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等於是拿全民納稅錢去霸凌農業,」台大農經系教授徐世勳說,每度4元多的太陽光電收購價,是來自納稅人的稅款。對於農地地主來說,一甲地租給光電業,每年可賺40萬,傻子才會繼續種田。「不然就是政府得再去補貼農業,才能跟租給光電的收入相當,」他指出。
...
同時間,台商回流,企業的綠電需求大增。根據《天下》2000大CEO調查,七成企業2021年有投資台灣的規劃,這波從中美貿易戰開始的台商回流潮已經持續3年,對於用電需求大增,國際大廠更要求百分之百綠電。
然而台灣全部再生能源,只夠台積一家用。根據台積CSR報告書推算,2019年,台積在台用電約133.6億度。同年,台灣再生能源總發電量約140億度。
...
「站在農民角度,一定有人會心動,」曾鵬璋說。一公頃農地,種稻收入一年最多12萬,但種電卻是一年可以收入40萬,還不用揮汗下田。』
綠能都不綠了...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96的網紅翁章梁,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為瞭解食農教育成功的案例,特別來到台南市後壁新東國小參訪,由指導老師李榮宗帶著我們從校內到校外,一一介紹自然農法的種稻方式和過程,李老師一周七天,幾乎天天奉獻在食農教育上,學童在這就像家人一般,接受老師認真的指導和照顧,憨人夢連續不間斷三十幾年,現在開始萌芽,令人感動。 新東國小的食農教育分成不同...
種稻收入 在 廖子齊 新竹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誰是下一個氣候變遷的犧牲者?
這兩天因為考量到水情嚴峻,而且預計可能到明年五月的水情都不樂觀,全國都必須省水用,本來人口就多、工商業也非常發達卻相對缺水的桃竹苗地區,政府決定超前部署,現在就決定將這些地區的灌溉水停灌,省下田水先救民生及工業用水。
這也是史上第一次在 #種植過程中停止灌溉,過往和2015年的停灌都是在耕作前實施。
停灌,對沒有務農的我們來說好像是很無感的兩個字,但是現在實施停灌,在稻子將要結穗時,如果沒水,這些農家已經投入成本心血種下去、再一個月就要收穫的水稻,就全部都無法收成,最後只能成為田裡的綠肥了。
缺水要農民先犧牲,而且還是史上第一次種植過程中停灌,當然政府也做了準備,據說這次也是史上補償最多,估算可能將給予農民原本種稻收入加上投入成本,每1公頃12萬,相當於往常二期稻作的收入,甚至可能更好。
要農民把水稻當綠肥,情感上真的是個很過不去的檻,對一些農民來說,自己的農產和田地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樣,如今卻要他們為全民的用水,把這些通通犧牲掉,對他們來說是很殘忍難受的事。
今天下午我們和農田水利署新竹管理處聯繫,想了解停灌的具體時間和範圍,以及如何辦理補償措施,基層人員也無奈地一問三不知,還在等上級拍板定案。
但是,至少這次政府承諾會讓所有實際耕作的農友都獲得應有的補償,過去一些只有口頭契約的實際耕作代耕者,也會有方式讓他們能證明自己是實際有耕作的、因此能獲得補償;然而,像是一些 #契作的農友,#如果因此交不出貨而有違約問題的該怎麼辦?希望政府不要忘記這一塊。
如果水情一直到明年五月都不樂觀,那很可能連明年的一期稻作都要休耕,到時包括更上游的育苗業者大概也得加入紓困行列。
為什麼缺水總是農業要先犧牲?這也說明了氣候變遷雖然影響了我們的生活,但最先被犧牲的永遠是最弱勢的。
我一直在提氣候變遷會影響我們的生活,第一批犧牲者就這樣無預警地出現了,如果乾旱再繼續嚴重下去呢?誰又會是下一個犧牲者呢?民生、工業還是?
再不面對 #氣候變遷,再不做好 #減碳和調適,這個社會會有更多氣候變遷下的犧牲者。
雖然最近環保署正在修《溫室氣體減量管理法》,目前的版本卻還是非常保守落後,希望他們能好好看見這些農民的無奈。
———
#climateemergency
明天我會參與「第二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草案)公聽會」台中場,也請關注氣候變遷、不能與會的朋友線上表達意見。
https://reurl.cc/py9v74
複習100遍
「減碳(減緩)和調適」
https://reurl.cc/7oMWx9
種稻收入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種電「鄰避」 威脅池上無敵稻景
徐世勳/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台北市)
(圖:中央社)
鄉村發展常涉及地方產業的發展與城鄉風貌的轉變,何去何從,尤其是「鄰避」(NIMBY, Not-In-My-Back-Yard,不要在我家後院)設施所引發的衝突應如何妥善處理,鄉民的認同及在地行動常是居於關鍵的地位,不可忽視。
其實,「鄰避」設施的定義與時俱進,且因地而異。譬如說,很少人會認為電線桿是「鄰避」設施。但在十六年前,台東池上鄉一戶私宅向台電公司提出用電需求,申請沿著著名的「伯朗大道」設置電線桿,引來極大的爭議。由於社區居民對於完整無視覺障礙的稻田景觀有著高度認同與堅持,「伯朗大道」設置電線桿是個不折不扣的「鄰避」設施,終致台電公司撤銷此一合法的申請案。
在沒有類似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或景觀立法的保護下,台東池上鄉五百公頃「無敵稻景」的永續經營其實相當辛苦。不過,池上鄉公所於二○○三年正式取得由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所核准的「池上米」標章,成為國內首宗的地理標章,也是亞洲首例。正如同台積電為台灣的「護國神山」,「池上米」品牌可謂是池上的「護鄉神主牌」。
首先,池上鄉公所成功整合碾米廠與稻農,建構一套嚴謹的「池上米」認證標章制度,嚴格執行產地、產量、品質、安全等四大保證,「良幣驅逐劣幣」,解決了嚴重的「池上米」仿冒問題。「池上米」價格扶搖直上,遠高於繳交公糧的保證價格。也由於在池上幾乎無人繳交公糧,大幅減少了農委會保價收購及倉儲的公帑支出。
其次,在現任張堯城鄉長啟動池上米文創新價值的政見下,透過特等米比賽、音樂米、福利米、平損補助等重要措施,大幅提高稻農收入,平均每年每公頃稻田收入由二十萬元提高至二十五萬至三十萬元間,遠高於西部平均每年每公頃八萬元的微薄收入。這或許是限制土地利用發展權,維護池上無敵稻景的另一種合理補償。
最近,池上鄉成為台東縣首例在建地上合法設置太陽能光電的場址,雖僅為一公頃的私有建地,但因種稻收入高,過去地主一直是做稻田使用。但物換星移,在經濟部以納稅人稅款補貼綠電的政策下,出租種電的收入竟高達每公頃四十萬元。據台東縣政府表示,一切申請均按「合法程序」,並已取得同意在案,但已引起當地居民的抗議,他們擔心光電板這個「鄰避」設施危害池上稻浪景觀。
其實在民主社會裡,種稻抑或是種電,表面上看似稻農的自由選擇,但在池上,這卻是種稻與種電的不公平競爭。前者靠的是池上鄉公所的自力更生,不靠上級政府的補貼,而後者靠的卻是納稅人的辛苦稅款,能源扭曲補貼政策對在地農業的霸凌。
池上米的經驗是國際所公認的農業與鄉村發展典範,值得我們珍惜。池上的無敵稻景更是池上鄉民,也是全民的記憶與共同經典。池上設置地面型光電板是個不折不扣的「鄰避」設施,台東縣政府應予以撤案,經濟部更應避免浪費寶貴公帑,停止對造成嚴重「鄰避」威脅廠商的補助。
種稻收入 在 翁章梁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為瞭解食農教育成功的案例,特別來到台南市後壁新東國小參訪,由指導老師李榮宗帶著我們從校內到校外,一一介紹自然農法的種稻方式和過程,李老師一周七天,幾乎天天奉獻在食農教育上,學童在這就像家人一般,接受老師認真的指導和照顧,憨人夢連續不間斷三十幾年,現在開始萌芽,令人感動。
新東國小的食農教育分成不同的進階課程,每一位學生都擁有相關的基礎教育並實地操作,以自然農法種稻,學生隨時紀錄田間稻作成長情況,自身體驗,找回對土地的感動,不少學生在校吸收新知識後,也間接影響自己父母轉型耕作方式,以這套模式耕作的面積已達二十公頃,相當不容易。學校收成後的稻米,還自創品牌「心動玉白米」販售,收入作為學生教育、畢業旅行的基金。
李老師說過去農業採用傳統的慣性農法,施化肥、噴農藥,提高產量,卻破壞環境生態,現在致力農田應往生態化目標前進,把農村當作一個平台,讓學生可以在這裡盡情展現三創(創新、創意和創業),提高稻米產業的競爭力,不僅有越來越多家長加入,更鼓勵不少年輕人回鄉務農。
我認為未來嘉義縣必須強力推動食農教育,由縣政府編列預算給各學校,讓小朋友親自體驗整個辛苦的務農過程,從小紮根,學習基本的一技之長,培育嘉義囝仔不只德智體群美五育,還多了親近農業、認識土地,培養人格的食農教育。
--------------------------
翁章梁粉絲團,揪恁來按讚👍
https://www.facebook.com/onlychiayi
種稻收入 在 蕭美琴立委辦公室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關心休耕、農地活化政策_蕭美琴籲農委會傾聽農民心聲]
立院經濟委員會今(4)日邀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委陳保基針對「肥料價格上漲」及「休耕、農地活化政策」進行專案報告,民進黨立委蕭美琴除關心東部地區農業發展現況外,也針對「小地主大佃農」政策反覆一事提出質詢,最後也針對農委會鼓勵種植「黃小玉」的農作問題,她質疑農委會推動五萬多公頃的耕地活化,鼓勵農民種水稻以外的作物,但究竟要讓農民去種什麼才能生活,這才是關鍵。此外,原來已經配合「小地主大佃農」政策的農民,已經貸款投入購置烘乾機、收割機等昂貴的農機具,最後血本無歸;對此她認為政府在這個過程中,有責任減緩農民所承受的痛苦。她並要求陳保基主委一定要到地方聽農民的心聲。
蕭美琴首先表示認同休耕地應活化利用,且基於國家財政負擔的問題,長期來說,政府不能只是仰賴補貼方式維持農民生活的基本水準。她說觀諸世界各國具農產競爭力的國家,如荷蘭在歐盟內部討論中,一直是反對補貼政策的國家,但其國內每位農民的平均產值卻相當高,顯示我國在農業政策上是有調整的空間與機會。蕭美琴認為,只要能提供農業競爭力,讓農民能夠有更高且穩定的收入、更好的生活條件,以及更具競爭力的農業環境,現階段很多正面臨的國家財政負擔及土地活用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但是,台灣在農業轉型的過程中,未達到農民普遍有穩定收入前,政府還是需要承擔責任,以減緩農民的衝擊。且在執行政策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後續的影響。特別是農委會於2009年5月推行的「小地主大佃農」政策反覆問題,她已多次反映並在地方聽取意見,東部地區的農民影響比例特別高且嚴重。蕭美琴說,她能夠理解政府推動土地的活化使用、提升農業競爭力及整體產值的政策考量,但前提是農村可以年輕化,同時鼓勵年輕農民回鄉以提升農業品質。但農委會的政策轉向,卻讓一些當初最配合的農民受害最深,擔心血本無歸。
蕭美琴指出,「小地主大佃農」政策曾讓青年農民懷抱夢想、返鄉投入農業,農民相信並配合政府政策,用祖傳的田地貸款,金額從數百萬到數千萬都有;他們相信只要7至10年時間就可以回本。但農委會卻無預警的以公文申令停辦大佃農種稻申請,令人遺憾。且原先1公頃耕地,扣掉成本六個月一期的淨收入約3萬9千多元,政策調整後的收入卻減至2萬多元,帳面看起來是一戶,實際可能是好幾個農戶共同參與,顯見這些農民非常辛苦。
至於對農委會為推動五萬多公頃的耕地活化,鼓勵農民種植「黃小玉」農作問題,在東部地區,飼料玉米僅有每公頃3000公斤的產量,惟每公頃生產成本為40000元(從翻耕播種至烘乾),因此保證收購價格9元/公斤,根本不符成本。因為花蓮還有氣候條件,如颱風或日照較短等不利因素,她認為這些因素都要一併考慮。至於小麥也一樣賠本,主要是生產期與其他作物不同,因此好不容易生長的小麥卻被鳥吃掉,過去一年的狀況就是這樣。
至於黃豆,蕭美琴說,很多農民沒有種植黃豆的農機具,且種黃豆一公頃就要50公斤的種子,東區農改場現在一年只能提供200公斤的種子,等於是只有4公頃的產量,目前種子數量顯然不夠。對此,蕭美琴要求農委會必須盡快解決問題,陳保基主委應親自下鄉去了解問題,回應農民的需求,不要只是紙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