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衛消防編組穿戴訓練(含SCBA、消防衣穿戴及救護訓練等)📣🎉
說明:本課程提供學員瞭解如何安全的使用與操作空氣呼吸器並熟悉裝備的重量,來確保救災時能正確使用穿戴,另加入CPR、AED及初步包紮訓練等課程,以增進學員緊急救護知能。
1、主辦單位:科技部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
2、執行單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工業安全衛生協會
3、參加對象:園區中小企業事業單位之職安人員、防火管理人員、消防防護計畫相關人員等
4、時間:110年09月28日(星期二)早上9點-12點
5、地點:科技生活館集思會議中心-羅西尼廳403會議室
(新竹科學園區工業東二路1號4樓)
6、報名時間:即日起至09月26日或額滿為止
7、名額:40名(免費)
8、報名注意事項:為避免報名人員過度集中於少數廠商,每家廠商/每廠原則以報名2人為限,主辦單位將視報名狀況協調及調整
9、聯絡人:工安協會,李小姐,電話:(03)575-1006#18
E-mail:00518@mail.isha.org.tw
10、報名網址:https://www.beclass.com/rid=254648e612c887776d3e
防疫須知
1.課程簽到時將會進行體溫測量,若學員有發燒情況,將禁止其參與課程,應立即就醫返家休息。
2.配合防疫及健康管理,請學員上課時務必佩戴口罩,若無佩戴口罩之學員將禁止進入教室參與課程。
3.教室將配酒精,供學員消毒使用,請多加利用。
4.提醒您,違反居家檢疫規定逕自外出或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者,將依「傳染病防治法」第58條、及同法第69條處新臺幣1萬至15萬元不等罰鍰。
空氣傳染防護裝備 在 誠實大叔 張誠博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從「軍事」佈局看防疫作戰 談台灣目前抗疫兩大「破口」
--------------------------
從軍事的觀點來看,#我們目前的防疫作戰有二大漏洞:在境外決戰上,對「空間抑菌」幾乎沒有作為;在邊境防禦上,只做阻絕,不做殲敵,沾了病毒的口罩,成了另一個病毒傳染的載體。
---------------------------
#防疫作戰的戰術目的是 #阻絕病毒進入人體,目前中央防疫指揮中心指導民眾「戴口罩、勤洗手」,就是「阻絕病毒進入人體」每個人都該設立的「最後」防線,這部分類似軍事上的 #邊境防衛。
若邊境防禦失手,病毒進入體內,這人就是病毒帶原者,身體也就跟著進入 #國土防衛 的作戰模式。免疫力強者,戰勝病毒,成為無症狀帶原者;免疫力弱者,發生呼吸道症狀,開始進入所謂的「療程」,也就是國土防衛失敗, 需要外力救援。
雖然,Covid-19的致死率約2.8%,然而患者呼吸道纖維化的後遺症,將伴隨確症者一生,還是辛苦。
病毒突破「邊境防衛」的防線後,病毒找到宿主,病毒將大量繁殖,無論這位帶原者是有症狀或是無症狀,病毒大量繁殖的作用是一致的。此時,經由帶原者的呼吸或接觸物品,空間中的病毒量將會大量增加。
當空間中的病毒量高時,其他人被感染的機率也就大增,有時病毒量會大到口罩的防護力無法阻絕病毒,被感染者大量增加的地步;醫院就是病毒量高的風險區域,在醫院,只戴口罩是不足夠的,第一線的醫護除了口罩外,防護衣也是必備的「邊境防衛」裝備。換句話說,除了「戴口罩、勤洗手」外,降低空間中病毒量,也應該是防疫作戰中,必須要納入的作為。
依目前新加坡政府所做的統計,群聚感染的破口主要在與帶原者「共處」,暴露在病毒量高的空間中,卻「沒戴口罩」;沒戴口罩,空氣中的病毒就有可能經由空氣、呼吸進入人體內。新加玻的群聚感染集中在二種情境:與無症狀帶原者「共餐」、或居家隔離的帶原者「共同生活」。
用餐,無法戴口罩,所以,中央防疫指揮中心鼓勵大家用餐外帶,不要在餐廳中與陌生人用餐是有道理的,但是,通常會共餐的「無症狀帶原者」不是陌生人啊。在家裡,與家人共處,用餐、盥洗、睡眠時,都很容易「沒戴口罩」,若家中有帶原者,「家」反而是群聚感染的溫床。
去年,羅斯福號航空母艦發生群聚感染,與家庭中的群聚感染的「共同生活」模式類似,在在都顯示「空間抑菌」降低空間中病毒量,在防疫作戰中是不可忽視的區塊。
軍事上有一種作為叫 #決戰境外,就是讓戰爭不要發生在自己的國土上。若能在國境外消耗敵之軍力,必大量舒緩「邊境防衛」的壓力。將「決戰境外」對應到防疫,就是減少空間中的病毒量。
除了人人做好「戴口罩、勤洗手」的個人「邊境防衛」外,並針對交通工具,辦公場所、學校等必須群聚的空間,做好「決戰境外」,有效降地空間中的病毒量。
#口罩是防疫作戰大破口
防疫作戰的「決戰境外」又可以分成二塊:#物體抑菌、#空間抑菌。物體是指容易被多人接觸的物體,例如:門把、開關、或是公共空間中的桌椅、電梯按鈕等。物體抑菌,避免了因物體被重複接觸,而成為病毒傳染的途徑。用酒精擦拭物體作消毒,就是「決戰境外」的物體抑菌。
空間抑菌指的是降低空氣中的病毒量,從新聞畫面上看到國軍化學兵部隊,帶著霧化器做環境消毒,除了做物體抑菌,也同時做了空間抑菌。不過,比較可惜的是,目前化學兵部隊「決戰境外」的防疫作戰,通常都在疫情發生後的處理,而不是超前部署。
空間抑菌有它的科技含量,就是如何「便宜」且「有效」地將病毒消殺藥劑氣化在空氣中,且不能造成對人體的傷害。目前,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有注意到物體抑菌,似乎還沒關心到空間抑菌的重要性。
我們目前的防疫作戰還有一個大破口,就是口罩。口罩有甚麼問題?我們目前口罩,無論是醫療型口罩或N95口罩,只能做到阻絕病毒,無法做到消滅病毒,也就是說,口罩雖然阻絕了病毒進入體內,口罩本身卻又是一個病毒傳染的載體,不安全的口罩延伸出來的,例如:口罩的收納、攜帶,都有可能成為病毒傳染的途徑。
從軍事上來看,我們「戴口罩」,只能做到「邊境防禦」的阻絕,無法做到 #邊境殲敵,口罩甚至有可能成為病毒傳播的另一個途徑。
從軍事的觀點來看,我們目前的防疫作戰有二大漏洞:在境外決戰上,對「空間抑菌」幾乎沒有作為;在邊境防禦上,只做阻絕,不做殲敵,沾了病毒的口罩,成了另一個病毒傳染的載體。 其實,「空間抑菌」國軍有準備, #不沾病毒口罩 需要科技,總工程師有想法!
#雄三飛彈總工程師 張誠
空氣傳染防護裝備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日疫情重點【本土疫情擴大,部桃群聚單日增4例,其中1例死亡;案863護理師一家7口6人染疫;首度出現另一家醫院確診者,若為環境汙染,恐為第三起院內感染】
部立桃園醫院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群聚事件,昨才傳出連5日零病例的好消息,今天(30日)疫情急速升溫,不僅單日新增4起本土案例,其中更有一例死亡。新增的4例中有3例都是1月18日確診的護理師(案863)同住家人,分別是他的婆婆(案907)、公公(案910)和女兒(案909),婆婆有慢性腎病、糖尿病、高血壓、心臟衰竭病史,昨天(29日)因持續有咳嗽、呼吸困難等症狀,安排檢驗,確診陽性,並於當天晚上11點59分過世,為台灣第8起死亡案例,是自去年(2020年)5月10日丶相隔266天後,再出現死亡個案。
更令人憂心的是,自1月12日爆出部桃院內感染事件後,首度蔓延到另一家醫院。今日新增的一名50多歲男性(案908),1月23日曾陪母親到平鎮某醫院就醫,與案889在診間短暫接觸,今日也被檢出遭感染。指揮中心發言人、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證實,「這是部桃群聚事件,首度傳出有其他醫院的接觸者確診。」雖然初步研判該男子可能被案889病患傳染,但兩人接觸時間僅短短20分鐘,指揮中心也不排除是環境感染,正在採檢環境。若證實為環境有病毒,可能繼林口長庚(去年)、部桃後,桃園地區第三起院內感染事件。
部桃群聚事件及擴散病例,累積到19例確診、1例死亡。指揮中心預計2月4日進行部桃「清零計畫」,包括消毒和採檢,陳時中表示,這幾天會提出相關計畫加以檢視, 今天新增案例後,清零計畫仍沒有變,醫院疫情愈來愈穩定,社區仍需要觀察。部桃群聚事件已隔離4093人,醫院員工總共隔離223人,124人在集中檢疫所,99人居家隔離。
■台灣第8例死亡個案,一檢時呈陰性,昨天確診當晚即病逝
今日新增個案中,3起都是部桃10B護理師(案863)同住親人,她是因為和先前確診的主治醫師(案856)工作有接觸,1月18日確診。6位同住家人,丈夫(案864)和一個女兒(案865)都在1月19日確診,其餘同住家人在1月18日採檢結果則呈陰性。
護理師確診後,同住家人都居家隔離,期間80多歲的婆婆於1月28日出現食慾不振、倦怠、發燒等症狀,1月29日因症狀持續且有咳嗽、呼吸困難症狀,安排採檢就醫,檢驗陽性,當天晚上即不幸病逝。護理師80多歲的公公,另一名20多歲的女兒,也在1月29日一起安排採檢,今日確診。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護理師的婆婆有慢性腎病、糖尿病、高血壓、心臟衰竭等慢性病史,已有心理準備,昨天簽署DNR(Do Not Resuscitate,放棄急救),沒有再急救,晚上11點58分死亡。死因為COVID-19,是台灣第8例死亡案例。
■案863護理師,1家7口6人確診
陳時中表示,護理師一家7口,僅剩丈夫的姊姊沒有確診,但這段時間她密集照顧案907,雖然檢驗沒有陽性,風險仍很大,先放到醫院隔離。
案907和910居家隔離後,因年事已高仍同住一起,陳時中表示,有可能1月18日檢驗時是陰性,但已經感染,「這可能性最高。」這家人新增的確診者因為早已居家隔離,指揮中心研判沒有其他接觸者。
今天陳時中整場記者會面色凝重,不時嘆氣,他表示自己是在今天清晨收到消息,距離上一個死亡案例已隔8個多月,「我們當然不希望有人死亡,但她有慢性病史,也簽署放棄急救,生老病死不得不。」他表示,目前台灣的死亡數仍算低,台灣醫療照顧非常好,相關相驗程序完成後,根據《傳染病防治法》第五類傳染病法規,有相關流程要走,部桃會全力幫忙家屬。
■病毒擴散,第二家醫院也出現確診個案,感染源還需進一步釐清
值得注意的是,部桃群聚事件也首度擴散到另一家醫院。
1月24日確診、原本無法確定感染源的部桃12A病患案889,前天才以病毒序列比對,認為與案838住院醫師相似,列同一感染群。但案889在1月23日又到另一家平鎮某醫院就診, 今天新增的另一名50多歲男性(案908),在同一天陪同母親到同家醫院就醫後,也於今日確診,這是部桃群聚事件,首度傳出有其他醫院的接觸者確診。
這名男性陪同就醫過程均有戴口罩,因是案889可能接觸者,1月26日被衛生單位通知居家隔離,1月29日安排採檢,今天確診,屬於無症狀感染者,他的母親則為陰性,其他密切接觸者和同住家人已居家隔離,安排採檢。
指揮中心原本針對案908未多做說明、也未提及其陪母親到哪家醫院看診。後在記者追問下才發現,案908並不是在部桃和案889接觸。莊人祥不願透露接觸的醫院名字、地點,僅表示,案889確診時,這家醫院就有在匡列範圍,因此才有辦法篩出今日確診的案908。「不知道什麼原因接觸,還在進一步釐清。」
不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目前並未將此定調為院內感染,而列「候診間接觸感染」。
■不排除環境也有病毒,指揮中心進行採檢、準備消毒
陳時中指出,這名男性和母親待在醫院的時間大約是10點出頭到10點23分,加上6分鐘領藥,案889在醫院時間則是9點47到10點46分,但是診間和案889病患不同,這名男性在領藥時,媽媽比較靠近案889診間,有可能是在那時感染,接觸時間約10點03分到10點23分,但媽媽目前陰性。「由於接觸時間只有20分鐘,指揮中心也不排除是醫院環境感染,正在採檢相關環境,準備消毒。」
陳時中表示,這名男性沒有症狀,因此將採檢確定日列為發病日,往前推兩天可傳染期,他前三天已開始居家隔離,目前相關可能接觸者、同家庭的人少,但為求謹慎,指揮中心還是會做相關檢測,釐清足跡,結果出來再報告。
然而莊人祥也坦言,案889確診時,只有匡列同一天門診候診區的病人和陪病家屬,並未匡列門診區醫護人員,「因為889只有短暫在門診區2、30分鐘,醫護人員有防護,所以我們沒採檢。」直到今天再傳出案908確診後,莊人祥表示,今天會去採檢當天門診的醫護人員。
■專家提醒,要將環境相關的接觸者都匡列,醫護不是有防護就沒風險
一天新增4個本土案例,且有死亡個案,更傳出部桃之外醫院也有確診個案,儘管陳時中認為,「新增案例都在防火牆內,」之前都已經隔離,因此沒有對疫情發展造成嚴重影響,整體疫情評估沒有升級。
但部桃感染擴散到另一家醫院,甚至可能是環境污染。台大急診部主治醫師陳世英認為令人很擔心,他形容,疫情就像一個震波或水波,跟在後面追的話會比較辛苦,如果當初指揮中心知道案889去過哪家醫院,知道可能影響到其他醫院,都匡起來、篩檢、消毒,就能趕在波前攔住,「應該更謙虛小心一點,老覺得醫護人員穿了裝備沒風險,但當初醫師不就是有穿裝備也被感染了?」
陳世英也擔憂,現在醫院都強制戴口罩,經飛沫或空氣機會很低,而且門診領藥不會有直接接觸,可能是摸到什麼東西而感染,「環境是很大憂慮。」針對指揮中心接下來的採檢,他建議,除了門診醫護人員,相關藥師、領藥人員也要採檢,而領藥號碼在前後的病患也有風險,要將環境相關的接觸者都匡列進去,不要老是覺得醫護人員有防護就好。
■新增6起境外移入,4人為同一家人
今天另新增6例境外移入,分別自印尼(案901)、捷克(案902)及巴西(案903至906)入境。
案901為本國籍40多歲男性,去(2020)年7月前往印尼,今(2021)年1月21日返國,隔天起陸續出現發燒、咳嗽及喉嚨痛等症狀,1月27日主動通報後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採檢,今日確診。已掌握接觸者共17人,其中5人列居家隔離,12人列自主健康管理。
案902為本國籍20多歲女性,去年9月至捷克就學,曾接觸確診個案並在今年1月4日確診,後分別持有1月15日及22日兩次檢驗陰性報告,1月25日搭機返台。1月27日入境時有嗅覺異常症狀,直接在機場採檢,陰性後轉至集中檢疫所檢疫,1月29日二採陽性並確診;同班機接觸者調查匡列中。
案903至案906皆為本國籍,包括2名未滿10歲女童、40多歲男性及30多歲女性,為長期居住巴西的家庭,1月20日舉家搭機返台,案905在1月24日起出現發燒及喉嚨痛等症狀,案903、案904及案906在1月27日陸續出現症狀,經通報後採檢陽性確診,為一起境外移入家庭群聚;同班機接觸者調查匡列中。(文/林慧貞;設計/江世民;攝影/楊子磊、陳曉威)
#延伸閱讀
【院內感染怎麼預防、挑戰在哪裡?】https://bit.ly/3oXRnqb
【抗疫一週年,台灣COVID-19病例分析5大重點】http://bit.ly/393fCxw
【重返和平──SARS隔離黑洞中難以告別的記憶】http://bit.ly/3aMLzrK
★事實從未如此重要,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報導者 #本土病例 #COVID19 #院內感染 #群聚感染 #隔離 #境外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