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腸阻塞的病人需要手術,還沒看到病人本人,光從電腦病歷就令我皺眉頭。
97歲高齡外加洗腎三十年,理論上能不碰就不碰。可是電腦斷層顯示腸子已經完全塞死了,想不開刀似乎也不行。
「病人年紀非常大,所以手術的風險與死亡率相當高。」說明了需要手術的理由與手術的計畫後,我向老人家的兩個兒子強調這一點。
「還好啦!我爸爸雖然年紀大,可是平常都很硬朗,他撐得住的!」反而是病人的兒子一派輕鬆。
「話不是這樣說!全身麻醉一下去,手術刀一劈下去,很多問題都會跑出來。一定要做出不了院的心理準備,最壞的狀況是手術中就死亡,或是後續呼吸衰竭沒辦法拔管,那接下來的日子就得臥床使用呼吸器了!」
「我對我爸爸有信心,他一定可以活到一百多歲的!我還要帶他去環遊世界!」
幫高風險老人開刀我不怕,但家屬的樂觀與期待反而令我膽顫心驚。幾年前我遇到一個事件,差點變成醫療糾紛,就是這類「不正確的過度期待」。(八十幾歲的老太太,慢性肺疾病與心衰竭的病人,腸穿孔術後恢復不良,一堆家屬圍著我給交待,為什麼開刀前他媽媽可以逛街買菜,開完之後下不了床~~)
「請容我潑你們冷水,這是不正確的期待。病人能夠從手術的風險中存活,基本上已經是最好的狀況,其他的要求我不認為有辦法做的到。」我刻意放慢說話速度,這幾句話我講得特別仔細。
「我知道!醫生都是先講嚴重一點,其實不會那麼糟對不對?」
「不能接受這樣的結果,那就沒辦法進行手術!」
前前後後我們拉踞了十多分鐘,才達成手術前的共識。手術後也和死神拔河了十多天,最後雖然能夠出院,但也一如預期地,元氣大傷需要坐輪椅。(中間他兒子在我背後跟護理師抱怨,為什麼開個刀之後,好像變了一個人。隔天被我知道之後,我把他們大罵一頓~~)
手術風險高的病人,本來大家都是能避則避,但我覺得最可怕的不完全是病人或疾病本身,家屬往往有著「送來醫院就不會死」、甚至「送來醫院就不該死」的期待。當醫師透過「專業」來判斷高風險時,家屬往往是透過「感覺」與「訴諸感情」來降低預期的風險。
有一個很基本的概念,不需要讀醫學院也應該知道:人是會死的。
老人家全身麻醉風險 在 宗佑-文字慾的囚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如果有在留意之前的貼文,大家可以發現我在很多文章中都會提到「當量」的概念。
其實,”當量”存在我們生活中很多地方,例如,用藥、中毒,甚至連調味都會有類似概念。
比方有一碗湯裡有一茶匙的鹽而讓你覺得太鹹,於是你選擇加水來稀釋鹹味(或是打顆蛋進去),但若你最後依然把整碗湯喝完,則不管加了多少水或是自覺鹹或淡,你最終都是喝下了那一茶匙的鹽量。
在做化學實驗時,當量很重要;在計算人體每日所需營養時,這也是很單純的加減法問題;但只要扯到用藥,這就非常重要了,因為它直接影響藥效與耐受度,然後決定你是劑量不足或是過量(最終的結果可能就是無效或是中毒)。
有留意過藥物外包裝盒上的“建議用量”嗎?
基本上,它提醒著服用頻率與最大用量。
從「服用頻率」來說,一般是從代謝時間、體內濃度與藥物動力學作為基礎來制定的。除了療黴舒這種塗一次可以頂七天的(外用)藥之外,一般常見的內服藥大多分為一天吃6次、4次、3次、2次與1次。
這裡要注意的是,這種使用建議一般都是用除法來制定吃藥頻率的。
也就是說,如果醫生說這種藥一天要吃6次,那就是每4小時吃一次;一天要吃4次的,就是間隔6小時吃一次。以此類推,3次的就是間隔8小時、2次的就是間隔12小時,一天1次就是24小時吃一次。
如果不按照這麼頻率吃會如何?
可能就是藥效不夠,又或是超量讓副作用更嚴重(例如倦怠、腹瀉或反胃感之類的),但嚴重的話,可能就會出意外了;只是也不用太擔心,基本上市面發行的藥物要吃死人其實沒那麼容易。
以市面上最普遍的普拿疼來說(連去診所看感冒,醫生都會開給你),就連劑量比較重的加強錠包裝說明裡,都會說明12歲以上是“每4~6小時一次,而24小時不能超過4錠”。
這裡有兩點要注意,一個是它叫你間隔時間不能低於4小時,也就是說你不能吃藥之後一小時,覺得沒見效就再吞一顆;二是它寫明是24小時,不是“一天”,所以你不能15號晚上11點吃一顆,然後16號早上1點半又吃一顆。
另一方面是它是以12歲作為分界。這其中考量幾個面向,有些是吸收、有些是體重考量,也有肝腎功能考量(發育完成與否與代謝功能)。
一般很常用到的是體重考量。例如,獸醫給貓狗用藥、用麻醉時就是考慮貓狗的體重,這也就是你買犬心絲蟲藥時,不同體重會有不同價錢的原因。(聽過獸醫師說偏鄉的獸醫會拿給牛的痠痛藥膏才來擦痠痛的膝蓋,只要塗一點點就會有神效;我相信這是真的,但我擔心他的腎臟、肝臟會受不了………)
人也是。如果從體重的角度來看普拿疼加強錠的12歲定義,我們大約可以知道它的體重是設定在33公斤以上。
但為什麼不乾脆寫明是33公斤以上呢?
因為如果是阿嬤養的,那可能8歲就能摜破50公斤了………但體重夠不表示體成熟(肝腎發育),所以加上12歲(足齡)會比較明確。
那憑什麼12歲就一定有33公斤呢?
根據中國2018年統計,12歲的男孩跟女孩即使是“偏瘦”,也應該要有34公斤以上;這是甚麼概念?
瘦弱如我的國一時期,我的上臂還真的僅堪一握,當時的我也真的就是34公斤;要是真的12歲還沒有這個體重,其實就應該呈報給社會局關心一下了………
-----------------------
再說回普拿疼吃太多的問題。
剛剛說到它建議一天不能吃超過4錠,那吃6錠會怎麼樣?
敏感一點的人可能會開始出現說明書中的副作用,但嚴格來說還是不會死;因為在普拿疼裡面最主要的成分是「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這是一種解熱鎮痛劑,它藥效快、安全性高(小孩跟孕婦都能使用),且幾乎沒有成癮問題,代謝也快(有充分喝水,都是一天上下,所以不要聽什麼吃一顆體內留幾年之類沒有實質根據的話)。
而「Acetaminophen」一天只要超過4000毫克(就是加強錠一天吃8顆),就很容易出現強烈不適的副作用(腸胃症狀、厭食、反胃、冒冷汗等)
(這已經很糟了,但要距離吃死人,還是有一段距離。)
所以這告訴我們,只要遵照醫囑或是好好看過說明書後再使用,基本上市面上能買到的藥物大多都是安全的。
-----------------------
而一個很重要的用藥觀念要分享一下 :
很多人說吃西藥不好,這不是全然正確的。
因為只要是吃藥,都會有藥效與風險,所以有症狀再吃,還要對症下藥。
另一說是,盡量不要吃藥,免得身體有抗藥性或依賴性。
這也不盡然是,主要還是要看醫囑如何囑咐。而且,如果今天感冒了,不適的症狀讓你連睡也睡不好,那其實不只影響睡眠、影響生活,也會影響感冒恢復的進程。
如果今天吃藥能夠讓你緩解症狀,能好好睡一覺,那對精神的培養、不適症狀的解除跟縮短感冒的時間來說,是有很大幫助的;所以藥不是不能吃,是藥適時適量的吃,不需要迷信更不需要見鬼一樣的躲避。
(但如果醫生給你開抗生素,你最好乖乖按時間把整份藥吃到完,不然麻煩會很大;而且沒吃完也不能亂丟,要拿回醫院,不然對環境的問題更大。)
-----------------------
然後為什麼我要再提當量?
其實就是這個新聞裡面所說的,更是一般人的通病。
很多人都忽略了我們生活中常用的藥品,其實也有當量問題。
痠痛藥膏能解除痠痛,但它也是藥,也有耐受度的問題;之前就看過痠痛藥膏貼到進急診的新聞,那個人身上貼了12~16片的痠痛藥膏,貼到爆肝。
而最被濫用的可能就是曼秀雷敦(以前叫面速力達姆),很多媽媽或老人家喜歡分享一個訊息就是:小嬰兒脹氣時,可以拉開衣服,在肚子上塗曼秀雷敦,這樣涼涼的會比較舒服跟好睡…………結果我也看過一歲以下的嬰兒,全身塗了過量曼秀雷敦結果進急診的新聞。(用藥量其中一種考量也就是"體表面積")
一方面叫媳婦不要吃太多藥,會傷身體;然後叫媳婦給小孩塗滿整個肚子的曼秀雷敦?
到底甚麼毛病?
你達爾文?
所以拜託大家切記,只要這個東西有藥的成分,就得好好閱讀說明書並遵守用量或聽從醫囑。
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能吃的東西是無毒的,因為一小時喝下4000cc的水,也會喝死人的;反之亦然,如果你有遵照使用規則,就連砒霜跟紅花這種藥物都能起到療效。
最後要說的是。
如果今天有一個強調自己可以健康養生的“食品”,它可能會很有良心的提醒你“多服無益”,而你也不用對它寄予厚望(因為食品不能強調療效)。
但如果在你面前的是一種“藥品”,那你最好注意使用頻率跟量,因為(一般來說)那“超量有害”。
無它,當量而已。
.
.
.
.
====
#其實就試想聊兩句而已
#哪裡知道又打這麼多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是藥三分毒_不可不慎
#其實專頁裡這領域的高手很多
#但我就是一直班門弄斧……..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設搶先看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253325874890594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1500…
老人家全身麻醉風險 在 祝太日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連續二週說不上是水逆還是歹運,不管是工作還是私生活都一團亂,喔,不對,其實跟以上都無關,這就是媽媽的人生。
週一早上送完柚子去學校,我在辦公室才開完會就接到老師來電說他受傷了,據說是因為他很愛幫忙,班級在進行團體活動時老師體諒他年紀太小,請他在座位等待,但他也想幫忙,跟著大家拖椅子時絆倒了,一頭撞在椅子上,眉毛開花,血洗企鵝班。
其實小孩跌撞是非常普通之事,也真不得不佩服,舍監媽媽在照顧他的二年半時間,此枚金孫還真的沒有發生過任何意外,老人家說是眼睛一秒都沒離開過他,也因此顧得很累,因為時時刻刻神經都繃很緊,只有晚上或假日回家時,我常常覺得要放過自己,所以大大小小見血的場面都發生過,對於小兒各種症狀已經不輸給兒科醫生了,每次帶小孩看診,醫生還都會問我「媽咪的職業是護士嗎?」可我還真怕自己真的當護士,可能會降低台灣的人口數。
老師電話中說是大傷口,一定要去大醫院,我便急忙請假去會合,一路到台大醫院掛急診,老師也全程在場協助,看診時醫生說傷口需要縫合,屆時會全身麻醉,有一些風險在,但也是必要性的,要我評估後,護理師便會來為我們進行前置作業。
當媽媽後,其實進出醫院的機會變得很頻繁,看到很多無法預料的時刻,醫護人員還是很辛苦的在工作崗位上,對人也會比較容易體諒,我們盡量配合著,護理師說要在手背上個軟針好方便等等縫合時施打藥物,我幫忙抓住柚子的雙肩,但他很淡定的躺著,張著大眼看著護理師,對方說什麼他都點頭聽著,護理師對我說「我一直在幫人打針,但是這一針我有點打不下去,因為他太乖了!」我請她務必要快狠準,然後血噴出來時,柚子臉漲紅哭著說「媽媽我好痛!」眼淚滴落枕頭,但也沒做任何掙扎,我認真覺得他是一個天使寶寶。
記得我剛生完柚子時,舍監的姑姑來探望對我說了一番話,影響很深。
她說她對孩子從小不管打針或手術,進行任何事情,都會為小孩講解整個過程,了解以後小孩會比較放心也會表現的較為淡定,從此我在帶柚子進行任何事情時,都會像唐僧一樣從頭到尾解釋給他聽。
打軟針前我跟他說這針就跟汽車加油一樣,需要管子,才能把一些藥傳送到你身體,會痛一下,但是我會陪你,你也可以數到十,打完針他身體漸漸放鬆,護理師從洞巾縫合傷口,但我們偷看他幾次發現其實他也沒睡著,一直睜大眼睛在看著自己額頭縫合治療,態度始終安靜,反而是我自己看了那血肉模糊內心翻攪不忍。
治療完需要觀察一段時間,我跟老師坐在椅子上聊天,她說舍監媽媽跟我都很理性,很多家長劈頭會先罵老師,我們都先問了事發經過,接著討論怎麼處理,自始至終都沒有說任何責怪她們的話。
我想的是老師應該跟父母一樣擔心小孩發生意外,就像有時候他受傷了我也很懊悔,恨不得時間倒轉,自責或責怪他人若有用,我也會嘗試,但也知道事實並非如此。
幾天後,傷口縫合的另一個缺點就是需要拆線,拆線日當天,急診室幫我們掛的是實習醫生的門診,我記得報到後,門才一開,年輕醫生看到我跟柚子竟不小心嘆了一口氣(可能覺得又是個麻煩的小鬼),但開始拆紗布時,醫生跟他說會有點痛,他坐著說「我很勇敢,我知道會痛!」醫生覺得他也太穩定了吧,然後手術燈一照,我抱著他的頭,醫生剪線擦血時,我在他耳邊輕聲說「忍耐一下,等一下拆好了我買一包薯條給你好不好!」
被我們抱住遮著的臉發出聲音;我要二包。
醫生跟護理師同時爆炸大笑。
#談判的時機點何其重要
#這是本週日常
#感謝耐心看完
#祝太的台北日常
老人家全身麻醉風險 在 [問卦] 醫生不敢開刀就是等...? 的推薦與評價
老人家 年紀大了腸子外露一直微微的流血醫生表示96歲不敢麻醉不敢開刀那... 正常這個意思就是等...? -- ... 116 F 推LoveMakeLove: 全身麻醉風險太高 02/14 19:50. ... <看更多>
老人家全身麻醉風險 在 膝望工程Dr. SKY 名冠診所 的推薦與評價
手術有哪些風險與併發症1⃣全身麻醉風險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需進行全身麻醉,麻醉會使肺功能減弱,術後可能會出現呼吸短促的情形,麻醉手術後較虛弱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