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代碼的襲擊 #成為一位憂鬱症患者
#過來人的真實紀錄 #心態的調適
F321,一個像數學公式般的代碼蓋在紙上。這是中度憂鬱症的代碼。病名代碼由F開頭,搞得好像我的人生學分得到F一樣。該死。咒罵著「F***!」的我走出了精神科大門。
就診之前,我煩惱了很長一段時間,一拖再拖,拖到再也不能拖了才不情不願地,用我的腳親自踏上前往醫院之路。因為我實在是太害怕了。
「滴哩哩哩,滴哩哩哩!」早上七點刺耳的鬧鐘聲響起,整晚大失眠的我根本不需要鬧鐘好不好。「啊,好不想上班,不對,是好害怕上班。直接……消失在這塊土地上怎麼樣?這樣會輕鬆一點吧?」極端的想法叩叩地敲打我的心房,我小聲嘟囔,怕被人聽到我的真實心聲。
「這樣下去真的會完蛋。」
自從我踏進職場以來,我不是沒有過辛苦的時期。人怎麼可能沒有討厭上班的時候,我偶爾甚至還想辭職轉行,或是移民海外,不過這次不一樣。這種極端的想法,是史無前例的,我覺得自己正面對一個「強敵」。
我在外出採訪的時候,看到公司來電會被嚇到;我要非常努力專注,才能寫出一篇短短三行的報導;交稿的時候總是忐忑不安,「一定會罵我,說我寫得很爛吧。」;我擔心漏接上司的抱怨電話,十秒就確認一次有沒有未接來電或是工作相關訊息。
不僅如此,我的自信心也跌到了谷底,過去即使再辛苦,我也從未喪失自信,如今我卻覺得自己無比渺小。每次向上司呈交報告,明明沒做錯什麼心情卻無比沮喪,就像搭超高速電梯幾秒內墜落到地下一百樓,或者說是像落水的人不停吃水。我被前所未有的心情嚴重衝擊,既恐慌又恐懼,所以腦中時時做好面對最壞情況的打算。
我覺得再這樣下去真的會完蛋,於是開始上網搜尋精神科相關資訊。資訊是找到了,可是一想到就醫,我就覺得茫然。我憑感覺隨便挑了一家醫院,調整好呼吸節奏後撥出醫院電話。等待電話接通的時候,我的心臟撲通亂跳,就像剛進公司的新人打電話給上司一樣,超緊張。
在這四天內,「去」和「不去」兩種念頭在我腦海中交戰不休。我試圖自欺欺人,告訴自己症狀好了很多,不去醫院好像也沒關係,但不安感總是毫不留情地衝擊我的心。
#今天去精神科
就診的日子到來,我的鞋底就像被膠帶黏住一樣,無法輕易邁出腳步。要被送往屠宰場的畜牲們也是這種心情嗎?我感到無比淒涼,但我明明還沒被確診,也許我根本沒事。
「我瘋了嗎?」
「一定要去醫院嗎?」
「乾脆回家吧?」
十分鐘的步行路程,十分鐘的心亂如麻。我到了醫院,發現這裡和我想像中的不一樣。我原本以為醫院裡會坐滿一大堆眼神渙散的患者,現在看來,只有「看起來很正常」的患者。患者年齡層滿廣的,且有男有女。
「金正源先生,請進!」終於輪我進診間,主治醫生是一個看起來和我差不多年紀的男人。
「今天為什麼會來這裡?」問題短歸短,但是很難回答。「我為什麼會來?我想知道自己有沒有瘋。」我超想這樣回答,終究開不了口。毫無顧忌地向素昧平生的人吐露心聲,不是我的一貫風格,如果可以,我甚至想掉頭走人,不過我又能如何?人都到這裡了。
我花了十五分鐘大概描述了自己的近況,一邊講一邊突然莫名「哽咽」起來。我非常感謝用真摯眼神誠心誠意傾聽我說話的醫生。雖說「因為是工作,不得不在患者身上放心思」,不過我的感謝與醫生的誠意無關,單是專心聽我說話這件事,就夠讓我感動了。
通過檢查和分析諮商結果,醫生確定我罹患中度憂鬱症──介於輕鬱症和重鬱症之間。
#精神科的藥
「我開抗憂鬱劑和抗不安劑給你,先服用一陣子看看。」
就診的第一天,我本來抱著僥倖的心態,打算接受心理諮商就好,不吃藥。不過醫生以溫柔卻不失堅定的態度開藥給我,沒人愛吃藥,再說,更沒人會愛吃「精神科的藥」吧。
「接受藥物治療之後,等狀態好起來,我們就正式開始心理諮商,你現在這種狀態,就算做了諮商也沒有多大效果。」
醫生把人的身體、心理和想法三者之間的關係畫在白紙上,認真說明了好一陣子。
「我……要吃多久的藥?」
「抗憂鬱劑起碼要吃六個月以上,抗不安劑視情況而定,會慢慢地減輕藥量。」
醫生對數百名、數千名患者都說過一樣的話,就像是一個教書教了幾十年,把書本背得滾瓜爛熟的老師一樣,一口氣解釋了為什麼不能一次大幅減藥的原因。這是由於如果藥吃到一半,病情有了好轉就馬上大幅減藥,有可能會復發,他也不忘告訴我藥物的副作用。
「抗憂鬱劑和抗不安劑不一樣,不會立刻見效,至少要吃兩三個禮拜才行。下次我會稍微增加藥量。」
結束看診的我走出診間等候,沒過多久,護士就叫了我的名字,給了我處方箋。
「我真的變成精神科患者了。」
拿完藥走出醫院的我雙腳瞬間發軟。我靠在走廊牆上,稍微喘了口氣,實在沒力氣搭公車回家,於是叫了計程車。在車上,我兩手緊抓藥袋,打給了妻子。
「老婆,醫生說我是憂鬱症。」從此我和憂鬱症展開了非自願同居生活。
--
📖 本文摘自《那一天,憂鬱症找上了我》,作者金正源的第一本書,就是關於自己親身體驗的憂鬱症。高中時期決心成為改變世界的記者,如今領悟到連改變自己都很難。閱讀更多: https://reurl.cc/vg3Ajk
「精神科的藥要吃多久」的推薦目錄:
- 關於精神科的藥要吃多久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精神科的藥要吃多久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精神科的藥要吃多久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精神科的藥要吃多久 在 [經驗] 吃藥有用嗎?抗憂鬱劑要吃多久? - 看板prozac 的評價
- 關於精神科的藥要吃多久 在 憂鬱症不想吃藥可以嗎?憂鬱症停藥副作用有哪些?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精神科的藥要吃多久 在 很多憂鬱症的病人不知道其實吃藥要多久,該怎麼判斷病情,這 ... 的評價
- 關於精神科的藥要吃多久 在 如果你在考慮要不要吃精神科藥物- 心理 - Dcard 的評價
精神科的藥要吃多久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疫情逐漸解封,原本空白的日子幾乎是一夕間填得飽滿,這本《在診療室遇見老子》就是在這樣的夾縫裡,一點一點慢慢看的──但也正是這樣的節奏,最適合入口這樣的作品。
嚴格來說,這本書是日本精神科醫師在「超譯老子」,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文化混血,是作者在執業時發現,原本他都是像一般的精神科醫師一樣諮詢、開藥治療,但有一次向患者提到自己喜愛的老子的箴言時,患者竟然哭了出來,覺得獲得很大的支持與理解。
後來又遇到幾次這樣的經驗,有些患者在聽了老子的思想之後,心情輕鬆不少,症狀也大幅緩解。作者才開始反思,心理治療本是西方文明產物,使用大量的西方思想,可能有時候並不適合東方人。因此多次經驗下來,他開始希望能將這樣的想法普及,讓老子的思想進入東方的心理治療世界。
***
而我在收到這本書時,確實也覺得它跟一般心理書籍很不一樣。它有一種悠緩閒散的特質,每一篇都不長,但都很好領悟,也把原本艱澀的文言文,轉譯為現代人好懂的白話,甚至幫篇名取了一章章可愛的名字:
「幫助你控制焦慮的湯匙練習」
「感到絕望時,試試鹽味飯糰思考」
「不願放手時,試試草帽思考」
我個人特別喜歡的是這一章「鹽味飯糰思考」(絕對不是因為早上剛吃了飯糰的關係):
======
一代經營之神,松下電器創辦人松下幸之助先生有個知名的故事:在面試時,他會問受試者一個問題:「至今為止的人生,你是幸運還是不幸的?」
他會錄取回答「幸運」的人,不錄取「不幸」的人。
當然,「幸運」和「不幸」的事實本身並不重要,說到底,松下幸之助先生只是想要知道對方「是抱持著何種感受生活至今」。
======
松下幸之助的想法是,認為自己幸運的人,往往比較謙虛、努力,也不忘感謝他人,因為這樣的人,有能力感受到日常中的「微小幸福」。
這就是作者提到的「鹽味飯糰」思考。
老子的原文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意思是一個人知足、知道什麼時候該停止,就不會有後面的失敗和危險。
而所謂的「鹽味飯糰」,在日本就是用白米和鹽水,沒加任何料的簡單食物。然而若是用心品嘗,卻可以在其中咀嚼到白米的甜香,以及鹽味的反襯,這不正是一種「知足」的練習嗎?
***
我在讀這篇的時候,正好遇上家裡換屋的事。原本就像在粉絲團寫的,明明是老天保佑,福星罩頂的事,也一舉解決了原本租約到期,不知道下次該落腳何處的懸宕,家人都很開心。但這種振奮才沒維持多久,就聽到家人每天照三餐煩躁抱怨,哎呀裝潢時間要這麼久,這樣什麼時候才能搬進去。哎呀我不喜歡這個風格,哎呀我不想約那個時間,哎呀你覺得這樣是不是比較好…
絮絮叨叨的聲音在我耳邊環繞,我突然想問一句:幾天前對你來說是幸運的事,現在還在嗎?
如果還在,那為什麼你跟事情發生以前一樣不開心呢?
或許我們都曾經這樣,在遇到已經「很好了」的事,都會高興一下子。但沒兩三天又抓住不足的地方,跟之前一樣用力煩惱著。
煩惱不斷更新,痛苦卻一成不變。
這時候讀到「鹽味飯糰思考」,我腦中浮起了早上咀嚼飯糰時,還沒吃到陷料,但牙齒咬著米香,耐心咀嚼二十下的滋味,很甜,非常幸福。
或許我們都可以在覺得自己不幸福的時候,把「鹽味飯糰」思考從口袋裡拿出來,好好咀嚼幾口,重新意識到自己已經獲得足夠──當下需要的不是更多、更豐沛的餡料,而是重新感謝自己「幸運」的餘裕。
***贈書時間***
出版社會給推薦者一本贈書,所以這本《在診療室遇見老子》,我可以送給大家抽獎:)
為了尋找最適合的有緣人,我會挑選「最有感覺、理由頻率跟這本書最合」的留言,贈送這本書給他
但是大家不要壓力太大,這不是徵文比賽,即使短短一個理由但是跟書的頻率很合,這本書還是非你莫屬~不妨跟隨心裡湧出來的直覺,寫下你覺得這本書適合你的理由吧!:)
***
想要參與贈書活動的讀者,請在本篇按任一個心情+留言自己想看的理由,例如:
「我想看《在診療室遇見老子》,想看看精神科醫師怎麼分享老子的智慧。」
請發揮屬於你的版本(就算要抄我的也改編一下XD),我將在8/23(一)抽出一位幸運讀者,請出版社寄送這本《在診療室遇見老子》給他哦!
精神科的藥要吃多久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41萬劑AZ疫苗,28日開打 5萬警消列優先》
https://news.tvbs.com.tw/life/1516552
【紐約市公立醫院擔任內科住院醫師---張凱銘分享,5-14-2021】附上分享:
其中AZ副作用:1)亞洲人比白種人少:2)國際因多起經驗,血栓可監控、醫治請參考:
現在已經不是2020年3月了,對於COVID知識,我們了解更多了,很多過去錯誤的做法,都可以調整,有新的東西,也應該嘗試使用,這就是與時俱進。不要害怕病毒,我們可以克服。
●傳染力:
為什麼COVID-19傳染力驚人?
因為無症狀也可以開始傳染,這跟2003年的SARS不一樣,SARS原則上要病人有發燒或咳嗽症狀才會傳染,所以當年很快就可以擋下來,現在的COVID可以沒有症狀也傳染給別人,所以各大出入口體溫篩檢其實不一定很有用。因為可以無症狀感染,所以疫情才會這麼難以控制。
COVID原則上出現症狀前兩天到發病後一天內傳染力最強,發病後七天內逐漸減弱傳染力。
病人多久還有傳染力確切時間很難告訴你一個數字,但是大致上7-10天後就沒有什麼傳染力了,這也是美國CDC的隔離時間是訂在10天的原因,當然不是說十天後就一定不會傳染,這邊是說傳染力越來越弱,機率越來越低,一個概率的問題,醫學到最後都是統計的問題,極端值先不討論。
●什麼叫確診?
在此次疫情爆發之前,時常看到境外確診者,常常沒有症狀,也許在國外一陣子前染過病,到台灣篩檢陽性,或甚至是隔離14天後期滿然後自主申請檢驗然後被確診,那些人的通性都是CT值很高(>30),抗體早就已經產生陽性,這代表,他們早就被感染了,他們某種程度已經免疫了,PCR測出來的只是死掉的病毒片段被檢驗出來,其實沒有什麼傳染力不用太擔心。
CT值代表要複製病毒片段多少次才能被檢驗出來,所以CT值如果很高,代表病毒片段實在是太少了,要一直複製到30次以上才有辦法被檢驗出來,有個小篇的NEJM韓國研究指出CT值在28.4以上病毒培養都培養不出來,所以CT>30其實根本不用擔心。
這種沒有什麼臨床意義的病例,是否有需要每個人都送去負壓病房隔離,我認為是很需要商榷的,我很難想像這些人既沒有症狀,也沒有傳染力,到底是要住院做什麼治療?如果疫情不嚴重就算了,但國內疫情持續升溫,這可能占用醫療資源讓有需要的人無法住進醫院,那問題就大了。
現在已經是2021年五月了,早已不是2019年12月或2020年一月,COVID已經不是神秘的病毒了,我認為需要用科學方法對待隔離這件事。
然而此次境內社區感染,很多都是有症狀且CT值低(10-20幾),這些人就是剛被感染,這些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確診者,這些是最要小心的族群。
●檢驗:
PCR是1980年代就發展出來的一種檢驗技術,這不是什麼酷炫的科技也不是昂貴的檢查,任何一個檢驗,結果是死的,判斷是活的,如果有偽陽性或偽陰性問題,都可以再重複檢查。臨床判斷不能忽略。如果覺得重複檢驗費太貴,那問題應該是為什麼此項檢查會這麼貴,而不是懷疑其檢驗的必要。COVID都可以無症狀,如果懷疑COVID,不要用猜的,要用驗的。
●Variant (變異病毒):
COVID病毒跟其他常見流感病毒一樣,越多人被感染,病毒一直複製,外膜就容易產生片段的變異,所以本質還是同一個病毒,因此我不喜歡用變種病毒這個名稱,我比較喜歡講變異。
不管是英國或南非病毒,他們並不會使感染後的病人變嚴重,但是變異病毒的傳染力確實比較強,也可能讓疫苗效果比較不好,但是目前看來疫苗對英國變異病毒還是有效的。我認為未來的世界可能會需要每年都打COVID疫苗,就像流感每年都會變,每年都該打流感疫苗,任何人終究都需要打COVID疫苗,在這地球村就是不可能不打,除非你永遠關起來不要跟外界的人接觸。
阻止病毒繼續傳播的最好方式就是疫苗。如果可以,我希望全世界70億人現在都注射好疫苗,一兩個月後COVID大流行就會終結。為什麼COVID一直流行,就是因為全世界疫苗施打太緩慢,太多人猶豫不決。越慢打疫苗,病毒一直在複製,一直複製的結果就是又產生變異,到時候疫苗又漸漸失去效果,大流行又要重來一輪。
●疫苗:
現在全世界有四家有效的疫苗:Pfizer和Moderna是mRNA疫苗,AZ和JNJ是腺病毒載體疫苗。這四種都非常有效,重症死亡率保護都非常的好。疫苗最重要的是防止死亡,不是打了就一定不會被感染。
實際上COVID大部分的人被感染了只有輕度或無症狀,但是有些有危險因子的人(COVID特別喜歡攻擊老年人,肥胖,糖尿病者)可能產生嚴重肺部纖維化而至死亡。
如果今天全世界的人都打滿疫苗,有些人也許還是會有感染或輕微症狀,但是到時候就不會有人擔心,因為跟感冒一樣,沒什麼大不了的!今天還在擔心那些輕微副作用(發燒、疲憊、肌肉痠痛這些真的是無關緊要1-3天就會消失的副作用),那你就失去了大局觀。
99.99%的人都沒有出現嚴重副作用,甚至在國外都有過敏案例用漸加劑量還是把第二劑疫苗打齊的記載。打疫苗很多人當然會有不舒服反應,但是這些是可以接受的,因為打疫苗本來就不是要打舒服的,打了針會不會舒服一直都不是打疫苗的考量點,就跟你終究要買歐洲車,你這輩子終究是要打COVID疫苗的,早打就早有保護力,就不會一直擔心會不會被感染。
我認為能早點打疫苗就是好事,任何上述四種疫苗都非常的好,真的不需要挑,沒有打就是沒有防護力,與其思考70-95%的差距,不如想0-70%的差距,沒有打疫苗病毒可以長驅直入,有疫苗你平常沒有太多病史或免疫問題,你要死於COVID的機率會非常非常的低。
打疫苗不是大學聯考,去計較一兩分的差距,每個疫苗臨床試驗的基準點都不一樣,沒辦法拿純數字去比較。美國人做事慢,非常沒有效率,有在美國生活過一定知道這點,然而美國疫苗是在FDA星期五通過,星期一就開打,這點就非常有效率。看到很多人因為疫情爆發終於願意趕快打疫苗了,這也算好事,雖然在過去兩三個月早就可以做的事,真的是有點可惜。我真的很希望疫苗覆蓋率可以再高一點。
●疫苗副作用:
常見副作用就不說了,發燒疲憊肌肉痠痛等,這些不應該是你不打疫苗的理由。有些人可能淋巴腫大但是不嚴重且看運氣。立即過敏反應極度罕見。
現在要談談血栓。AZ或JNJ(嬌生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有一個非常罕見(約十萬到百萬分之一),但可以是嚴重的副作用就是血栓問題。這邊的血栓並非腿部因久不動而產生的靜脈栓塞(DVT)或肺栓塞(PE),而是會產生類似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的原理,身體產生platelet factor 4 (PF4)抗體跟heparin結合消耗血小板導致的血栓問題,然而這些人都沒有接觸過heparin類藥物,所以因為疫苗導致的血栓病有一個新的病名叫做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 (VITT),這比較類似自體免疫反應,常發生在年輕女性,過去可能沒有什麼明顯病史或血栓問題,在打了AZ或JNJ疫苗,一般在兩個禮拜左右發作(時間相對短,長一點可能一個月),血栓產生部位有可能是在splenic vein or cavernous venous sinus,所以病人也許會有肚子痛、頭部腦神經異常,動眼神經異常,視力異常,等問題。
*如果是腦內血栓影像診斷甚至要靠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血液檢查要驗HIT panel (PF4 or serotonin release assay)。
*相信很多台灣醫師可能根本沒有驗過HIT,因為東方人血栓問題不大,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好事所以更加肯定疫苗風險是很低的。
*臨床醫師警覺性要很高。疫苗副作用通報系統要很完善才行。治療方式不可以用傳統heparin類的抗凝血劑,enoxaparin這些常見的都不行。可以使用argatroban,fondaparinux,或DOAC (apixaban, rivoraxaban)這類。還可以用IVIG治療。所幸國外的案例多半治療後無大礙。
●COVID的治療,現在有什麼?
- 剛確診沒多久,最好前48小時內,如果屬於高危險族群(病人本身身體比較差者),打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效果最好,可以預防病情的進展,在美國有很多infusion center,或有些急診也可以打,抗體趕快中和病毒。美國現在有Regeneron藥廠的Casirivimab/imdevimab跟Bamlanivimab/etesevimab。
-
Hydroxycholoroquine奎寧在2020年三月美國疫情剛爆發甚至世界各地都很常用,多個研究出來結果就是沒有用,希望以後不會有人再提這個了。
*慎用抗生素:在2020年三月幾乎每個人因為COVID住院都會給azithromycin等抗生素,因為臨床上病毒性肺炎跟細菌性肺炎都很類似。但是發現COVID剛發病很少有細菌感染,如果病人只是乾咳,沒有痰,CXR或CT很典型就是bilateral GGO沒有局部consolidation(局部細菌肺炎感染),其實可以不用上抗生素。
一般細菌性感染多半發生在ICU病患、插管者、住院住兩三個禮拜以上者,這些再好好考慮。
不應該每個人得到COVID就給抗生素。
*Remdesivir IV for 5 days(200mg*1 day, then 100mg*4 days)在美國算最常用的抗病毒藥物,如果有氧氣需求患者一般都會給,注意肝指數可能升高需要檢測,攜帶remdesivir的cyclodextrin需要靠腎臟清除所以如果eGFR<30可能不能使用,但是洗腎可以清除所以洗腎患者又可以使用
*Dexamethsone 6mg IV or PO for 10 days: nejm上大名鼎鼎的recovery trial顯示,對於重症患者(需氧或插管者)有助於降低死亡率,特別是插管者幫助最大,因為可以避免免疫風暴過度激化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如果病人不需要氧氣輕症患者,給dexamethasone是無用的,請勿濫用類固醇。
*氧氣目標不一定要100%,如果病人沒有特別覺得喘,SpO2維持在92-96%左右其實也可以。
跟2021年3月做法不一樣的事,避免早期插管! 插管可以避免最好,一旦插管就很難拔管。
*俯臥(肚子貼地臉朝下)prone position對於血氧維持還是非常有效,high flow nasal cannula (HFNC)高速鼻氧氣管對於維持血氧也很有效,這些都可以避免走入插管這一途。
*Tocilizumab: 2020年3月很多人用,後來研究說沒有用,最近又捲土重來越來越多研究看似有用。Toci(這樣簡稱才不會念太長)是IL-6 inhibitor,可以抑制免疫反應也是想避免走入cytokine storm,先前研究結果會失敗可能跟使用時機最有關,因為不是每個病人都可以給,而是建議在氧氣需求量一直增加,已經到只用HFNC或BiPAP這種階段隨時要被插管這種階段可能會比較有用,而且至少給過類固醇(上述的dexamethasone)24小時還是一直惡化再給。
-*小心菌血症甚至黴菌感染:這些是指ICU重症患者,他們可能產生MRSA or MSSA bacteremia, Candidemia等,如果住院有發燒,該做的blood culture還是不能少。甚至有些病人肺部產生mucormycosis or Aspergillosis的關聯性世界各國有越來越多的paper報導 (我也有一篇相關論文)。
●後記:這算是一年後的一篇心得文章,在美國紐約2020年3月我們走過最可怕的多次融斷潮,紐約當時宛如空城,時代廣場空無一人,空氣中彷彿都有高濃度的病毒,ICU要擴張三倍,整間醫院只有COVID病人相比,現在怎麼樣台灣情況都好得多,而且現在有疫苗,有更多對病毒的認識,少了很多未知,我們現在更多知道什麼藥物有用,什麼沒有用,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
*我對台灣人高水準的國民素質很有信心,多半人都很願意戴口罩也配合,疫情肯定不會太差。
*冷靜準備,有疫苗趕快打。
*看著歐美在疫苗施打後疫情逐漸散去,台灣也不可能永遠用高壓圍籬,非常”old school”的”2020年”防疫方式一直下去,最有效控制疫情還是要靠疫苗,希望全球大流行可以趕快結束。
●補充:
#兒童:
小孩子也會得到COVID,他們症狀多半比較輕微,但是說小孩子得到都不會有事也不是正確的。有部分小孩得到病毒急性感染也可能會嚴重到插管,因此不能因為多半無症狀或症狀輕微就掉以輕心。小孩子常常造成家長或成人的感染來源,就算小孩子沒什麼事但是如果傳染給家裡長輩可能導致長輩嚴重生病,因此這部分公衛預防也很重要。
另外小孩比較可能因為COVID的併發嚴重疾病叫做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MIS-C),在美國我們讀MIS-C為”Miss C”,MIS-C並非病毒急性感染導致的疾病,實際上多好發兒童感染後一個月後,其症狀表現如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這些病人說不定COVID PCR都已經陰性,因此不需要給remdesivir等抗病毒藥物,這比較像免疫發應引起的全身發炎反應,處置方法類似Kawasaki disease,給IVIG、Aspirin,要做心臟超音波Echo。成人也可能會有MIS-A (A=adult),但是成人科醫生對川崎病經驗不足也許比較容易漏掉。
目前僅有美國Pfzier、Moderna 疫苗降低施打年齡到12歲以上,其他疫苗還沒有開放讓兒童施打。
#孕婦:
孕婦如果感染到COVID多半還是輕症為主,但是部分病人會有比較糟的預後。所以如果能盡早接種疫苗,還是多一點保護。目前沒有證據疫苗會對流產或胎兒有不良影響,實際上很多新生兒的血液可以測得對抗COVID的抗體,意思是說如果媽媽有打疫苗,新生兒也會間接打到疫苗,其實對兩方都是好事。如同之前所說AZ有可能導致某些罕見血栓,而這個又比較好發較年輕的女性,是一個要衡量的點,但各大婦產科醫學會偏向鼓勵孕婦施打疫苗,病人需要知道潛在風險,孕婦打了疫苗也不用太恐慌,如果疫情嚴重施打可能還是Z>B。
#COVID後遺症:
有部分人得到COVID後,儘管已經康復沒有病毒感染的跡象,但還是有持續的症狀特別是疲憊、思慮不清、運動一下就很累需要停止、焦慮、嗅味覺異常等甚至到六個月以上之久,此為“Post-acute sequelae of SARS-CoV-2 infection” (PASC)。
PASC是一個真實的疾病國外很多人都有類似的問題,多半好發年輕女性30-40歲左右,可能跟免疫反應有關,一系列的血液或抽血檢查多半都正常,卻有持續的症狀且都得過COVID,他們一般都沒有嚴重COVID疾病,多半輕症且不需要氧氣。目前沒有特別好的治療方式,症狀治療為主,時間久了多半慢慢改善緩解,可能需要多方專科(包含精神科)一起幫助病人。
#COVID傳染途徑:
還是以空氣、飛沫傳染為主。接觸傳染似乎沒有想像中常見。勤洗手、環境清潔當然很重要,但是不用過度恐慌而反覆一直消毒等,接觸傳染沒有那麼容易傳染。
#疫苗副作用處置:
不需要預防性吃退燒藥,如果有發生發燒或疼痛等再吃止痛退燒藥就好(acetaminophen or NSAIDs)。免疫力不全者或老人、安養院居民,其實是最需要施打疫苗的對象,因為他們一旦得到COVID死亡率最高,這些人施打疫苗反而最不會有任何症狀因為他們免疫反應力弱,就算是施打了mRNA疫苗還是可能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因此「還是要戴口罩」等,特別小心。
*他們是所謂”breakthrough infection”(突破感染)最常見的族群。這也是為什麼我建議一般人有什麼疫苗就先打什麼,因為對一般人來說現有疫苗保護力其實就很夠了,根本不用區分保護力高低。基本上打滿了都可以非常有效預防重症,至於高危險族群,他們更不能承擔沒有疫苗保護的風險下,總之就是建議趕快施打。
Thank you for this most interesting consultation, allowing me to participate in the most difficult and challenging case. I shall continue to follow up with you.
精神科的藥要吃多久 在 憂鬱症不想吃藥可以嗎?憂鬱症停藥副作用有哪些?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憂鬱症不想吃藥可以嗎?憂鬱症停藥副作用有哪些?|昕晴診所/專業心理諮詢/台中精神科/台中身心科/恐慌症/失眠/憂鬱/身心症/身心科看診經驗/台中西屯 ... ... <看更多>
精神科的藥要吃多久 在 很多憂鬱症的病人不知道其實吃藥要多久,該怎麼判斷病情,這 ... 的推薦與評價
很多憂鬱症的病人不知道其實吃 藥要多久 ,該怎麼判斷病情,這篇主要是針對第一次得到憂鬱症或很久 ... 抗憂鬱 藥物 停用症候群並沒外傳 ... 台股暴跌股民鬱卒, 精神科 患者 ... <看更多>
精神科的藥要吃多久 在 [經驗] 吃藥有用嗎?抗憂鬱劑要吃多久? - 看板prozac 的推薦與評價
對於吃藥例如抗憂鬱劑的看法?
從我開始吃藥到現在大約有五年的時間,
期間換過非常多的藥,隨著病情的不同劑量有時會越吃越重,
除了抗憂鬱劑之外、鎮定劑、抗焦慮、安眠藥我都吃過,
每次用藥都有按照規定吃兩個星期的時間才跟醫生討論是否換藥,
但是我的憂鬱症一直都沒有因為吃了藥有所改善,
大多是幫助我度過想自傷的念頭,
所以吃藥這件事情並不能像感冒一樣隨著
時間過去身體就會康復,
我自己除了依照醫生指示外,
對吃藥這件事情有其他的想法。
我曾經很依賴藥物,也曾經非常的抗拒吃藥。
我對吃藥這件事,有三個看法:
1.不要擅自停藥
2.藥物只是輔助
3.依照醫生指示吃藥
1. 不要擅自停藥
我吃過的抗憂鬱劑很多會有明顯的副作用,
例如便秘、性功能障礙、嗜睡等等,
除此之外我記得我吃了樂復得讓我整個人一點情緒都沒有,
整個人變成沒有情緒、沒有靈魂的空殼,眼神空洞到很嚇人,
隨後兩個禮拜換了威克卷,
一吃完人比較有精力做事但到了下午大腦像是快要膛炸的壓力鍋,
精神顫抖的幅度好像嗑了興奮劑,
發現我變化的媽媽便極力反對我吃精神科的藥物,
他認為是藥三分毒,後來擅自停藥的結果就是帶來更大的悲劇,
停藥的戒斷效果會讓人生不如死,每天大腦嗡鳴聲不絕於耳,
當時的自己焦慮的像個吸毒犯走來走去,心裡想的大概是殺人或是殺死自己。
對於發病的病人來說,藥物可以幫助你度過最困難的時刻,
不至於讓你除了睡覺之外就是哭泣,
吃藥的期間我完全只是等待時間流去,
控制病情不要惡化或讓我不要因為憂鬱而做出不理性的事情,
我自己服用抗憂鬱劑需要月為單位適應,
吃藥並不會讓我的病復原,但是至少我能個慢慢回復到正常的生活,
在這期間慢慢有理智思考
自己發生了什麼事以及在生病的情況下確定自己的人生還在軌道上前進。
2. 藥物只是輔助
憂鬱症的成因很複雜,心理層面或是身體層面的問題都可能同時發生,
如果只是血清素不足,
那改變大腦內的內分泌濃度也許可以讓你像個有慢性病的正常人生活下去,
這類的憂鬱症吃藥的作用是立竿見影的,但事實往往沒有這麼簡單。
接受藥物治療的我,固定時間回診、固定與醫生討論用藥狀況,
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心理上很依賴藥物幫我解決所有的問題,
不管是情緒、失眠、精神力導致我只要有事就吃藥,
漸漸的會不按時間吃藥自行改變劑量,
那陣子自己好像變成藥物的奴隸,
心情好與不好都只靠藥物的強度去解決,
結果就是濫用藥物在逃避,完全不知道自己吞了甚麼、吃了多少藥。
按時吃藥只是輔助病情的一種手段,
憂鬱症隨時會把你包圍致窒息,
吃藥的目的是為了讓你喘口氣,最後還是要面對自己,
過去我面對人生中的困惑、徬徨都用無視的態度讓時間輕輕的帶過,
追根究體這些問題最終還留在我的心裡與身體裡。
藥不能救你,只有你可以救你自己。
3.依照醫生指示吃藥
大約吃藥吃了快一年半左右,我開始跳脫醫師的指示吃藥。
持續服用抗憂鬱劑的我即便不再有自殺的衝動,
但我不斷的回診不斷的拿藥的過常讓我對這樣重複性的行為感到迷茫,
病情雖然控制下來了,但我心裡知道距離恢復正常人的路還有好長好長,
每一個明天的到來都讓我感到害怕,
每天睜開眼睛覆蓋在我身上的憂鬱從我開始吃藥的第一天就未曾散去,
醫生告訴我不要隨便停藥的理由是為了降低未來憂鬱症
的復發機率,但吃藥吃了這麼久,日復一日的結果使我失去了耐心,
我當時只知道我沒辦法變成以前那個充滿活力的自己了!
這個病什麼時候才會好都不知道,我哪管得著憂鬱症會不會復發,
這種灰心的心態影響我對吃藥的看法,
抗憂鬱劑多吃或少吃頂多會有些微頭痛的副作用,
但是鎮定劑或者是安眠藥就不一樣了,
這些藥物會立即的作用控制你的大腦,
我曾經為了改善因為憂鬱症引發的失眠開始吃史蒂諾斯,
一吃下去我整個人都變了,這顆藥根本是包裹糖衣的毒藥!
當時的我每天最期待的事情就是睡前吃這顆藥,
因為吃下去半小時內我的心情會變得很平靜甚至有點快樂,
對憂鬱症患者來說能停止悲傷甚至給我們快樂根本就是黑暗中的指引人的明燈,
史蒂諾斯對當時的我來說才是對抗憂鬱的神器,
憂鬱、恍神、疲憊等等情緒在吃了安眠藥後會一掃而空,
關鍵是吃了安眠藥的前兩個小時我沒睡,我什麼想法都沒有,只記得好快樂、好快樂。
生活裡的痛苦讓我只想要逃避,
憂鬱症的折磨常常讓我在心裡祈禱我能夠在睡夢中死去,
是不是不要看到明天的太陽我的痛苦就能終止了呢?
藉由安眠藥麻痺大腦的方式讓我無時無刻想吃史蒂諾斯,
酗酒會上癮吃藥也會,下午睡午覺吃、晚上睡前吃、假日早上醒來也吃,
兩天假日都在睡夢中度過,清醒的時間沒幾個小時,
這些都是為了讓自己變得不這麼清醒的所作所為,
濫用藥物的我從半顆便一顆、一顆變兩顆,
兩個星期的藥物提早吃完就去拿感冒藥,
我只知道吞藥,完全忘記吃藥的目的與危險性。
因為作息顛三倒四,每天精神不濟導致工作無法繼續下去,
生活過得亂七八糟的自己間接讓憂鬱症變得更加嚴重,
面對這種無助的情況我只會一直哭,好像走進了無盡的黑暗一般,
最後辭了工作生活停擺了將近半年的時間才慢慢恢復一點理智,
失去工作後的我才發現事情變得很嚴重,
一直逃避直到進了死巷才停下這荒唐的日子,
儘管活著非常痛苦且回頭很難,
但本能告訴我比起不想活我更害怕死亡,
所以我才開始花了大量的時間去清洗
留在身上的後遺症。
安眠藥戒斷帶來的痛苦,比憂鬱症還可怕,我不想再經歷一次。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0.105.4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rozac/M.1619346713.A.3CE.html
※ 編輯: unssy (1.160.105.49 臺灣), 04/25/2021 18:32:5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