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了】
有一次收到朋友的訊息,她問我:「我一個人顧小孩(雙寶)的時候,我家客廳就會變得很可怕」,然後傳了她家滿地玩具的照片給我,我回答:「妳告訴我,誰家有小孩的客廳不是這樣?」,然後我就傳一張我家也很亂的照片給她取暖。
最近發現收玩具這件事,一直是不少媽媽心中的痛啊。蒙式教室裡井然有序,孩子每做完一件工作,就會收拾乾淨放回原處的夢太美好了,殊不知那樣的美好,也是無數個亂到炸裂,所堆疊出來的啊。
孩子大概要在三歲以後,才會把收玩具這件事,做得比較成熟,因為前三年「意志力 the will」得到培養。蒙特梭利裡意志力的概念跟我們一般所說的意志力並不一樣,這個改天再單獨寫一篇。
年齡尚小的孩子,有時候會收,有時候不會收,是非常正常的,大人可以跟孩子一起收,也可以把收拾變成遊戲,更可以在孩子完全不想收的時候,請孩子看著大人收,有時候收著收著,小孩就默默加入了,如果沒有,那也沒有關係。
我以前在3-6教室的時候,如果有要從幼班(18個月-3歲)升上來我班級的孩子,我就需要去他們教室,觀察這個孩子半小時,跟幼班老師討論孩子是否已準備好,可以升上3-6的班級。記得我第一次進去幼班教室,真是兵荒馬亂,主教忙著為孩子做個別示範,助教一直在提醒碰別人工作的小孩,教具也一直被弄亂,擺在不對的地方,還有無止盡的尿布、學習褲要換。看完只覺得,幼班的老師好辛苦啊~(還好我在3-6教室😳)
不過,蒙特梭利教具櫃,總是能散發出一股神秘力量,再怎麼樣都不會太亂,看看照片右邊的抽屜和玩具,被炸得到處都是,而窗前教具櫃上的東西,卻依然優雅的在原地。其實,這就是為什麼蒙式教具注重精緻、美觀,並且喜愛使用玻璃、陶瓷等易碎材質,搭配上每一個工作專屬的小托盤,孩子自然會發展出溫柔以待、小心謹慎的態度。
\
今天突然有了改歌詞的靈感,那就來一首暴露年紀的歌。
真實(育兒版)
心痛比快樂更真實,孩為何總是不收拾
我忘了這是第幾次,踩到積木快尿褲子
凌亂比整齊更真實,孩讓人失去了理智
會不會是我太自私,拒絕更雜亂的屋子
放不開,也看不見未來~
難到這種不完美,才是育兒真實的樣子
觸及那麼低,亂唱歌也沒關係了😆
這張照片,有溫暖到你嗎?
\
補充:這是上週弟弟生病,我累到完全let it go,直接先不管了,等到恢復了再來一起慢慢收。平常還是會盡量的提醒,每用玩完一個玩具,先放回去,再拿下一個。
#收玩具
#不收玩具
總 太美 樂 地 屋 齡 在 香功堂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金馬57《日子》:愛情的魔幻時刻。
.
圖文好讀版:http://mypaper.pchome.com.tw/hatsocks75/post/1380468656
.
今年的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我只剩下《手捲煙》未看。單就其他四部入圍作品來論,#日子躍升為我的最愛。我知道這部片有些東西難以被解釋(不太理解它們的意義),例如小康為什麼要抓條鯉魚放進水箱中拍照,接著又把鯉魚抓回屋內?或是電影裡有大量的長鏡頭,沒有任何解釋,需要由觀眾自行填空補上答案。我猜有人會覺得這樣的作品很偷懶?沒頭沒尾沒個答案?
.
電影到底是什麼?每次看蔡明亮導演的片子,總會生出這個疑問。《日子》最初只是想要記錄下李康生的「病」,真實的痛苦與真實的療程。幾年後,蔡明亮導演認識一名在泰國工作的寮國男孩亞儂(Anong Houngheuangsy ),返台後,導演對亞儂的生活依然感到好奇,便帶著攝影師再飛去泰國拍亞儂的生活日常。小康和亞儂在拍攝前期並沒有交集(也沒想過會發展成劇情長片),直到蔡明亮導演請剪接師將兩人的影片素材剪在一起後,才生出後半段的情節。
.
《日子》是紀錄片也是劇情片。電影前半場只見小康和亞儂各自生活。小康的日子有著無法根治的怪病、遠離塵囂的住家被風雨聲、蟬鳴鳥叫聲、車子呼嘯而過等環境聲響所包圍,小康大部份時間都沒有與他人互動,觀眾在他的生活裡,感受到無聲的孤寂。亞儂的日子包括幫人煮食、夜市擺攤、漫步穿梭在城市中,亞儂也是獨自生活,安靜度日。李康生和亞儂要到電影中段才有交集。一個人的生活,苦樂自己承擔。兩個人的會面,源自需求(金錢與慾望),卻迸發出動人的澎拜情感。
.
《日子》從小康和亞儂見面開始,我對電影的印象色彩便由冰冷色系轉為熱情的暖色調。小康前往泰國旅遊,他預約亞儂幫忙按摩(從小康送了個音樂盒給亞儂看來,兩人或許不是第一次見面?)。在對方到達前,小康先將床被取下(避免弄髒),並預先把要給亞儂的「薪水」備好,不在對方面前數錢,算是一種細膩的體貼吧?然而,小康事先把錢分成兩份,一份收在保險箱中,一份收在抽屜,也會給我一種「防備」的想法:面對外來者,難免要小心翼翼(錢不露白)。
.
有趣的是,下一場戲便是小康全裸躺在床上,蔡明亮導演花了非常長的篇幅拍攝亞儂幫小康按摩的過程,亞儂的手在小康的身體遊走,專業,愛撫,情慾,原本橫膈在兩人之間的屏障與界線(對人的「防備」):#有形的空間以及無形的階級種族年齡等距離似乎都在那一刻逐漸消失。《日子》這場按摩戲不只讓人看得臉紅心跳,#甚至會產生一股想哭的衝動,那是一種純粹的精神之愛(即便背後是金錢的交易),沒有任何雜質,只有兩個人享受著彼此的陪伴,共享著你與我融為一體的美好。
.
隨後兩人情不自禁的擁吻、共浴的梳洗、離別的擁抱,以及車水馬龍的街頭,一起坐下來吃碗粥的安靜...#日子的厲害在於它設計了一場戲,#但我完全不覺得自己在看戲而是真心被銀幕上流瀉而出的真情所打動。李康生沒能以《日子》入圍金馬男主角,或許評審覺得電影有很多不是表演的部分(半紀錄片)?或是小康的演出跟過往表現差異不大?但我看完《日子》的按摩戲後,覺得小康和亞儂都值得提名肯定,那場戲太真太有說服力,會讓我忍不住想問兩位演員:拍攝這場戲時,你們是不是真的有愛上彼此?
.
#底下有雷請斟酌閱讀
.
.
.
.
《日子》後段劇情跟電影前段差異不大,回歸到兩位主角各自的生活狀態。前半場的我們只看到主角們在過日子,後半場雖是重複前半場的日常,但我們對角色的情感已經改變,如常的日子,多了分濃郁而化不開的惆悵與思念。電影片名叫做《日子》,意指每個人的生活,日復一日,不斷重複。生活若沒有「重複」那會是一件可怕的事,代表人們每天都可能會感到焦慮與不安。然而,即便我們明白重複的重要性,仍會特別地難忘某些短暫脫離常規的日子(例如旅行),因為這些特殊的日子無須面對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拖累與折磨,只有純粹的情感吸收,並轉化成一種養分,撫慰我們在常規生活中遭遇到的寂寞孤單無奈悲傷等情緒,讓日子得以繼續走下去。
.
我不會特別推薦人們去看蔡明亮導演的電影,我知道蔡明亮導演的電影很挑人,他的電影節奏慢、劇情被稀釋與簡化,觀眾看蔡導的電影,必須要有點耐性,也要能屏除對電影就只能是怎麼樣的心情。但如果有人跑來問我:「該不該去看蔡明亮的電影?」我永遠舉雙手贊成。
.
《日子》之於我是屬於大銀幕的作品,我們得在漆黑的戲院中,放下手邊雜事,靜下心看片,才能沈浸在各種環境聲音帶來的包覆感以及感受人物的情感波動。《日子》對我來說是一部浪漫(惆悵)的愛情電影,每年看的愛情片很多,但只有少數幾部能夠讓我真切感受到愛,《日子》是那珍貴的少數之一。
.
電影有一場戲深深觸動了我。按摩結束後,小康跟亞儂道別,他們站在房門口有些猶豫有些依依不捨,亞儂轉身離去,小康喊了他一聲,亞儂又走了回來,雙方擁抱,接著再道別。小康關上門,在屋內踱步一會,打定主意,轉身離開房間。鏡頭停留在屋內,未久,燈光暗下。下一幕,只見兩人走在車水馬龍的街上,前往「王子戲院豬肉粥」用餐(忽然很想吃粥!!)。
.
我一度以為《日子》會收在這裡(等待燈火暗下的畫面實在太美,給我一種人去樓空但愛情依然在這空間中飄動的感覺),如果電影收在這裡,這部片就會是我看過的蔡明亮導演作品中,最最浪漫(又商業)的一部,它讓我想起《愛在週末邂逅時》也讓我想起《愛在黎明破曉時》,關於一段新生的愛情的無限種可能性。
.
當然啦,蔡導哪可能跟你想的一樣......
.
電影映後座談上,蔡明亮導演表示道別戲其實是「意外」拍成的,原本設定是小康跟亞儂一塊離開,但彼此溝通不良,亞儂沒有弄清楚導演的意思,才出現亞儂離開又回來,小康回房又出門的反覆(強化了不捨的情感渲染力)。大部分的電影都會按照腳本規劃走,但有些作品會在某個時刻突然擦出讓創作者意料外的驚喜火花,而懂得這突如其來的魔幻時刻的導演,不只會保留下演員的互動,還懂得透過鏡頭的留白,不疾不徐地將更飽滿的情緒給凝聚在當下。
.
《日子》光是這場小康與亞儂的道別與吃粥戲,就已經是我心目中的金馬最佳影片得主!
總 太美 樂 地 屋 齡 在 郝明義Rex How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與萬島之國的兩位作者對話】
2019年10月,我在法蘭克福書展的挪威展位上看到繪本《我要和你在一起》,雖然不懂挪威文,書中的圖像明亮、瑰麗,魔幻又寫實,混合了繪本、圖像小說與拼貼畫的多種層次,一眼看見就著迷。讀了翻譯出來的文字之後,又給故事擴增了縱深。
出版後,我透過視訊訪問繪圖作者史提恩‧霍爾(Stian Hole)與文字作者辛娜‧雷雅(Synne Lea),請他們聊聊這本繪本是怎麼發展出來的。他們談得很誠懇,對創作者很有參考價值。
-------
郝:你們住在同一個城市嗎?怎麼認識的?
史提恩‧霍爾(簡稱「史提恩」):對。都住在奧斯陸。我和辛娜在做前一本給兒童看的詩集的時候認識,一起合作的。很榮幸。那之前,我讀她的一些詩就印象深刻,她的詩句奇異又浮現影像。她寫給青少年的小說也很好看。因為我們都在同一家出版社出書,所以有一位編輯就把我們拉在一起合作了。
辛娜‧雷雅(簡稱「辛娜」):我也是在合作之前就注意他的繪畫很久了。我很喜歡他的畫作總能從各種不同角度傳達訊息。
郝:挪威是個萬島之國。請談一下海洋對你們的影響。
辛娜:我們在地球的北方,面對海洋有很複雜的感情。一方面,海洋是我去尋找平和(Peace)的所在,讓我們感受到力量,但海洋也讓我覺得脆弱,是失去我們所愛的人之處。
史提恩:我同意辛娜所說。人類最早就誕生於水中,所以水和人類的關係是很密切的。我也覺得海洋的啟示就是人生是一個旅程。談到水,都是用流動(Flowing)這種形容,就像人生。台灣呢?你們是在海洋中啊。
郝:噢,這話說起來有些複雜。台灣雖然在海洋之中,但因為一些歷史和政治原因,反而大部人不會親近海洋。就像我們雖然是全世界最大的遊艇生產國,但是沒多少人駕駛遊艇。你們自己成長的過程中都常划船嗎?
辛娜:小時候每年都要划兩個月。划獨木舟。現在也是,有空的時候就找個小島划過去,待個一天。
史提恩:我到現在也是。我在海邊有個木屋,會帶小孩去。和他們一起划獨木舟。
郝:我很喜歡其中有一張許多島嶼是人的臉孔,浮在水面上。文字也很好:「只要妳一直划著船,島就來來去去。就像跟朋友在一起一樣。」
史提恩:很高興你喜歡那一張。
辛娜:我也喜歡那張人臉島。島嶼和人是相同的。每個人是孤獨的,但也是互相相守的。島嶼也是。
郝:你們是怎麼共同創作這本《我要和你在一起》?
史提恩:我們開始只是互相用電郵傳了些想法,一些心底的話,一些文字和圖像的草圖。到最後,這些材料大多都沒有出現在書裡。你也知道,講故事就像是在組拼圖,或是在進行一趟探索。《我要和你在一起》也是一趟探索,有些脆弱易感,但也充滿愉悅。
辛娜:從許多方面來說,跟史提恩合作都是很美妙的。就一名文字寫作者來說,能和他這樣的繪者一起發展一個故事,可以說是一種解脫。我可以講一個光靠文字講不出來的故事。在工作的時候,我可以觀察,也可以被觀察。
這使得我可以嘗試用一些我很喜愛,但是如果沒有他的支持和圖像的延伸,我不敢使用的文字。我在寫作的時候,會覺得更自由,更勇敢一些。
郝:最早是誰的主意?
史提恩:不記得了。因為我們就是在不斷地討論中萌生了這個故事。像是在組拼圖的時候不斷地出現新的組片,也像是在划船的時候,看到海上有些景象出現,又消失。記得我們最早討論過這是否應該是一個難民的故事。但辛娜想把她自己投射進來。
辛娜:因為我們合作過一本書,彼此已經很熟,這使得我們在發展故事的時候,像是把許多私人的事物都攤開在桌上彼此分享。這也很像是在和親密的朋友對話,彼此引發對方把心底一些話講出來。
在這個過程裡,故事會不斷地改變,成為一個新故事。開始這是爺爺跟孫女兩個人的故事。後來加進弟弟這個角色。
郝:你們這種溝通的創作模式,對許多人都是夢想之境。請再多說一些合作的細節。
史提恩:我知道這是很難得的。我遇到辛娜就知道。她有很好的理解力,又十分開放,這就讓我們的探索可以自由進行,在過程中不知道會發展到哪裡。很有意思。
不知怎麼,在我自己創作的許多繪本裡,文字往往是一個地基,然後圖像建構於其上。但是和辛娜合作不一樣。當我傳給她一張草圖之後,有時候她會重新改動原先傳給我的文字,有時候她會加幾句新的文字,為那張圖打開或是擴大新的視野。這個過程把我的感官磨得十分敏銳。我也發現繪本可以是一座遊樂園,讓文字和圖像進行對話、遊戲的遊樂園。我希望這本書也可以打開讀者的回憶、好奇,並且讓感官啟發新的作用(alertness)。
辛娜:對我來說,寫作的時候,聆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而史提恩是很會聆聽的一個人。他看到我寫出來的一些文字的時候,他所理解的往往比我想要表達的還要更多、更好。然後,他就會用他的畫,用他自己的角度來回應。我們就這樣彼此反覆來回,我相信這部作品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發展出來。
郝:你們合作的模式真令人羨慕。請史提恩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史提恩:我們一直在改。一直在想如何合作。並且不要兩個人都講同樣的事。我給你看這一頁。
郝:我記得,爺爺講夜晚和口袋的關係。
史提恩:你記憶力太好了。
郝:不是我的記憶力好。是那一句寫得太美了。
史提恩:對。非常美。辛娜寫:「爺爺覺得,把夜晚想成是他最好的那條褲子裡最深的那個口袋,是有好處的。」我看到這一句的時候,覺得太美了。那我該怎麼表現呢?我總不能畫一個褲子,或一個口袋。
我一定要畫一個可以和文字相搭,但是和文字又不一樣的畫面。我從夜晚聯想到夢境,再延伸,再延伸,就畫了這一張。但這是圖像從文字延伸出去,一方面要夠遠,另一方面又不能遠到完全不相干。這也是創作中探索的樂趣。
郝:這是你一向的畫風嗎?去年十月,我是在法蘭克福書展的挪威展位上看到這本書。當時只有挪威文,我完全不知道內容是什麼,但是光看圖像,就深為著迷,就想要出版這本書。我覺得你在這本書裡的圖像創作,混合了繪本、圖像小說、拼貼畫,很喜歡。你怎麼發展的?
史提恩:我繪畫的技術是混合的。主要是電腦繪圖,但也加上拼貼。這些混合讓我覺得很快樂。創作這本書,又格外快樂。因為和文字進行對話,因為辛娜的文字有許多層次,所以我畫起來也混合了許多層次。加上蒙太奇。
我覺得繪畫最重要的就是要覺得自在(freedom)。不必擔心對不對(right),不必擔心是否別出心裁(clever),只要享受創作的樂趣。那是最重要的。
而我們之間,不是她寫了字,我畫圖。是我傳些圖,她傳些字;她傳些字,我畫些圖。像是對話,彼此刺激對方的靈感。幸運的時候,就有些完全沒意料到的很美好的東西出現。
郝:那辛娜,妳呢?妳也舉一個例子來說一下因為史提恩的圖,而激發妳的地方?我很想聽妳說有時候會變得更「勇敢」,是怎麼一回事。
辛娜:剛才說過,這個創作過程像個「旅程」(journey),我們在過程中也不知道會去到哪裡。過程裡,我也把故事講給我的孩子聽,發現他們不滿足於只是告訴他們一些簡單的答案,像是「放心吧,不會有很壞的事發生」。我要另外想,要很誠懇,很真誠,但也會讓他們思考。
而史提恩是一個很棒的人。我可以相信他,在這個過程裡告訴他一些我心底的話,不會和任何人說的話。有時候,我會說一些自己在人生中遭遇的困難,也在這個過程裡覺得可以化解了。
我自己很喜歡的,是到最後我知道怎麼表達了。爺爺說,我不會永遠在這裡,但是我的某一部分(parts of me)會。我會死,但不是今天。
史提恩:辛娜投射她自己的那個小女孩很棒。我可以從那個小女孩身上看到我自己的童年。
有一個場面,是爺爺告訴她,有一天妳可以擁有我的東西。這個那個,船,所有的東西。小女孩在那個時刻,意識到有一天輪到她要自己做她爺爺在做的事了。那是我自己記得很清楚的時刻,一個有點嚇人(scary)的時刻。所以她大叫,她不要,她不要這個,她不要那個,她只要和她爺爺在一起!
郝:是的。我們也很喜歡那個場面。所以書名我們沒有用挪威版的書名《你和我》(Du og jeg),而是用了那個小女孩在那時說的那句話:「我要和你在一起」。
辛娜:太好了。
郝:此外,書裡還有一個場面很令人感動。就是女孩和她弟弟的對話。她弟弟問她,如果有一天他在海上太遠,回不了家怎麼辦?她說她會去救他。然後,她弟弟一直質疑她能做到這個嗎、能做到那個嗎?她弟弟說他會害怕。她回答:「如果我知道你害怕,我就不會害怕。」接下來她和弟弟的對話,十分動人。
史提恩:我同意。今天早上我也重看了一遍這本書。讀到這一段也是覺得特別感動。
> 「剛才妳說什麼? 」弟弟問。
> 「如果我知道你害怕,我就不會害怕。」我說。
> 「那,妳不用再害怕了。」弟弟悄悄地說。
> 「我很害怕。」他說。
因為有時候兩個人在一起,就是不能兩個人都一起害怕。所以他和他姐姐這麼說。那是真實的。是人生。即使這是個虛構的故事,那還是真實的。
辛娜:每一本書都有太多寫法,沒有所謂對不對的寫法和讀法。這本書是有關成長的故事,他們的收穫(gains),他們的失落(losses)。每次在失去什麼的同時,也會獲得什麼,得到了一個從不同角度觀察這個世界的機會。不能不看,你所看到的;也不得不學,你所學到的。我雖然不能有跟你同樣的感受,但是可以在你有這個感受的時候,和你在一起。
郝:這本書創作了多久?花了多久時間?
史提恩:你記得嗎?一年?
辛娜:比一年還多些。
郝:在挪威,書店裡如何陳列這本書?
辛娜:會在童書區。
史提恩:這是一本適合任何年齡讀的書,但書店總想按6-9歲,或9-12歲來分。他們很難接受一個繪本給大人看的樣子。台灣的情況?
郝:類似。也有同樣的苦惱。那今天謝謝你們的時間。
相關閱讀:
本文OKAPI 網頁版: https://bit.ly/3dXOYGb
《我要和你在一起》MV:https://bit.ly/2Attq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