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睇展】本地首個粗獷建築主題展:https://bit.ly/3hnD7VA
有人嫌醜,有人嫌突兀,更多人其實是一無所知。本地首個粗獷建築主題展,展覽名就直接叫《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透過研究整理、攝影紀錄、水泥藝術裝罝,多角度還原香港粗獷建築不為人知的真實面貌。
始於上世紀戰後五、六十年代,粗獷主義主張追求樸實、真實的材料質感;正因為它不塗脂抺粉的個性,不易討人歡喜,讓人容易忽略其背後的社會意義,因此很快便隱沒於城市雨後春筍般的高樓之中。
當新一代建築師仔細研究半世紀前的粗獷建築,他們看到當時的建築師以及客戶,都勇於不從主流,接受新事物,「為甚麼當時的人可以接受如此不同的風格,建築師又為何有膽量提出如此不同的想法?」保育的重要性,除了建築物的歷史、設計價值,還在於保留其所屬時代的人文精神價值。
《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展覽
日期:即日至9月17日 (星期一休息)
時間:12點至晚上7點
地點:openground (九龍深水埗大南街198號一樓)
《明周文化》推介:
【This is art?】瞭解碎剩氣球的Banksy女孩
https://bit.ly/3A5lHoc
【米蘭設計周2021】從爆破中誕生的家具 葡萄牙設計師的疫情實驗
https://bit.ly/38PQBFh
- - -
◢ 緊貼明周文化 ◣
MeWe:bit.ly/3oCfmuo
Instagram: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elegram: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香港建築 #建築保育 #粗獷建築 #建築設計 #明周文化 #我就是我
「粗獷主義建築香港」的推薦目錄:
- 關於粗獷主義建築香港 在 明周文化 MP Weekl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粗獷主義建築香港 在 Knowher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粗獷主義建築香港 在 明周文化 MP Weekl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粗獷主義建築香港 在 RTHK's The Works - 粗獷主義建築|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粗獷主義建築香港 在 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M+館藏、美紙展覽在PTT/mobile01評價 ... 的評價
- 關於粗獷主義建築香港 在 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M+館藏、美紙展覽在PTT/mobile01評價 ... 的評價
- 關於粗獷主義建築香港 在 【ARTION REPORT】漫談香港現代主義建築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粗獷主義建築香港 在 忠泰美術館《粗獷主義建築展》亮點!百件案例 - Pinterest 的評價
- 關於粗獷主義建築香港 在 粗獷主義的評價費用和推薦,FACEBOOK、EDU.TW 的評價
粗獷主義建築香港 在 Knowher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被冷待的香港粗獷 ]
分享原文,稍作補充:
一直覺得東海工業大廈讓街道轉角變得不可思議,以前不知怎樣形容它的美,現在再看會有另一種角度。
展覽於 openground 進行中,有趣在於許多的陌生,即使有時眼熟,但從來沒有細細去看的一些香港建築。
場內會有策展團隊複製的建築物料,可以觸摸,幻想當時人的需要及心境,怎樣是剛剛好,甚麼是知足,由一幢建築物無聲去說。
Kevin Mak的照片不用多說了,靚到令人覺得不用客氣。
原文刊Andthen.hk
————————————
誇而不浮
被冷待的香港粗獷
想像一個中年人,五十歲上下,沒有足夠年資去接受敬禮,擠不進殿堂,卡在時間線上的某點,遭冷落一旁,尷尬地一臉蒼白——而他曾經踏實和誠實地,為社會交出貢獻,可是始終沒有換來掌聲。
以人喻物,城內也有好些這樣的建築。
建於戰後六、七十年代,屬於現代主義建築的分支,龐大至近乎霸道,常被形容為怪獸(近年民間比喻更有趣,Marvel宇宙裡的變形俠醫Hulk),敢於不加粉飾,客觀事實裸露人前,統稱為「粗獷主義」(Brutalism):1950年代由瑞典建築師Hans Asplund首先提出,及後經英國建築師夫婦Alison 與 Peter Smithson,以及建築評論權威Reyner Banham大力推廣,影響力在七十年代尤其重大,香港也沒有例外。
粗獷主義有幾個特點,強調不經修飾的外觀,幾何結構直截了當,鋼筋混凝土外露,樑柱和核心筒等一目了然,外觀上著重表達力量,並且刻意不施油漆粉刷或批盪,看上去灰頭土臉地粗糙。
這些建築常用於建設學校、政府大樓,圖書館和體育館等公共樓宇,本身帶有強烈的實際功能性——甚至可以這樣說,它本來就不要求華麗,不為點綴市容而來,是實實在在應付民生的工具,不矯情,不說多餘廢話。
粗獷主義的實驗味道,讓它素來不為主流美學擁抱,然而有建築師不表認同。
深水埗openground的最新展覽《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罕有地給這類建築一支射燈,以照片,研究資料及建築圖則,展示15組粗獷建築,站在香港某角落,在看見與不被看見之間。
譬如每次經過葵涌都嘆為觀止,「點解工廠可以咁靚」的東海工業大廈,1975年落成,大部分牆壁用上麻石飾面,樸拙,卻有沉實的帥氣。每個建築組件都設有凹槽,可以像積木似的曡起砌成,極具快靚正的香港精神。
策展團隊甚至認為,大廈結構的精密程度,可以跟1970年黑川紀章設計的中銀膠囊相提並論。
展覽中亦有鮮被提及,異常科幻的香港神託會培敦中學,建於1972年,位處山上,當時為避過大規模挖掘工程,禮堂一方坐落山坡,另一方由懸臂式支柱支撐,結果構成飛碟狀,懸浮半空,極具前瞻,超越學校建築的想像。
而粗獷至世界聞名的代表,要說到聖士提反書院的科藝樓,大膽地設計成梯形,外牆傾斜,能夠反射陽光,避免體育館受日照長期曝曬,非常聰明。
兩個大型懸臂樑的邊陲,刻有類似葉紋的V字紋道,下雨時出水管的水沿樑柱流到地面,硬漢內藏浪漫巧思。
值得留意的是,展覽名字在建築前加上「未知」:一來粗獷主義不算廣為人知,同時因為英殖香港華洋共處的背景,增加建築的複雜性,讓某些疑似粗獷主義建築的定義,還需繼續討論。
另一個未知,涉及建築的生死存亡——粗獷主義向來備受爭議,不獲廣泛重視及欣賞,加上漸因失修而破落,本來就已碩果僅存的粗獷建築,近年面臨消失,比如荒廢好些年的清水灣邵氏片場,現正開始拆卸重建。
留下來的倖存者,亦不代表可以安全。部分業主因了解不多,以保養的名義,替建築抹上油漆或批盪,外表亮麗了,但跟粗獷主義的原有精神背道而馳。
例如展覽中的幾幢中大建築,除了牟路思怡圖書館,其餘巳被翻新,不復最初落成的模樣。
這現象非香港獨有。2017年,德國建築博物館(Deutsches Architekturmuseum)策展人及建築評論家Oliver Elser啟動SOS Brutalism計劃,建立網上數據庫,列出世界各地相關建築,以作監察和保育,至今載有超過二千座建築,其中約二百座標為瀕危紅色,代表面臨清拆或錯誤改建。
赤柱聖士提反書院的科藝樓建築群,一直是SOS Brutalism檔案中唯一的香港建築;今日再檢索,裡面已加進新的項目:中大科學館、眾志堂學生活動中心,並包括已通過撥款,將會拆卸的中環郵政總局(註:策展團隊認為郵政總局更接近典型現代主義,有待商榷)。
撇開主觀的美醜定斷,粗獷主義建築,記錄了戰後的社會面貌,捱過了最窮苦,未正式邁向富裕,平凡實用便是最大安樂,那是樂得簡單的年代。
曾經在當時,人們需要快捷,低成本,坦蕩蕩地真實的建築物;然後許多年後的今天,誠實直白的建築,或事,或人,會不會得到嘉許?
—————————
丨認真做無聊事 x knowhere 丨
日期:8月21日-9月12日
時間:星期二至日1-7pm
地點:中環PMQ B座 H205 knowhere
—————————
丨knowhere丨
▪️中環鴨巴甸街35號PMQ元創方B座H205
▪️Tuesday to Sunday 1-7pm
▪️https://instagram.com/youknowhere
粗獷主義建築香港 在 明周文化 MP Weekl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睇展】香港的城市面貌,總是以驚人的速度改頭換面,往往當你察覺到的時候,許多建築風景不是面臨消逝,就是已經消失了。早前中環街市重開固然引起城中熱話,但除了這些名氣大的地標之外,香港尚有許多值得深究、欣賞的建築之美。
例如在上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一度流行,後來卻漸漸隱沒於城市中的粗獷主義Brutalism建築。粗獷主義其中一項最明顯的特質,莫過於不加修飾、講求表現材料之真實質感,由此可見當時社會追求務實、樸實無華的一面;另一方面,粗獷主義亦可見於建築物粗獷而着重結構展現的造型,當中不乏教堂、學校等公共建築採用,反映當時對於設計的包容和開放之心,或勝於現在。不過隨著時日遞進,尚存的粗獷建築難免經過維修、翻新、改建等工程,以致原貌多少被改,這樣更顯記錄和研究之重要。
《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的策展團隊,以攝影記錄、繪畫圖則、藝術創作等表達手法,將他們有關本地粗獷建築的研究成果呈現出來。讓我們先跟隨建築師兼攝影師Kevin的鏡頭走一趟,或許這些粗獷建築,就在你每日經過之處、還待細看。
《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展覽
日期:9月3日至17日 (星期一休息)
時間:12點至晚上7點
地點:openground (九龍深水埗大南街198號一樓)
- - -
延伸閱讀:
【路過北角】將藝術注入舊區公共空間 罕有海上裝置重建昔日泳棚風光
https://bit.ly/3mNJhC0
【Masterclass】吳俊雄:保育港式匠人黃霑 寫下不朽香江名句
https://youtu.be/nCxFV01C3Ww
- - -
◢ 緊貼明周文化 ◣
MeWe:https://bit.ly/3oCfmuo
IG: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G: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粗獷建築 #建築 #設計 #展覽 #我就是我
粗獷主義建築香港 在 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M+館藏、美紙展覽在PTT/mobile01評價 ... 的推薦與評價
粗獷主義 (Brutalism)起源自1950 年代,提倡「 讓建築呈現出最客觀的現實」的概念,追求真實的材料運用,如實地設計當下社會現況。彭展華(Bob)認為, ... ... <看更多>
粗獷主義建築香港 在 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M+館藏、美紙展覽在PTT/mobile01評價 ... 的推薦與評價
粗獷主義 (Brutalism)起源自1950 年代,提倡「 讓建築呈現出最客觀的現實」的概念,追求真實的材料運用,如實地設計當下社會現況。彭展華(Bob)認為, ... ... <看更多>
粗獷主義建築香港 在 RTHK's The Works - 粗獷主義建築|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香港 寸金尺土,摩天大廈林立,但城市內依家充斥不同風格的建築物,當中包括# 粗獷主義建築 流派:這些建築物著重功能多於美感,不會刻意隱藏當中所用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