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小說之港式vs韓風】
從去年底起,間續地讀了多本香港和韓國作者的推理或犯罪小說。自從小時讀過幾本已經忘記的松本清張小說,很多年沒看推理書了,去年巧合執起了香港作家陳浩基的《13‧67》和韓國作家金彥洙的《謀略者》,結果,一本接一本地繼續發掘、發現....
最大的發現,是韓國女作家丁柚井的三本作品:《物種起源》、《七年之夜》和《射向我心臟》。我最先接觸丁柚井,是《物種起源》,講述一個青年男子早上一覺醒來,發現身處母親被害的血腥犯罪現場,自己卻什麼也記不起,故事描述往後的三天,他如何發掘真相和(更重要的)他與母親的關係。作者探討的,是成魔之路,究竟是怎樣踏出來的?
《七年之夜》的中文版我連在網上在港、台都找不到,剛好卻發現有英文版《Seven Years of Darkness》,也一樣好看。七年前的一宗交通意外,和之後發生的水壩事故淹沒村莊慘劇,背後隱藏的秘密,竟然是一個不惜一切的代價,都要保護兒子的父親。如果說驚悚懸疑程度,是丁柚井幾部作品之最,數年前亦拍成了電影,我特別在網上找來看過,電影不錯,但書真的更好看,細節地方電影實在跟不上。
至於《射向我心臟》,不能算是推理或犯罪小說,較似是韓版《飛越瘋人院》,講述兩個被關押於精神病院的年輕人,從失去自由到發現自我,如何面對令他們受傷害的家人和不公平對待他們的社會,最後得到解脱的成長故事。書的前段讀得有點掙扎,為什麼就是講這些院內的瑣碎事情,過了三分一後,開始投入病人的日常和生活細節,竟然能奇妙地令人「手不釋卷」。
至於新進作家金彥洙的《謀略者》,描述一個名為「圖書館」的神秘殺手集團,代代與韓國上層政治經濟關係千絲萬縷,然而集團步入老化,頭號殺手成為被暗殺目標,故事由一開始形容主角執行暗殺任務,氣氛已經把讀者深深吸引,這也是這些韓國小說特別之處,就是極之充滿電影感,文筆和描繪十分細膩,影像自然地在讀者腦海中浮現,難怪據說本書也在改編電影中。
去年陳浩基的《13‧67》在香港再出版,翻譯多國文字出版,「連印尼傭工姐姐都在看」,而我接觸陳浩基較遲,看了《13‧67》後,得到友人楊岳橋借出他珍藏的多本陳浩基作品,我一連看了《遺忘‧刑警》、《網內人》和《氣球人》。陳浩基的作品較接近本格式推理,即近於「在封閉空間找出誰是兇手」,然而這樣的限制,着重於「燒腦」和「令讀者意外」,很容易變成「故弄懸虛」。在這四本作品中,畢業於中大計算機科學系的陳浩基,他的「科學頭腦」思路,我完全感受到,不過,作為讀者,在感性方面,我卻比較享受之前形容韓式小說的氣氛和細膩。
不少香港讀者喜歡陳浩基的「本土」描繪,不過,也許是我的問題,我不太享受這些「港味」,正因為自己較熟悉香港的事物的話,反會覺得有點「蜻蜓點水」,不少人喜歡《13‧67》中形容香港幾十年變化,我反而覺得「未夠喉」,《遺忘‧刑警》也有相似感覺。
《網內人》講的是網絡欺凌,提及大量技術細節,自己是同行,這些東西對我沒有太大新鮮感,反而覺得神通廣大的男主角的「神秘」身分和背景,大有發揮空間,可惜沒有更深入的敘述。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氣球人》,一來抽離了香港背景,故事可以代入任何城市,而且「反超級英雄」的玩味十足,天馬行空,是我最喜歡的一本,如果能進一步深入探討主角的「變態殺人心理」,就更令人滿足了。
陳浩基最令人佩服的,是他創作風格和主題型式多元,手頭上還有數本他的書要看,希望他能繼續創新,再上一層樓。
#陳浩基 #丁柚井 #金彥洙 #推理小說
#和你讀 #光讀書 #書評 #讀書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330的網紅香港人在檳城Jaso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網絡欺凌 心理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信報 英眼狙擊
社媒放大貪婪 穩守勝果真圓滿
都話牛市出刁民,盲拳打死老師傅。上星期GameStop成為美股焦點之一,5個交易日上升逾八成,萊夫特(Andrew Left)主理的沽空機構香櫞研究(Citron Research)發表睇淡言論,被挾爆並不出奇,但遭遇網絡欺凌,要用上暴徒(angry mob)來形容股民,然後無奈收聲,就真的是第一次見,由此可見市場氣氛的瘋狂。
今次事件的最大啟發,並不是要先天下之憂而憂,而是當頭棒喝,目前這個超級大牛市被社交媒體圍爐效應所放大,動力前所未有。除了少數誤墮中國鐵塔(00788)陷阱之外,勇敢散戶個個股神上身贏到嘔,信心爆棚。在他們眼中,投資其實很容易,抄契媽功課,睇幾本投機書就可以上手,又不吝嗇在討論區分享贏錢經驗,隨時愈來愈多「下線」加入,互相打氣鼓勵,繼續良性循環。香港可能太多「微信女」,才稍稍推遲這股網上散戶暴炒潮。
股市走勢由參與者的心態所左右,社交媒體時代更加情緒化,就要懂得調節。假如死抱以往經驗,多數落得萊夫特的下場,被股民亂棍打死。當然義無反顧,跟大隊任性胡亂買,同樣有機會在他日出現人踩人慘劇的時候大敗。社交媒體把貪婪推到極致,一樣可以放大恐懼,所以要在平衡風險和爭取回報之間拿捏平衡,比起以往更難。現時贏錢只是交出上期的功課,將來守得住勝果,才是真正功德圓滿。偏向採取比較平衡的策略來應對,一方面繼續追逐泡沫,也不奢望看出轉勢指標及時撤退,但求賺頭蝕尾;另一方面,擁抱價值,在市場熱點股份之外尋寶。雖然花工夫研究歐洲、日本之類的市場上研究,現時看來相當無謂,但筆者的投資目標要求不需要太高,毋須太過冒進。
面對通街股神,唯有甘拜下風。低估社交媒體放大升浪的威力,如今再補鑊有點遲,反而要小心被柴娃娃挑機的氣氛所感染,過分冒險。游走在貪婪恐懼之間原本已不易,社交媒體時代難上加難。平衡組合平衡心理,就不會用短跑衝刺方式去跑馬拉松。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
#信報 #英眼狙擊 #英sir
網絡欺凌 心理 在 Cosmopolitan HK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有可能是 #網絡欺凌 的加害者嗎?🚫】
有無諗過,你喺網上嘅一句留言,可能已成為霸凌者?你以為無傷大雅嘅人身攻擊,會成為別人患上情緒病嘅導火線?
致力改善女性權益嘅 國際培幼會(香港) Plan International Hong Kong 為提高大眾對「網絡欺凌」嘅意識,與COSMO聯手宣揚「零欺凌」訊息,希望引起廣泛關注!當你睇到以下驚人數據時,留言前會否再停一停,諗一諗?🤭
===============
你可能悄悄患上的8類隱性心理病|情緒焦躁、不安、失落也可能是病徵!
>>> https://bit.ly/2TzaWGV
💕Follow us on 👉🏻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cosmopolitan_hk
YouTube:https://bit.ly/SubscribeToCOSMOHK
#CosmoHK #CosmoLifestyle
網絡欺凌 心理 在 香港人在檳城Jaso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網絡欺凌 心理 在 錄低香港 DocH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思浩大談美國總統特朗普員工爆料,第一夫人心理變態,對乾淨近乎病態!(大家真瘋Show 2020)
特朗普家族在新澤西州貝德敏斯特鎮(Bedminster)有一個高爾夫度假村,《華盛頓郵報》記者喬丹(Mary Jordan)在寫美國第一夫人的傳記書《The Art of Her Deal: The Untold Story of Melania Trump》(暫譯:她交易的藝術:梅拉尼婭不為人知的故事)時引述梅拉尼婭的2名家務助理的訪問內容,講述她在這裏度假時的生活。
相關影片:
1. 思浩大談美國老人院筆友計劃,疫情下禁止親友探訪,為老人排解寂寞!(大家真瘋Show 202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m3lrjHQO_A)
2. 思浩大談前職業高爾夫球員,被前男友公開裸照報復,決意轉為網絡欺凌發聲!(大家真瘋Show 202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r4jzaFWWFA)
3. 思浩大談美國名嘴Ellen被爆出黑幕!大爆香港娛圈雙面人,汪阿姐同周汶錡原來好熱情!(大家真瘋Show 202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fMEFHYvSYU)
#大家真瘋Show #2020 #美國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網絡欺凌 心理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上網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是好是壞,可以說是一場永無止境的世紀大辯論!
正方的家長表示:「依家乜都要上網,早啲畀小朋友接觸話唔定可以成為下一個 Steve Jobs!」;反方的家長則認為「網上咁多野睇咁多野玩,好容易會學壞,陣間識埋啲唔知咩人仲危險!」
家長的憂慮確實不無道理。
2017年一個大型跨國調查,訪問了29個國家約3萬4千名8-12歲兒童,結果發現有近半受訪兒童正曝露於「網絡危機(cyber-risks)」之中,這些危機不止打機成癮,還包括網絡欺凌、跟陌生網友見面等。如果孩子擁有自己的手機並經常使用社交媒體,他們遇到這些危機的機會會比其他孩子高出20%!
香港的情況又怎樣?防止虐待兒童會同樣於2017年做過調查,千多名小學生中,有3%曾被要求性交易或裸聊,亦有6%左右曾收到色情內容。
說得這樣危險,難怪有家長想嚴格監控甚至不讓孩子上網。只不過,我們的生活跟網絡世界早就已經密不可分,而且接觸資訊可以說是現今兒童權利之一。家長更要明白,我們的子女,特別是青少年人如斯投入網上世界,背後有機會是出於心理需要!
心理學家Erik Erikson的心理發展理論,正好解釋青少年「尋找並建立自我」的心理需要。要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同時好好利用網絡,一段穩定而且容許開放討論的親子關係,可以說是關鍵所在……
今集由 POPA x Save the Children Hong Kong 香港救助兒童會 共同創作
參考資料
DQ Institute. (2018, August). 2018 DQ Impact Report-Outsmart the Cyber-Pandemic.
防止虐待兒童會(2017)。探討小學生使用智能手機的現況及對家庭關係的影響」問卷調查
Childnet. (2017, June 02). Putting the Family Agreement into practice.
Henley, J. (2013, October 21). Are teenagers really careless about online privacy?
Save the Children Finland. (2011). Online life is real life ... and online education is real life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