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跑步需要練習,卻較少人明白其實比賽也需要練習。我的比賽經驗不算特別多,至今 20 場多一點,但是很少有「去玩玩的」,多半都滿用心準備。以下這幾點,是我在賽前二~三週會做的事,適合巔峰期剛結束的你,或者分享給即將比賽的朋友。
1. #調整賽前飲食:
賽前兩週要避免過於油膩、刺激的飲食,並且注意維生素、礦物質的補充,不要吃自己不習慣的食物,儘量避免無法控制食物來源的聚會。蛋白質同樣要到位,但跑量少了,總熱量也可以少一點,我會從碳水下手,一碗飯改成半碗。
因為運動型態的改變,會有種錯覺,覺得減量後比訓練高峰期更疲倦。要注意睡眠、保暖、飲食的完善,可以適度正常的減重,但不要為了減重而犧牲運動表現(例如:沒吃飽會跑不動或精神不濟),如果肚子真的很餓,吃一點優格或者堅果。
我自己不喝酒,若有飲酒習慣的建議改為低濃度微量。代謝酒精需要時間,酒精易影響蛋白質合成,進而減緩肌肉修補。建議賽前三天甚至一週完全停止飲酒(啤酒不是肝醣超補) 要喝等跑完再喝,也比較盡興。
2. #調整賽前心態:
巔峰期已過,到了這個關頭,你要告訴自己一件事:「練習已經完成,現在練什麼都沒用了」。賽前三週還是建議保持強度練習,所謂「減量不減質」,我自己的跑量會在賽前四週達到最高峰,接下來依次遞減至 90% ➡️ 80% ➡️ 60% (不含比賽本身),給予肌肉超補償的機會,同時保持適度強度訓練,身體才不會「突然忘了怎麼跑」。
當週(若比賽是週日)減量又減質:我習慣週二跑一次 2*3200 公尺強度 (約半馬配速)、週四跑一次 5 公里(約馬拉松配速),其餘都是強度很低的輕鬆跑即可。賽前一天可跑可不跑,如果是外地馬預期會走點路的,那早餐跑大可省下來。
新手常見越到比賽越興奮,從巔峰期下來,不跑其實會腿癢。這時可以做一些其他低強度交叉訓練,例如我就會多花點時間加強核心,也會增加跑後伸展、睡前恢復的時間,但這些東西都是平時就常做的,切忌臨時抱佛腳,多做會多錯。
訓練有素的跑者都很清楚,跑少跟跑多一樣難。
3. #熟悉比賽裝備 (Dress Rehearsal) :
賽前二週是最後一次做賽前演練的時機,最後一次兩小時的長跑,所有打算用到的裝備:含衣、褲、襪、鞋、帽、錶、補給都要在彩排的時候全上。帶膠的方式有幾種:口袋很多的褲子、使用能量膠腰帶、或者用小別針別在衣服上,但無論是哪一種一定要先試過。舉例來說,當你身上扛了六個膠,跑起來的感覺絕對跟無事一身輕很不一樣 - 並不是叫你練習時就要吃完。
比賽千萬不要穿新鞋上場,如果你要換新鞋,賽前兩週就拿出來穿。新鞋至少穿一次 Tempo + 一次 Long Run, 確保跑快以及跑遠都沒有問題,這樣就可以安心了。襪子也是容易忽略的細節,新襪不好,容易磨,舊襪不好,容易破。我一般賽前兩週開新襪,穿一兩次確定沒問題,洗乾淨收起來,準備比賽穿。
跑的時候記得觀察身上的裝備,什麼會影響跑姿、哪個其實很多餘不需要帶、哪邊跑完會紅腫(尤其男性容易燒檔)就要擦點凡士林或防磨膏。
4. #練習補給策略(Race Rehearsal):
吃能量膠需要練習,一般最有效率的方式是單手拿膠,用牙齒咬住然後用嘴撕(因為跑步手很容易是濕的)。賽前的 Long Run 我會練習吃 3~4 個膠(其實很飽)同時也練習身體吸收能量膠的能力。
沒有練習吃膠的人常遇到兩種狀況:第一,口味不合吃不下;第二,引起腸胃反應想拉肚子。一定要花點功夫找到自己喜歡吃的口味以及能吸收的膠,個人偏好美國最大牌 GU, 台灣很多人愛吃 SIS,沒有哪個比較好,請挑自己喜歡的。另外能量膠一般含有 30~40 mg 的咖啡因,如果對咖啡因反應敏感的,可以試試無咖啡因的膠,或者兩種輪流吃以防心悸。
全馬比賽的時候,通常我會吃到六個膠,分別在第 0, 8, 16, 23, 30, 36 公里,官方建議是 30~45 分鐘吃一個,我通常在遠遠看到水站就開始吃,進入水站前剛好吃完,從容拿杯水漱一下口吞下,跟紙杯一起丟垃圾桶。
喝水能不能停?跑得不很快的(四小時以上)完全可以,停下來好好拿杯水,邊走邊喝頂多 30 秒,進個 10 次也才五分鐘。一秒都不能多花的,練習怎麼抓水杯、捏尖杯嘴、小口側頭喝、一氣呵成,進站出站有如 F1 賽車。
也要計畫比賽當天的早餐,我個人習慣買好麵包、香蕉、以及黑咖啡。這些東西準備起來容易,再不濟便利商店也有。重點還是一樣,比賽打算吃什麼,平時長跑前就要先練習吃。
大家都很愛問我,膠、水、早餐吃什麼,多久前要吃?
答案是每個人都不一樣,我只知道我的,你的要你自己試。
5. #提前預習賽道:
人面對未知的挑戰,常常會過度放大而顯得無比困難,這就是為什麼比賽要跑出好成績通常會比練習難,但如果第二次再去比,就可以比得比較好。
知道賽道長什麼樣子,風景是怎樣、終點長什麼樣子,實際看到時不安程度就會降低,看看高度圖,如果是有坡的(例如紐約馬)練習的時候要參雜一點坡、如果是一馬平川(如芝加哥)那就可以在平地練習,但是要預期會有風。
城市馬(紐約、芝加哥、東京)GPS 容易不準,要做好手動按錶的心理準備、使用配速手環。或者更簡單的方式:在手臂上寫下每 5K 的通過時間,這樣即使 GPS 在飄,透過看官方計時器,你也能大概知道目前的配速跟預期完成時間。
可以的話,賽前兩天挑一兩個點實際去踩點看看(但不要跑),如果沒有時間,大比賽通常會有賽道預覽影片、或者找往年的賽事轉播,跟著畫面走一次。再不行,Google 街景總有吧?想像自己跑在裡頭的樣子,彷彿這地方你有來過,這個動作很小,就是在你腦中放個片段,騙你自己有來過。
不敢說多有效,至少對我有幫助。
---
說了這麼多,大體來說就是能掌握的越多、比賽的變數就越少。但即使做到這個程度,仍然不代表會如你所願,例如影片中每次都是大晴天,偏偏你遇到的就是刮風下雨,但這都不妨礙你已經熟悉的比賽裝備、賽道、補給策略。
當大家條件一樣,你的信心就是比別人高。在身旁的人還很慌在想「怎麼辦,我能不能完成?」時,你已經在腦中描繪過無數次:在哪裡會有爬坡、在中段可以加速、幾公里吃能量膠、直到最後⋯⋯通過終點線的樣子。
馬拉松比賽 80% 是生理,但最後 20% 是心理。這 20% 的心理戰,從老早以前就開始了。
為什麼有人賽前容易拉肚子、但有人大賽當前就是不會緊張?為什麼有人明明很累、撞牆了,但還可以堅持不要掉速得太離譜,順利跑完?
因為當你把所有可能變數,都在腦中細細考慮過了,那比賽當天,不說笑,你真的就像是去跑一個 Long Run - 差別只在今天觀眾特別多 (笑)。
賽前準備做足,目的不是在比賽中發揮 120% 的實力,那是不可能的,跑步不存在奇蹟。
但如果把所有障礙排除,就算不是 100%,能夠發揮個 99% 或者 98% 的實力,真的也就足夠了。
大家都知道跑步需要練習,卻很少人明白,比賽其實也可以練習。
—
這些內容,同步會收錄在「那個地方」,不知道那個地方在哪的,再過兩個月就知道了。
#書名並不是那個地方
#我的手跟腳一樣癢
練習補給策略 在 Jay的跑步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大家都知道跑步需要練習,卻較少人明白其實比賽也需要練習。我的比賽經驗不算特別多,至今 20 場多一點,但是很少有「去玩玩的」,多半都滿用心準備。以下這幾點,是我在賽前二~三週會做的事,適合巔峰期剛結束的你,或者分享給即將比賽的朋友。
1. #調整賽前飲食:
賽前兩週要避免過於油膩、刺激的飲食,並且注意維生素、礦物質的補充,不要吃自己不習慣的食物,儘量避免無法控制食物來源的聚會。蛋白質同樣要到位,但跑量少了,總熱量也可以少一點,我會從碳水下手,一碗飯改成半碗。
因為運動型態的改變,會有種錯覺,覺得減量後比訓練高峰期更疲倦。要注意睡眠、保暖、飲食的完善,可以適度正常的減重,但不要為了減重而犧牲運動表現(例如:沒吃飽會跑不動或精神不濟),如果肚子真的很餓,吃一點優格或者堅果。
我自己不喝酒,若有飲酒習慣的建議改為低濃度微量。代謝酒精需要時間,酒精易影響蛋白質合成,進而減緩肌肉修補。建議賽前三天甚至一週完全停止飲酒(啤酒不是肝醣超補) 要喝等跑完再喝,也比較盡興。
2. #調整賽前心態:
巔峰期已過,到了這個關頭,你要告訴自己一件事:「練習已經完成,現在練什麼都沒用了」。賽前三週還是建議保持強度練習,所謂「減量不減質」,我自己的跑量會在賽前四週達到最高峰,接下來依次遞減至 90% ➡️ 80% ➡️ 60% (不含比賽本身),給予肌肉超補償的機會,同時保持適度強度訓練,身體才不會「突然忘了怎麼跑」。
當週(若比賽是週日)減量又減質:我習慣週二跑一次 2*3200 公尺強度 (約半馬配速)、週四跑一次 5 公里(約馬拉松配速),其餘都是強度很低的輕鬆跑即可。賽前一天可跑可不跑,如果是外地馬預期會走點路的,那早餐跑大可省下來。
新手常見越到比賽越興奮,從巔峰期下來,不跑其實會腿癢。這時可以做一些其他低強度交叉訓練,例如我就會多花點時間加強核心,也會增加跑後伸展、睡前恢復的時間,但這些東西都是平時就常做的,切忌臨時抱佛腳,多做會多錯。
訓練有素的跑者都很清楚,跑少跟跑多一樣難。
3. #熟悉比賽裝備 (Dress Rehearsal) :
賽前二週是最後一次做賽前演練的時機,最後一次兩小時的長跑,所有打算用到的裝備:含衣、褲、襪、鞋、帽、錶、補給都要在彩排的時候全上。帶膠的方式有幾種:口袋很多的褲子、使用能量膠腰帶、或者用小別針別在衣服上,但無論是哪一種一定要先試過。舉例來說,當你身上扛了六個膠,跑起來的感覺絕對跟無事一身輕很不一樣 - 並不是叫你練習時就要吃完。
比賽千萬不要穿新鞋上場,如果你要換新鞋,賽前兩週就拿出來穿。新鞋至少穿一次 Tempo + 一次 Long Run, 確保跑快以及跑遠都沒有問題,這樣就可以安心了。襪子也是容易忽略的細節,新襪不好,容易磨,舊襪不好,容易破。我一般賽前兩週開新襪,穿一兩次確定沒問題,洗乾淨收起來,準備比賽穿。
跑的時候記得觀察身上的裝備,什麼會影響跑姿、哪個其實很多餘不需要帶、哪邊跑完會紅腫(尤其男性容易燒檔)就要擦點凡士林或防磨膏。
4. #練習補給策略(Race Rehearsal):
吃能量膠需要練習,一般最有效率的方式是單手拿膠,用牙齒咬住然後用嘴撕(因為跑步手很容易是濕的)。賽前的 Long Run 我會練習吃 3~4 個膠(其實很飽)同時也練習身體吸收能量膠的能力。
沒有練習吃膠的人常遇到兩種狀況:第一,口味不合吃不下;第二,引起腸胃反應想拉肚子。一定要花點功夫找到自己喜歡吃的口味以及能吸收的膠,個人偏好美國最大牌 GU, 台灣很多人愛吃 SIS,沒有哪個比較好,請挑自己喜歡的。另外能量膠一般含有 30~40 mg 的咖啡因,如果對咖啡因反應敏感的,可以試試無咖啡因的膠,或者兩種輪流吃以防心悸。
全馬比賽的時候,通常我會吃到六個膠,分別在第 0, 8, 16, 23, 30, 36 公里,官方建議是 30~45 分鐘吃一個,我通常在遠遠看到水站就開始吃,進入水站前剛好吃完,從容拿杯水漱一下口吞下,跟紙杯一起丟垃圾桶。
喝水能不能停?跑得不很快的(四小時以上)完全可以,停下來好好拿杯水,邊走邊喝頂多 30 秒,進個 10 次也才五分鐘。一秒都不能多花的,練習怎麼抓水杯、捏尖杯嘴、小口側頭喝、一氣呵成,進站出站有如 F1 賽車。
也要計畫比賽當天的早餐,我個人習慣買好麵包、香蕉、以及黑咖啡。這些東西準備起來容易,再不濟便利商店也有。重點還是一樣,比賽打算吃什麼,平時長跑前就要先練習吃。
大家都很愛問我,膠、水、早餐吃什麼,多久前要吃?
答案是每個人都不一樣,我只知道我的,你的要你自己試。
5. #提前預習賽道:
人面對未知的挑戰,常常會過度放大而顯得無比困難,這就是為什麼比賽要跑出好成績通常會比練習難,但如果第二次再去比,就可以比得比較好。
知道賽道長什麼樣子,風景是怎樣、終點長什麼樣子,實際看到時不安程度就會降低,看看高度圖,如果是有坡的(例如紐約馬)練習的時候要參雜一點坡、如果是一馬平川(如芝加哥)那就可以在平地練習,但是要預期會有風。
城市馬(紐約、芝加哥、東京)GPS 容易不準,要做好手動按錶的心理準備、使用配速手環。或者更簡單的方式:在手臂上寫下每 5K 的通過時間,這樣即使 GPS 在飄,透過看官方計時器,你也能大概知道目前的配速跟預期完成時間。
可以的話,賽前兩天挑一兩個點實際去踩點看看(但不要跑),如果沒有時間,大比賽通常會有賽道預覽影片、或者找往年的賽事轉播,跟著畫面走一次。再不行,Google 街景總有吧?想像自己跑在裡頭的樣子,彷彿這地方你有來過,這個動作很小,就是在你腦中放個片段,騙你自己有來過。
不敢說多有效,至少對我有幫助。
-\-\-
說了這麼多,大體來說就是能掌握的越多、比賽的變數就越少。但即使做到這個程度,仍然不代表會如你所願,例如影片中每次都是大晴天,偏偏你遇到的就是刮風下雨,但這都不妨礙你已經熟悉的比賽裝備、賽道、補給策略。
當大家條件一樣,你的信心就是比別人高。在身旁的人還很慌在想「怎麼辦,我能不能完成?」時,你已經在腦中描繪過無數次:在哪裡會有爬坡、在中段可以加速、幾公里吃能量膠、直到最後⋯⋯通過終點線的樣子。
馬拉松比賽 80% 是生理,但最後 20% 是心理。這 20% 的心理戰,從老早以前就開始了。
為什麼有人賽前容易拉肚子、但有人大賽當前就是不會緊張?為什麼有人明明很累、撞牆了,但還可以堅持不要掉速得太離譜,順利跑完?
因為當你把所有可能變數,都在腦中細細考慮過了,那比賽當天,不說笑,你真的就像是去跑一個 Long Run - 差別只在今天觀眾特別多 (笑)。
賽前準備做足,目的不是在比賽中發揮 120% 的實力,那是不可能的,跑步不存在奇蹟。
但如果把所有障礙排除,就算不是 100%,能夠發揮個 99% 或者 98% 的實力,真的也就足夠了。
大家都知道跑步需要練習,卻很少人明白,比賽其實也可以練習。
—
這些內容,同步會收錄在「那個地方」,不知道那個地方在哪的,再過兩個月就知道了。
#書名並不是那個地方
#我的手跟腳一樣癢
練習補給策略 在 Jay的跑步筆記- 大家都知道跑步需要練習,卻較少人明白其實 ... 的推薦與評價
4. #練習補給策略(Race Rehearsal):. 吃能量膠需要練習,一般最有效率的方式是單手拿膠,用牙齒咬住然後用嘴撕(因為跑步手很容易是濕的)。 ... <看更多>
練習補給策略 在 渣打馬在即!!半馬補給策略報你知~『運動J計畫Q&A時間』EP12 的推薦與評價
全新一季的運動教學節目每週四晚上六點準時發布影片大家記得鎖定,還要按訂閱唷~~想了解更多跑步相關 ... ... <看更多>
練習補給策略 在 [心得] 從Selina完跑NIKE半馬,看新手賽前準備 的推薦與評價
[前言]
Nike 路跑剛落幕,塗鴉牆上也洗得滿滿的。10K 呀、初半馬呀,恭喜各位順利完賽。
其中一則新聞吸引了我的目光 「Selina 挑戰半馬癱軟險昏」
唉呀,又是一個準備不足的跑者... //我心裡這麼OS
近年來台灣路跑風氣一年比一年盛行。雖說大眾開始運動絕對是一件好事,但同時發現
有許多跑者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因為朋友的慫恿就這麼衝了
說實話我每次看到有些跑友分享「雖然準備不夠」、「雖然才練習兩次」云云,我心裡都
是一陣髒話。這次沒出事,不代表下次不會。拜託不要把這種臨陣磨槍的態度帶到賽場上
除了造成自己受傷的風險、也會讓家人朋友擔心
[慢跑是需要練習的]
可能新手對於慢跑的印象常常留在"劇烈運動前的暖身",而覺得慢跑簡單、不需要準備
但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想法。
跑 10K 絕對跟 5K 不一樣
跑 半馬 絕對跟 10K 不一樣
跑 全馬 絕對跟 半馬 不一樣
你知道跑姿對於長距離賽事的影響嗎?你知道正確的換氣方式嗎?你有練習補給策略嗎?
你有至少模擬過賽事的 70% 距離嗎?抽筋了怎麼辦?撞牆了怎麼辦?
如果以上都不知道,你怎麼有勇氣參加阿 Σヽ(゚Д ゚; )ノ
[Selina 其實是有練習的]
點進去 Selina 的粉絲頁看,發現據她本人描述,情況其實沒有那麼嚴重
雖然她是氣力放盡了、後來被老公揹走了,但過程中意識都很清醒。一切平安,阿密陀佛
儘管如此,我還是認為她的精神可以仿效,但說到準備,我們可以做得再更好一些些。
Selina 最後確實是成功完賽了,但是在一個「瀕臨受傷的邊緣」完賽的。
我們必須稱賞她過人的意志,但可以的話,我們也希望自己比賽的時候
可以一路平安的「跑」回終點
以這為基本目標,大家應該同意吧?
[她少做了什麼]
1) 訓練量還是不足
這還是最大的問題。雖然有 NIKE 為她量身打造了 12 周的訓練課程,但直到
賽前兩週的 14K, 跑完後 Selina 本人還是說她感覺到"全身性的毀滅痠痛"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警訊。
一般來說,無論是參加多少公里的賽事,能夠輕鬆無痛的完賽 60-70% 的距離是基本要求
以半馬來說,就是 12-15 公里
以全馬來說,就是 24-30 公里
如果你在賽前兩週都還沒有嘗試過這樣的距離,那你的體能非常有可能不足以應付賽事
即使硬跑,下場通常都不會太好...
如同之前所說,不同距離的難度絕對不一樣。半馬不會是兩個10K, 全馬也不是兩個半馬
不信的話,可以去問看看跑過的朋友,前半跟後半感覺如何 ^^"
安全的做法是有計畫的在比賽前一到兩個月,至少進行 2~3 次的長跑訓練
半馬 12-15 公里; 全馬 24-30 公里
你大概會知道什麼樣的配速適合自己、撞牆期什麼時候會發生、發生了怎麼緩解。
注意!如果距離賽事已經太近(少於兩週),那就不要進行長距離的訓練
肌肉的完全修復需要兩週左右的時間,所以專業跑者在比賽前兩到三周通常會開始減量
2) 前半段配速過快
節錄 Selina FB
========================================
怎麼知道人一多,跑起來特別有勁!
我前十公里的均速都比平常快一些,但是身體都還維持「輕鬆跑」的感覺~
========================================
這就是典型新手跑者容易犯的錯誤:覺得當天的自己特別強阿啊!!!
(迷思:難不成姊是比賽型選手?)
比賽人一多,主持人一嗨,跟著大家一跑,跑了1,2公里
低頭看錶:哇,我今天狀況特別好!
不對阿!那是假像!!!
一般來說,理想的馬拉松配速,前半段跟後半段是均等的。
那種「先衝再說」的玩法,在慢跑是完全行不通的。
身體的疲勞會在過快的配速下迅速累積,即使你沒有察覺。
撞牆期的提早發生,也會讓你後半段生不如死...
如果你平常練習都是7分速,今天因為跟著人群跑,跑了6:30分速,但也不覺得累。
這通常是因為過於興奮,而沒辦法冷靜傾聽身體的聲音。
這時候如果你無法靜下心,好好把配速壓穩,那後半段撞牆的機率就會大增。
理想的做法是賽前就清楚明白自己的目標配速。別人要衝由她去
慢跑從來就不是拼一時半刻、而是堅持。
[結語]
對於 Selina 完跑半馬,我還是抱持非常正面肯定的態度。尤其在她文章內提到由於
之前受傷的緣故,不只是肌耐力、心肺能力,甚至是連「排汗能力」都得重新訓練。
其中的努力恐怕遠超過常人能夠想像。
不過如果可以的話,我們還是希望可以準備得更加充分,跑的更加安穩一些。
畢竟,也不是所有人都在終點有個貼心的老公,可以把妳揹回家? :P (開個玩笑)
---
筆者並非專業跑者、也非路跑教練。寫作此文只是想藉由個人經驗分享,溫馨提醒
新手跑者的賽前準備須知。以健康完跑為前提,享受路跑運動。共勉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0.203.16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Road_Running/M.1430187633.A.F8A.html
如果早知道比賽是在白天,那是不是至少要做幾次在太陽底下的訓練呢?
如文中提到,我也知道她因為排汗系統受損所以格外辛苦。但正因為這個緣故,
她的「第一次太陽下長跑」更不該發生在比賽當下。這也能歸類為訓練不足。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