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奇帆:產業互聯網金融是金融科技發展的下一個藍海
北京新浪網 10-25 11:43
10月25日消息,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在2020外灘金融峰會上表示,金融科技發展的主體是產業互聯網金融,發展前景巨大。產業互聯網金融以企業為用戶,以生產經營活動為場景提供數字金融服務,由於產業價值鏈更複雜、鏈條更長,目前數字化的比例仍然很低,金融服務還遠未達到面向個人端的數字金融智能化、便捷化的程度,是金融科技發展的下一個藍海。
嘉賓發言實錄:
黃奇帆: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很高興受邀參加2020年中國外灘金融峰會。我就今天的主題「后疫情時代的數字經濟和數字金融的趨勢與機遇」談一點學習心得,供大家參考。
數字化平台擁有的 「五全信息」的基因具有強大的顛覆性作用。所謂數字化平台,是指大數據、人工智慧、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區塊鏈等一系列數字化技術組成的「數字綜合體」。數字化平台具有全空域信息、全流程信息、全場景信息、全解析信息和全價值信息的「五全信息」。這種「五全信息」具有五個特徵:
「五全信息」是結構型的信息。這些信息必須包含社會經濟系統的各種結構性特徵,如產業系統的各種特徵描述、社會系統的運營數據等。「五全信息」的結構性體現了「數字孿生」的概念,是企業運營、產業生態和社會系統的全樣本刻畫。
「五全信息」是動態型的信息。每一條「五全信息」都有時間戳、體現事物某一時刻的狀態,「五全信息」積累起來可以描繪事物的歷史規律和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
「五全信息」是秩序型的信息。「五全信息」既包含了社會經濟系統的基本制度,也包含其運營規則。也就是說,「五全信息」采自於系統現有的秩序,也會幫助系統構建新的秩序。
「五全信息」是信用型的信息。進入「五全信息」社會後,這些信息因為區塊鏈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具有高度的可信性。基於新的信用體系,無論是金融還是其他社會經濟系統都將發生更加徹底的革命。
「五全信息」是生態型的信息。「五全信息」存在於特定的社會生態、產業生態之中,各類信息之間往往存在大量關聯,並以一個整體的形式展現出來的。
任何一個傳統產業鏈一旦能夠利用「五全信息」,就會立即形成新的經濟組織方式,從而對傳統產業構成顛覆性的衝擊。現在的數字化平台,在5G背景下還會進一步形成萬物萬聯體系,數字社會將擁有越來越多的「五全信息」。「五全信息」與工業製造相結合時,就形成工業製造4.0;與物流行業相結合,就形成智能物流體系;與城市管理相結合,就形成智慧城市;與金融結合,就形成金融科技或科技金融。
金融科技發展的主體是產業互聯網金融。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賦能下,金融科技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未來,符合科學、契合規律的金融科技應當走什麼樣的發展路徑?我認為,發展前景巨大的是產業互聯網金融。產業互聯網金融是機構通過金融科技向產業生態、尤其是中小微企業提供投融資服務的統稱。產業互聯網金融以企業為用戶,以生產經營活動為場景提供數字金融服務,由於產業價值鏈更複雜、鏈條更長,目前數字化的比例仍然很低,金融服務還遠未達到面向個人端的數字金融智能化、便捷化的程度,是金融科技發展的下一個藍海。
產業互聯網金融的現實意義在於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難題。中小微企業融資難不僅是中國的問題,還是世界性難題,不僅僅是銀行自身的問題,還與中小微企業自身的特點有關。小微企業屬於金融業長尾客戶,存在抵押品不足、信用資質差、信息不對稱、生命周期短等問題,銀行開展小微金融業務也存在獲客、盡職調查成本高、擔保不足、風控流程長及成本過高等問題。藉助產業互聯網金融,通過「五全信息」的合理運用,可以有效解決中小企業存在的信息、信用孤島,為小微企業提供與之匹配的金融服務。
產業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關鍵節點逐步打通,進入成熟發展階段。金融的底層邏輯是信用,在「五全信息」的驅動下,企業運營數據可以與金融服務緊密地結合起來,以信息流轉帶動信用流轉,從而解決傳統金融供給無效的問題。
以人工智慧在企業中的應用為例,當前人工智慧主要有八大關鍵技術,分別是深度學習、增強學習、模式識別、機器視覺、數據搜索、知識工程、自然語言理解和類腦交互決策。在這八大技術的支持下,製造業得以做到自感知、自適應、自學習、自決策,從而實現了生產的智能化、供應鏈的智能化、產品創新的智能化、企業經營的智能化。在此階段,大量結構化、可靠的數據成千上萬倍的增長,被採集、清洗、積累后,產生的數據利用區塊鏈不可篡改的特性,進行大數據的交叉驗證,從而使得金融資產數字化,數字資產標準化。多方資金按照不同標的需求,匹配進各類生產環境中,將金融交易產品化,利用信息集成、交叉驗真、資產穿透、溯源管理等手段,提升對金融業務風險管控能力及金融資產配置的綜合服務能力。
數字化平台與金融機構各盡所能、各展所長是最合理的發展模式。在產業互聯網時代,任何數字化平台的發展,不能靠簡單的燒錢來擴大市場佔有率,也不能讓客戶有成本無效果、長期賠錢,這是不可持續的自殺行為。合理的數字化平台,應能夠通過四種渠道取得效益:一是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的運籌、調度,降低產業鏈、供應鏈的物流成本;二是通過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的應用,提高金融業務的工作效率;三是由於全產業鏈、全流程、全場景的信息傳遞功能,降低金融運行成本和風險;四是實現數字公司和金融業務的資源優化配置,產生優化紅利。
同樣,與數字化平台合作的金融企業,也可以通過四種優勢為合作項目取得效益和紅利:一是低成本融資的優勢。二是企業信用判斷的優勢。數字化平台對客戶信用診斷相當於是X光、CT、核磁共振,代替不了醫生臨門一腳的診斷治療。客戶的實際信用調查及風險防範是金融企業的強項。三是資本規模的優勢。數字化平台儘管有巨大的客戶規模,但自身至少要有融資規模10%以上的資本金。只有銀行、信託、保險等專業的金融公司有這種資本金規模及與時俱進的擴張能力。四是社會信用的優勢。不論是金融監管當局還是老百姓,與有牌照、有傳統的金融企業打交道往往更放心、更順手。基於上述四項+四項分析,數字化平台與專業的金融企業的合作是強強聯合、優勢互補、資源優化配置,是最好的發展模式。
未來,數字化平台下的非銀金融機構出路在哪裡?最合理、最有前途的模式是互聯網或物聯網形成的數字化平台與各類金融機構的有機結合,各盡所能、各展所長,形成與實體經濟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相結合的產業互聯網金融平台。數字化平台應當發揮自己的長處,深耕產業,形成各行業的「五全信息」,提供給相應的金融戰略夥伴,使金融平台服務效率得到最大化的提升。
數字化平台與金融機構要形成明確的各方多贏的效益格局。萬流歸宗,無論金融科技還是科技金融業務的發展,最終要讓各方受益,要降低實體經濟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降低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授信成本,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通過科技手段獲得合理的收益,並將這些效率紅利,合理地返還於產業鏈、供應鏈的上下游和金融方及數據平台經營方,從而產生萬宗歸流的窪地效益和商家趨利集聚效益。
資料來源:https://m.news.sina.com.tw/article/20201025/36678272.html
科學革命的結構心得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如果孩子在升學制度下,變成聽大人話的順民,到了 18 歲那年,我們跟他說「你要多一點自己的看法,才能適應素養導向的題目」,你覺得,來得及嗎?當然來不及!所以,我的作法是:提早鍛鍊,並融入生活。』
2016 年 12 月,我幫兩個孩子建立了部落格。2017 年 4 月,分享了「【小學生】帶小孩寫部落格有什麼好處?該怎麼做?以及常見問答!」一文,在網路上被廣泛分享與討論。
2018 年 3 月,我將分享一年後的長期追蹤,以及個人心得。
因為一切的內容都是以孩子為中心,寫成本文,竟涵蓋了「作文」、「素養」、「口語表達」、「堅持」等領域。
▌能輕鬆搞定作文?
一年級兒子的學校導師,親自打電話給丸子(我太太),問說,可不可以請我們家兒子寫篇作文?
這是因為學校主管希望每個班都選出優良作文來展覽,但導師覺得,這些孩子才剛過一上,注音符號才剛掌握,中文沒幾個字會寫,怎麼寫作文?走都沒走好,硬要飛,也太辛苦。於是,就沒出這寒假作業去讓家長傷腦筋。
但開學後,學校還是希望每個班級出一篇,於是老師想到,我們家兒子有在寫部落格,應該比較有機會寫出點什麼,就打電話來詢問。
老師都親自打電話了,這還有什麼好說的,當然就盡力試試看。雖然從大班開始,兒子部落格寫了一年多,至今 428 篇,但多數就是流水帳 事實陳述,我也沒把握他可以做到什麼程度。
於是,晚上問兒子想寫什麼,再參考一下他部落格最近的內容,確認了以 Mobile Legends(手機遊戲)、寫部落格、均一教育平台,這三個他最近喜歡的主題為內容,進一步幫他串接,想個「網路學習」的文章題目,大概講一下作文結構,第一段要破題,接著三段舉例時,把老師們可能會不喜歡的手機遊戲放最後,然後再作個結論就可以了。
「你先用語音輸入法寫進部落格當草稿,爸爸會幫你看,確認後,我們再花時間抄到稿紙上。」
我想,接著應該可以安靜讀兩小時的書,不用理他,畢竟作文是每個小孩共通的痛苦回憶啊,哈哈!XD
沒想到,30 分鐘他就用語音輸入法都「念」好了,加上題目與自己的名字,共 804 個字!而且完成度頗高,我只有去掉一些重複的字句,改一下分段而已。
➖➖➖➖➖
▌題目:如何用網路學習
大家好,低年級的上課時間短,下課後,或者寒暑假作業完成後的假期,我都會用來學習,今天就由我來向大家介紹,我如何用網路學習吧。
首先我要介紹的是均一教育平台,登入後,你就可以開始學習各種年級的數學或者是其他科目,在裡面,我喜歡一年級或是二年級的題目,平台裡有收集徽章和升級等活動,可以讓你得到奬品,鼓勵大家去努力地回答問題,讓學習更加有趣。這就是為什麼我喜歡用均一教育平台來學習各種知識的原因,尤其是數學。
接下來我要介紹的學習方法是寫部落格,配合平板電腦的語音輸入法,可以讓你學習如何完整說一件事情,寫一篇好文章,因為寫了很多篇,現在我的語文能力進步了,如果你搜尋「皮卡丘部落格」的話,你就可以看到我寫了一年多,共四百多篇的部落格,有中文與英文的文章喔。我建議大家一天寫一篇,天天練習,到最後就會像我一樣寫了好幾篇,而且長大之後,你也可以看看你小時候寫的部落格,很明顯可以看到自己的進步喔。
最後我要介紹的可能會讓人意外,是手機遊戲。大部分的人會認為,手機遊戲容易讓人沈迷,根本沒辦法教孩子做什麼事情,但是其實手機遊戲可以讓你學習許多關於全世界的資訊。如果你想加強英文,可以像我們一樣,把「無盡對決」切換成英文版,還可以學習各國文化,比如說菲律賓的英雄—拉普拉普酋長,在宿霧打敗西方的入侵者麥哲倫,或者是韓國的英雄—李舜臣,在海上打敗日本,成為民族英雄。所以,不一定玩手機遊戲就是不好的,而是我們到底學到了什麼。
另外,在打輸的時候,想辦法上網找資料與教學影片,讓自己更進步。也可以觀賞職業選手的比賽,看他們如何彼此合作。這些都能讓自己學會「如何解決問題」。
用網路學習,是很有幫助的,網路是工具,是幫助我們學習的工具,我們長大後的世界,網路的應用一定非常重要,因為他讓我們更容易找到許多我們不知道的資訊。只要有大人的協助,選擇正確的方法與資源,用網路學習很棒喔,有空你也試試看。
➖➖➖➖➖
為了讓各位知道,他這一年間進步了多少,以下連結,是一年前的部落格文章,還在記錄事實的階段。我因為每天幫他確認,不容易觀察到一天一天之間的微小進步。但用一年這樣比較大的時間跨度來看,進步非常明顯。
(2017/3/11)去阿嬤家(早期典型的流水帳 事實陳述式部落格)http://bit.ly/2Phuw8n
🔸 中場廣告
🔸 1/4(六)素養教育工作坊【名額倒數】
🔸 https://literacy.innovarad.tw/event/
🔸 讓自己成為更能給孩子支持的爸媽
🔸 與孩子互動的必修教養課程
▌能超越手寫限制
我們這一代的學習順序,是先學ㄅㄆㄇ,然後寫國字,一邊學造詞造句,直到字彙量夠大,讀過的課文夠多後,才開始寫作文。所以,「字都還不會寫,寫什麼作文?」這樣的想法很正常,連我也是這麼認為的。
但在文章打好後,我請兒子抄到稿紙上時,看他一個字一個字刻,非常之慢,才發現科技的運用,會改變很多事情。一起看看這段影片。https://youtu.be/i-q-udnM3Wc
很慢吧!每個字都要想一下,慢慢的刻上去。因為他自己也覺得太慢了,後續多次的分心,一個小時,抄不到 200 字,照這速度,全部抄完估計需要 4 小時左右。今天還要繼續搏鬥 Orz
因為我對於這個畫面中,「飛速的大腦思考鍛鍊」與「手寫超緩慢」之間的差異,感到非常震驚,所以才特別拿手機錄下來的。左邊那張印出來的 800 字作文,是他大腦 30 分鐘可以搞定的。右邊的他,則因為手部肌肉協調性還在發育,困在寫字的泥沼中,需要 4 個小時,也就是 8 個 30 分鐘才能寫完。未來還需要好幾年,他才能寫到不費力的程度。
如果我們跟過去一樣,要他先拿出紙跟筆,試著打草稿,用寫的來思考,先不要說「作文」,這種速度的寫字,連「造句」都有困難。
要不是靠著 iPad、語音輸入法、部落格、印表機,協助大腦釋放出這樣的能量,我們可能還認為「小孩子字都不會寫,寫什麼作文?」
最可怕的就是這個,在不經意中,扼殺掉他發展「系統思考」與「長篇論述」的可能性。連自己失去了什麼,都不知道。
▌孩子或許是討厭寫字,而不是討厭作文。
另一個讓小孩討厭作文、不想寫、持續逃避的原因,也和手寫有關。
因為學校都要求寫在稿紙上,我們都曾經歷過,如果老師或爸媽覺得一句話寫得不好,要我們修改,只要「字數不完全一樣」,為了補一句話進去,你就必須一直擦到段落結束處,全部重寫。萬一你補字進去後,字數多,又擠出一行,那你就要擦到文章結束了。(暈)
實證研究告訴我們,人在親眼看到努力後的作品被毀掉,尤其又是被要求要自己去毀掉剛做好的作品時,動機最低落,也最容易反抗與否認。
也是因為發現了這個細節,為了讓孩子們不害怕作文,我從大女兒四年級開始,就請他們把草稿打在部落格的編輯區上,我也進後台去做修改,用 Insert / Delete / Backspace 等鍵,代替鉛筆和橡皮擦,讓他們覺得「我們是共同在完成一個作品」,而不是「爸爸都要挑錯,害我全部擦掉做白工」。
藉由數位科技,我們讓孩子能把「寫字」與「作文」分離,專心發展大腦的思考、整理與論述功能。
▌對「素養」的鍛鍊
前陣子的新聞,提到學測的「作文」(正式名稱為「國語文寫作」,簡稱「國寫」)考法非常新穎,不再是我們的年代,出個「四季」或「責任」這樣的主題,就讓學生去寫;而是提供素材閱讀,要學生思考後,寫下自己的想法。
這次考的,第一題是科學研究的成果解讀,第二題則是新詩解析與季節感知。仔細看那題目,光是要能大量閱讀並迅速理解,就能考出學生實力,更何況最後又要言之有物,難度更高。
因為方向改變頗大,大考中心也提前提供了參考試卷,提供了多種示範,甚至連人工智慧、猶太人屠殺、科學革命等,都一一入題。
這樣的趨勢是正確的,孩子將能直接以大人世界吸收資訊、反芻、提出論點的方式來學習並評估。
尤其台灣是明顯「考試引導教學」的社會,學測帶頭改變,自有指標意義。避免孩子成為考試機器,而是成為具有「素養(literacy)」的現代公民,這個十二年國教的目標,也更可能達成。
看看素養的定義,這次的「國寫」題目,的確非常契合。
「素養的定義內容需與生活面向有關,其中可能包括辨識、理解、解釋、創新、溝通、計算、使用不同內容與形式的印刷或書寫文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素養的定義需具備透過不斷學習,期使個人繼續發展知識與能力,以達成個人目標並參與公民社會。」(十二年國民教育 提升國民素養實施方案)
🔸 中場廣告
🔸 1/4(六)素養教育工作坊【名額倒數】
🔸 https://literacy.innovarad.tw/event/
🔸 讓自己成為更能給孩子支持的爸媽
🔸 與孩子互動的必修教養課程
▌如何訓練「素養」?
潮流雖對,但對寫八股作文長大的父母來說,就是問題了,我們怎麼讓孩子具有快速閱讀、抓重點、思考整理,然後迅速輸出的能力呢?
如果孩子在升學制度下,變成聽大人話的順民,到了 18 歲那年,我們跟他說「你要多一點自己的看法,才能適應素養導向的題目」,你覺得,來得及嗎?
當然來不及!
所以,我的作法是:提早鍛鍊,並融入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增加對科技、人文、歷史、地理、政治的討論。每一天的部落格書寫,都是他們從腦袋裡找出東西並整理成文字的練習,讓他們的大腦有更多頻道輸入,有更多的工具能協助產出。
▌口語表達也順便練好了
因為他們都是用語音輸入法,平常練習的知識輸出,就是講給 iPad 聽,由機器辨識並打成字。這個過程,也已經自然的鍛鍊了「把事情說清楚」的能力,只是由講給 iPad 聽,變成講給觀眾聽。
寒假去淡水紅毛城時,我跟兩個小孩藉由九面旗子,講了台灣過去複雜的政治與歷史。詳細內容請見「紅毛城到底是哪一國人蓋的?從九面旗子說起。」
之後小朋友開學,要準備「寒假我做了什麼有意義的事」的演講,他準備的三分鐘版本預演影片如下。因為還小,不露臉,所以由傑尼龜上陣 XD 語調很像平常他在寫部落格時對 iPad 講話的口氣,可見天天講,講了四百多次,也學會了怎麼好好表達一件事情。
➤ 三分鐘版本預演影片
➤ https://youtu.be/0QSY-NKFbuQ
▌找一件事,堅持兩年,很重要。
在這一年間,讓我最有感覺的,是「持續」的重要。
在當初看完《恆毅力》這本書後,我就決定「寫部落格」這件事,孩子不反對的話,我們就協助他走兩年。雖然現在才一年四個月,但事實已經證明,這決定是對的。
因為堅持兩年,我們才會看見一件事情的各種面向,孩子一定會遇到瓶頸、困境,也必須去尋求突破的方式。在親自經歷了突破之後,這樣的經驗就能內化,遇到下次更高層次的瓶頸與困境,也就自然能完成更高層次的突破。
一開始兩個孩子每天都會問「今天要寫什麼?」現在的他們,懂得提前想主題,提前思考要配什麼圖,白天遇到了有趣的事,也會主動說「今天我想寫這個」。
一開始兩個孩子寫出來的都是流水帳 今天發生了什麼事,我這做爸爸的,剛開始也會唸一下,但畢竟是他們的作品,也不好意思叫他們重寫。寫了一陣子,他們自己也感覺到流水帳沒什麼意思後,就會主動加進自己的感受,以及形成這些感受的原因。
一個部落格,讓他們擁有自己的工具、自己的舞台,進而形成自己的節奏、自己的想法,我覺得很棒。
網路時代,不只我們自己要改變,給孩子的教育,也要改變。
🔸 【名額倒數】
🔸 2020/1/4(六)素養教育工作坊
🔸 https://literacy.innovarad.tw/event/
🔸 讓自己成為更能給孩子支持的爸媽
🔸 與孩子互動的必修教養課程
▌適合對象
✔ 家長,您有幼稚園到國高中的孩子。課程內所傳授的技巧與概念,均已運用多年,確認可行。
✔ 即將成為父母,想先瞭解新時代教育方式與概念,看看其他的父母們在思考些什麼,自己又該做好哪些準備。
🚩 讓自己成為更能給孩子支持的爸媽
🔸 2020/1/4(六)素養教育工作坊
🔸 https://literacy.innovarad.tw/event/
➤ 要一年級小朋友寫 800 字作文,有可能嗎?
➤ http://bit.ly/2YkS14m
▌在這堂課,你將能學會的技能。
✔ 半小時做好一個教案。
學會如何跟孩子分享任何知識主題,不管是廣島長崎原子彈、南太平洋群島或困難的性教育,都行。
✔ 旅遊不只是旅遊,讓親子關係增溫,還能學習。
把握全家每次親子旅遊的機會,讓孩子增進知識素養,懂的想的都更有視野與深度。不管是跟團或自由行,不管是國內或國外旅遊,都適用!
✔ 拒絕被 3C 綁架,成為 3C 的主人!
如何讓孩子正確使用 3C 產品,成為他們感官與知識的延伸,成為 3C 的主人,而非成癮無法自拔的奴僕。
✔ 適應潮流,並且走在潮流前端。
在生活中協助孩子,適應這個新課綱與新時代的潮流。
🔥 過年前僅有一班,立即報名。
🔸 2020/1/4(六)素養教育工作坊
🔸 https://literacy.innovarad.tw/event/
🔸 讓自己成為更能給孩子支持的爸媽
🔸 現代家長的必修教養課程
🔸 與孩子互動不怕沒有梗
科學革命的結構心得 在 阿鴻投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week 19學習心得
延續上周說要多看科普和心理學,這周看了霍金的"時間簡史",這本是科普神書,銷售了幾千萬冊,但我有超過七成看不懂...
後來霍金又出了一本"新時間簡史",是上一本的簡單版。
講了宇宙觀,相對論、量子力學、蟲洞、時間旅行...
我已經感受的到霍金盡量講的淺顯了,但我還是很多地方看不太懂,之前著名的傳記作者Isaacson寫的那本愛因斯坦傳,我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裡面太多相對論了,搞得我好糊塗...之後有時間再來看國家地理頻道的紀錄片,看有沒有親民一點...
我整理一些重點:
西元前300多年前的宇宙觀,亞里斯多德主張地球靜止不動,日月星辰皆繞著地球轉,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西元二世紀托勒密更進一步延伸其說法,並獲得教會認可,認為這模型更符合聖經說法。
到了15世紀,哥白尼發現地球繞著太陽轉,卻只敢匿名提出,怕被教會抓起來。近百年後,克卜勒和伽利略才公開支持哥白尼,這惹惱了亞里斯多德派的學者,教會命令伽利略永遠不得再提出該學說,並判伽利略終身軟禁。事實上,伽利略一直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但他仍堅持科學獨立,直到過世前4年,將著作偷偷給出版社,這部"新科學對話"促成了現代科學的誕生。
現在已知太陽只是銀河系一千億個恆星之一,銀河系只是本星系群眾多星系之一,本星系群又只是數千個星系群團組成宇宙中的一個星系群而已。(太陽有壽命的,不過燒完還要幾十億年)
要討論宇宙的本質,是否有開始與結束,要先了解科學理論的意義。一個好的理論,須符合兩項要求:
(1)以幾項要素的模型為基礎,對一大類觀察做出正確描述。
(2)並能對未來的觀察做準確預測。
例如亞里斯多德的萬物由水火土氣四大元素理論,雖然看似簡單,卻不能準確預測未來。而牛頓的重力理論,就能對日月星辰的運動做高精準預測。
任何理論都是暫時的,永遠無法證明,不管多少次實驗與理論符合,只要產生一個反例,就會把理論打破,必須修正。一個好的理論要提出預測,以供檢驗。
新理論往往是舊理論的延伸,例如在地球日常生活的現象用牛頓重力都可解釋,但到了水星軌道的預測,就發現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才說得通。(不能只考慮物理的質量,還要考慮星體的成份結構)
相對論指出要放棄絕對時間的概念,這讓牛頓很難接受,因為與他"絕對上帝"的信仰有衝突。兩人在不同的速度下或在不同的高度下,會有不同的時間(住在山上的人會老的比較快呢),這點已經實驗得出。(科學家在水塔的頂端和底部各擺一具時鐘)
現在,我們又發現量子力學跟廣義相對論產生了一些衝突,於是再修正。量子力學發現永遠無法準確測量一個粒子的位置與速度,每次都會發現有一些結果是A,一些結果是B,這個重要理論來自測不準原理,因為光子會影響觀測粒子的運動,使物體在一個震動的狀態,這使的物體必定會存在隨機性與不可預測性。愛因斯坦對此非常排斥,說了一句名言:"上帝不會擲骰子!"。
但量子力學成為了現代科技的重要基礎,支配了電晶體的運作。
連牛頓還有愛因斯坦這麼牛的人都無法擺脫意識形態,我這種凡夫俗子就更難做到事事客觀了,繼續努力...
目前已知共有四種作用力,重力、電磁力(電子與夸克)、弱核力(原子的衰變)、強核力(質子與中子結合)
電磁力比重力強上許多(兩個電子之間的電磁力與比重力強上1後面42個零倍),這是為何電子會繞著原子核轉的原因。
原來沒有查克拉跟念能力啊...我的小小童心被抹滅了...
目前科學家正在尋找將量子力學跟重力結合的新理論,"量子重力理論"。
物理的終極目標,在於提出一個能描述整個宇宙的理論。包含宇宙如何隨時間演變,以及宇宙一開始的狀態。(有些人不準談論後者,任何那是上帝創造的)
目前無論是相對論或量子力學等...理論,都能解釋宇宙大部分的狀況,那一直繼續追尋終極理論有用嗎?(不過以前大家也認為相對論跟量子力學沒有用,但這些理論後來帶來了核能與微電子革命)
可能發現終極理論無助於提升人類生存的機率,但至少能滿足人類求知的天性。
在牛頓的時代,一個受教育的人士自認為掌握人類全部的知識,然而,後來理論不斷更新,一般人很難消化,目前大眾對於科學進展所知寥寥無幾,即便是專家,也只能了解一小部分。學校學的東西多半過時,只有極少數科學家能掌握最先進知識,但這些人必須全力投入,也只能專精極小領域。
古代為了解釋宇宙,往往認為是具有人類七情六慾的神靈所控制,其行事作風就像一個無法預測的人類,人類必須敬畏供奉神靈,以求風調雨順。後來,人類慢慢注意到這些現象有跡可循,發現了許多理論。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都忙著繼續發展新理論來解釋宇宙如何運作,卻沒有去問"為什麼"。另一方面,應該研究"為什麼"的哲學家,卻跟不上科學的腳步,在18世紀前,哲學家仍把人類所有知識納入自己的研究範圍,但之後科學變的相當技術化和數學化,除了少數科學家,哲學家和一般人都難以掌握,使的哲學家不斷縮小自己的範圍,讓20世紀最著名的哲家學維根斯坦感嘆:"哲學剩下的唯一任務是分析語言"。這對亞里斯多德到康德傳下來的偉大哲學思想,無疑是一大打擊。
不過,若是未來發現完整的統一理論,經過普羅大眾的消化,那大家就能開始討論為什麼我們和宇宙會存在的問題,若是真能找到答案,將是人類理性的最終勝利,因為我們將會明白神的心意。
-----
書裡有談蟲洞和時空扭曲的問題,但超出我理解範圍...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翻,有空歡迎指導小弟<_ _>
不過還真是佩服這些科學家,探究這些理論超級困難,用各種複雜的科學測量方式去理解比銀河系還遠的東西,比質子還小的東西...
探究這些沒什麼錢賺,只是為人類的知識天花板再突破...更佩服像伽利略那樣,就算被關起來,還是要講自己認為對的事,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