共同的體驗、話題,容易令人產生親切感,就像是育嬰房隔著玻璃看一名又一名粉紅肌膚的孩童縮在毛毯內。確實,在創作的形式上,你所挑選會影響到觀者的群眾與喜好群的不同,形式內容是作品誕生的的主要元素,但有時候,一個概念的衝動與慾望也能夠促成作品的出現。形式,從外型、包裝、印刷、附贈品,再到內容訴求、反映時事、創作者的想像世界、令人驚艷之作、技藝之熟悉,這也是為何創作者的題材不停地擴增增加的原因,從宗教的發展,直到新時代藝術,你不得不說,這件事不會有結局,當一件事情累積到與外在的飽和時,聰明的人會自己製造機會,將環境轉化成對自己有利的恰身之地(但是絕大多數仍與時代的演進有所關係)。
雖然有少數的人是厭惡現今藝術圈,而築起自己的小圈子,在一個範圍內彼此依戀、鼓勵、吹捧、厭罵當今的藝術領域,將自我閉關於聳立於孤山的高塔,成為悶聲不吭的絕世高人,但是有接受內圈人的評價、評估,失敗了才有那樣機會得到認同認肯,但這是過去所必經要走的路,如今高昂藝術仍只會被少數人給壟斷,而擁有極高人氣的草民將有機會成為翻轉藝術圈的燎原小火,前提是,它不被金錢給澆熄。而那時才醒來,發現一切只是空夢一場。
創作並不是一件值得被提及的事情(曾經有教授跟我說過,也有人這麼想),這也只是一種心情上想法上的轉敘與表達,受到人的喜愛是上天的贈禮,感謝上天。
(圖3)
P.S.誠心認為美術的教育應該從小開始做起,美術不僅僅是勞作,更能夠是思想思維的傳播,有其是藝術治療等,更是一個很好的參考方式。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