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卵患者朋友,疫苗建議快快打】
昨天有一位年輕多囊的患者朋友表示自己被列為第九類造冊,上週剛好排到施打疫苗的機會。
以台灣目前第九類的分類來說,對象是「19歲至64歲易導致嚴重疾病之高風險族群、罕見疾病或重大傷病」。
像是嚴重肥胖(BMI>30)、糖尿病、慢性肝病、心血管疾病、各種罕見疾病⋯。
推測是因為這位患者剛好曾符合診斷肥胖的條件,因此歸在第九類施打疫苗順位。
根據《歐洲內分泌學雜誌》的研究報導,他們調查了去年英國疫情爆發期間,18歲以上多囊性卵巢患者感染新冠肺炎的情形。
發現她們感染COVID-19的風險,比起一般女性族群足足高了51%,且發病率也比一般女性高了千分之6.2。
一部分是因為多囊性卵巢患者有一半以上同時合併了體重過高的問題。
體重過高會讓免疫能力下降,是增加感染風險的原因。
但是研究中也嘗試排除了BMI的變因,發現即便排除肥胖的風險之後,多囊族群依然比一般女性朋友多了28%的染疫風險。
推測是因為多囊族群除了體重過高之外,許多內分泌(如:月經、睡眠)也有明顯失調的情況,種種因素都有可能造成病毒感染風險提高的情況。
但由於目前政府並沒有特別針對「多囊性卵巢」診斷進行分類造冊(除非有達到肥胖或是糖尿病診斷標準)。
因此大家可能還是要依照各自的類別,自行規劃施打疫苗。
根據上面提到的研究結果來說,多囊染疫的風險較高,建議如果可以的話,一定要更加注意防疫,同時把握可以施打疫苗的機會!
研究連結: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635829/
#能施打疫苗趕快打喔
#殘劑登記機會也很多
-
#穩定疫情解封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
-
#陳家駒中醫師
#門診不能說的事
#京水堂中醫診所
-
多囊調經|婦科不孕|體態控制
內科雜症|皮膚疾患|筋膜圓針
-
診所地址:台北市南京西路22號(捷運中山站)
聯絡電話:02-2558-5592
罕見疾病分類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盼了好久的疫苗,昨天終於和老公打到了!要不是被分類在第九類,我哪這麼快打到。我和老公都不挑品牌,有甚麼就打甚麼,反正有打有保佑!
打完一天了,前12小時完全無感,半夜時才開始微燒、背後肌肉微酸、並有微微的發冷,並沒多不舒服!也不到吃普拿疼的程度。才不會像媒體説的,那樣恐怖!昨天真的灌滿2000的水,也乖乖地喝了雞湯跟吃了很多蔬果,還有莫名其妙的嘴饞,難道嘴饞也是副作用嗎~哈
打疫苗記得圖上的「4不要3要」~網路很多不正確的疫苗資訊,大家可以看一下文末連結~而這二天nonie要暫時休息一下不po圖囉~~
#相關疫苗闢謠資訊 https://bit.ly/3redQkF
#第9類為18至64歲具有易導致嚴重疾病之高風險疾病者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者
#第10類為50到64歲
#歡迎分享圖文但禁止後製擷取或轉為任何商業性行為
罕見疾病分類 在 邱顯智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死神面前,有一些人比你我更加脆弱
疫苗開打以來的這段期間,特權插隊、順序一再調整、類別定義模糊的亂象層出不窮,誰應該先打?誰應該後打?挑動了許多人的敏感神經。
該怎麼處理攸關生命安全的疫苗施打順序?#保護在死神面前最脆弱的同胞?我有一些想法跟大家分享。
首先,到上週五為止(6/11),COVID-19在台灣已經造成385人死亡,65歲以上的老人就有306人,占了全部死亡數的八成(79.5%)。65~74歲的確診死亡率是6.62%,75歲以上的確診死亡率,更是高達20.12%。
毫無疑問,疫苗應該 #優先施打高死亡率的年齡層以及 #醫療衛生工作者,這個原則,在WHO的指引表述的相當清楚。
2020年9月14日WHO 發布的「世衛組織免疫戰略諮詢專家组『用於分配 2019 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苗和確定疫苗接種優先次序的價值觀框架』」( https://reurl.cc/noZvKd )中列了幾個原則,在人類福祉的原則中,第一項就是「减少 COVID-19 大流行造成的死亡和疾病負擔」。
據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劉紹華於端傳媒一文:「劉紹華:當我們討論『誰先打疫苗』時,必須先正視結構性暴力」( https://reurl.cc/vqmzOe ):「依據首要設定目標「#減少死亡與疾病負擔」,疫苗施打的優先族群無疑即是「死亡或重病」高風險者,如老人和感染風險最高的第一線醫療人員。」
再看2020年10月20日WHO發布的「世衛組織免疫戰略諮詢專家組在供應有限背景下優先使用COVID-19疫苗路線圖」( https://reurl.cc/vqke9L ),也在社區傳播的環境下,將「傳播風險高至極高的衛生工作者」和「基於年齡的風險界定的老年人」,列在第一階段(疫苗供給有限,供應總人口1-10%)的優先施打者。而在疫苗供應量達總人口11-20%時,則進一步納入其他老年人、因身體或社會因素重症和死亡風險明顯較高的群體、參與接種的衛生工作者等類型。
在已經進入社區傳播的區域,不論是英國、日本、南韓,根據不同的在地參數所推算出的模型,高齡者、高齡者的照顧者、醫療衛生工作者都是在最優先的幾個順位。
那台灣的優先施打順位呢,可說是獨步全球。
除了醫護、急救人員(救護、消防、警察)、照護機構及人員,還有許多群體,排在年長者的前面。
指揮中心(6/9)最新公布的順位, 直接畫重點,#75歲以上長者,排序第6。
第一類:醫事人員
沒問題,很明確。
第二類: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
昨天指揮中心說,第二類下已造冊人數,已經達到16.2萬人。在這之中,「維持防疫體系運作之中央及地方政府重要官員」到底包含哪些機關?各有多少人?那些層級以上才算是「重要官員」,至今外界一無所知。
今天副指揮官陳宗彥說,中央重要官員3300多人,包括總統府、中央部會、指揮中心第一線防疫工作人員,地方重要官員4100多人。
第三類:高接觸風險第一線接觸人員。包含國籍航空機組員、防疫車隊駕駛、防疫旅館、港埠作業等第一線工作人員。
第四類:因特殊情形必要出國者
第五類:機構、社福照顧系統之人員及其受照顧者及洗腎者。
多在各國最優先順位的照顧者,竟然排到了第五類。更不要說,有沒有包含占台灣家庭照護者六成數量的家事移工,猶未可知。
第六類:75歲以上長者。
第七類:維持國家安全及社會機能正常運作者。
這些排序屢經調整,原理原則為何?有沒有模型評估?不清楚。
為什麼65歲至74歲的長者不見了?為什麼重大傷病及罕見疾病不見了?沒有解釋。
特定人員順位往前不是不行,但一定有明確原因、具體範圍、清楚造冊,特別是屢屢引起爭議的第二類,否則如何以昭公信?
誠如林達檢察官所言( https://reurl.cc/yEm9Ml ) :「中央所訂優先類別看似明確,實則充滿灰色地帶,加上造冊程序闕漏,等於倉門洞開。前面優先類別若持續「放寬定義」,不斷「自我膨脹」,不同行業階層相互嫉妒仇視,老年優先施打年齡持續「調高」,如此不公,恐將造成民間嚴重撕裂,未來要如何重新團結?」
每一個國家的疫苗優先施打順序,有其社會疫情狀況與本地的背景。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原理原則要清楚,分類造冊要明確。
請指揮中心在擬定疫苗整體政策時,千萬別忘了疫苗對 #轉重症群死亡 的保護效用,盡快將脆弱的長者族群順位上移,特別是75歲以上的長者,優先保護讓生命脆弱性高的國民。
畢竟在死神面前,他們比我們更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