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棒的文章!好棒的角度!
💚 臺灣啊,你是上帝疼痛的海島 / 台大教授 張文亮
「海島和其上的居民,都當向耶和華唱新歌,從地極讚美他。」(以賽亞書四十二:10)
臺灣不是一個島,而是太平洋大陸棚邊緣,日本千島群島弧與菲律賓呂宋島弧中間的群島。群島是由最大的島嶼「臺灣」,與澎湖、鼻頭角、蘭嶼、龜山、火燒、紅頭嶼等84座島嶼所組成,總面積約36,000平方公里。
獨特的地理位置
這些島嶼與大陸福建相對,但是幾千年來,以黃河文化為主體的大陸,認為那孤懸外海的島嶼,不過是化外之民、落後的地方、蠻族的住處、海盜的居所,是巴望大陸皇帝垂憐施恩的一群賤民。
真的是這樣嗎?
最早認識臺灣重要性的,不是中國人,而是西班牙人。十五世紀初期,西班牙的探險家縱橫四海,他們早就發現,若以臺灣為中心,北到日本橫濱的距離,與南到菲律賓馬尼拉的距離相等,再延展範圍,北到俄國海參威,南到新加坡的距離幾乎一致。原來臺灣是亞洲沿海地理位置的中間點,是東太平洋接觸大陸沿海諸港的門戶。
西班牙人對臺灣的影響
1626年,西班牙人前來北臺灣,占據淡水,固然一時訝異於這島嶼的美、生物相的豐富、原住民的純樸;可惜心中覬覦的,還是島上的黃金、可製炸藥的硫磺,與能賣錢的茶葉,因此西班牙人在淡水附近開採黃金,在大屯山上採硫磺,並在坪林伐木種植茶葉。
西班牙人在臺灣北部設立港口,期待成為馬尼拉與日本貿易的中繼站,卻引起了荷蘭的緊張。荷蘭基於國際海上貿易的競爭,唯恐影響與日本、中國間的貿易,因此於1642年圍攻淡水城,將西班牙人驅離臺灣。
上帝對臺灣的保守,常是經歷了許多外來的破壞,卻總是留下值得讚美的可愛。西班牙開發了「淡水」港,成為進出臺灣的門戶;開發了山坡地的茶園,使「茶葉」成為臺灣北部丘陵地的主要作物。
荷蘭人對臺灣的經營
荷蘭曾被西班牙管轄,1579年獨立後,反成西班牙競爭的對手。1602年,荷蘭在亞洲成立「東印度公司」,經營在亞洲的貿易權。荷蘭人也很早就知道臺灣的特殊性,在1624年前來南臺灣,在臺南鹿耳門登陸,與附近的漢人與平埔族人爭戰,逐漸統轄臺灣西部臺南到彰化之間的廣大平原。荷蘭是世界著名的農業與花卉國家,雖然將臺灣視為殖民地,收取許多稅金,卻給臺灣帶來農業技術,奠定了臺灣的農業基礎,發展出日後有別於大陸的農業特色。
例如荷蘭人為臺灣帶來種植甘蔗與榨汁製糖的技術,如今嘉義以南一片又一片的甘蔗田,是荷蘭人留下的功績。荷蘭人選種甘蔗,是影響臺灣深遠的正確判斷。嘉義以南廣大的平原經常缺水,甘蔗是耐旱的作物,土地愈旱,甘蔗愈甜;海風很強,甘蔗密集生長,根系又深,抓地力強,還可以為人擋下海風;土壤貧瘠,甘蔗需要的是排水良好的沙土地,能在貧瘠地區生長良好。
迫害的再臨
此外,荷蘭還在臺南沿海低窪區教人養殖虱目魚,在山坡地種植增加穩定水土的銀合歡,為花園引進蜜源植物馬纓丹與含羞草,為果園引進芒果、釋迦與蕃茄,為農地引進豌豆(又稱荷蘭豆)、胡椒、蔥、薄荷、高麗菜與蕃薯。
荷蘭的宣教士在臺南地區還帶領約5,900位平埔族人信耶穌,並為他們設立學校與神學院,也為臺灣畫下第一張準確性高的地圖。
可惜,1661年,鄭成功自中國帶領十萬個士兵前來,毀去所有學校與神學院,殺光基督徒,還將宣教士的孩子分給將領為奴隸。動刀的一定會被刀所滅,22年後,滿清政府滅了鄭氏王朝。
臺灣人的標誌
此後,約有十萬的漢人隨著軍隊湧入,先是泉州人,後是漳州人。泉州人與漳州人多次械鬥,死傷眾多。而後客家人來,泉州人與漳州人聯合,驅趕客家人。
1662年到1895年期間,臺灣大小械鬥不斷,幾乎是三年一小亂,十年一大亂,導致死傷無數、田園破壞、鄉舍塌毀,加上颱風、水災、旱災、地震連連,漢人大量墾地種稻,但稻田水流遲緩時,容易成為瘧蚊與鼠疫滋生的場所。從此天災與人禍連連,臺灣人的生命深處深深烙印一個標誌——「不平安」。
因著不平安,臺灣人出海怕沉船、出外怕瘴癘、蓋屋怕路衝、婚喪喜慶怕忌諱、蓋墳怕風水、祭祀怕冒犯,生死都不得安寧。百姓需要討好各路的神明,敬拜各樣的偶像,祭祀各式的鬼魂。這也影響臺灣的社會與政治的發展,神鬼既然可以「賄賂」,人更可以用金錢、色情來打通,結果產生了臺灣人好賄賂、好賭、好鬥與好色的習性。
福音的腳踪
上帝沒有放棄這個島嶼。臺灣人心改變的契機,由黑暗看到光明,是清朝末年,外國宣教士不斷的前來,1865年馬雅各(James L. Maxwell, 1836~1921)、1871年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 1841~1921)、1872年馬偕(George L. Mackay, 1844~1900)、1875年巴克禮(Thomas Barclay, 1849~1935)、1895年蘭大衛(David Landsborough, 1870~1957)等福音的使者,像一粒又一粒的種子埋在這裡,並將福音傳到臺灣各鄉鎮,從此臺灣人才開始擁有真正的平安――「耶穌的救贖」。
宣教士們有著屬天的樂觀,因著信,將臺灣轉換為福音能夠發芽生長的所在,例如馬偕就寫道,臺灣人在聽信福音上,有四個特點:
1. 臺灣人的學習慾望強,學習慾望高的人,常成為最先信耶穌的一群人。所以將文化、科學轉化為教育材料時,可以將福音放入。
2. 臺灣人尊重以身作則的人。傳福音的人必須先贏得聽眾的尊敬,臺灣人才聽得進。所以傳福音的人所受的教育,或從事有益於人的職業,能成為傳福音的管道。
3. 臺灣人較聽得進臺灣事,有效率的工人收割禾場,懂得用正確的鐮刀與合宜的畚箕。因此,需要有智慧地了解臺灣的文化、種植、食物、地理、地質、動物、音樂、氣候、習俗、社會等,以臺灣本土的材料,作為傳福音的素材。
4. 臺灣人聽得進朋友的話,有熱忱融入一般人的生活,就能讓臺灣人接受福音。但要保持自身的潔淨,不同流合污。
原住民福音的復興
1895年馬關條約之後,日本占領臺灣,給臺灣帶來數十萬人的傷亡。尤其持續與原住民爭戰,封鎖山區,不讓外人進入。沒想到上帝藉著太魯閣族的基督徒姬望,將福音傳給原住民。迄今,原住民仍是臺灣基督徒比率最高的族群。
在世界上很少有一個地區或島嶼,有像臺灣這麼多樣、多種的原住民,使臺灣更具文化的多樣。目前人類考古學還無法確定臺灣原住民的來源,是南海島嶼的居民在不同時間前來形成不同的族別,還是由臺灣分散到南海各島嶼。原住民使臺灣人的血源更多樣,長期的通婚生子,使臺灣人的血緣漸與大陸的漢人迥別。在上帝的救恩中,不同種族共享同一救恩之源,在基督裡合一。
日據的年代
日本據臺期間,帶來工業化,開發大型的烏山頭水庫,建造桃園大圳,引入西式教育,並育種與推廣優質的「蓬萊米」,使得臺灣「北茶葉、中水稻、南甘蔗」三足鼎立。但是日本厲行天皇崇拜,與軍事管轄的壓力,使臺灣的基督徒飽受壓制。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曾傳日本官方擔心盟軍可能登陸臺灣,將下令囚禁與殺害全臺灣的基督徒,以免替盟軍帶路。幸好盟軍後來越過臺灣。
1945年,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撤出臺灣,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接收軍隊紀律不佳,形象很差,與接收政府的貪污無能,不只是國民政府即將在大陸全面潰敗的預象,更引發了廣泛的民怨。
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造成許多臺灣菁英的死傷,不少無辜的死難份子是基督徒。1949年大陸戰爭失利,國民政府全部撤退來臺,超過一百萬大陸各地的百姓逃來臺灣。那是風雨飄盪、人心惶惶的危機年代。
共產黨占據大陸後,迫害基督徒,關掉教會,趕走宣教士,一樣的方式應該可以在臺灣炮製。1949年大陸派軍攻打金門古寧頭,實在稀奇,共產黨軍隊在大陸連戰連勝,幾乎是四處追趕著國民政府的軍隊,沒想到在臺灣海峽的一個小小島嶼上,竟然吃了大敗戰
。1950年韓戰爆發,共產黨軍隊大量北調,喪命在北韓陌生的土地上,也消耗了武力侵略臺灣的力量。同時美國第七艦隊協防臺灣,不久中共與蘇俄交惡。1966年,又爆發文化大革命與一連串權力鬥爭的內耗,大大消減臺灣軍事的危機,也免去臺灣遭受文化大革命的火煉。
避難地反成燃起福音之火的起點
當二千個宣教士自大陸撤返來臺,在1950~1960年,臺灣興起一波福音的復興,可見上帝保守臺灣的手,依然沒有退縮。
1960~1980年期間,政治的不穩定,使得臺灣許多年輕學子與移民,遠赴美國、巴西、阿根廷、南非、歐洲、新加坡等地,漂泊的異鄉人反而更易蒙受救恩,四處建立查經班與教會。臺灣的基督徒比率雖少,只有3%,但是在普世華人當中,卻是上帝國度人才重要的供應處,也是文字出版的中心。
1990年代初期,大陸留學生開始大批出國,上帝藉臺灣人所建立的教會,成為他們蒙受救恩的所在。大陸雖然號稱有8~10%的基督徒,隨著兩岸的逐漸開放,臺灣的基督徒前往培訓、支持、幫助、教導,仍是上帝在華人事工的主力。原來上帝保守臺灣,是要使臺灣成為普世華人蒙恩的祝福,甚至未來更能成為其他種族的祝福。有誰想到時代的變化,是如此的奇妙呢?
新時代的使命
1970年,臺灣因著人口的集中、工商業的發展,環境污染急遽嚴重。1980年代,山坡地的開發,凸顯臺灣地質不穩定,導致土石流災害橫行。1990年代之後,臺灣仍然承受百年來最大的「集集大地震」,又承受接二連三挾帶雨量超過1,000公釐的超大颱風。我們沒有退後,不只投入污染淨化的工作,環境倫理的提倡,災難重建的工作,並在災區建立新的佈道所。上帝的保守依舊在,我們就沒有退後的理由。
進入二十一世紀,臺灣依然面對許多的危機:國際上孤立的危機、氣候變遷的危機、糧食與能源不足的危機、新傳染病流行的危機,與更重大、更核心的危機――不認識耶穌的救贖、生命沒有終極意義的危機。每一個世代,真正愛臺灣的人,都要像先知哈該領受上帝的吩咐:「你們要上山取木料,建造這殿,我就因此喜樂,且得榮耀。」(哈該書一:8)
上帝的殿在哪裡?那是人的心田。上山取什麼木料來建造?是對所信的耶穌,更深的認識,好用各樣的智慧,將救恩傳開,也許這是滿足上帝眷顧臺灣的心意。
時代在改變,上帝的保守不改變。四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在懵懵懂懂間被分別出來,到這裡定居,大多數人依然不知道要事奉真神,我們不過是蒙恩的餘數,卻成為影響普世華人福音的關鍵,甚至將禾場拉得更寬廣。海島的居民啊!你們要讚美主。
末了,憶起馬偕在1896年所寫的《臺灣~我心的所愛》以共勉。
「臺灣,我心的所愛,
值得我一生最佳年日的付出,
是我生命、負擔的中心。
我愛,站在緩緩起伏的山上,
看著下方深深的海灣,與
拍打岸邊的浪濤。
我愛,那些棕黑膚色的中國人、平埔族與原住民,
二十三年之久,對他們傳講耶穌的福音,
為著讓他們得著福音的緣故,
值得我生命一千次的給予。
當我寫到這裡,我心依然遙望,
那遠在太平洋上的島嶼—福爾摩沙
我心的所愛。
但願餘生,力量微薄之時,
能在那拍打的浪濤聲中,
不斷搖曳的竹葉蔭下,
安歇。」
(我在青宣的演講稿)
美國教會音樂特色 在 旅行熱炒店Podcas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美國的非裔社區,究竟是什麼樣子呢?今天就讓Jerome帶大家到非裔社區裡走走吧!
.
從我搬到這個國家開始,「黑人區」在我的同溫層裡幾乎就是貧窮、混亂、治安差的同義詞,有些人可能在一個城市住上幾十年都不會踏入一步;不過,或許是因為好奇心作祟,再加上一點點想要跨越藩籬的使命感,我常在週末去探索附近不同族群的聚居地,因此對於非裔社區的面貌也稍有了解,在這裡想用社區小旅行的視角分享一下 :)
.
波士頓的非裔社區大多在市區南邊,雖然不在市中心但也不算郊區,屬於公車的通勤範圍,既能避開市中心的高房價、又可以輕易到達市區上班,很自然就成為少數族群的聚居地。因此前往非裔社區的第一步,就是搭乘大眾運輸。
.
↘️ 到達非裔社區之後,可以留意以下四個地標:
.
💈 理髮廳:可以說是非裔社區最重要的標誌,密度非常高,外面有著常見的紅白藍三色旋轉燈;除了理髮之外,另外也有提供辮髮服務的店家。在非裔社區,理髮廳的功能不只是理髮,也是社區的交誼廳,肩負著社交甚至強化族群認同的功能。
.
🍽️ 餐廳:這應該算是我個人涉足比較多的(笑)。美國非裔社區裡的餐廳,通常融合了非常多元的口味,可以同時見到非洲、北美、加勒比海甚至南美洲的影響,特色是米飯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幾乎什麼東西都能配飯,從蔬菜、豆類到海鮮,甚至連炸雞或牛排都可以配飯,非常有特色,我個人很推薦大家去嘗試一下!
.
👚 服飾/雜貨店:販售的服飾通常色彩與裝飾都很豐富,和美國主流的素色、簡單設計正好相反。許多店家除了衣服之外也兼賣其他飾品、珠寶、節慶用品等。
.
⛪ 教會:非裔人士的教會出席率比美國平均要高很多,信仰至今仍扮演重要角色,禮拜天穿著整齊上教會禮拜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份。美國幾乎所有的主流基督教派都可以在非裔社區裡面找到,音樂通常相較於其他教會來得熱情、外放許多(雖然我自己並沒有參與過太多),有時走在街上就可以感受到。
.
↘️ 很誠實地說,雖然我自己會花時間去認識、探索這些非裔社區,目前為止也不過是用一個「觀察者」(甚至可以說是「觀光客」)的角度在看這些地方,頂多再嚐嚐不同風味的美食,距離真正深入他們的生活還相當遙遠,因此我也寫不出什麼深入的分析(笑);但還是希望自己的行動可以作為跨越隔閡的第一步,讓大家不要再用刻板印象來看「黑人區」。
.
最後,如果你對於波士頓的非裔社區有興趣,推薦以下幾個地點:
.
- Dudley Square:最北端的非裔社區中心,馬丁路德金恩在波士頓讀神學博士時,實習的教會就在這裡
- Franklin Park
- Mattapan:除了看非裔社區之外,還可以順便搭古董電車!
- Hyde Park:以海地移民為主的社區
美國教會音樂特色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各位朋友,早安:
今天來讀這本老人家自己寫的,描寫老後生活的散文。
這本散文的特色,是文字樸實,不雕琢、不堆砌,記錄自己的生活與思緒。一個人到老了,還能如此整理自己的內在,那是讓我嚮往的生活。
不是每位老人家都想跟子女同住,會經營自己生活的老人家,即使身體微恙,仍會期待過一個人自由自在的生活。我們從小就在學著獨處,可是有人丟失了自我,情感上依賴,一定要抓著他人,甚至介入他人生活,才會感覺不寂寞。
各位朋友大概能理解,我為什麼要從上一本書,接到這一本了。這位作者是男性,他選擇獨居,他喜歡閱讀與出外走走,簡單平凡,有些酸楚,但也有廣闊。
歲月教會我們妥協,然後在妥協中我們試著諒解,放下對自己與他人的罪咎。無奈或坦然,一念之轉。
在這篇文章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此文章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兩天後由出版社在文章下方留言。
****************************
小樓一夜聽春雨
與子女同住,並非老人家的唯一選項,若各方面條件許可,可以獨自居住,並保持與家人的往來,給自己一個機會享受獨處的魅力。
【文/ 丘榮襄】
我很慶幸,自己有一棟簡陋但是幽靜的老屋子可以獨處、養老。
這一棟老屋子是三層樓房,位在小路旁邊,原是父親晚年居住的地方。四十幾年前,父親年老膝蓋無力,上下樓梯很辛苦,為了減少他日常生活的不方便,我想盡辦法借一百二十萬元,在我家附近買了這棟三層樓房,二、三樓不使用,只把二十坪大的一樓隔成客廳和臥室,給父親一個人居住。我送飯給他吃的時候,常發現他滿足地坐在屋簷下看來來往往的行人,或,在客廳打打拳,聽聽收音機的節目。顯然,父親對我的安排很滿意。
教書之餘,我利用星期日的空檔,在台南市的補習班教兒童作文,整整十年,用這一份額外的薪水把所欠的一百二十萬元還清了。當年的辛苦兼課,換成現在的美好享受。現在,七十多歲的我,腰椎長骨刺,上下樓梯十分疼痛,所以,清明節過後,我選擇離開家人,一個人搬進空了很多年的老屋子來住。在這裡,我自由自在看電視聽收音機,或,安心寫作,或,效法父親當年的娛樂,坐在屋簷下看行人看熱鬧,真是愜意。
我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先結婚,夫妻與我同住,小孫子也由我和太太幫忙照顧。大兒子結婚後住在我們斜對面的另一棟房子,生了雙胞胎女兒,我也要幫忙看一看。
這幾年,我出錢出力維持兩個家庭的和諧運作,當然很辛苦,兩個兒子兩個媳婦都看在眼裡,對於我搬到老屋子一個人過生活,只在早晨和傍晚回家與家人說說話的決定,也只有默默承認,我有放下重擔的權力了。
***
獨居老人,也可以非常愜意
晚飯過後,我躺在搖椅上聽收音機的藝文節目,主持人提及世界大文豪莎士比亞逝世四百週年紀念日時,在英國的莎士比亞故居史特拉福小鎮有盛大的慶祝活動,連美國總統歐巴馬都前往「環球劇院」參觀「哈姆雷特」的片段演出,並上台與演員握手,表示對莎士比亞的特別敬意。
聽著主持人播放的歌劇音樂,我迷迷糊糊睡了一會,醒來,發現下雨了,綿綿春雨打在窗上、門板上,稀稀疏疏的雨聲使我高興的微笑起來。
「小樓一夜聽春雨」這七個字,一下子在我腦海中浮現。
這是我最喜歡的武俠小說作家古龍在《多情劍客無情劍》一書中常常描寫的場景。
中年的李尋歡,綽號「小李飛刀」,進士出身,卻不喜歡醜陋官場生活而浪跡江湖,他輕薄狹窄的飛刀不知藏在身上何處,可是,一旦出手,絕不虛發,必中對手咽喉喉結,邪惡之人因此聞風喪膽,避之唯恐不及。他平日不多話,總是獨來獨往不愛交際應酬。很多時候,他甚至連眼睛都閉著,因為,這世上,值得看上一眼的人愈來愈少了。
很多個孤獨的夜晚,李尋歡在小小樓房裡默默聽著沙沙雨聲一直到天亮,怡然自得。
***
監獄服務往事,勾起重讀武俠小說念想
黑夜中,我任由沙沙雨聲把我整個人包圍了,想起以前在嘉義監獄講古龍的武俠小說給受刑人聽的往事來。
我是以作家和退休心理輔導老師的身分,前往監獄應徵義務教誨師的。典獄長特別在我第一次講課給受刑人聽之前召見我,勉勵我穩定受刑人的情緒,敦促悔改、向上。
我發現,很多教誨師是宗教界人士,他們以佛教、基督教義理講課,似乎老生常談引不起受刑人的注意,我別出心裁,第一次上課就講〈宮本武藏決戰佐佐木小次郎〉,稱讚宮本武藏年輕時候叛逆,在老和尚的教導下悔悟、改正,成為智勇雙全武士,最後應用智慧打敗赫赫有名的佐佐木小次郎。第二次上課,我講荊軻刺殺秦始皇的故事,強調男子漢大丈夫,當為公義制裁暴君,而不是在鄉里間逞強鬥勝,被人瞧不起。
再接下來,我一一介紹武俠小說家古龍筆下奇奇怪怪的英雄人物,行俠仗義,保護弱小,才會受人尊敬而津津樂道,我發現,受刑人好喜歡聽我講課,我教誨的對象從二、三十人的吸毒班擴大到上百人的綜合班,眾多受刑人聽我講「盜帥楚留香」的風流倜儻,《絕代雙驕》中小魚兒的刁蠻厲害,我特別告訴大家,寫科幻小說聞名的倪匡編刊物時,邀古龍寫《絕代雙驕》,可是古龍忙不過來,時常斷稿,倪匡不得已代為寫作,把男主角小魚兒寫死了,後來,接到古龍的續稿,小魚兒才又復活過來。以後,講《多情劍客無情劍》中的「小李飛刀」李尋歡更是引人入勝,一講再講,沒有受刑人厭煩。
可惜,古龍只活到四十九歲就病死了。聽說,倪匡從香港趕來台灣送他最後一程時,送他四十九瓶上等紅酒,安慰他在天之靈。文人相知相惜,真是別出心裁。
現在,我在父親生前住過的老屋子裡養老,長夜漫漫,也許,該去買一整套的古龍作品來,一本又一本詳細地再讀一遍,一來表示對古龍寫作才華的敬重,二來,讓古龍筆下那些聰明絕頂、驚才絕藝的武林人物常常浮現我腦海,可以使我忘卻現實生活的庸俗無奈,把日子過得快樂一些。
.
以上文字取自
老後練習簿:終於可以自在過生活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8707
.
2/26 免費台北市教師工作坊_心靈花園生命書寫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633946890482810/
3/28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美國教會音樂特色 在 我就寫一個關於Gospel音樂的背景。 美國是基督教國家 的推薦與評價
哈林區上的街童平時不務正業遊蕩在街上,教會吸引他們進來並改造,所以他們用年輕人喜歡的Funk、Soul、R&B來作為教會裡的音樂風格。 現在你去紐約還可以付錢進去看教會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