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格局與東漢敗局 | 知史百家
安煥然
國家昏暗,民不聊生。讀讀古書,笑看歷史。
《論語.顏淵篇》,有這麼一段對話,其文大意是,子貢問他老師:「為政之道,最重要是要做些什麼事?」孔子回答:「要搞好經濟、國防軍力要強,以及建立國民的信心,讓人民對這個國家具有認同感。」
刁鑽的子貢續問:「老師,事情總沒有那麼理想。國難當前,難以兼顧,如果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您覺得以上三者哪一項可以暫時擱置。」孔子回答:「去兵,就擱置國防軍事預算吧!」子貢又追問:「國家真是太危急了,重整經濟和人民對國家認同這兩項之中,必須捨其一,又要先放棄哪一項呢?」
孔子回答說:「去食,就把振興經濟的方略暫時放下吧!民無信不立。人民對國家失去信心,國家就亡了。所以認同感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知道,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這話沒錯。但若就春秋戰國當時的形勢來看,孔子其實是一個失敗的政治家。他的言說,道理雖好,但如何具體落實,也有其不切實際的地方。孔子的政治觀明顯有其局限。就上述的「去兵,去食」說,孔子以為「民無信不立」,看似有道理,若要實踐,恐只是空談。
「民無信不立」,沒錯。但人民對國家的認同,以及人民對政府的信心,要從哪裡來?這決不是靠孔老夫子開開班,講理說道就能建立的,更不應該是國家機器每天借由煽動排外、仇外情緒,從而宣導「愛國意識」來騙取人民對政府的信任。
我講授「中國文化概論」這堂課,說到這則《論語》故事,我的學生做了以上批判。從歷史來看,人民信心的建立,很多時候是來自經濟。國家經濟搞不好,人民生活愈發困苦,講再多的「愛國情操」,都成了騙人的鬼話。
再來,國家昏暗,政壇處處濁流,也就會有清流之士群起出來制衡。這不禁讓我想起東漢政局。東漢的皇帝大多早死,繼位者年幼無法作主,中央集權的權柄操持在外戚和宦官手中,形成外戚宦官更迭用事的惡性權爭怪圈之中。
豺狼當道,安問狐狸?官僚士大夫中有不願意隨波逐流的,乃抨擊時弊,號稱「清議」。在腐敗成風的當時,起到了激濁揚清的作用。連太學生也看不去。他們熟讀經書,又關心時政,在輿論上支持清議派,太學竟成了清議的中心。
原本以為「清議」可以制衡「濁流」,但政壇講的是「權力」。兩次黨錮之禍,宦官乘機誣告清議派黨人謀反,大肆逮捕。黨人門生、故吏、父子親屬皆受牽連。
慘酷的政治權力鬥爭,換來的是同歸於盡。錢穆《國史大綱》就指說:「造成慘毒的黨錮之禍,人之云亡,邦國殄瘁,黑暗腐敗的漢王室,終於傾覆,依附於王室的外戚與宦官,亦同歸於盡。而名士勢力到底還可存在,便成此後之門第。大一統政府不能再建,遂成士族多頭之局面。」
官逼民反,黃巾起事,擊垮東漢中央政體。接續的是東漢末年分三國。講的是「用陰謀、陽謀、明說、暗奪」,烽火連天,爾虞我詐成主調,人稱那是「三國謀略」的智慧。說實在話,東漢敗局下,把經濟搞得還可以的,竟是曹操這個大奸雄,他是真有點本事的。
然而,三國最終是歸晉。惟晉朝又因八王之亂的內鬥,續而崩潰,北方再陷分裂割據。不夠人打,就說那是五胡「亂」了中華,史稱魏晉南北朝。
不見得不好。只能說,世人要做好心理準備,那是一個新時代的來臨。你要打扮的極美,抑或不修邊幅的說醜話做醜事;是要歸去來兮採菊東籬,尋找桃花源,抑或是飲酒嗑藥而避世、佯狂,那是你的選擇。從清議到清談,專講平凡人聽不懂的玄學,而自認風雅,那也是你家的事。總之,再也不會是當年「獨尊儒術」,那循規蹈矩,道貌岸然的模樣了。
真所謂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啊!如果說,歷史是過去與現代永恆的對話,還真有點啟示。世人也得做好心理準備,沉住氣,面對新時代的挑戰。但歷史終究是歷史,也請各位不要傻乎乎的「對號入座」。
(原刊於2015年6月28日《星洲日報.言路.邊緣評論》,2019年1月30日修訂。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第 三 人稱 局限 在 歐陽立中 「演說課x桌遊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爆文寫作22】你有泥土和水,為什麼卻做不出蘋果?
最近跟老婆
迷上「動物森友會」,
遊戲概念是這樣的:
你參加了「無人島計畫」,
來到一座無人島,
在上面展開你的新生活。
不過,
別以為到無人島就悠哉了,
你有非常多的事情要做。
你要釣魚、採集、伐木;
也要買房、擴建、還房貸;
還得買家具、服裝、器材。
不過要在
無人島過上好生活,
很諷刺的,還是要有錢。
而裡面最好賺錢的手段,
是「捉狼蛛來賣」!
一隻狼蛛可以賣8000元,
補個10來隻,房貸就還清了。
問題來了,
狼蛛出現機率低,
你遇到也不見得抓得到。
所以網路上有玩家
分享自製狼蛛島的方法:
第一步:先到另一座無人島
第二步:把樹木全部砍光
第三步:把蟲子全部趕走
只要這樣做,
狼蛛就會自然生成。
「這太扯了!是遊戲的Bug吧!」
看著老婆做出狼蛛島,
我忍不住說。
「不是耶!這是遊戲
設定的生態系統。」
老婆的角色被狼蛛咬了一下,
昏了過去,趁空檔回應我。
就這樣,
原本在本島,
可能一天遇到一隻狼蛛;
但自製狼蛛島後,
每幾分鐘就生出一隻狼蛛。
一個晚上下來,
我們就抓了十幾隻狼蛛,
狼蛛一字排開,超級壯觀!
這讓我開始
思考「生態系統」這件事。
梁寧曾問了一個
很有意思的問題,他說:
「給你泥土和水,
你能做出一個蘋果嗎?」
你說,這什麼鬼問題啊!
別急著吐槽,
仔細想想看問題的本質。
你做不出來,
但是蘋果樹做得出來啊!
為什麼?
因為做出蘋果,
是蘋果樹的「系統能力」。
那麼,
重要的問題來了,
你的「系統能力」是什麼?
如果可以,
我希望是「寫作」,
因為可以讓你的蘋果
源源不絕的產出。
上過我爆文課的學員,
都會加入爆文寫作社群,
我發現一件有趣的事:
就是在社群裡,
大家的產文率都增加了。
而且,還不只如此,
這些文章的
讚數、分享數比過去更多。
你說,
才上一天的課,
怎麼可能進步這麼大?
是的,我也不可置信。
但如果從
「生態系統」的角度來看,
一切也許就解釋得通了。
首先,
他寫作的系統能力,
在爆文課上被建置起來了。
多數人寫作最大的盲點,
在於沒有讀者意識,
就像講者不管台下反應,
只顧講自己的,
當然聽眾也就沒參與感。
寫作也是如此,
讓讀者在你的文章中,
找到參與感,
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所以,我讓學員
做了一項很重要的練習,
叫做「人稱投射」。
這練習讓他們卡很久,
但只要做過一次,
他的系統能力就出來了。
其次,
爆文社群就像蘋果園,
加入的學員發現,
每天都有人在寫作日更。
然後他點進去看文,
看見那些熟悉的技巧,
別人都在產蘋果了,
自己怎還沒開始。
於是,他也開始
用系統能力逼自己
產文章、生蘋果。
你也許有很多社群,
有閒聊的、有抱怨的、有團購的。
但請記得,
至少要有一個社群,
能督促你產出蘋果。
最後,
爆文學員來自各行各業,
增加了生態系的多樣性。
這點很重要!
因為我們都有自己的
慣用詞彙以及領域專業,
寫久了就是那些東西翻來覆去,
這會造成寫作的局限性。
再加上,
如果你身邊都是同行,
那文字就更容易被侷限了。
可是,在爆文群組,
你每天看到都是,
不同面向的切入點。
比方
鳥博士是醫生,
看他怎麼用醫學視角論事;
志恆是心理諮商師,
看他怎麼談安頓內心的方法;
郁棠是文字溝通講師,
看他如何用文案思維寫文;
惇為是圍棋老師,
看他怎麼用棋局來談人生。
雷夢是行銷高手,
看他是怎麼成為成長嗨咖的。
來自不同領域的文章,
會幫你開出一個「視點」,
這個視點,會幫助你寫作突圍。
讓我們再回到那個問題吧!
「給你泥土和水,
你能做出一個蘋果嗎?」
我由衷希望你的答案是:
「能!而且不只一個!」
..................................................
💥爆文寫作工作坊
台北五班 6/6(六):https://bit.ly/2ys7g2p
台北六班 7/18(六):https://bit.ly/3cpHef9
#歡迎分享
#建置你的系統能力
#不然果園遲早會摘完的
第 三 人稱 局限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旁觀,就是一種以第三者角度來觀看自己的行為與反應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有辦法從旁觀看自己的思維以及自己的情緒起伏。就是這個能力,讓我們有辦法進入到自己信念系統的矩陣當中。
也因為擁有旁觀的能力,我們才能夠認識自己、看見自己是如何用故事在運作自己的生命。擁有旁觀的能力,我們就能客觀的觀看自己的小我,而不會對他產生認同。
旁觀能力的深邃之處在於:我們開始能夠以第三者的角度去認識我們自己,發現原來跟我們所想的那個自己不一樣。也是因為這個能力,我們才有辦法開始療癒自己的生命。
取自《生活中的瑜伽智慧》
**************************
這一篇談到了「高我」,可以暫時把高我理解成,有一個正在不斷觀察我們的另一個人。但是,這個人只負責看見、照亮,像一道光,任何決定,都由小我來進行。
所以,處在高我,是一個接納的狀態,接納而不評價。藉著高我的照亮,小我能有更宏觀的視野,去進行記錄、詮釋、分析、預測…等工作。
高我只在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不自認匱乏,因此接近圓滿。
這一篇是這系列分享的最後一篇了,結束了這個系列,會從外星回到地球。沉浸在小我,也很有樂趣,充分體驗之後,想抽離時便可以少一點拖泥帶水,斷得乾淨!
祝願您,能藉著高我之助,進行自我療癒,並且擺脫信念的約制!
**************************
旁觀的力量
【文/ 黛博拉.艾戴爾】
我記得我孫子泰森還是小學生的時候,每次他爸媽要他做一些事情他不想做,他就會瞬間將自己轉成第三人稱的角色,把自己變成別人。他可以一直都當第一人稱的「我」(I),但是只要對方的要求違背他的意願,他就會把自己變成第三人稱的「他」(he)。比如他爸告訴他說該上床睡覺了,泰森就會回答:「他不想睡覺。」然後泰森就會繼續玩,而且自信滿滿認為只要不承認那個人是自己,就可以不用聽從他爸的指令。
看到泰森可以這樣在「我」跟「他」這兩個認同之間自由來去,我很驚訝,也覺得這小孩很有幽默感,而且,泰森居然在這麼小的年紀就了解到,「以第三者身分來遠觀自己」所具有的強大力量。一旦我們擁有這個能力——跟自己保持距離、遠遠觀看自己,我們就有辦法開始看見我們是如何在編造自己的世界。矛盾的是,也是因為這樣,我們的信念系統開始失去它對我們的控制力。
基本上這跟文化有關,我們被塑造成要不斷去改進自己、分析自己(和別人)。當我反觀自己、或是從別人的談話中,我發現確實是這樣。我常常聽到人們這樣說:「只要我把這個改掉,一切就沒事了」,或是「我知道這件事對我沒好處,但我已經努力在改了。」好像我們都患了一種非得改正自己不可的強迫症,而且只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缺點上。
在西方文化裡面,我們習慣去分析、修正,以及控制,幾乎對每件事情都是這樣。如果我們不喜歡自己的某些缺點,或是不喜歡我們的生活,我們就會拼命想要找出到底哪裡出了問題,然後想要去改正它,好讓它儘可能維持在一種平順的狀態(誠實翻譯:就是將事情控制在我們喜歡的樣態之下啦)。東方人的思維則完全不同:西方人需要把事情搞清楚、然後去修正它,但是東方人在這件事情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線,他們用的方法是「旁觀」(the witness)。
旁觀,就是一種以第三者角度來觀看自己的行為與反應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有辦法從旁觀看自己的思維以及自己的情緒起伏。就是這個能力,讓我們有辦法進入到自己信念系統的矩陣當中。也因為擁有旁觀的能力,我們才能夠認識自己、看見自己是如何用故事在運作自己的生命。擁有旁觀的能力,我們就能客觀的觀看自己的小我,而不會對他產生認同。旁觀能力的深邃之處在於:我們開始能夠以第三者的角度去認識我們自己,發現原來跟我們所想的那個自己不一樣。也是因為這個能力,我們才有辦法開始療癒自己的生命。
瑜伽《奧義書》(Upanishads)當中提到,有兩隻鳥在一棵樹上。其中一隻忙著在樹叢間飛來飛去;另一隻鳥則靜靜蹲踞觀看。如果我們認同的是那隻飛來飛去的鳥,那表示我們還陷在自己的觀念系統中。如果我們認同那隻靜踞觀看的鳥,我們就有辦法開始認識自己的信念系統。一旦我們了解到,我們是如何在創造自己的現實世界,那表示我們在成長路上又更進一步了。看見自己的制約,就是勝利的第一步。知道我們並非就是我們所認為的那個人,就開啟了「認識真實本我」的可能性。
阿查拉大師說過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帶他的小兒子去密西西比河,他的兒子看著河水,然後問他的父親,這條河是不是很汙穢?阿查拉說,沒有,河水只是攜帶著汙穢之物,河本身是乾淨的。我們的頭腦就像一條河,裡面攜帶著很多東西。如果我們跟頭腦所攜帶的東西——念頭思緒、故事、觀念——產生認同,那我們就會認為自己「就是」那些東西。但是,如果我們跟內在神聖本心(清淨的河)產生認同,單純觀看著念頭思緒漂浮而過,我們就會知道,我們只是攜帶著那些思緒念頭、故事、和觀念;真正的我們,「並不是」那些東西。
《奧義書》當中還寫到,人類就是「壺中的神」(God in a pot)。自我探究的目標,就是為了讓我們明白這句簡單的話。只要我們還認為自己是那個「壺」(我們的身體與心智頭腦),我們就會因這個局限而受苦。如果我們把認同的對象從那個「壺」轉到內在的「神我」(Godself),我們就能在真實本我當中得到安心。這個內在的「神我」,瑜伽稱之為「真我」(Atman,阿特曼),佛教稱之為「佛性」,基督教稱之為「基督意識」。
靜坐冥想是修習自我探究時一件非常重要的功課;靜坐可以培養我們的旁觀能力,讓我們看見自己的信念系統,然後開始將我們的認同對象從「壺」轉到內在「神我」。閱讀經典以及聖哲的傳記,也有助於讓我們更加接近自己的本心。保持好奇心、保持初心,知道我們其實一無所知,有助於我們走出那層層包裝的禮物盒。把我們的焦點轉向內在神我,那些信念系統的盒子就會開始崩解消失,我們因而得到自由。
.
以上文字取自
生活中的瑜伽智慧:活出真我,體驗喜悅人生的十項法則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4420
.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