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的關係修復」是透過成功的衝突解決,使關係恢復並變得更親密的過程。而每個有意義的關係,存在性地都會出現不協調和不滿的時候。我們都需要學習,當歧見暫時打斷了安全連結的感覺時,要如何重建親密感。
我相信,如果大部分的人願意想想,都會發現自己最好的朋友,是那些他們有過衝突然後和好的人。當一段友誼挺過了傷人的不協調,那通常代表這段友誼已經過了表面客套的階段。
取自《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
************************************
各位朋友,晚安:
在親密關係中,互相吸引進入關係、經營關係、從挫折中修復,是一段關係能夠深刻的重要歷程。也就是,健康的關係不是不會吵架,而是雙方都能看到吵架後面的善意,願意在這個基礎上重新連結。
我認識有人,會經營關係,但不會修復。所以每次衝突之後,一定要對方先低頭,他才甘願「給對方機會」。這有個風險:萬一,哪一次對方心累了,不想低頭了呢?是不是就任由關係走向破滅?
關於「療癒」,我是好好走完了,但就不同朋友的回饋來說,內容是深了點。自我療癒,似乎也並不容易,需要專業人員帶領。
這一篇是這個系列的最後一篇,感謝各位朋友的耐心。畢竟,這也是長期的工作,沒有人提,生活也有其他有趣的議題,我們終究容易忘記。
我時不時會回到這個主題的,但其他層次的知識我也會談,接下來要談我們上次直播所談到的:如何面對焦慮!
心理世界很豐富,不同層次有時看起來會相互矛盾,但只要實踐,便能感受點滴在心頭。一般社交互動的時候,為了表達善意,祝對方百年好合,這也自然。只是說,我們也能明白,知道彼此不適合,鼓勵人為自己活,也不用勉強隱忍,不用每天活在情緒風暴中,這也是一種愛。
層次不同,互動的方式就不同。童年創傷要痊癒不容易,但我們依然可以轉頭追求精采的生活。
祝願您,各位朋友們,懂得修復關係,不知道怎麼修復,也沒關係!
************************************
合作的關係修復
【文/ 彼得‧沃克】
「合作的關係修復」是透過成功的衝突解決,使關係恢復並變得更親密的過程。而每個有意義的關係,存在性地都會出現不協調和不滿的時候。我們都需要學習,當歧見暫時打斷了安全連結的感覺時,要如何重建親密感。
我相信,如果大部分的人願意想想,都會發現自己最好的朋友,是那些他們有過衝突然後和好的人。當一段友誼挺過了傷人的不協調,那通常代表這段友誼已經過了表面客套的階段。
修復友好,可能是治療師所能示範最具蛻變性、最能建立親密感的過程。我認為,關係不協調或衝突通常是雙方共同造成的,而且用這種觀點來引導修復友好的過程。因此,通常需要透過平等相互尊重的對話歷程,來修復友好。
例外的情況是,欺負人的自戀狂找代罪羔羊和製造混亂,在這種狀況下,自戀狂是完全有錯的一方。關係依賴的案主向欺負人的父母道歉,好像是他們使父母虐待他們一樣,我常對此感到難過。
在較正常的不協調中,我通常會藉由兩個接近的方法,來開啟修復過程。首先,我會指出這個不協調(如「我想我可能誤會了你」)。接著,我會說明自己怎麼破壞了彼此的連結,來示範展現脆弱。
簡短版的例子像是這樣:「我想我可能有點說教……或陳腐……或怠慢……或沒耐性⋯⋯被我自己的移情給誘發了。」擔負起自己在衝突中的責任,證實了在關係中失望的常態,也證實了友善化解的藝術。
承擔自己在誤會中的責任,也有助於瓦解案主外在找碴鬼的信念——關係必須是完美的。同時,也示範了化解衝突的建設性方式,並且一段時間後,會使大部分的案主有興趣探索自己在衝突中的責任,這會變成他們可以用在其他關係中的無價技巧。
可預期的,戰類型人是4F當中最不可能合作、並承擔在關係不協調中的責任。極端的戰類型,像是被診斷為自戀型人格疾患的人,長期以來被視為是傳統心理分析中無法被治療的人。
至於比較沒那麼極端的類型,我有時候能夠成功地對他們進行心理教育,讓他們知道自己是如何習得控制的防衛機制。然後,我會試著幫助他們看清,自己這麼愛控制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一連串代價中的第一名,是親密感飢荒(intimacy-starvation)。
戰類型人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都渴望著人類的溫暖,但他們卻無法從所控制的人身上得到。這是戰類型人的受害者太怕他們,而無法足夠放鬆地產生真誠溫暖的緣故。
最後,我相信案主過早取消療程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是他們覺得無法有足夠的安全去提起或談論逐漸累積的不滿。有希望茁壯成長的一切關係,都是因個人或雙方沒有能力可安全地化解歧異和衝突,而凋謝死亡,這是多麼令人難過啊!
***
掙得的安全依附
案主藉由學習,能夠談論起自己待在人際接觸時的情緒痛苦,而能在心理治療中獲得最大的收穫。這些都漸漸地向他們展現了,無論當下有什麼感受或體驗,他們都是可以被接納的和值得的。
隨著倖存者更深地了解情緒重現是對不正常童年的正常反應,他們的羞恥便開始消散,而這會平息他們因為被視為有缺陷而產生的恐懼。然後,他們情緒重現時的隔離習慣,或把別人推開的習慣就會消失。
掙得的安全依附是最近才被承認的一個健康依附種類,很多依附治療師相信,有效的治療能幫助倖存者「掙得」至少一個真正親密的關係。掙得的安全依附,是這本書從頭到尾所談的,夠好、且具有豐富親密感的依附。
我相信這裡所描繪出的原則,是達到掙得的安全依附的關鍵。在這個情況下,好的心理治療會是一種示範親密的關係,它會使我們有意願並實際採取製造親密感的行為。
你與治療師的連結會變成一種「過渡性的掙得安全依附」,然後,這會使你在治療關係之外獲得掙得的安全依附。我一再地看到我最成功的案主們獲得這樣的結果,同時我很感恩地報告,我自己最後的心理治療經驗,也使我得到了這樣的獎品。
***
從找碴鬼手中拯救倖存者
「拯救」這個詞,還有它代表的意義,在許多心理治療圈和十二步驟運動(例如,戒酒團體、關係依賴團體、酒癮者子女團體)中,已經變成了一種禁忌。
「拯救」這個字眼,常常以全有全無的方式被使用,以至於任何一種主動幫助他人的行為都被視為病態。然而,我相信幫助倖存者脫離情緒重現的深淵,是一種必要的拯救。
實踐健康拯救的一個關鍵之處,就是直搗找碴鬼的地盤。我相信,有一個未滿足的童年需求,就是拯救;而我從找碴鬼(也就是他們父母的代表者)手中「救」出我的案主時,即滿足了這個需求。這是一個從沒有人滿足過的需求,更沒有人從創傷性的父母手中拯救那孩子;這是另一個父母、親戚、鄰居或老師的糟糕忽略,他們忽視了孩子因受虐而枯萎的訊號。
數十年的創傷工作,使我的心無法允許我看到他人的內在找碴鬼發動攻擊時還保持沉默。對我而言,沉默就等於默默同意。所以,當倖存者用父母內化的聲音虐待自己時,我再也無法安靜地坐著而不介入。
因為我自己第一次長期的心理分析療法失敗,所以我更有動力去挑戰案主有毒的找碴鬼。我的「白屏幕」治療師,讓我沒完沒了地掙扎於用自我仇恨和自我掙扎攻擊自己,她沒有一次點出,我可以、也應該挑戰這個反自我的行為。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創傷專家哈維‧佩斯金(Harvey Peskin)會說,這是小孩創傷的失敗見證。
我現在要大聲地挑戰找碴鬼的謊言和誹謗,並且試著拉倖存者一把,幫助他們離開找碴鬼將他們堆落的恐懼和羞恥深淵。
我花了一些時間,才突破早期訓練所灌輸給我關於拯救的不健康罪惡感。現在,諷刺的是,當我覺得有罪惡感時,有時候是因為我退步了,讓內在找碴鬼趁機虐待我的朋友或案主。這種罪惡感實際上是健康的情緒智力,它來自我的同理心—也就是正確的行動是要挑戰找碴鬼。在這種時候,如果我不去注意案主如何把自己吊在父母的炸藥上,我覺得身為一個人和專業人士,是怠忽職守的。
幸好,我再也不能忽略它,就像案主成長時,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忽略他那樣,被動地與內化的挑剔父母共謀。當一個小孩受到破壞性的批評攻擊時,如果大人不抗議,這大人就是找碴鬼的沉默共犯,以致這孩子被迫認為輕蔑是正常且可接受的,而目擊的大人拋棄了自己的責任—保護這個孩子不受父母的持續虐待。
當我指出案主的父母製造創傷的行為是可鄙的,就等於開始了案主對自我保護發展停滯需求的覺醒。我向他們示範了,他們過去應當受到保護,還有他們現在可以抗拒,在心理層面模仿從前的虐待。
這鼓勵了我大多數的案主停止認同侵略者,也使案主不那麼內化攻擊性的父母,也就是找碴鬼的核心。
我自己的情況是,以前祖母和我的家庭住在一起,而且我覺得受她所愛,但是她沒有幫助我看清:父母刻薄的暴怒是錯的,而非我的錯。後來想想,這使我相信,她的忽略讓我深深覺得自己值得受他們的虐待,而這打下了我把他們的輕蔑化為自我厭惡的基礎。我的確這麼做了,為時長達將近二十年。
我也注意到,如果倖存者童年時有人幫助他們看清,受創並非自己的錯,這些倖存者會非常不一樣;如果有一位大人能充分地責怪那些錯待,倖存者大多不會發展出那麼兇殘、自我毀滅的找碴鬼。通常這位大人是另一位父母、已覺醒的兄姊、親戚、老師或仁慈的鄰居。
.
以上文字取自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7508
.
5/2 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因疫情取消】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聖經怎麼讀療癒的解經方法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因為表現情緒而反覆受到懲罰的小孩,學會了害怕內在情緒體驗,並且緊繃(武裝)肌肉組織,努力地把感覺關在裡面、趕出覺知之外。
把注意力導向情緒或身體的痛苦狀態,不抗拒地把自己交付於這個體驗,一旦接納並放鬆地進入痛苦,我們可以學習溫柔地把痛苦吸收到經驗中。
我們只需要全然地感覺並接受痛苦的感官感受。
取自《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
************************************
各位朋友,早安:
感受自己的身心狀態,在現代刺激很多,生活又忙碌的社會裡,確實特別不容易。我自己的體驗是,在獨處靜定的狀態裡,常可以感受到被遺忘的自己—即使我已經花這麼多年的時間在認識自己了。
我跟一位朋友談,認識自己,對現在的我來說,依然是有時間就會進行的功課。那麼,對一般人來說,又怎麼會足夠?
也就是說,很多人所認識的自己,還是非常片面與表淺。而且不是年紀大,就足夠認識自己,不少老人家口中的自己,跟他人對老人家的認識,落差相當大。
我們長期逃避自己的情緒,不僅僅是負向情緒,我們給正面情緒的時間,也相當不足。
最近有機會到某個地方,我會偷空看著天空,靜下來、慢下來,放眼天寬地闊,內在感覺寧靜自由。心境不平和,這些隨手可得的正向情緒,也就容易視而不見。
感覺不到心理層次的情緒,感覺生理的狀態也好,我印象中,藉著不同的書分享了這個概念幾次。以我昨天來說,多次回到腹部,去感受我腹部的緊繃,還有肩頸的僵硬,然後我便知道,該好好休息了。
身心的反應,都是我們好好照顧自己的依據啊~
這篇摘文的練習,非常推薦給各位朋友。祝願您,回到過去,跟被遺棄的自己在一起,然後從此不離不棄!
************************************
感覺:被動地解決哀悼
【文/ 彼得‧沃克】
持續進行發怒、哭泣、言語抒發等主動的哀悼歷程,能幫助我們發現第四個哀悼歷程:感覺。「感覺」是一種比表達情緒更隱晦、被動的歷程。透過比較情緒表達和感覺這兩種概念,是最好的說明。情緒表達是用哭泣、發怒或言語宣洩,把內在的情緒能量釋放出來;感覺則是一種處於當下內在情緒體驗,而不做反應的靜態過程。在療癒中,感覺是把自己交付給內在的痛苦體驗,而不論斷或抗拒那些體驗,也不做情緒表達。
感覺是一種動覺(kinesthetic)的體驗,而非認知的體驗,它是把思考關掉,打開情感、能量、感官感受的覺察過程,也就是俗話說的「不要多想」和「進到你的身體」。
感覺,做為一個哀悼歷程,涉及了有意識地翻轉習得的求生機制,也就是壓抑痛苦,把它逐出覺知之外。
感覺「發生」於把注意力導向情緒或身體的痛苦狀態,不抗拒地把自己交付於這個體驗,一旦接納並放鬆地進入痛苦,我們可以學習溫柔地把痛苦吸收到經驗中。然後,感覺的功能就像是溶劑般,會溶解並代謝情緒的情感、能量和感官感受。
***
感覺可以療癒消化問題
練習感覺也很像健康的消化食物,放鬆的消化道能讓我們有效地消化吸收養分。然而,如果壓抑感覺,我們的身體通常會武裝起來,同時變緊繃,尤其是消化道。
我相信消化道緊繃會產生常與CPTSD 共同出現的消化問題,如腹瀉有時候是強烈危險情緒所引起的生理反應,這種時候,恐懼誘發了交感神經系統,進而誘發了大腸立即性的排泄。嘔吐也很類似。另外,便祕有時候是消化道的緊繃,阻礙了健康排泄所需的腸道蠕動。
***
情緒與生理的連結
情緒和生理感受常有密切的關係。
生理感受常與感覺一起發生。還有,緊繃與壓力的生理感受,可能是發展來抵抗感覺的一種防衛表徵,隨著未表現的感覺累積下去,就必須要用更緊繃的肌肉去壓抑它。
因為表現情緒而反覆受到懲罰的小孩,學會了害怕內在情緒體驗,並且緊繃(武裝)肌肉組織,努力地把感覺關在裡面、趕出覺知之外。
憋氣是武裝的進一步產物,是很常用來壓抑感覺的方法,因為呼吸很自然地會把你的覺察帶到感覺的層次。
把覺知聚焦在生理感受的技術,能幫助你變得更擅於練習「感覺」,而藉由足夠的練習,注意緊繃的臉、喉嚨、心臟或肚子,會把感覺帶入覺知,並用感覺去解決。然而,在你聚焦於生理感受的初期,感覺有可能會很強烈地出現,因此讓自己適度表達情緒會有幫助。
***
平衡感覺與表達情緒
當我們對感覺的隱晦感官感受變得更具正念時,用感覺解決被動哀悼歷程,就能夠與動態的哀悼歷程相輔相成。因此,當我們可以用「表達情緒」和「感覺」兩種方式,處理憤怒、悲傷、恐懼、羞恥和憂鬱時,通常就是在高階的療癒狀態。
還有,感覺也可以幫助我們把情緒帶入覺知——需要透過動態、淨化的情緒表達來被哀悼處理。因此,當我們可以流暢地在感覺和情緒表達之間切換,哀悼就會特別深刻。有時候,我們只需要全然地感覺並接受痛苦的感官感受。其他時候我們則想對他人(那些允許我們用發怒和眼淚替文字上色的人)以言語來抒發我們的痛苦。
***
學會感覺
隨著倖存者變得越來越擅於發怒和哭泣,他們會更不害怕自己的感覺,而學習單純感覺的機會也會出現。他們可以藉由被動地適應較隱晦的憤怒與悲傷感官感受,去善用這些機會。
一段時間後,這個練習會建立起被動地與自己較深的感覺同在的能力,像是恐懼、羞恥和憂鬱,但在早期階段,這個覺知常會演變成動態地表達情緒的需求——用哀悼來處理自己的遺棄感。然而,他們的遺棄感覺後來也會純然地藉由覺知而被消化和處理。
這也適用於焦慮。這常是在覺知層面下的恐懼,藉由充足的練習,被動感覺常常能夠解決焦慮。下一章會詳細地介紹這個歷程。
***
一個感覺的練習
這個練習可以加強用感覺和哀悼來處理痛苦的能力。
想像自己在做時光旅行,回到過去你覺得特別受到遺棄的地方。在各種痛苦的情緒狀態或情境中,讓成人的你,把身為被遺棄的孩子的你,帶來坐在成人的你的腿上,並且安慰他。
你可以口頭上安慰他:「大部分時候,你如此被遺棄,感到如此孤單,使我覺得很悲傷。你被困在這種遺棄痛苦中,尤其是因為你忍受了這麼久,而沒有人來安慰你時,我更愛你。那不該發生在你身上,不該發生在任何一個小孩身上。就讓我安慰你、抱著你吧。你不用急著忘掉它,那不是你的錯,也不是你造成的,而且不用怪罪於你。你什麼都不用做,讓我抱著你就好。慢慢來⋯⋯我永遠愛你,無論如何都在乎你。」
我非常推薦這個練習,即使它感覺很假,即使需要花很大的力氣擊退找碴鬼。請繼續練習,然後你會發自內心地感受到對你那個受創小孩的自我憐憫。當它發生時,你會知道,自己的療癒工作已經到達了很深的層次。
***
邀請並提升哀悼的技術
在我成年後的第一次突破性哭泣後,我就變得很難流淚(但現在已經不會這樣了)。我不易流淚那時候,常常渴望那令人難以置信的解脫,但是,不像發怒,我無法強迫自己哭泣。我後來得知很多人也是這樣,我的朋友馬侃也遭受同樣的挫折,想哭到想把檸檬汁擠到自己眼睛裡去,後來他能夠笑談這件事,但也嚴肅地警告我,絕對別嘗試這種行為。
這裡我整理出一個清單,列出我們討論過如何讓自己大哭一場的方法。
如同本書中所有的忠告,請自由使用你覺得適合的忠告建議,並且自由安排你覺得最好的順序。不同的組合,可能會提升哭泣或發怒,或者兩者同時出現。有時候怎麼做都沒用,但我鼓勵你,再多試試直覺上覺得可能有用的技術。
1. 找一個安全、舒適、不會被聽見的地方。
2. 閉上眼睛,回憶你曾對某人感到慈悲憐憫的時候。這可以來自真實生活, 或是讀過的一本書或一首詩,或是看過的電影或新聞。
3. 藉由回憶某人對你很仁慈,或是想像某人應該會對你仁慈,來提取自我憐憫。像是我,我就會對你很仁慈。
4. 進行言語抒發,談談困擾你的事。可以寫下來,也可以對真實的朋友、想像的朋友,或是對我訴說。
5. 想像自己受到更高的力量安慰。看見自己坐在這個仁慈的更高力量,或應該是仁慈的真人腿上(我有一位案主覺得聖誕老人很好用)。
6. 回憶你曾經在哭泣或發怒後覺得好多了的經驗,或看見別人在真實生活中或電影中哭泣。
7. 回憶你曾經生氣,或別人的生氣,而使你免於傷害的經驗。
8. 想像你的憤怒在周圍形成一個火紅的保護屏障。
9. 想像你的眼淚或憤怒帶著恐懼、羞恥或憂鬱,升起並且發散出來。
10. 想像自己慈悲地抱著你的內在小孩,告訴他這很正常,覺得不高興或受傷時,都可以感到悲傷或生氣。
11. 告訴你的內在小孩,你會保護他不受批判。
12. 深深地、慢慢地、完全地呼吸。
13. 播放可以感動你的或挑起情緒的音樂。
14. 看淒美的電影。
15. 看的電影內容,含有令你羨慕的憤怒發洩。
最後,如果閱讀這本書後,並沒有使你開始釋放找碴鬼對你哀悼能力的束縛,請考慮尋求心理治療師或支持團體幫助你,來處理找碴鬼用以破壞你哀悼能力的羞恥。
.
以上文字取自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7508
.
5/2 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因疫情取消】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聖經怎麼讀療癒的解經方法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人們總說:電影是人生的縮影,我們看著主角歷經各種境遇變化、情感轉折,無論結局是美好是悲慘,當影廳燈光亮起,電影終將劃下句點。但餘波盪漾,在別人的劇本裡,我們演起了自己的電影,為男主角抱屈,為女主角落下傷心淚,為難解的關係糾結,為那像極了自身經歷的情傷哀痛不已。面對愛情我們總是在提問,然而關於愛人的功課,請從好好愛自己開始。
︱自愛與愛人︱
→一個不會愛自己的人,其實也是一個難以愛人之人。肯定自己的優點,接納自己的缺點,好好地認識自己,你才能好好地認識他人。
︱邀請與回應︱
→想要拉近彼此關係的方法,並不是使勁地讓對方對你有興趣,而是你能否用誠懇的態度,展現出對對方的興趣。練習看見對方的需要,並適時做出回應,讓對方知道你真的在乎他的感受。
︱衝突與失控︱
→理解我們都不是完美情人,但我們能創造最美好、最適合的相處火花。
衝突與爭執令人難受,先把焦點放回自身,釐清自我再做交流。
︱告別與前進︱
→在你能接納自己「失去」的時候,「失去」就不是自我的減損,「失去」反而成了另一種擁有。一個好的告別,其實也是給自己的祝福。
此生最值得一看的電影,是你主演的那部!
取自《影癒心事》
*********************************
各位朋友晚安:
延續之前談伴侶關係的主題,這次主題相同,只是我們討論電影。
我在版面上,偶爾會跟朋友就電影情節來互動,常有共鳴。有幾次我們會直接一起看電影,並且在現場把正是新鮮的感受拿出來激盪,那時特別感覺趣味。
電影裡的伴侶關係,常會把戲劇張力凸顯出來。有人物的表情特寫、獨白,或者震攝人心的場面,又或者是意境深遠的配樂,常在相當短的時間,引發我們的投射,如果這個時候經過妥善整理,那也可以是一種療癒。
講伴侶關係,我選了兩個我喜歡的電影:《愛的萬物論》、《心靈捕手》。其中,《愛的萬物論》有很多細節可以跟朋友們討論,在兩篇文章裡會重複從不同角度來琢磨。
祝願朋友們享受用文字看電影的樂趣,在收假上工的此刻,能稍解壓力!
*********************************
「你不會因愛而受傷,你可以一直保持自己想要的完美形象。」
──《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1997)
【文/ 黃柏威】
講到伴侶間的衝突,《愛的萬物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裡的一幕,也是我常講的故事。
全球知名天文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一生致力於科學研究,企圖想解開宇宙萬物起源之謎,他的成果也極受肯定,但霍金的愛情故事,卻像一道難解的愛情習題,而這習題被拍成了電影《愛的萬物論》。
霍金曾有兩段婚姻,他與第一任妻子潔恩在大學時期認識、交往、結婚,沒想到三十年後, 兩人的婚姻走到盡頭,他們離婚。霍金後來與他的看護伊蓮結婚,但這婚姻僅維持了十年, 最後也是離婚收場。電影則是聚焦在潔恩與霍金的婚姻生活,整部電影就像在談他們從牽手到放手的過程。
霍金在唸研究所時,被診斷出得到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醫生甚至宣告他只剩兩年的生命,當時霍金可說是科學界的明日之星,大好前程在未來等著他,但無情命運的打擊,讓他難以接受,他不上課、不出門、失去生活動力,整個人像是自暴自棄。從電影中,我們看見是當時的女友潔恩將他從谷底拉出,她的愛與陪伴給了霍金生存的勇氣,霍金才能繼續完成學業,也才有了日後的成就。
而潔恩堅毅的性格,也讓她不畏艱難,縱使眾人反對,她仍堅持與霍金結婚,對她而言,愛情裡相知相守的至高性似乎毋庸置疑,就算前頭再多風雨,她的答案永遠堅定。
「我愛他,他愛我,我們的愛會克服一切。」她說。
但進入真實婚姻生活之中,現實壓力卻是一點一滴消磨著愛情。病情日漸惡化的霍金,別說無法分擔家中勞務,連生活起居的自我照顧也很困難,因此所有的生活重擔都落到潔恩身上, 她得照顧霍金、照顧兩個孩子、打掃房子、同時她自己也還在念博士班,肩上扛著重擔的她, 臉上的笑容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不知何時能休息的疲憊神情。
有天,潔恩開車載著一家三口回到霍金老家與他的父母相聚度假。當他們抵達,停好車,霍金父親前來迎接,而潔恩開口的第一句話是「這些階梯該怎麼辦?」
原來,從停車位置到屋子中間還有段不短的階梯,坐著輪椅的霍金根本無法上去。而霍金的老爸馬上說沒問題,他使力拉著輪椅,一階一階拉上去,邊拉邊說「看吧,這不是問題!」潔恩的表情則是有些無奈。
是呀!拉一次不是問題,但天天拉問題可就大了。對潔恩來說,這句「這些階梯該怎麼辦」, 可能不是今天的問題而已,而是她每天帶著霍金出門都會問的問題。當時無障礙設施並不被重視,甚至連霍金工作的劍橋大學,也是因為霍金抗議多年後,才願意設置輪椅坡道。可想而知,他們若到各個地方,抬輪椅上樓梯這件事,都是潔恩的生活日常吧!
一家人的相聚時光,大伙正玩著比手畫腳的猜謎遊戲,霍金突然因為食物噎到而喘不過氣, 相較一旁父母的慌張,潔恩迅速地放下原本手裡抱著的女兒,立刻去幫霍金拍背,才將噎著
的食物拍了出來。潔恩敏捷的處理,反映著這是婚姻的日常,但這樣的日常並非沒有壓力, 特別從霍金父母的緊張神情上,更能體會那就是潔恩天天在承受的情緒,她無時無刻都得擔心,自己的老公會不會不小心就噎到了?會不會就在一口氣間,自己的丈夫、孩子的父親就會離開這個世界?
潔恩說霍金這樣情況不是第一次發生了,而她建議霍金需要專科醫生的協助,但霍金立刻就回了「我不要看醫生!」霍金的父親見狀也跟著附和說:「那就不看醫生」, 鏡頭轉到潔恩身上,她一臉倦容。
電影拍得很細膩,下一幕,我們看見潔恩獨自走到了樹林裡,她流下了眼淚。一方面,那是她得以喘息的一刻,但另一方面,那眼淚也說了她的孤單與無助。她溝通了自己的需要,但霍金的態度十分抗拒,他連談都不願意。當他說「我不要看醫生」這話,或許是表達自己對就醫的排斥,但另一層面,這話彷彿也在說「有事就妳(潔恩)負責吧」、「妳(潔恩)繼續做吧!妳做得很好!」這樣的溝通完全忽略潔恩的辛苦,也無視對方所承擔的心理壓力。潔恩的溝通像踢到鐵板,她的疲憊與無助,對方都沒聽見,當對方不能接納你的感受,這就是關係中最大的孤單吧!
但潔恩還沒放棄溝通,在回程車上,她再次向霍金說著自己面臨的難題,她說自己已經身心俱疲,又不忍孩子因此失去童年,她的語氣並非抱怨批評,同時她也提出建議,她認為只要找一個幫手協助,這些問題就能得到改善。說來,這是很清楚的溝通,她讓對方瞭解自己的感受與困境,而且她還不只是表達而已,更提供了實際建議,希望能和對方討論。
可是第一時間,霍金的回應是:「一切都沒問題的,我們就是個正常的家庭。」
原本還好好說話的潔恩聽完忍不住激動地回:「我們不是個正常的家庭!」她說了兩次,一次比一次大聲。
為何潔恩如此激動?重點其實不在於潔恩所受的辛苦與壓力,重點在於從霍金的回應裡,她感受不到霍金對自己的體諒與關心。當他說「一切都沒問題的,我們就是個正常的家庭」,其實也否定了潔恩所遇到的困難,更甚來說,這話還有種「有問題,那是妳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的切割意味,因此潔恩聽來是更不舒服。
然而這不舒服還沒結束,看見潔恩生氣的霍金,接著又做了一個更糟的示範,他轉頭面對坐在後座的孩子,用輕蔑語氣笑著說:「你看!你媽又對我生氣了!」孩子聽了也笑了出來,在這小小空間裡,唯一笑不出來的,是潔恩。
她的心裡可能在流淚吧!自己的情緒再次被丈夫忽略,不僅如此,甚至還被拿來當作開玩笑的素材。我翻譯更直白點,霍金告訴孩子的話像在說「你看!你媽這個情緒不穩的女人!」把別人的情緒當玩笑,用輕蔑的態度面對,都是一種不在乎對方感受的舉動。
美國著名婚姻治療學家約翰高特曼曾提過四種最破壞關係的溝通方式,他引用聖經啟示錄裡的典故,將這四種溝通方式稱為關係破壞的四騎士,分別是批評、輕蔑、辯解、放棄溝通。而在上述這短短幾分鐘的片段裡,霍金已經全快用上了。
霍金與潔恩的婚姻,還要好多年後,才會宣告結束,但一直覺得這場景,敲開了第一道裂痕。
而關係衝突能否有效處理,關鍵不在衝突本身(潔恩所承受的壓力),而是取決於雙方面對衝突的態度(霍金的回應方式)。
約翰高特曼曾說夫妻間的衝突,有近七成的問題難以解決。但這不表示關係就走不下去,我認為能一起走下去的方法就是,讓對方知道你在乎他的想法、你接納他不舒服的感受,也許問題都不是一時片刻能夠快速解決,但就算如此,你也沒有把對方的困擾自動抹除,你更沒有覺得那是對方自己的問題,你知道那是你們要一起去面對的問題。
所以,請記得,當另一半向你求救,當他說他覺得你們的關係遇到些問題的時候,請你不要馬上回:「這不是問題!」因為你無意間否定了對方的感受,同時也把責任丟給對方了。你可以試著把它當成是自己的問題、試著去體會對方的感受,讓他知道這是你願意陪他去經歷的旅程,你是那個願意和他共渡難關的伴侶。在面對衝突的時候,你沒有放他孤單一人。
在衝突中,要男人放下自尊去靠近對方,有時好像比登天還難。這與男人習慣的競爭心態有關,若是自己主動靠近,就代表自己輸了。彷彿我們心中都存在一個要竭力捍衛的鋼鐵硬漢。在關係中,他絕不會輕易投降,不容許有一絲柔軟,他有著堅不可摧的自尊。
這讓我想起周星馳電影《大話西遊》片尾場景裡,城樓上一對男女的對話:
男子:「看來我不應該來!」
女子:「現在才知道太晚了。」
男子:「留下點回憶行不行?」
女子:「我不要回憶!要的話留下你的人!」
男子:「那樣只是得到我的肉體,並不能得到我的靈魂。我已經有愛人了,我們不會有結果的。妳讓我走吧!」
女子:「好!我讓你走可以,不過臨走前你要親我一下。」
男子:「我怎說也是個夕陽武士,妳叫我親我就親,那我的形象不是全毀了!」
女子:「你說謊!你不敢親我因為你還喜歡我。我告訴你,如果這次你拒絕我的話,你會後悔一輩子的!」
男子:「後悔我也不會親!只能怪相逢恨晚,造物弄人!」
他們分別站在城樓上的兩端,聽說就這樣對峙了三天三夜,誰也不願往前一步,但我覺得更有趣的是,也沒有誰走遠了一步,彷彿他們都害怕自己若是再退一步,那關係就永遠也回不去了,於是他們小心翼翼守著這距離,那是關係的最後防線,說著彼此心裡還放不下的牽掛, 女孩看見了這點,她知道自己仍在對方心上,只是男子的嘴依舊死硬不認。
擋在他倆中間的,其實不是那幾呎的空間,而是男子自比的夕陽武士形象。他擔心自我形象的毀壞,也擔心女孩的感受。「夕陽武士」不只隔開了他與心愛女子的距離,也隔離了他與真實自我的距離,內心的他也有柔軟、想靠近對方的一面,但武士的自尊,讓他無法回應自己心裡的真實感受,當然也就難以在關係中給予對方回應。
電影《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中,麥特戴蒙飾演的叛逆青年曾對羅賓威廉斯演的治療師說,他不想跟有好感的對象繼續聯絡,是因為他不想破壞那種完美的感覺。治療師反諷地說,「你這套哲學很好,這樣你就可以不用真正地去認識對方、去碰觸衝突,你不會因愛而受傷,不會因愛而變得脆弱,你可以一直保持自己想要的完美形象。」
說來,夕陽武士也是如此吧,他害怕碰觸自己內心的柔弱,而將真實的自我隱身在剛硬的外表之下。
你注意過自己在親密關係中呈現的形象嗎?這形象又如何影響你的關係?是否曾經你也是個夕陽武士,有個放不下的形象,擋在你與伴侶的中間,擋在你與自己的中間?
《大話西遊》裡,在城樓下目睹這場景的孫悟空,明白了這點,他知道過去自己是如此傷過紫霞仙子的心,他也曾是個夕陽武士,硬是固守自尊,而忽略對方的感受。接著,電影最動人的地方來了,孫悟空吹起一陣黃土塵沙,在一片朦朧之中,他附身到了男子身上,然後我們看見男子拖著不太自然的腳步,勇敢回應自己的內心,大步無悔地朝女子走去。
真心覺得我們都需要這個孫悟空,在彼此僵持對峙的那一刻,幫助我們放下固執,勇敢溫柔地向對方靠近。
.
以上文字取自
影癒心事:他的電影,你的愛情,心理師陪你走過關係四部曲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5168
.
【已取消】2/9我不是挨打就會趴下的人 》2/9台北國際書展.對談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78178876154107/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