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開始有些店家倒閉或者無限期停業,為了生存,大家都得販售外帶跟便當,不管是為了生計或者是養員工,都非常辛苦,如果有自己喜愛的店家,做好防疫措施,不妨先預約好外帶或外送幫自己的店家支持一下,我今天列了一些自己常去的愛店(可能有遺漏會陸續更新在此篇)以及分享一些防疫以來外帶過的便當,如果覺得不錯,相當建議吃看看,希望疫情盡快平穩,大家都夠恢復到與朋友家人歡聚的日子。
正餐:
㕩肉舖 Pankoko × 燒肉專門店
孫記港式煲仔飯
北園義法小館 North Garden
五黑家拉麵
啢啢餐桌 Liang Liang Table
直火ノ大根
和 が家 日式家庭料理
儲 寿司
Oui Chef 洋玩藝西式料理
林家肉燥飯
烹書bookeater
火星 Cafe Mars & Puppet Works
阿添海產
五條港食堂-日式鄉土料理
Bistro Alley 饕弄杯
牛五蔵 - 肉鍋 x 塩ホルモン
利來記飯堂
滿 便當店
裏葉
飲品:
有邑家 Home from Home Cafe(咖啡專業、腸粉美味)
牽咖啡 Chen Coffee(茶飲、果汁)
甜點、點心與輕食:
一旬一會甜點工作室
Mi Cazuela 移動的鍋子
千森製菓ちもり
棠口純豆漿、水煎包
À Table L'Épicerie
#照片有文章請慢慢使用
#愛店要支持才有辦法持續下去
#持續更新中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月兒半彎,沉寂地映照着某三岔路口。街燈不如她低調,偶偶嘎嘎的打破静謐。一片昏夜之下,惟獨一家小店亮起小白燈,光澤了殘白的老招牌,八個招牌大字倒也風韻猶存,尚露幾分燦紅,「叁去壹」,好古怪的名字。 解讀店名之時,某路口冒出了一丁點的豆影,揉揉惺忪,他,漸近,漸近⋯⋯是名瘦小的大叔。濃密頭髮,架着黑框眼...
穩 記 腸粉 在 唐安麒 Angel To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昨晚分享了長期不吃澱粉的後遺症,很多朋友都疑問,「但我食飯真係肥得好快,可以食啲乜嘢取代?🧐」
其實澱粉易肥是真的😅,但我們可以選擇一些有助瘦身強身的澱粉,幫助身體補虛養血🩸,就不會瘦得來又黃又青,保持在「圓」美狀態。😊
----------------
<無飯更肥🍚>
很多朋友都說戒澱粉質減肥,如果你來問我,是否要戒掉澱粉質🍚?是,是要戒的,要戒精製澱粉,但粗糧應該繼續吃,否則完全戒掉澱粉,後果是令人變蠢又憂鬱!😱美國一項研究指出,碳水化合物是腦部能量的重要來源,若少吃碳水化合物,會令記憶力和腦力逐步下降,嚴重影響腦力表現🧠。
精製澱粉如白飯、河粉、腸粉、白粥等,經過漂染,營養和纖維都很低;而且精製碳水化合物容易消化,血糖急速升高,大量胰島素將糖分轉為脂肪,血糖急速下降,而低血糖會產生疲累感和飢餓感,導致食不停口,容易過量。😥
相對地粗糧高纖高營養,具養精氣、補腎氣的功用。我在韓國也常吃糙米飯或紅米飯,吃麵吃AK安康蔬菜十穀麵、古法麻香拌麵或有機十穀刀削麵,我常將AK安康的小米、藜麥、糙米、紅米等煮成飯來吃,先浸過夜,煮熟後加一湯匙特級初榨橄欖油、1/2湯匙有機豉油拌勻,軟滑高纖又味道好😋。糙米纖維含量較白米高出兩至三倍,能促進腸道蠕動和穩定血糖;紅米補血及調理血氣,能改善手腳冰冷、頭暈乏力。粗糧健康又飽腹,所謂「人食五穀而化精」,吃後精神更集中。吃飯也有最佳時間,早上吃飯最有益,可為身體提供一整日能量,令人精神飽滿。廣東人坐月就有吃「五更飯」的習俗,即在清晨三時至五時吃炒薑飯,有祛風寒及健脾胃的功效👍🏻。
如果擔心吃米飯易肥,也可以進食澱粉類蔬果來攝取碳水化合物。澱粉類蔬果如薯仔🥔和香蕉🍌,所含熱量低於其他穀類,吃後有明顯飽腹感。而且生的番薯、薯仔、芋頭、未熟透的香蕉等均含有抗性澱粉,減肥期間可用作取代白飯。抗性澱粉會在腸胃中停留較長時間,較能保持穩定的血糖值,有利於糖尿病患者;且飽足感高,不會因食量增加而攝取較多熱量。當抗性澱粉抵抗小腸的吸收、進入大腸,當中的膳食纖維會變成大腸中益菌的食物,益菌消化發酵後並產生丁酸,更加有利排宿便,降低患大腸癌的風險。此外,抗性澱粉的熱量較一般澱粉低,每克澱粉能提供4卡熱量,抗性澱粉每克平均只提供2.8卡熱量,熱量吸收減少30%!😁所以抗性澱粉較一般澱粉,有助於控制體重。我最愛的「7天澱粉質減肥餐」,就是以這些澱粉類蔬果取代白飯,有不錯瘦身效果,澱粉迷必跟,能讓你吃澱粉、吃得飽又健康,也能瘦。
女生氣血弱、易水腫。要補虛養血,最簡單是吃飯。有啖熱飯到肚,暖身又補身。
7天澱粉質減肥餐
1. 食蔬果、補身湯為主,不吃肉類<可飲肉湯>
2. 不吃飯麵及麵包之類<可吃薯仔、番薯等澱粉質>
3. 完全不吃罐包裝食物及飲品<避免防腐劑、隱定劑、色素等化學毒素>
4. 每天一粒多種維他命
5. 每天早晚喝30ml排毒酵精
6. 每天一杯鮮豆漿
7. 每天吃約半杯果仁
早餐:空腹喝1杯加入30ml排毒酵精的水,再吃高水分纖維蔬果
午餐及晚餐:符合唐安麒宇宙飲食的菜式<量不限、吃至8分飽>
晚餐後再喝1杯加入30ml排毒酵精的水
📽️更多健康資訊🎞️:
我的天然療法路:https://youtu.be/Nu1f9-nACDA
勿讓小朋友濫吃西藥:https://youtu.be/dMSn5CqnNto
#痛症 #自然療法 #脊醫 #高跟鞋 #健康 #唐安麒
* 圖片來自互聯網
------------------------------
大家記得like我的各個channel啦😁
Mewe:https://bit.ly/39KEGs6
IG 名:DR.ANGELTONG
YouTube:https://bit.ly/3ic4LDT
Blog:http://blog.angeltong.com.hk
KK Box:bit.ly/3r6x6Q3
Sound Cloud:bit.ly/3q8iI8x
SoundOn:bit.ly/2MFFiIg
Spotify:spoti.fi/3q57KB1
Listen Notes:bit.ly/3q61tom
------------------------------
穩 記 腸粉 在 港唔斷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講兩句《夜香•鴛鴦•深水埗》
—
《夜香•鴛鴦•深水埗》度過咗第一個週末,呢幾日暫時穩住每日廿幾場嘅場次,雖然仍然係好少,但已比開畫日有所提升,證明電影入座率高。
—
我睇呢套電影嘅時候,雖然咁講好奇怪,但佢應該係2020年第一套令我感動嘅電影,尤其係第四套短片,令我有喊嘅衝動。
—
四段睇落互不相關嘅短片,三個故事,一個紀錄片,喺我眼中,鋪排絕妙。
—
電影滿滿洋溢住嘅,係濃厚嘅戀舊情懷。由《出城記》嘅婆婆發端,由一個腦退化症患者嘅視角,講述香港舊日生活嘅純真與美好,和諧嘅鄰舍關係,一齊拚搏,少啲計算,多啲關懷,金錢至上,簡單但滿足,婆婆有佢呢世都講唔完嘅事蹟,同時同印傭有住互相扶持嘅關係,婆婆需要工人姐姐,而其實工人姐姐都需要婆婆,彼此相濡以沫。
—
《玩具故事》將時空拉近,但同時承繼戀舊氣味,林耀聲同顧定軒兩兄弟,各自都有自己嘅生活煩惱,面對失業、工作同家庭壓力,新一代嘅香港人,生活從來都唔易,艱苦努力,然後藉住收拾玩具店嘅契機,回味返昔日童年嘅快樂。每一件玩具,都承載住兩兄弟、香港、甚至係世界嘅回憶。玩具理應係無聊,理應自得其樂,但今時今日,哥哥林耀聲買玩具嘅考慮,係件玩具「有無用」,側寫出香港社會功利食人、扼殺童年嘅無奈。
—
而《鴛鴦》,就逐漸將觀眾慢慢由過去帶返現實,靚仔老師王宗堯帶外藉老師認識香港,最直接嘅方法,就係品嚐地道小食,所謂地道,並唔係營商嘅招徠,而係深入社區,喺街邊企街食豬腸粉,去大排檔食西多,去茶餐廳飲鴛鴦。自導自演嘅導演戲內享受本土美食,戲外亦推崇香港文化,本土文化係應該要有紮根本土,放眼世界嘅能力,並唔應只係圍爐取暖。而喺《鴛鴦》嘅最後,戀舊嘅同時,主角兩人亦要思考去或留嘅選擇,香港人唔只要懷緬,亦要向前踏出一步,而呢一步會係踩空,定係躍進,故事選擇懸疑留白,留比觀眾思考。
—
最後一段短片《Its not gonna be fun》,我認為係整套電影嘅一個妙極嘅總結同昇華。作品筆鋒一轉,由故事變成紀錄片,帶領觀眾正式由虛擬走向寫實,紀錄深水埗區選素人林倩同嘅生活同選戰。我哋往往會對政治人物抱有一種近乎幻想嘅美好想像,倩同並無范仲淹式「先天下之憂而憂」嘅抱負,原來擺街站一本正經嘅表皮之下,只係一個希望人生能夠無所事事,唔鍾意接近人類嘅貓奴。由2014走到2019,香港人都會有共同嘅經歷同創傷,而面對當下嘅香港,我哋又可以做啲咩? 係移民?係做港豬?係做政權嘅附庸?定係做林倩同?我尤其喜歡倩同喺敗選之後嘅回應,佢話發現原來自己都唔係咁想做區議員,因為發現啲居民嘅問題好難處理。
—
看似輕描淡寫嘅一個回應,其實可以作為對頭三個故事嘅總結。戀舊之餘,原來每個香港人都仍然可以有自己嘅位置,發展一個我哋理想中嘅香港,那管自己鍾唔鍾意,那管自己有無時間,那管有無興趣都好,每個人都可以踏出自己嘅第一步。可以拍戲,可以寫文,可以去幫襯自己鍾意嘅店舖,可以落街派傳單,可以睇香港電影。
—
呢個覺悟看似係老生常談,但喺自由愈嚟愈多制肘嘅香港,大家都好似漸漸遺忘咗呢個簡單嘅道理,你呢?
—
Golden Scene Co. Ltd. - Film
穩 記 腸粉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月兒半彎,沉寂地映照着某三岔路口。街燈不如她低調,偶偶嘎嘎的打破静謐。一片昏夜之下,惟獨一家小店亮起小白燈,光澤了殘白的老招牌,八個招牌大字倒也風韻猶存,尚露幾分燦紅,「叁去壹」,好古怪的名字。
解讀店名之時,某路口冒出了一丁點的豆影,揉揉惺忪,他,漸近,漸近⋯⋯是名瘦小的大叔。濃密頭髮,架着黑框眼鏡,灰背心配短褲,褲管內,是一雙又乾又幼細的小腿。凝視着瘦小的雙腿,正向着光明之處走,輕巧的身軀,步履間,卻帶點沉重。也對,這家迄今四十年的小茶樓,每天折騰人十來個時辰,任誰都吃力。叮叮噹噹,門外已不見大叔蹤影,店裏則傳來碗盤清脆的碰撞聲﹑明爐火雄之音﹑機器引擎隆隆,綿密有致,彷彿正上演一齣交響樂。
百般堅持,這沁人心脾的樂曲,方能伴隨柔光,一解深宵的幽清。
最美的伴奏
時針踏正三時,雨露開始俏皮地灑落於門前,宛若奏伴。往店內一瞧,裏頭早已炊煙四起。方寸之地站了四位大叔,既是小店的店主,亦是夥計,他們默言不語,各自奔波。
步入小店,首先經過左邊的蒸檔,略胖的大叔站於檔內,洗擦着蒸籠用具。他髮根參白,粗眉大眼,卻有着親切的笑容,他是耀哥,負責企蒸檔,見他把東西擺放好,就急急移步至中央的圓桌,與另一名赤裸上身的大叔並列,這位大叔叫阿羅,是小店最舊之人,主力做樓面。舀起一盅盅待蒸的滑雞飯﹑鳳爪排骨飯﹑窩蛋牛肉飯,整齊地置好於鐵盤上。此時,後方的廚房傳來鏗鏘鑊聲,又夾雜了絲絲爐火之音,靠近一瞥,身穿白背心,戴着白框方鏡的瘦削大叔,專心地備着廚房用具,又點了明火預熱蒸爐,他是水哥,負責廚房事宜及炒鑊工作。倏地,一個黑影迅捷地於身後竄過,往鋪末的方向走。隨之來到轉角處,竟有一條樓梯往上層。一樓是個老式製作工場,古舊的木地板感覺不太牢固,牆邊擱放了高架﹑攪拌器﹑雪櫃﹑桌子等物品。
眼前的大叔正是方才門外那位,他是發仔,負責點心出品。只見,他先來到攪拌機旁,把各種麵粉與水倒入機器內,開機,不時用手搓搓,好調校分量,待麵粉拌好成麵糰後取出,再於長桌上搓勻。他說,一種包皮,就能做出很多款的廣東包點,目前最難尋的,要數雞球大包了。因為大包餡多,一塊雞肉﹑一塊叉燒﹑雞蛋﹑豬肉碎,沒甚麼利潤,故很多店都不再做了。他們嘛,不就是念個舊而已。發仔雙手熟練地裹起大包,靦腆的他推說這是工多藝熟,畢竟他做點心已經五十多年,接手這家小店前,更受邀到日本教授做點心技術,可是不折不扣的老師傅。說着,身旁突然冒出了個人,是阿羅。他們誰也好,只要顧好了自己的工作,就會上來幫忙做點心。二人手照揑,嘴裏則說起往事來。
小店年四十,起初的十年,都沒有發仔的參與。第一任的事頭,是他的兩個朋友,啊不,本來是三個人開的店。三名點心師傅,一心想要興家闖天下,於是租了鋪位,合資當老闆,其中一人正是阿羅。當一切準備就緒,卻出了點小岔子,阿羅的父親怕兒子做生意有風險,着他還是安安穩穩地打工好了,他不敢忤逆父親,於是向兩位拍檔坦白不合資,但以打工身份來工作,兩名老闆於是起店名為「叁去壹」。十年後,記得是八九民運那一年,二人舉家移民,湊巧發仔剛從日本回來,就決定接手小店。只是,做生意不是件容易事,請師傅更是難,於是他就找來耀哥及水哥兩個老朋友,再湊合阿羅一起合資:「我哋細細個就識,大家一齊做點心,請佢哋請唔到㗎,大家合資先有心機做。」四個大男人,既是夥計,亦是老闆,這麼一做,便是三十年。平日凌晨兩時半就要回來作準備,做點心,直至下午三時許,清潔完畢方下班,工作時間長,天天十數小時,沒有休息天。「佢住柴灣,一點半就要出門;我仲慘,住屯門,直情要喺度瞓。」水哥不知何時冒出來,邊說着,邊執起包好的數籠大包,一口氣搬到樓下去。一旁的阿羅苦笑一下,慨嘆為了養家,也沒有其他選擇。
隨着水哥的腳步聲漸遠,發仔見做好雞球大包,於是又跑到攪拌機旁,倒入另一種麵粉:「呢啲係澄麵,做蝦餃皮要用嘅。」說發仔是蝦餃專家,一點不為過,想當年,他就是被看中了做蝦餃的技術,才受邀到日本授徒。他指做蝦餃最重要是餃皮,要做到煙韌透明,不論揑皮還是包餡的過程,都相當講究。搓好麵糰,他接着做蝦餃餡。他們的餡料有點不同,棄坊間常用的竹筍,改用沙葛。一來竹筍貴,有時比蝦更貴;二來很多老人家不喜歡,覺得濕毒。加入原隻大蝦後,又倒入炸香了的乾葱油,這樣會香口些。餡料準備好,發仔挖來一把菜刀,鬧着玩地往自己手臂劈下去,掩眼之際,他卻絲毫無損。他打着趣表示刀子只是負責壓皮,不需要太鋒利,接着便示範把一團團的麵糰壓薄,放上餡料,用兩指封口後放到小竹籠內。一天做六十至七十籠,做好蝦餃就做燒賣、雞扎、鳳爪、山竹牛肉,做夠一天的分量,日日如是,幾乎沒有停下來的時候。看着他瘦削的雙腿,久站似乎挺吃力,而且有靜脈曲張的迹象,他笑言:「由得佢啦,我試過約咗時間做手術,但都冇時間去,咁就遲下退休先去醫啦。」他壓壓腿,看了看手錶,四時許,所有點心也都做好了,可以開店。
曲終就人散
移步到樓下,店外依舊是半夜天,然而,點點喧鬧聲卻擾了寧息。甫有食物供應,就立即迎來今天的第一位客人,是一位晨運伯伯。跟站於最前線的耀哥打了招呼,拿了一籠叉燒包,便隨便坐下,嘟噥着這個下雨天令人心煩。阿羅問也沒有問就到茶水位沖茶,邊道:「我哋三蚊一位茶芥,有普洱﹑壽眉﹑水仙﹑香片,如果係熟客就唔使問啦,你問他反而畀佢鬧,有冇搞錯?我飲乜茶你都唔知道?」語畢,遞上一壺普洱給伯伯。接着水哥又從廚房走出來,於伯伯面前放下一碟牛肉腸粉。第二位客人隨即到達,是個夜冷佬,又是自個兒到蒸檔拿了籠雞球大包,坐到伯伯對面,枱面已擺好一壺水仙,眾人開始高談闊論,阿羅站於桌旁、耀哥佇於蒸檔、水哥索性坐在一塊兒,好不熟稔。反倒是剛才多言的發仔沉默在旁,他坦言:「我慢熱啲,聽到啱傾話題先埋去。呢度啲客好熟㗎喇,你唔同佢傾佢就自己傾。」熟客多是男人,通常來吃點早餐就開工,吃一盅飯﹑一碟點心,又或一碟腸粉,二十來元,經濟實惠兼有水吹,這些小茶樓,正是如此,才受歡迎。幾十年,不論客人還是諸位事頭,都由壯年步入暮年。講起這話題,跟客人最相熟的耀哥很是唏噓,年紀大的熟客,如果一個星期不見其人,要不就是進了醫院,要不,很快就打聽到他已經離開的消息:「人年紀大咗就係咁,都要睇化,我自己都老啦,唔捨得班客,冇咗間鋪就見唔到啦。」
終於迎來午市,水哥開始埋首於廚房炒粉麵飯。其餘三人則招呼着滿座的客人。各人各司其職,頗有默契。當然,間中也會有爭吵﹑有磨擦,但不消一會兒就和好,大家的共識是,一起完成工作,一起收工就好了。說到底,都是老相知。縱沒天長地久,此情,卻勝人間無數。
時至中午,他們疲態盡現,人啊,還是不得不認老。他們四人都六十來歲,靠着小店,算是把兒女捱大了,如今確有了退休的念頭。發仔對此直認不諱:「做呢一行做咗好耐啦,唔做都好唔慣,但人始終要退休,冇理由做到死為止。」合約還有一年多,如果沒有人頂手,合約結束之時,小店也就終結。
聽着,聽着,人聲倒如哼歌,為清音樂點綴。只是,曲終,人總要散。
叁去壹點心粉麵飯
地址:西環薄扶林道11號
電話:2547 3917
營業時間:5am-2:30pm
詳情: http://bit.ly/2Mv0kmL
採訪:黃寶琳 拍攝:胡浩賢﹑謝本華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