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華神期刊】華神期刊第十一期,最新出刊!
《華神期刊》進入新的十年,也隨著華神在教育部立案,踏入新的里程碑。本期期刊收到許多精彩專文,從不同面向探討了「詮釋」這個主題,包括對文本意義的詮釋、文本對特定概念的詮釋、詮釋中文本互涉的現象、以及權力結構如何影響詮釋。盼望這些專文能開廣我們在學術上的眼界,檢視自己的群體處境與詮釋架構,也學習從自己同意或不同意的觀點中,更多認識我們恩主所掌管的歷史以及祂在歷史中的作為。
其中收錄專文有輔仁大學哲學系曾慶豹教授的〈帝國主義的「侵略論」—中共史觀下的中國基督教史書寫〉、本校劉加恩老師的〈敘述文中的銜接與主題:以馬可福音二1-12為例〉、本校黃正人老師的〈以賽亞書十四4b-20與以賽亞書整體的關聯性〉,及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生曾祖漢的〈從典故觀點來分析約瑟敘事對以斯帖記的影響〉。
另有兩篇教牧專文: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龔立仁教授的〈倡導復和計劃:對香港反逃犯引渡條例的抗爭之神學反思〉、美國正道福音神學院彭怡珍教授的〈建立門徒與靈命塑造的關係〉。以及兩篇書評,包括:中國神學研究院張略教授以啟示文學與終末論的神學角度評祝熊祥博士的《末後的事》(卷一)、美國協同神學院歷史神學博士生金振宇評析知名奧古斯丁學者腓利克里(Phillip Cary)的The Meaning of Protestant Theology: Luther, Augustine, and the Gospel That Gives Us Christ。本期涉足內容豐碩,實在值得細細品讀。
👉 相關資訊與訂閱方法,請前往:https://wp.ces.org.tw/華神期刊/
美國中文神學院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利瑪竇與晚明的辛苦遭逢(一)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1610年5月11日,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客死北京,至今已經超過400年。
自1578年經過6個月的艱苦航行來到印度果阿傳教,到1582年應召來到有葡萄牙人定居的澳門學習漢語,利瑪竇穿梭於東西方不同的文明之間,並嘗試以平等的文化交流來傳遞信仰。這些在他早年就已確立的「入鄉隨俗」的傳教策略和方式,一直爲之後跟隨他到中國的耶穌會士所遵從,稱爲「利瑪竇規矩」。利瑪竇也因此在東西方都得到讚譽。
由於明朝上下對歐洲地理、宗教缺乏認知,利瑪竇生前未能實現他的「帝王師」之夢。當32歲的他入居廣東肇慶開始建寺傳教時,中國人僅僅將其當作佛教流派的一支。幾年後,他避居粵北韶州,攻讀《四書》等中國原典。1595年遷居南京受阻後,他被迫折返南昌傳教3年,卻意外大獲成功,以致被范禮安任命爲耶穌會中國教區的負責人。
領受進京面聖的指示後,利瑪竇計劃了第一次北京之行,卻因適逢萬曆朝鮮戰爭尾聲而徒勞無功,之後他通過在肇慶結識的瞿太素結交了不少南京名士,如禮部侍郎葉向高、思想家李贄、科學家徐光啓等。1601年,利瑪竇攜耶穌會準備的重禮再度進京,得明神宗(即御國48年的萬曆皇帝)信任。之後利瑪竇在北京邊著述邊傳教,引領了晚明士大夫學習西學的風氣。由明萬曆、天啓、崇禎至清順治年間,共有150餘種西方書籍被譯成中文。
總體而言,日趨內省與保守的晚明知識界和公眾,從傳教士那裏學來的不過是零散的近代科學知識或者被修正過的宗教故事,尚不及日本人從利瑪竇製作的《坤輿萬國全圖》中得到的啓發大;而利瑪竇們的傳教事業卻讓西方世界對於中國有了一個逐漸清晰化的圖景,由此促使歐洲啓蒙運動形成了視中國爲哲學王國的觀念,甚至影響到啓蒙運動的美國後繼者對於美利堅共和國的設計。利瑪竇與晚明的辛苦遭逢,成全了他「世界公民」的名聲!
天主教會遠東傳教的機遇與爭執
西方15世紀前後,宗教改革、文藝複興與地理大發現同爲時代潮流。宗教改革使新教在資本主義相對發達國家傳播,削弱了天主教的教權,以羅馬教皇爲首的天主教會希望整頓教會力挽頹勢,1540年9月成立的耶穌會就是一次內部革新的嘗試。
入境中國後想成爲萬曆皇帝神父的利瑪竇,一直將曾成功勸導處於新教陣營的法蘭西國王兼納瓦拉國王亨利四世重新皈依天主教的皮埃爾 · 科東神父視作自己的榜樣,試圖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爭取新皈依者,儘管實際上亨利四世改教是因爲考慮到法國天主教徒佔多數的國情。
總之,來自新教的壓力以及進入西方視野中的新土地,讓羅馬教廷和耶稣會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從1552年沙勿略開始,大批耶稣會士在遠東傳教路上開展了接力。然而在中國方面,成果是令人沮喪的。從沙勿略客死南中國海岸外的上川島,到試圖進入廣東的巴瑞托被拒絕靠岸,再到澳門教區會長派瑞斯、博爾吉亞先後要求在内地開教的兩次申請被中國婉拒,以及西班牙教會使者吃的閉門羹,耶稣會士一直不知道如何登陸這個連通商都小心翼翼的國家。登陸失敗的西班牙教士慨歎:「沒有士兵介入而希望進入中國,就等於嘗試着去接近月球。」
1566年,在教皇保羅四世教廷裏工作過的范禮安加入耶稣會,給耶稣會指明了迷津。范禮安1577年10月到澳門後,通過9個月的觀察,發現中國人是「偉大而傑出的人民」,並醒悟到先前傳教失敗的原因。
實際上,正如當初基督教剛從猶太教團體中分離出來就要使希臘羅馬皈依很難一樣,他們現在同樣面臨着要將教義植入有深厚異教文化積澱且有很高威望與權力的社會有機體中。早期教會的對策是調整自身以適應羅馬文化,除了保留教義中最核心的部分外,其餘無關緊要環節都可以與羅馬社會的文化模式結合甚至被改造。
范禮安重提此法,在歐洲天主教世界引起了轟動,他的澳門同仁們卻不以爲然。由于歐洲路途遙遠,傳遞信件時間太長,他不得不就近尋求印度果阿教長的支持,教長派羅明堅前往澳門。按照范的要求,羅努力學習中國文字與基本禮節,他還跟隨葡商隊到廣東旅行。在他的勸導下,商隊成員采用中國式禮節,使中國官員對商隊及羅本人有了好感。當他第二次去廣東時,廣東總督和一些軍務官員甚至參加了羅主持的彌撒。這一不小的進展驗證了范回歸適應策略的正確,羅馬方面也給予肯定。
羅明堅親自寫信給耶稣會總會長爲范禮安背書,「如果不是范神父在這裏主持工作,我不知道在中國的福音事業會發生甚麽逆轉」。隨後范禮安在獲得上司的許可後將一些固守「葡化」傳教方式的會士調離澳門,減少了内部阻力。
利瑪竇從印度果阿來到澳門後,創造性地落實了范禮安的適應方針。利瑪竇學漢語的潛力遠在羅明堅之上,而且,在歐洲神學院受過良好教育的他很快發現,中國學問其實最需要的是背誦功夫,沒有很強的邏輯聯系,使用西方的位置記憶法效果很好。於是,他對儒家經典的倒背如流赢得了士大夫的尊重與敬佩。爲了不讓自己在中國顯得突兀,他換上了僧服,和本土傳教士——和尚保持一致;當發現和尚在公衆心中的形象不佳後,1594年起他又改穿儒服。西方記憶法讓以中科舉爲榮的士大夫看到了利瑪竇的價值所在,他所帶來的新奇器物和自然科學書籍也令他們耳目一新,利瑪竇由此成了士大夫社交場合爭相邀請的座上賓。
(三之一,待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美國中文神學院 在 中華福音神學院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五十週年講座系列】中國教會的十字路口──從歷史看今日(Webinar)
//講座主持人、華神教務長周學信博士受訪時表示,今年正值華神創校50週年紀念,本講座是系列講座之一,邀請美國戈登康威爾神學院副教授姚西伊博士來演講。三天講座中,各有一位回應人,依序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邢福增教授、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宋軍博士與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曾慶豹教授。
周老師說,中國教會一直在改變中,兩岸關係也在變化中,不同時代有不同情況與處境,姚教授是專攻歷史的學者,將從歷史中尋找蛛絲馬跡,以便面對將來的中國教會。台灣教會一直都很關心中國教會,短宣、培訓等始終不斷,並關心當地的需要,近年來中國政府制定宗教法,管制趨嚴,兩岸政府關係也較緊張,中國政府今禁止宗教團體有大型的聚集,因此教會型態似乎回到早期在家庭聚會的狀況,聚會被打散,培訓也是小規模聚集。
然而,台灣教會與中國教會的關係如骨肉至親,沿海一帶教會受台灣靈恩之風影響,較內地開放和富有,同時受台灣教會的特會影響,作風和思想在中國產生影響力。當兩岸政府關係不好的時候,教會似乎走在十字路口,實應認真探討未來的因應。//
✨相關資訊與報名,請至官方網頁查詢:https://wp.ces.org.tw/50anniversaryle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