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5月5號
也就是說
再過9天 我就40歲勒!!!!!!!!!!!
40歲整真的是一個
感覺很沈重
卻又充滿希望的一個年紀
為什麼感覺沈重呢
是因為該是把人生的成績單
整個攤平平用熨斗熨過
完全完美的貼合於完全水平的桌面
然後拿著放大鏡顯微鏡
各式各樣的凹透鏡凸透鏡
去好好檢視 的一個年紀
我不確定活了將近
365 x 40 = 14,600 天
14,600 x 24 = 350,400 小時
350,400 x 60 = 21,024,000 秒
21,024,000 x ….
(好了 可以了)
的人生
到底完成了什麼
到底成就了什麼
但我很確定我自己
這四十年間
到底錯失了什麼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看看這一篇的標題
就可以略知一二
照理說這麼值得紀念的日子
應該要從倒數10天開始寫
為什麼硬生生的
從倒數第九天開始寫呢
因 為 拖
我的人生因為拖延症
錯失了許多事
本來是要從昨天開始寫的主題
『三字頭的最後十天』
就這樣消失在歷史的洪流裡
無影無蹤的
好的
逝者如斯夫
沒辦法再去追究
能把握的今天
還是要好好把握
那為什麼說這個歲數
也是充滿希望的一個年紀呢
因為正式進入人生的下半場
感覺又是一個新的開始
仔細查了許多成功企業家
例如
40歲的 Reed Hastings 創辦Netflix
53歲的 Ray Kroc 創辦麥當勞
66歲的 Harland Sanders 創辦肯德基
都是40歲之後才把創業項目
做得風風火火
重新打了成功的一仗
再回來聊聊自己
本來我想要在三字頭
的最後這十天
回顧過去
挑出我人生中
最值得紀念
或是最令我難忘
或是完全是我人生
最重大的轉折的十天
好好的紀錄一下
當時發生的事情
對我有什麼啟發
對我有什麼影響
影響又分好的影響
又或是壞的影響
但是真的下去挑的時候
發現東挑西揀
一列就列出了幾十件
也就變成會寫成幾十天
那為什麼不從今年二月開始
寫到現在五月
至少可以寫個一百天
不過現在說再多也都沒有用
既然剩9天
然後要講的事情
又超過9件
我還是很認真的做了一個列表
把要講的事情
畫在心智圖上
一件一件的
到最後多到
要用人生不同的階段來分
本來想說要概括分成
求學階段
工作階段
創業階段
後來發現
光求學階段
就有好幾個值得列出來
好好檢視的重要節點
每件事情
都好像冥冥天注定的
對我未來的人生
一路走到現在
都有莫大的影響
所以又再細分成
求學階段的
幼稚園 國小
國中 高中 大學
當兵
第一份工作
進入電視圈
開始創業後
整個算起來
差不多十個階段
於是就決定了
從階段出發
今天就先來寫寫
幼稚園發生的事情!!!!!!
這時候大家會不會想
哇靠講這麼多
講到現在才要開始
從幼稚園開始寫
誰要看啊!!!!!!!
但畢竟這是我的部落格
完全就是寫爽的
大家想看就還是加減看一下
如果不想看的話也沒關係
從這邊右轉的第二排架子上就有了
(就是半島鐵盒 這樣)
好 開始認真寫
我幼稚園的時候
喔 其實是我整個小時候
也就是從我有記憶以來
就是一個非常無端相信人
的一個小孩
說好聽一點是單純
說難聽一點就是蠢
幼稚園時期發生的兩件事
可以當作證明
我們姑且稱這兩天為
『你不用上車』
以及
『你肚子長出西瓜樹』
先來聊聊第一件事
『你不用上車』
小時候我讀的幼稚園
離我家雖然很近
以成人的角度去看
短短的1.2公里
隨便走一下就到了
但是在一個幼稚園小孩的眼裡
應該還算是蠻遙遠的距離
所以當時都是搭乘
幼稚園的娃娃車上下課
記得某天下課要回家的時候
有一個胖胖臉圓圓的女同學
用她明明應該要年輕稚嫩
但卻異常低沉的嗓音
在我上車的前一刻
跟我說
『你今天不用上車』
當時我的第一個反應是
我不上車怎麼回家呢
畢竟兩公里
對一個幼稚園小班的學生來說
真的不算一個近的距離
但當時我的另一個想法是
雖然這樣會讓我回不了家
但她會這樣跟我講
一定也是有原因的吧
所以我就聽信了他的話
站在原地沒有上車
老師看了看也以為
我今天是會有家長來接
也就沒有硬要我上車了
然後
娃娃車就開走了
娃娃車就開走了
娃娃車就開走了
接著時間越來越晚
整個花花綠綠的幼稚園大門口
只剩下我一個小朋友
孤單的身影站在那
然後就開始大哭了起來
直到爸爸騎著他的機車
跑到幼稚園門口
問我說
我今天怎麼沒有搭娃娃車
我其實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總不能直接跟老爸說
因為有一個胖胖臉圓圓的女生
跟我說『你今天不用上車』
我才沒上車的吧
雖然直到現在
我依然不知道
為什麼那位同學要這樣說
但回想起來
還真的是一件蠻沒面子的事
接著來聊聊第二件事
『肚子會長出西瓜樹』
其實小時候
老爸為了要讓我跟老姐
養成看書的好習慣
所以拼了命地買書
買到家裡的書
足足佔滿了整面牆
且大部分都是
成堆成套的書
各類文學作品
各式科普教材
東西得獎小說
中外料理食譜
全部都在架上
隨便我們翻閱
但就在我姐一口氣看完
一套又一套的各國文學名著
的同時
我則是一遍又一遍的
翻著三國演義小說
到了可以輕易的說出
文聘(字仲業)
這種不算大咖武將的資料
的地步
除了三國演義
我也會看十萬個為什麼
以及車輛的構造等等
這一類的工具書
從小雖然沒有什麼文學素養
但還是有在盡量攝取一些知識
所以很小的時候
我就會知道
植物要生長
一定要有陽光 空氣 水
還有土壤 等必要條件
所以當我人生中
第一次從一個長輩口中
聽到
吃西瓜的時候
不要把子吞進肚子裡
『因為肚子會長出西瓜樹』
這個說法的時候
我的第一個直覺是
西瓜子吃進肚子裡
就照不到陽光了啊
雖然食道以及胃部
會有空氣以及水分
但是土壤呢
對啊 土壤呢
土壤怎麼解釋
沒有土壤種子怎麼會發芽
到底為什麼啊啊啊啊
沒道理啊啊啊啊啊
這也太不符合邏輯了啊啊
不過 BUT
如果這不是實情的話
為什麼我眼前的這位大人
要這樣跟我這個小朋友說呢
所以應該也會有它的道理在吧
所以應該不可能是騙小孩的吧
所以應該是可以相信的吧
畢竟他是大人啊
大人講的應該都是對的啊啊啊
然後我又再次相信了
所以後來有大一段時間
我吃西瓜都不敢
把西瓜子吞進肚子
因為相當害怕肚子會長出西瓜樹
現在在重看一次
真是更覺得荒謬至極
因為西瓜甚至不是長在樹上
更沒有長出西瓜樹的可能
總之
我的幼稚園人生
就在這些
莫名其妙的
毫無理由的
不知所云的
亂相信人的日子中
過去了
如果說要討論
到底是人性本善
抑或是人性本惡
我想在我身上
可以得到一個很清楚的答案
當然是人性本善
喔不是
更精確一點的說
應該是
人 性 笨 善 !!!
三字頭的倒數第九天
下台一
綠綠發芽小作所 在 柚子甜剝心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如果不確定改變會不會比較好,那就改變吧!
許久以前我在訪談裡,曾經說過這句話:「如果不確定改變會不會比較好,那就改變吧!」
對我來說,改變是向老天「要機會」的方法。每當我猶豫不決,要不要離開痛苦的工作,要不要跟沒有未來的伴侶分手,確定現在不好,又不確定改變會不會比較好的時候,我都牙一咬選擇「改變」──至少,「不一樣」就是一個破口,一個突破現況的機會。
***
對今年的我來說,「擁有自己的工作室」,絕對是重大的生命轉變。
我是台北人,求學工作也都在台北,長期都住在家裡,一直以來也沒什麼理由搬出去。但從小就反覆做一個夢,夢到有人有間多餘的空房子,邀請我去打理暫住;又或者在某處覓到一間閣樓,我把它打造成一個秘密基地;又或者單純是某個親戚要出國,跟我說他家這段時間借我住。
類似的夢,我反覆做了二十幾年,幾乎每年都會作好幾次。如果那陣子「逃離現況」的渴望特別大時,有可能一個月就夢到兩三次。
當時或多或少已經意識到,我的靈魂深處非常想要有一個「自己的空間」。但是台北居大不易,對於「租屋」沒有實際需求的我來說,那一步遲遲沒有真的踏出去,只有在國外、外縣市旅居的那個月,才稍稍實現我的夢想。
直到前陣子,因為拜訪朋友的工作室,看到她在台北擁有一個小而美的個人空間,愜意而自得的樣子,最後一根稻草終於落下來,回去就用光速開始尋找,天時地利也剛好湊齊,我迅速就找到了非常適合的地方,一個禮拜就安頓了下來。
***
這是我生平第一次,擁有「住家」以外,一個完全由我掌控的空間。
而在擁有這個空間之後,我才發現自己竟然有很多特質,原本都跟沒發芽的種子,現在就像落入濕潤的沃土裡,拼命破土而出,長出我完全不認識的自己。
■ 比如說,原來我對家具有「排列強迫症」
因為長期跟人同住,人一多,基本上就是想辦法擠出自己的空間,夾縫中求生存就是了。至於東西擺哪裡、怎麼擺,反正馬上就會弄亂,大家習慣也不一樣,有歸位就不錯了,因此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對「排列」有強烈的美感需求。
在工作室,我會把每個濾水壺、保溫壺、快煮壺、花茶壺依照大小排好,壺嘴都朝同一個方向,視覺效果才不會凌亂。
放在茶几的杯盤碟子,顏色要協調,把手的位置要對稱,彼此之間的相對位置也要均勻,只要稍微擠了或鬆散一點,就會想伸手去調整。
酒精噴瓶要放特定的位置,因為跟背景的顏色才協調。
筷子湯匙叉子洗完要晾乾,特地找一個漂亮的透明玻璃杯來插,就算晾餐具也要清爽明亮。
櫃子裡擺設也調了一百次,常用的東西要好拿,打開又要整齊好看,甚至還嫌零食大包裝花花綠綠太醜,自己拿一個牛皮紙袋,把小包零食全部倒進去,再整包收到角落,打開櫃子色調就變得非常和諧,不會一堆搶眼的塑膠袋在眼前花枝招展say hello。
■ 非常喜歡「留白美」
一個地方住久了,東西一定多,即使我是少物生活主義者,台北空間這麼小,也很難讓人極簡到哪裡去。
但在工作室不一樣,因為平常不住這裡,東西可以少非常多,甚至刻意「剛剛好」就好。
衣服只有一套,毛巾只放一條,馬克杯只有一個,廁所連馬桶刷的不想放,因為覺得視覺上不美。桌上每天都清得乾乾淨淨,線用整線夾收整齊,書只放一兩本。
慢慢覺得,「留白」其實是一種新型態的奢侈。
上一代的人物資缺乏,留白是窮困的象徵,因此牆上空空的就想掛幅畫、貼個喜氣的春聯,空間要塞得滿滿的才富足;這一代的人,反倒是物資過剩,但正因為這樣的日子過久了,才能勻出氣定神閒,懂得空間「留白」的奢侈──有餘裕,但不買,不放,不急著填滿,那種奢侈,是我從小到大沒有體會過的。
我才知道原來我這麼喜歡,這種「空下來」的美感,那是一種另類的舒適與餘裕。
***
在打理空間的時候,也才發現自己對配色的品味很不錯。
在西門市場逛一圈,一眼就能挑到非常適合的祭壇布,回工作室攤平鋪上,啊果然美極了。在網路上滑啊滑,在腦中模擬一下,就知道哪一組地墊,最適合打造柔軟的氣氛。
以前就算隱隱約約意識到,自己或多或少內建這些能力,但是當自己對空間沒有主導權,又必須將就使用很多東西時,這些面向的自己就掩埋起來,像是不曾存在,只能偶爾變成一顆一顆泡泡,湧入夜晚的夢境。
而那些泡泡,終於在今年因緣際會,從夢中顯化成了真實。
***
因此我總是很支持,那些不確定要不要「改變」的人,給自己一次機會選擇「改變」。
「改變」不一定會有「好」結果,但一定會有「不一樣」的結果,而我們要的,就是那個「不一樣」──也許是更認識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或更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那個「不一樣」,會讓我們更貼近自己,更有力量帶自己走向遠方。
#圖片很美但不是我工作室XD
#跟我一樣有這兩種症頭的快舉手相認XD
=============
#找到心靈盲點就能改變人生
#柚子甜剝心事
臉書:YS Tian
IG:柚子甜
=============
Photo by Kari Shea on Unsplash
綠綠發芽小作所 在 陳鈺萍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歡迎各級學校預約生產教育~^_^
「生產教育」——生產、教育
記泰國Mahidol大學及香港明愛專上學院參訪助產所。
謝婉瑜助產師
「過去我覺得生產很遙遠,是在醫院裡的,是屬於醫療人員的,但今天參觀完,我覺得生產是一件很貼近生活的事,不是真的那麼恐怖」昨天參觀完助產所的香港學生這樣說道。
我很細的品味著這段話,回想著大學剛接受產科護理學教育的我,還記得第一堂課的作業就是回家畫圖,畫出你嚮往生產的地方、陪伴的人、甚至產後party想吃什麼,第二堂課交出的作業,當然是花花綠綠,後來才知道原來那正是生產計畫書的雛形,接著的課程透過汽球讓我們模擬生產時腹部用力,偶爾捏黏土來模擬子宮頸擴張,我的產科學習記憶裡充滿著趣味。
場景回到昨天,當我把著手,和學生們比劃著他們捏出來的子宮、子宮頸,在遊戲間幫助他們更認識自己的身體、更認識他們將要照顧的「女人」,若真能讓他們帶回一些什麼,我想這兩個小時賣力的說學逗唱已經足矣。
對我來說,能夠真正的認識自己的身體,比起知道再多的生產機轉來的更有意思(沒有要挑戰老師的意思),因為了解再多的下降屈曲內轉外轉伸展,終究「是天生人,不是人生人(引用邱明秀助產師書中佳句)」。
當然,這些機轉需要了解,但我們卻不能透過自己的思慮改變什麼,而能夠讓這些學生,未來的護理領域工作者,透過觸覺,了解到子宮頸的變薄擴張需要多少時間,需要多少呵護、多少等候,將來在照護時更能同理產婦的感受,不求感同身受,但至少多了一點實際的畫面在他們心中,更甚能在醫療處置即將介入之時,有多一份思量,有一天,他們也有能力把著產婦的手,陪他們迎向出生的喜悅。
我想,生產教育和與生產有關的教育,的確是要從小做起,在捏黏土的當下,其實沒有一個學生做出了正確的子宮大小(甚至沒辦法做出立體版的子宮),若唸護理系的學生是如此,何況一般的民眾呢?
這不是要評價護理系學生的意思,因為當年的我也是這樣,身為「人」使用著這副軀體,卻對身體器官迷迷糊糊,真是太可惜了,尤其這副只有女人才擁有的生殖器官,更是應該要好好的去了解,不只是為了生產,單單就是為了了解自己更是了解「女人」。
成為助產師,最重要的工作是「與女人們站在一起」,不單只是為了產出一個嬰兒,而是與他們成為夥伴,與家庭成為夥伴,成為護理師亦然,希望昨天的知識輸出,能成為小小的種子,將來也在他們心裡發芽。
最後謝謝好孕助產所陳鈺萍醫師、高嘉黛所長同樣也孕育著我,給我壯膽的楊志貞助產師,Belly Daily最棒的空間好吃的蛋糕和咖啡,也謝謝張皓媛老師❤️
也謝謝來拍照順便吃蛋糕的臭珮瑜Pei-yu Annie Hsie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