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這是「評補貼置業計劃系列」的最終章,算是概括了我對整個計劃背後理念的總體看法和執法方向上的意見總結,現給各位讀者先睹為快。不過由於尚未正式被報章刊登,故希望大家高抬貴手,暫勿轉載
王于漸八成置業夢如何能達成?評補貼置業計劃系列之三
筆者先後撰寫兩篇批評「補貼置業計劃」在實行層面所出現的各種問題;而大多傳媒對這份報告書的焦點,都放在開拓郊野公園以達至土地供應的目標量上。但很少人留意的是,王于漸在接受傳媒訪問時,一再提及「八成置業率」。為何這項沒有在報告書提及的一點,卻成為王于漸的理想目標呢?我還請循其本,由其源頭說起。
讓我們將時間拉回董建華剛當香港特首的時候。回歸不久,董就為打擊熾熱的樓市而提倡「八萬五」;然而當時大興土木興建的單位,要直至2000年時才能推出市面,為了在短時間內填塞未到位的數量,便提出了租者置其屋計劃,而當時已有一些自由經濟支持者看出了當中的好處,例如《壹週刊》社長楊懷康便在多次撰文,建議將出售公屋單位作為「八萬五」計劃的一部份,甚至認為把公屋直接送給租戶以擺脫公營房屋的負擔也是除笨有精。
之後如大家所知道的,隨著樓市泡沬爆破,不單「八萬五」變成了不提就不存在的政策,連帶租者置其屋計劃亦僅局限於試點屋邨而未有再作擴張。可是自2000年代末樓市再次升溫,各種出售公屋的建議如「置安心資助房屋計劃」、「綠表置居先導計劃」等,而王于漸亦開始持續發表建議將公屋單位出售的文章,團結香港基金的「補貼置業計劃」,早於2012年11月撰寫的〈長遠房屋策略和港人港地 — 讓八成市民自置居所〉上下兩篇文章提出過相近的論點以至執行細節需要考慮的地方,今次的研究報告只是將其構想修改及加入不同數據後重新包裝推出而已。
王于漸執著於香港要達八成置業率,是「有樓」與「無樓」階級之間,在樓市持續上升時,彼此資產值的距離將會愈拉愈遠;在社會資源分配上面,業主與非業主亦存在不少相反的利益訴求,貧富懸殊的加劇,將必然導致社會各種分化與衝突。反過來說,在香港成為業主後,政治立場很自然就會向建制靠攏,因為社會的穩定程度與樓價通常都是呈正比的,置業率愈高,變相亦令市民支持反對派的動機愈薄弱。
可是香港目前的置業率亦不過是五成多,如何能夠達致八成置業目標?此時王于漸與楊懷康對於出售公屋的看法亦因此有了個分別。在楊懷康看來,公共房屋是一種效率不彰的津貼措施,因此把公屋全送了出去,就是讓房署擺脫了永續的維修與管理包袱;至於之後低下階層的居住問題,就應以租金津貼的辦法解決。可是王于漸的「視野」卻遠不止於這樣:他要將置業率由目前五成三提升至八成,就必須要持續興建新的公屋讓沒有置業能力的申請人入住,然後再讓他們慢慢累積起購買力後回購單位。
有人視這種「先租後買」的措施是雙重津貼,但正如阮穎嫻〈「補貼置業計劃」是雙重優惠?〉所言,住戶一旦購入單位,其實某程度上是放棄了政府對其租金及管理維修的補貼;而這亦是居屋計劃本來目的。只是「補貼置業計劃」的受益人,由購買居屋一轉而成連自己的單位也可以回購而已。
或有人道居住公屋單位的人本已享受鉅額津貼,又有何意欲回購廉租單位?個人認為至少有兩點原因會令回購率高於預期:首先是中國人那種「置業安居」的傳統心態,令很多市民都會視買樓為一生志業;其次是不知何時將會收緊的富戶政策,對公屋租戶而言就像懸掛在頭上的一把刀,這種不知何日會被收回單位的憂慮,亦會令他們傾向買斷單位作為一種保險。
但目前「補貼置業計劃」的致命缺憾,卻還是只將未來「上樓」的公屋申請者列入可以回購單位的一群。假若這項政策能修改至現有公屋住戶亦能即時回購單位、並以收緊目前富戶政策雙管齊下,並且將所有新建單位一致轉成「先租後買」形式分配。首先最大阻力、亦即現有公屋住戶的反對聲音將應刃而解、同時目前最有能力購買單位的現有住戶,將有相當動機進行回購;再加上消除了居屋與公屋的界線、亦能在舒緩急切需求之餘,考慮降低申請門檻的可能性。
雖然未必所有人都贊同王于漸那遙不可及的八成置業夢,但若真要實踐,則請用正確的方法施行,至少將「補貼置業計劃」扭曲王于漸原意的地方重新修改、納回正軌,那這份報告書才開始有討論的價值。
延伸閱讀:「補貼置業計劃」是雙重優惠?http://chilliv.blogspot.hk/2015/11/blog-post_13.html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