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溫度的長照
#與您一起好好慢老
一位認識的老奶奶,前些日子我去探視她,還很健談的跟我話家常,還說她不要打疫苗,要將疫苗留給年輕人。現在奶奶的家人已經為在宅臨終做準備⋯⋯
雖然奶奶原本就已經高齡,而且平日外籍看護都會陪她到附近公園散步,但是疫情三級警戒後,奶奶只能在家裡客廳來回走動當運動。
這幾天,慢慢不能下床,家屬想要照會居家醫療,讓奶奶在宅臨終做準備。
這讓我想起我一直想推動的長照議題。
我心目中理想的長照,就是與您一起好好慢老的過程,我認為這也是未來的趨勢。
台灣早在1993年就已經邁入高齡化社會,更即將在2025年正式跨入超高齡社會,如何讓我們的長者在現代社會中活得安心快樂,才是長照問題最大的重點。
每個人都會變老,很多民間團體,也關心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及少子女化等嚴峻問題,長照監督聯盟辦理一系列的線上座談會,關心的長照議題。
像是建立需求導向的預算編列與服務項目、公開長照使用資料與調查數據、加強使用者參與的審議機制、周休一日喘息服務、修正原鄉服務發展之阻礙,增列「長照公評人」、「長照調解機制」、「吹哨者保護條款」,將「外籍看護工」、「同儕工作者」納為長照專業人力、老人隱私及權益保護等。
以 109 年度約 76 萬名失能、失智、身心障礙者推估,使用長照 2.0「照顧服務」約有 28%,聘僱外籍看護工約 31%,使用住宿機構約 12%,另外三成以家人照顧為主。
現代人生活忙碌,許多家庭都會聘請外籍移工來幫忙照護老人,其中外籍移工比例,高達31%,約23萬人是從事照顧性質的看護工作,且絕大多數的比例是集中於雙北地區。
從根本原因分析來看,雙北市目前的人口結構還是以核心家庭為主,並且大多家庭仍是雙薪家庭且都市人口集中,資源雖多,但相對需要服務的人也較其他縣市多出許多,其中更有不少失能個案的家庭急需照顧服務的資源挹注。
我認為「老有所終」是政府的責任,遺憾的是,現行的法律中還是有2個漏洞與缺失。
1、確保外籍看護照顧品質及長者安全,讓失能者可以真正得到適切的照顧與安養。
2、確保外籍看護工得到喘息服務,保障勞動權益。
當這兩點皆能落實,台灣的長照才能「實而精」,讓民眾確實有感!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4的網紅醫聊543,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周邀請到 #亞東醫院社工室的丁貞嘉社工師,用三個不同生命故事,帶你認識什麼是「預立醫療決定」。如果有「預立醫療決定」,自己與家人的人生是否會不一樣? ■ 王曉民,北一女學生,與同學外出時因車禍造成大腦受損,臥床47年離世。 ■ 2020年7月,警員楊庭豪出勤值遭無照少年騎車撞擊,醫師判定腦死,家...
老人臨終照護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等不到的聖筊#
師父拿著招魂幡問我們「女兒呢?應該女兒來拿招魂幡啊?」我摇摇頭,師父把招魂幡遞給我,然後小聲地說「女兒不來,媳婦就當作女兒吧。來,妳來幫忙引路。」
我哭了。
我願意當我婆婆的女兒。
醫院通知我們婆婆病危,我們全家慌張的趕往醫院,在路上就拼命打電話給婆婆的三個女兒,之前,我們主張婆婆的醫藥費應由四名子女平均分攤,她們拒付也拒絕溝通,最後我一個人支付。把婆婆轉進呼吸照護中心,通知她們,得到的也是冷漠以對。
現在婆婆只剩一口氣了,她最想見的一定也是女兒(雖然女兒拿走她的錢讓她很痛苦),但從小「惜命命」的三個女兒一直都是她的心肝寶貝。
我要女兒打給姑姑們,全都不接簡訊不回。
早上10點,不是清晨也不是半夜,應該不是在睡覺,那只有一個可能「刻意不接」。
我急了。
很怕婆婆臨終見不到她們。
我也開始打給大姑二姑和她的女兒,都没人接。
手機可以轉靜音,家裡電話總不行吧?我狂打大姑家裡電話。。
終於,她接了。
其實
在她接電話之前,我女兒已傳簡訊通知她「母親病危,請立刻來醫院」。但她在家裡接起電話,聽到我又急又發抖的告訴她「媽媽情況不好了」,她「喔」了一聲(語氣極為冷淡)。然後掛電話。。。
等我們趕到醫院,婆婆已因敗血症引發多重器官衰竭。。當醫師要拔管時,我先生哭著請求「等一等」,「她的女兒應該在趕來的路上了。。」
這時,我的女兒從病房外走進來(她剛剛還在努力聯繫姑姑們),女兒黯然地說「她們都說不會來了。。。」
我腦筋一片空白
這不是媽媽的生日派對,這是媽媽在人世的最後一口氣。。
大姑住信義區,二姑住大安區,都在醫院附近,然後,都明確表示「不會來」。三姑更直接封鎖我們了。。
所以
所以
在拔管那一刻
婆婆眼角落下了淚珠。。。
所以
在引魂儀式上,我們一直擲不出聖筊。。
只能哄哄老人家「女兒過幾天會來看妳喔。」立刻聖筊。
#很抱歉。。那是謊言。您心心念念的女兒在您離世前只留給您三個字。。。「不會來」。。。
老人臨終照護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在歐美人的普遍認知裡,高齡者到了臨終期會自然而然失去食慾,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使用經腸道營養或點滴等人工補充營養的方式為高齡者延命,也就是干涉他人的自然發展,反而被視為一種侵害人權與倫理的行為,更會被認為是在虐待老人。當地並不會在高齡者開始無法進食時,給與經腸道營養或點滴,就算發生感染引起肺炎,也不會施打抗生素,僅投以內服藥。當然也就不會有必要將患者的手腳綁起來。
#長照案
#高齡照護
#失智症
#End_of_Life_Care
老人臨終照護 在 醫聊543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周邀請到 #亞東醫院社工室的丁貞嘉社工師,用三個不同生命故事,帶你認識什麼是「預立醫療決定」。如果有「預立醫療決定」,自己與家人的人生是否會不一樣?
■ 王曉民,北一女學生,與同學外出時因車禍造成大腦受損,臥床47年離世。
■ 2020年7月,警員楊庭豪出勤值遭無照少年騎車撞擊,醫師判定腦死,家屬決定器官捐贈,超過十人因此能夠延續生命。
■ 泰國的年輕女孩來台遊玩,意外過世,父親來台同樣也替女兒做出了器官捐贈的決定。
我們都追求怎樣好好活著,很少想到如何好好離開,規劃了退休金、買了保險、簽了生前契約、甚至分了財產、訂了遺囑,但很多人卻不知道,離開前的最後一段旅程如何走的安寧、走的尊嚴,是可以自己選擇的。
預立醫療決定可以 #本人事先思考與決定、#隨時更改,當未來病況經醫師確診後,可以按照 #預立醫療決定書 接受、拒絕或維持生命治療/人工營養或流體餵養。(拒絕已含撤除與不給予)
引用 @陳秀丹醫師 #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_一位加護病房醫師的善終宣言 書裡的這段話:
"每段生命都有終點,當你也即將面臨這一天時,你是否願意終日躺在病床上,無論你有沒有意識、痛不痛苦,都要被強迫灌食、打針、插管、抽痰、擦屁股……?
如果你自己都不願意,又怎麼能夠以「愛」、以「孝順」之名,對臨終的親人做出如此折磨他的決定?"
現在的歐美先進國家,已經沒有要「救到底」的觀念了。更別說除了愛與不捨以外,有時難免看到的所謂一日孝子,堅持救到底的原因是怕被別人說不孝、還沒拿到手的房產、為了省下遺產稅等等,讓親人一路「救到掛」,這真的是愛嗎?預立醫療決定是一件對家人充滿愛的事情,不讓家人因為替自己做了決定而在心裡久久受苦,也是讓自己能夠依照自己的想法,尊嚴地離開。
「棺材裡裝的是死人,不是老人」不妨聽聽這集,提早想想
特別感謝 @亞東醫院社工室 #丁貞嘉社工師 #何叔孋公證人事務所
想了解更多請搜尋🔎#亞東社工文宣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 #病人自主權利法
#DNR #Do_Not_Resuscitate #不施行心肺復甦術
#器捐 #維持生命治療 #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
#生命末期不插鼻胃管運動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 #蓮花基金會
#podcast #泰德 #貝兒醫生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1HAGS8KoImI/hqdefault.jpg)
老人臨終照護 在 柯文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建立一個可長可久且完整的銀髮照護系統,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我1959年出生,屬於戰後嬰兒潮這一代。我們這一代曾經參與臺灣的民主改革,創造臺灣的經濟奇蹟。
此刻,面對戰後嬰兒潮,加上少子化造成臺灣社會急速高齡化的難題,我相信我們可以克服。
平均壽命延長是台灣社會的進步,但是當臺灣邁向超高齡化社會時,我們的策略是什麼?尤其整個社會型態的轉變,中生代既要照顧父母,又要照顧子女,堪稱是壓力的一代。所以,把有限的預算拿來建立完整的銀髮照護系統,才是負責任的政治。
我與市府團隊,在過去4年,持續在為迎向「銀髮台北」這項挑戰做好準備。
老化過程可以分成不同的階段:從健康、亞健康、臥病到臨終。每個階段需要不同的照護規劃。我們也致力於銀髮服務「社區化、在地化」:讓醫療與社福有效結合,達到在家養老之目標。
「健康」與「亞健康」的銀髮市民還能自主活動,所以,我們努力的目標就是要讓各位持續活動,保持體力與健康。畢竟,「要活就要動」,透過參與社區的共餐活動及相關課程,藉此建立彼此的交友圈,讓生活豐富有趣。除此之外,透過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施打、以及預防跌倒的相關措施,讓長輩活得開心,照顧的人可以安心、放心。
「臥病」與「臨終」的相關服務,身為重症醫學專家的我深知再先進的醫療處置也無法紓解子女對臥病在床的父母的掛心與焦慮。於是我們推動社區醫療整合計畫--石頭湯計畫:所有民政、社福與公衛醫療資源都可以整合為單一窗口,市民只要到石頭湯據點便可獲得相關諮詢且得到有效的資源整合服務。同時,搭配「到宅醫療」與「日間照護中心」,我們讓醫生走入你家客廳提供醫療服務,並讓家屬可以在社區尋得日間照顧父母的托老服務。
銀髮照護的核心是長者與照顧長者的家屬,我們深知醫療不是照護的全部,有效整合社會支持與醫療服務,才是我們市政團隊應有的策略方向。
這是一項困難的社會工程,卻是我們的責任。透過市府同仁、里長、社區的多方協力,我們已為建構一個可長可久且完整的銀髮照護系統目標踏出了第一步。未來4年,我們為繼續承擔這項使命。
臺北是一個宜居城市,因為我們珍惜彼此的每一個生命階段。
讓臺北與你好好到老。
#我們的臺北藍圖
#teamKP
#改變成真持續發生
-
teamKP 粉絲專頁:https://facebook.com/teamKP.taipei
誠實的市長在臉書:https://facebook.com/DoctorKoWJ
真實的柯P在IG:https://instagram.com/doctorkowj
Follow KP on Twitter:https://twitter.com/KP_Taipei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DCBPWaSxJc/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