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米
#精通實驗與理論的物理通才 🏅
#不是那個費曼 🧐
在1901年的9月29日,#恩里科費米(Enrico Fermi)在羅馬誕生了,誰都沒想到,他將是美國 #曼哈頓計畫 的主導科學家、也是 #諾貝爾物理獎 得主,並且對粒子物理的發展影響深遠。
與半導體相關的 #費米能階、費米–狄拉克分布,另外還有 #費米子、美國費米實驗室,以及紀念費米而命名的第100號元素 #鐨 等,在理工領域到處可見費米的足跡。
費米在 #理論物理 的貢獻,最具代表性就是費米Beta衰變理論,為今日 #弱交互作用 理論的前身。
20世紀科學家曾爭論 #Beta衰變 是否遵守能量守恆,1930年包立(Wolfgang Pauli)基於能量守恆提出了一個假想的中性粒子,費米支持這項假說,並且稱此粒子為「#微中子」。
1933至1934年,費米發展了一套妥善的理論解釋Beta衰變,當時微中子尚無實驗證實,因此投稿《自然》期刊竟被編輯拒絕,只好發表在義大利文與德文的科學刊物,之後科學家才發現費米Beta衰變理論作為重要里程碑的意義。
1934至1936年費米將視角轉向 #實驗物理,也被他玩出一個諾貝爾物理獎!他嘗試用中子轟擊各種原子,人工誘發放射性反應。他發現 #慢中子 產生的放射性效果最好,而這也是日後核能研究的開端。
費米在理論物理和實驗物理皆有突破性成就,在專業分工的現代,可謂物理學的通才。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非洲探險之父:李文斯頓」介紹 訪問作者: 湯芝萱 內容簡介: 在非洲還是「黑暗大陸」的年代, 大衛.李文斯頓不畏危險,抱持著堅定的信念,克服萬難,走到非洲內陸。 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奴隸販賣路線,最終讓奴隸販賣走入歷史! 西元1840年...
科學 刊物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媽媽說紅茶是鹹的】— 研究指出高達40%的失智症是可以避免的
「民啊!這紅茶怎麼是鹹的?」88歲林吳金枝罹患失智症,剛開始忘東忘西,行為變得異常,把醬油當成紅茶喝,重複買鍋子,還幻想媳婦是老公的小三;她的兒子林進民用手機紀錄陪伴母親的艱辛血淚史,並將10年累計1000個小時濃縮成1小時紀錄片。
■紀錄失智10年血淚
紀錄片主角林吳金枝的兒子林進民分享他紀錄、陪伴失智母親10年甘苦。林進民說,當初紀錄媽媽生活點滴只是想留做紀念,沒想到拍了10年,早在10年前媽媽就出現失智症狀,例如媽媽常重複買東西,鍋子、刷子買一堆,忘了煮過很多飯,四處藏東西、找東西,找不到就說別人偷走。
林進民表示,有一次在家裡聽到媽媽喊說「民啊!這紅茶怎麼是鹹的?」他楞了一下跑去看,媽媽竟站在冰箱旁喝醬油。還有一次他載媽媽去菜市場,先讓媽媽在雜貨店前下車,他停好車返回,竟聽到媽媽向別人說:「哪個司機很好,載我來,還給我1000元。」哪時候他才驚覺媽媽可能失智了。
紀錄片導演陳姜瑾也說,拍片前並不清楚失智症,看了林進民哪麼多紀錄影片,內容包括阿嬤生病初期,到她後來臥病,而當她開始拍攝時,阿嬤已空白的一張紙,拍了紀錄片後,她發現失智症還是很難懂,人生也很難懂,看起來很平淡的生活,卻很珍貴[1]。
■從Fiction(小說)到Non-Fiction(記實文學)
59歲的松浦晉也一位作家,擅長報導太空科技新聞。始料未及的是,松浦人生的轉折不是尖端科學,而是在照護失智的母親後因「男性照護先鋒」之名,引發日本社會熱烈討論。
在日本,由兒子照護年長父母,松浦晉也並非先例。但他以身為兒子的男性視角,記錄與母親的失智症搏鬥2年零6個月的經緯並公開出書《媽媽,對不起。獨身中年大叔的照護奮鬥記》(母さん、ごめん!50代独身男の介護奮闘記)於2017年出版,迄今在照護福祉學、高齡化社會等類型中仍榜上有名。
松浦透露寫書的契機是,2015年2月確認母親罹患「阿茲海默症」後,為了延後在刊物寫專欄的日期,他坦白地告知編輯部。「那就寫你照護母親的事吧。會受歡迎的唷,」編輯建議。
母親失智,攪亂了天色常藍的生活。「對我來說,照護生活就是與壓力抗戰,」松浦低聲坦承。59歲的松浦未婚,是長男。2004年父親罹癌去世後,家裡只有他與母親同住。弟弟離家自立,妹妹遠嫁德國。
松浦向來以工作為重心,對母親的健康狀況感覺遲鈍,也不關心照護的議題。直到發現母親的行為舉止違反常理,例如講話語無倫次、時空感錯亂、胡亂購買電視購物頻道上的商品、帳戶存款顯著減少、家裡雜亂無章⋯⋯,才知道母親失智的程度已達「需照護1級」(日本分需支援1.2和需照護1.2.3.4.5級),也就是排泄和入浴都需借助他人之手。
失智是條不歸路,患者的情況每況愈下。松浦從此墜入沒有盡頭的暗黑世界。
與母親的衝突隨症狀升高。有一天,身心俱疲的他從外返家,迎面所見的是廚房裡撒滿一地的冷凍食品,以及母親永不歇止的怨懟。怒火中燒,他情不自禁地舉起手來,重重地打了母親一巴掌。「居然打你媽,你這個不肖子!」母親緊握雙拳朝他衝去,全力反擊。
那晚,松浦徹底崩潰了,懊悔與無力感如浪濤般幾乎將他吞噬。母親照護床腳下那深深的壓痕和地毯上的尿漬,交替著出現在朦朧的夢境裡。一帆風順的人生早不見蹤影,置身在看不到岸邊的現實,讓他覺醒到初嚐敗仗的根源是對失智症無知,他禁不住淚流滿頰[2]。
■台灣步入高齡化國家,失智長照成為重要課題
台灣目前已正式步入高齡化國家,隨著老年人口比例的迅速成長,有關失智症的議題也逐漸受到大家的重視。目前全球失智症人口近5千萬人,平均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而在台灣80歲以上的老人,每5人即有1人是失智者。
臺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失智症個案管理師呂念諭說,失智非單純老化或記憶減退,也不是一種疾病的名稱,而是一種腦部功能受損所造成的「疾病症候群」,其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有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也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足以影響其人際關係、工作能力、基本自我照顧及獨立生活能力。
呂念諭指出,較常見的失智症大致分為兩類,「退化性」及「血管性」,但患者有時會存在兩種或以上的病因,最常見的是「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失智症」並存(又稱為混合型),該病症是一個進行性退化的疾病,病程上從輕度時期的輕微症狀,逐漸進入中度、重度、末期症狀,退化的時間也不一定,有個別差異[3]。
■《刺胳針》[6]除了天生基因遺傳,高達40%的失智症是可以避免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罹患失智症的比率也會越來越高;然而將高收入國家(high income countries)與中低收入國家(middle-income and low-income countries)相比較後可以發現,高收入國家的高齡人口失智的情況低於中低收入的國家,也就是說,年齡這項危險因子確實可以透過適當的方式來降低罹患失智症的可能。
目前已經較為普遍認可的失智症危險因子有九項,包括:教育層度低、高血壓、聽力障礙、抽菸、肥胖、憂鬱、缺乏運動、糖尿病與低社交生活。今年的建議中特別增加了三個危險因子:過度的飲酒、腦部的受傷與空汙。
■預防失智症可以從兩個層面著手
▪第一個部分是減少神經病理學的受損(neuropathological damage)
執行的方針包括:控制血糖、治療血壓、避免頭部受傷、停止抽菸、減少空汙與減少中年肥胖。
▪第二個部分則是增加認知功能的儲備(cognitive reserve)
透過治療聽力受損、維持社交生活與受教育則是建議的方式。此外,規律的運動、減少憂鬱的發生與避免過度飲酒被建議為同時減少神經病理學的受損和增加認知功能的儲備。
如果將這些「人的生命旅程(早年、中年與晚年)」與「危險因子」配合比較的話,可以得到以下的對照:
▪早年(<45歲):教育層度低。
▪中年(45-65歲):聽力受損、腦部受傷、高血壓、過量飲酒、肥胖。
▪晚年(>65歲):抽菸、憂鬱、社交缺乏、缺乏運動、糖尿病與空汙。
除了個人可以透過健康的生活型態減少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政府的功能也不可忽略。正確的政策可以帶給國民更健康與較高的生活品質,落實全民教育與義務教育的延長可以減少早年低教育層度的問題;透過政策減少頭部外傷的活動與可能性,例如:美式足球因為需要利用頭部撞擊作為進攻手段的方式也經常造成球員罹患認知功能退化的問題。
減少國人飲用酒精的程度以及減少空汙的排放都是需要政策面的支持;另外,落實全民的心血管健康與糖尿病的預防等等措施,都是建議政府可以採取的相對應措施[4]。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資料顯示,全球每3秒鐘就新增一名失智症患者,而東亞地區的失智症盛行率為6.99%。國際失智症協會(簡稱ADI)將每年9月訂為國際失智症月,在2016年主題是「記得我」(Remember Me),就是要提醒民眾,即使罹患失智症的家人,現在可能已經不記得我們,但曾經共度過的美好時光,一直都在彼此心中[5]。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自由時報)「媽媽說紅茶是鹹的」紀錄失智10年血淚 紀錄片首映: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436389
[2](天下雜誌)「媽媽,對不起!一個獨身中年大叔照顧失智母親的故事」:https://csr.cw.com.tw/article/42019
[3](桃園電子報)「台灣步入高齡化國家 失智長照成為重要課題」:https://tyenews.com/2021/04/120783/
[4](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刺胳針》發表失智症論文精華篇:除了天生基因遺傳,高達40%的失智症是可以避免的」: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4063
[5](國民健康署)「記得我…關懷失智家人 注意早期7徵兆 預防失智症,從健康生活做起」: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136&pid=3158
[6]
Livingston G, Huntley J, Sommerlad A, Ames D, Ballard C, Banerjee S et al.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2020 report of the Lancet Commission. The Lancet. 2020 Aug 8;396(10248):413-446.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0367-6
➤➤照片
(康健雜誌)「失智症的原因是什麼?10大症狀、治療預防一次了解」: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4085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國民健康署
#高齡長照 #失智症 #失智症危險因子#教育層度低 #高血壓 #聽力障礙 #抽菸 #肥胖 #憂鬱 #缺乏運動 #糖尿病 #低社交生活 #過度的飲酒 #腦部的受傷 #空汙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科學 刊物 在 大肉哥與小菜妹。新台傭日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巧連智是很多孩子的好朋友,除了學齡前的巧虎,針對學齡時期甚至是小學生,也都有合適的讀物!像這次的「超級小學生基礎版」月刊,就是很適合小學生閱讀的刊物。
👉九月份教材分享:https://gogochiai.pse.is/3npnys
我們家妹妹是 小一新生,進入小一階段,正是獨立閱讀的暖身期,想利用半天的低年級時光,在家陪伴,增加閱讀的時間。
來說一下我覺得【超級小學生基礎版月刊】的優點:
📍滿足108新課綱著重的多元學習能力,讓孩子多方面接觸不同的知識見聞。
📍CP值超高!每個月規劃3本書+不同學習主題的遊戲組只要450元,訂一年還可以享9折優惠,再搭配線上學習專屬網站,超划算!
📍讀物內容有:綜合知識讀本、全方位閱讀系列、STEAM學習系列等,除了培養閱讀素養,還有針對數理邏輯、科學思考,讓孩子跨領域學習。
📍配合好玩實用的教具,從玩樂中學習!小朋友超級喜愛
📍一個月一期刊物的量,對於孩子來說不會太多,可以扎實的反覆閱讀不會有負擔。
除了紙本閱讀跟互動,因應線上課程,巧連智也提供了【 #超級小學生奇酷網】,給予 #小學生專屬線上學習網,提供課內外的知識,也有配合學校科目版本的測驗,增強全方位學習!
讓多元豐富的【巧連智超級小學生基礎版月刊】搭配【超級小學生奇酷網】,在108年的新課綱教育下,給予孩子全方面的學習,提升小朋友的自學力!強力推薦給家有小一新生的孩子唷~
👉 👉更多詳細教材內容介紹詳見:https://gogochiai.pse.is/3npnys
#小一新生 #小學生閱讀刊物 #巧連智 #巧連智超級小學生基礎版 #108課綱 #小學生線上課程 巧虎好朋友(巧連智)
科學 刊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非洲探險之父:李文斯頓」介紹
訪問作者: 湯芝萱
內容簡介:
在非洲還是「黑暗大陸」的年代,
大衛.李文斯頓不畏危險,抱持著堅定的信念,克服萬難,走到非洲內陸。
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奴隸販賣路線,最終讓奴隸販賣走入歷史!
西元1840年,大衛.李文斯頓踏上了前往非洲的旅程。手上沒有地圖及資料,從未走過沙漠的他,究竟是抱持著怎樣的信念,讓他能夠勇敢走入非洲部族,即使過著艱困的生活、吃著難以下嚥的老鼠肉,還是堅持要和語言不通的土著溝通、幫土著治療疾病、向他們傳福音?他在非洲,又發生了哪些驚心動魄的事情?
狄更斯形容他:「一個勇敢的人,帶著一顆單純的心,以超乎常人的機智,歷經各樣的危機,只為了將福音傳給非洲土著!」
「世界的探險」系列開啟孩子對未知的事物勇於探索、不畏艱難的冒險心。
歷史上重要的探險,是人類的發展重大的進程,透過探險,人類對於地球的樣貌、氣候,到各地的風土民情、文化差異,都有了更完整的認識。
在科技進步的今日,我們更應持續對這個世界、對未來,有著勇敢探索、開創新局的冒險心。
本系列希望藉由介紹史上重要的探險家,帶孩子深入探險情境,培養不怕困難的堅毅性格及勇於冒險的進取精神。
作者簡介:湯芝萱
湯芝萱,兒童刊物編輯。著有《Run災害應變小英雄》,合著有《100個傳家故事》。從小愛看傳記,上起歷史課總特別有興趣。關注人權問題,認為人人生而平等。也因此對大衛.李文斯頓格外崇敬,這位科學家、冒險家,不僅勇於踏上未知土地,更一生為非洲人的教育和自由生存權利而努力。但願有更多人認識這位「非洲之父」。
繪者簡介:蔡豫寧
大學畢業於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系研究所學生。插畫接案工作者,作品散見於書籍、雜誌、課本和商業合作。喜愛留下不同筆觸與複合材質創作,將生活故事透過畫筆傳遞溫度。是喜歡做著白日夢的雙魚座,渴望大自然和滿滿植物圍繞,喜歡腳下這片土地。
插畫合作有《山林製造》、《小壁虎三部曲》、《好品格童話》、《我最討厭醫生了》繪本、東方青少年文學系列等。
出版社粉絲頁: 聯經出版 、 聯經童書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科學 刊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冥王星任務:NASA新視野號與太陽系盡頭之旅 」新書介紹
訪問企劃:林進韋
內容簡介:
‧20億人次關注的太空計畫
‧曾登上七大洲報紙頭條
‧2018年英國大學生推薦讀物
‧出版人週刊最佳夏日讀物
‧BBC精選十本五月必讀的書
‧電影「十月的天空」作者強力好評
‧隨書附最新版「探索冥王星系統的十大科學發現」
人類登陸過月球、開發過火星,還探索過天王星、海王星…等等,那冥王星呢?
二○一五年美國國慶日,航太總署(NASA)負責冥王星計畫的任務主持人艾倫・史登,手機響了起來:「我們跟太空船失聯了!」整整九年未曾斷過聯繫的太空船新視野號,卻在終於要飛掠冥王星的前十天與NASA失聯,這代表長達十四年的計畫可能付諸流水,而超過兩千五百位同仁的心血也將白費……
熟悉太空天文計畫的人,可能對於火星探測車的進展最為了解;但冥王星任務卻是NASA有史以來最完美又最省錢的計畫,在預算僅四億元的要求下,數學家與物理學家突破瓶頸:在地球跟冥王星對齊的那一年,NASA先將飛行器拋向木星,再用木星把飛行器加速拋向冥王星,十年內就可抵達目的地。
新視野號的成功,標誌著人類終於在二十一世紀再度探索未知星球。本書正是冥王星探測任務最權威的紀錄,無論是太空學者的熱忱、爭取計畫經費的艱困,甚至是NASA內部的權力角逐,在計畫主持人艾倫‧史登與科學作家大衛‧葛林史彭的筆下,這些不為人知的內幕將一一呈現。
作者簡介:新視野號任務計畫主持人/艾倫‧史登博士Alan Stern
新視野號任務計畫主持人(PI)、航太總署對冥王星系統與古柏帶進行探險的領導人、行星科學家、太空計畫的中流砥柱、航太事務顧問、科普作家,累計參與超過二十四次的科學太空任務,並曾以極高層級投身美國太空探索工作。史登博士曾多次獲獎,包括二○一六年獲美國太空學會(American Astronautical Society)授予卡爾‧薩根紀念獎(Carl Sagan Memorial Award),並兩次經《時代雜誌》選為年度百大影響力人物。史登博士現居科羅拉多州。
作者簡介:科學作家/大衛‧葛林史彭博士David Grinspoon
天文生物學家、獲獎的科學評論員暨科普作家。二○一三年,他獲任命成為美國國會圖書館的首任天文生物學主席。他經常以顧問之姿向航太總署提供策略建言,同時也多次在行星際飛行器任務中擔綱科學團隊的一員。葛林史彭的著作包括二○一六年的《人類手中的地球》(Earth in Human Hands),文章散見《紐約時報》、《頁岩》(Slate)、《科學美國人》、《洛杉磯時報》等知名刊物。葛林史彭博士現居美國華府。
科學 刊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基因:人類最親密的歷史」新書介紹
專訪企劃:林進韋
內容簡介:
破解基因,是人類最偉大的冒險,還是最危險的浩劫?
當人類取代上帝,打造完美基因、根除致命因子,
《X戰警》、《惡靈古堡》的時代已經來臨!
電影《羅根》取材自他的研究,「金鋼狼」休‧傑克曼盛讚:「本書超吸引人!」
人類從何而來?該往何處而去?
普立茲獎得主、紐約時報暢銷書《萬病之王》作者辛達塔.穆克吉
以一本書貫穿基因千年來對人類的影響
普立茲獎得主、英國衛報新人獎得主、暢銷書《萬病之王》作者最新力作
一八五六年,在滿是荊棘、搖搖欲墜的聖奧斯定修道院裡,開啟了一切探索人類從何而來、走向何方的旅程。當達爾文、拉馬克等生物學家還在為突變是天擇論還是父母遺留變異而爭論時,年輕的見習神父孟德爾擊破停滯了兩千年的遺傳理論,發現親子間的相同與相異都自有一套規則可循,繼而激勵後人積極尋找遺傳的關鍵鑰匙。
受到孟德爾的研究啟發,科學家發現這個讓代代之間彼此「相像」的祕密,實際存在於每個細胞的染色體上。這項遺傳研究成果與達爾文的演化論結合,被運用於優生學上,二戰時造成無數猶太人與雙胞胎遭受人體實驗、監禁及謀殺。一九五三年,基因研究走入新的境界,科學家破解DNA化學結構,發現我們的技術足以提取各類癌症、罕見疾病等致病基因,甚至能在胚胎期「定製」完美生命,這些重大發現彷彿昭示著變種人、複製人以及實驗室生化危機將不再是虛幻故事,人類對完美的追求、對道德倫理的堅持,究竟孰輕孰重?異於常人的生命,該被滅絕嗎?
作者穆克吉醫師以一場感傷的家族探病之旅為始,細細描述破譯遺傳基因之謎的百年過程,數以千計的科學家如何透過不斷實驗及互相合作、彼此競爭,解開一道道謎題,又衍生一項項謎語。或許,人類從未如今日這般接近生命的真相,我們將從根本改寫「人類」的意義,眼前正在來臨的是我們將打造的後人類時代。
作者簡介:辛達塔.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
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癌症醫師、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副教授。著有《重新認識醫學法則》,以及榮獲二〇一一年普立茲獎非小說類大獎的《萬病之王》。畢業於史丹福大學、牛津大學和哈佛醫學院,也是羅德獎學金得主。他的文章散見於《自然》、《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紐約時報雜誌》和《新共和》等刊物。目前偕妻女定居於紐約。二○一六年,本書原文版甫出版,迅速高居亞馬遜榜單,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華盛頓郵報》、《西雅圖時報》年度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