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寶山學禪法 身心健康消煩惱
在法鼓山開山前一年,廖光澤報名景觀種子培訓,在與大自然接觸後,發現心境變得比較開闊,如今還擔任天南寺景觀組組長。
他憶及曾有一天在七棵雀榕附近拔草,師父 聖嚴法師經過時就問:「你在拔什麼草」,還微笑著告訴他說:「拔草,要拔掉我們心中的煩惱」,幫助他領悟到,做義工來整理環境,是要學習將心中的煩惱清除掉,不是只有單單付出勞力,而是要從中得到法益。
「自己才是心的主人。」廖光澤漸漸地深入寶山學習禪法,體會到修行要解行並重,不論是禪宗公案或是話頭,都要嘗試去了解,並運用禪修內觀的方式,去觀察與積極行動。他表示,當正確認識心中的狀態時,人才有辦法由內而外改變現狀,後來他慢慢發現,煩惱變少了,身心也變得更健康。
#禪法
#解行並重
#禪修內觀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9萬的網紅觀點,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生活同樂會 主持人: #蕭彤雯 節目時間:週一至週五 09:00 - 11:00 #吃喝同樂會 主題:日日,茶日子 來賓:資深茶人 李啟彰 一杯茶,從入口開始, 茶韻的層次感、身心氣息, 到禪修內觀呼吸的覺知力與平等心練習, 進而品味茶中天人合一的完美實踐。 另外, 作者也以科學理...
禪修內觀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指數投資與內觀禪修
內觀是觀什麼?是冥想嗎?
朋友有興趣的議題,歡迎留言發問,我會陸續安排文章回答,謝謝
大詩人有印象靜坐這件事,是在國中的時候,衛道國中有個特色鐘聲,下課十分鐘打上課鈴,會提前兩分鐘,多打一個預備鈴聲,意思是提醒大家要準備上課了。
然後我們班上數學老師特別要求大家,預備鈴聲響起後,就在各自座位上坐好,眼睛閉上、安靜地準備上課,上課鈴響後,數學老師進教室,也沒有立刻開始上課,而是會維持靜默約三五分鐘,然後才請大家睜開眼睛,開始上課。
數學老師好像也沒有特別說明靜坐的方法,而只是單純地讓大家靜坐而已,並且維持秩序,有些調皮的同學,會不準時坐好,或者偷偷張開眼睛,就這樣進行了幾個學期。
後來有在書局、圖書館看到靜坐、冥想相關書籍,都會特別留意,晚上在家讀書前、睡覺前也都會靜坐一下,我那個時候採取的方法是跟著呼吸數數字,也就是從一數到一百;也有變換一下用控制呼吸的,就是拉長吸氣、呼氣的時間;也有純粹發呆放空的。
數數字會訂一個目標,譬如數到一百三次,有時候數到一半就會分心,然後忘記數到哪裡,只好再重頭來過。
有些書上講氣的、講冥想的,都看不太懂,什麼脈什麼筋絡要怎麼走?舌頭放哪裡?腳要單盤還是雙盤?
後來看朋友推薦內觀,也是覺得很神奇,講得好像很簡單,不是很複雜的事情,於是就趕緊嘗試看看。
內觀觀察呼吸,就是觀察吸氣與呼氣,不對呼吸做控制,若是精神不太集中,可以加大呼吸的力道,讓自己比較容易觀察,觀察呼吸的部位,集中在鼻子以下、嘴唇以上的區域,區域附近的皮膚感受,有空氣經過,偶爾也會有搔癢的感覺,偶爾會有涼感,偶爾會有熱感,偶爾是輕微的,偶爾是沈重的,都是以實際皮膚感受為主。
內觀觀察感受,就是將觀察呼吸的部位,擴大到全身,不過也不是一次觀察全神整個部位,而是以一塊區域一塊區域觀察,剛開始練習可以用拳頭大小的區域觀察,一次觀察一個區域,有觀察到感受後,就可以換下個區域觀察,依此逐步觀察全身。
坦白說,文字說明都差不多,我沒有去內觀前,看這些文字也都會覺得,有說等於沒說,看起來沒有什麼特別的。
就跟我接觸指數投資一樣,書上都講要長期持有,初期買進幾張0050,沒過幾個月漲了20%就高興得賣出,完全忘記長期持有,一直到後來反覆在看書,驚覺到自己完全沒有留意,於是後來才學到教訓,發誓再也不輕易賣出。
這幾天寫很多內觀禪修,也讓我每天都想起內觀這件事,增加自己每天內觀的機會,對,其實我自己在家也沒有辦法每天都做內觀練習,所以分享給各位,我自己也是收穫豐富,指數投資與內觀禪修,我們下次見。
禪修內觀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只要我時時保持覺察、有意識地待在當下,無論做什麼,都是在靜心。
當我觀照著內心去說話,我說話的時候就是在靜心。我時時注意著,我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我說出來的話會對他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這就是靜心。
當我帶著覺察去料理,那麼煮飯也是在靜心。我投入在每一個當下,從食材的挑選、處理,到爐火上的調味、拌炒、熬煮、裝盤……上桌時我用心品嘗、細細咀嚼,這無疑就是一趟完整的靜心過程。
當我帶著覺察投入在料理當中,我發現自己竟然可以在廚房站著四小時不累。因為,料理不再是一份日常必須完成的「工作」,而是我跟食物溝通、跟我自己相處的方式。我對這個食物有多了解?它希望我煮多久?我要放多少調味呢?現在的我想吃多鹹?我真的需要這個食物嗎?這裡面包含著很多的自我對話,是密集又頻繁地在照見我的內心。
如果在做每一件事的時候,我們都能帶著意識去覺察,就不會無意識地傷害別人、傷害環境、傷害自己。
摘錄自《#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晚安:
這段摘文,把我對靜心的部分體會,用文字展現出來,讀來相當親切。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2990344057853498
把自己的聲音聽清楚了,人生就會開始轉變,相對於之前不知不覺的狀態。當我們把內在的執著放開來,能量自由流轉,我們便有更多行動的可能性。
這本書所描述的人,也就是作者,活出了這樣的可能性,並且用文字記錄下來。
祝願您,常回到自己的內心,活得不違心!
... ... ... ... ... ... ... ... ... ... ... ... ... ... ...
現在你可以靜下來,聆聽自己的聲音
【文/ 曾寶儀】
■ 找回當下的力量
很多人用不同的名稱來稱呼mindfulness這個字。有人說,它是一種靜心,有人說它是一種叫作「正念」的態度,或者,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活在當下」。
對我來說,mindfulness意味著,時時刻刻帶著覺察,去做每一件事。
我們每個人都有內建的自動導航,我也不例外。我們很容易下意識地,做出習慣性的反應。這並沒有不好,因為在日常生活的二十四小時裡,我們需要一定程度的自動導航機制,才能把更多精力放在需要的地方;同時,自動導航也讓我們能在日常間隙有放空、休息的可能。
然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是不是在很多時候,讓內在的自動導航主導了我們的生活?比方說,心愛的人和你說話的時候,你是否嘴上應著,心裡卻在煩惱其他的事?參加家庭聚會的時候,你是否人在心不在,顧著玩手機?你在洗碗、洗衣、做家事的時候,心裡是否想著:「我趕快做完這件事,等下就可以……。」當你把心思放在未來,現在的你,就只是無意識地讓自己自動導航。
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如果一件事情在完成後沒有留下證據,事後的你,有時無法完全確定自己是否真的做過它?比如,要不是看到衣服已經晾在外頭,你其實根本忘記自己剛才晾過了。如果有,那就表示,做那件事的當下,你陷入了無意識的自動導航。
近年來,許多人都在推廣靜心,強調靜心對生活的益處。的確,五年來,靜心為我帶來很大的不同,讓我的生命有很大的成長,於是,我也非常鼓勵人們靜心。 靜心就像運動,也像學一種語言,我在持續做這件事的過程中,能一邊看到我的生命變得截然不同。就像持續運動會看到肌肉出現,持續練習新語言會發現自己單字量變多、交流變得有自信,靜心也是一樣。它帶來的是生命真實的變化,只是在每個人身上,呈現的方式不同。
許多人都誤以為,靜心就是坐下來,盤腿、點香、點蠟燭……好像一定要有什麼儀式,才能做到這件事。但對我來說,只要我時時保持覺察、有意識地待在當下,無論做什麼,都是在靜心。
當我觀照著內心去說話,我說話的時候就是在靜心。我時時注意著,我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我說出來的話會對他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這就是靜心。
當我帶著覺察去料理,那麼煮飯也是在靜心。我投入在每一個當下,從食材的挑選、處理,到爐火上的調味、拌炒、熬煮、裝盤……上桌時我用心品嘗、細細咀嚼,這無疑就是一趟完整的靜心過程。
當我帶著覺察投入在料理當中,我發現自己竟然可以在廚房站著四小時不累。因為,料理不再是一份日常必須完成的「工作」,而是我跟食物溝通、跟我自己相處的方式。我對這個食物有多了解?它希望我煮多久?我要放多少調味呢?現在的我想吃多鹹?我真的需要這個食物嗎?這裡面包含著很多的自我對話,是密集又頻繁地在照見我的內心。
晾衣服也是一樣。我常發現,當我有意識地帶著覺察去晾衣服,跟無意識完成這件工作的時候,曬出來的衣服是完全不同的。當我有意識地晾衣服的時候,我好好拿起、鋪整、掛起每件衣物,甚至會按照顏色、長短去排列……這樣晾曬的衣服,通常乾了以後件件筆挺,完全不需要熨燙。然而,當我無意識地只是完成展開、掛好、上架的動作,每件衣服晾完都像鹹菜乾一樣。
衣服沒有被好好關注、照料,它不開心;穿上這樣的衣服,我也不開心。如果我能在每一個當下把事情做好,那麼每一件事情都會按部就班地,以美好的狀態呈現出來。
如果在做每一件事的時候,我們都能帶著意識去覺察,就不會無意識地傷害別人、傷害環境、傷害自己。對我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練習。也因此,我經常會提醒自己別忘記—時時檢查自己的狀態,避免陷入自動導航的模式。
比方說,我有一個慣性,就是喜歡一天安排好幾件事情來做。我總認為,充實的行程是效率的展現。我充分利用我的時間,回應別人對我的需求;忙碌意味著有很多人需要我,當我一一完成,我為自己感到驕傲。後來我才發現,正是因為忙碌,所以我一直在趕時間。我無法帶著餘裕去完成每一件事,也沒辦法仔細享受每一個當下。察覺到這一點,我現在會有意識地減少我的工作,或者嘗試不同的排列組合,去試著去調整這個慣性,找到最適合我的節奏。
■ 靜心,就是一種自我對話和貼近自己的方式
靜心讓我聽到真正內心的聲音,那個內心的聲音不是像「你應該要成功」、「你應該要更努力」這種來自外界的聲音,而是像「我想要什麼?」、「我做這件事情快樂不快樂?喜歡不喜歡?它有給我壓力嗎?」、「我是什麼?」的自我對話。
靜心的時候,我不需要向任何人交待。當下只有我和我自己,沒有任何外界的眼光會檢視我、評斷我……從頭到尾,就只有我自己。於是我可以忠實地聆聽內在的聲音。當我需要作決定的時候,靜心幫助我釐清內在的感受,我知道我可以選擇聆聽內在的聲音、做我最想要的決定,或是有意識地在權衡後做出其他的選擇。 舉例來說,當親戚邀約家族活動,當下我內心的聲音或許是:「我好累,我不想去」,但同時我也明白,「我的出席能讓長輩開心」。於是我可能會選擇不遵從內在的渴望,因為我知道讓長輩開心,可能對當時的我來說比在家休息更重要。因為這是我有意識做出的選擇,所以我內心很清楚這次出席的意義和原因,於是就不會無意識地因為「好像不去不行」而赴約,到了現場又彆扭或不開心地臭臉。 所以我會說,靜心很重要。
透過靜心,內在充足的對話過程,能讓我們貼近自己的內心、覺察自己的聲音;在做任何決定的時候,都清楚知道「我是如何走到這一步」、我做出了什麼取捨,而不是矇著眼無意識地被推著走。當我們有意識地覺察自己,每一個決定都會是經過判斷、思量而完成的,你會知道自己為什麼做出這樣的選擇,而後,也只需要遵從、尊重自己的決定就好。
幫助我們聽見內心真正的聲音,就是靜心最基本的效果。而當我們能聆聽到自己的聲音,再往內深一層看去,會發現,靜心能幫助我們接引到內在更深的智慧。你會看見,有許多智慧就在自己的內心,而你可以得到它。
《神隱少女》裡有這樣一句話:「曾經發生的事情不會忘記,只是暫時想不起來而已。」我始終相信,我們與生俱來都有能力和內在的智慧做連結。內在的這份智慧或許有許多不同的稱謂,有人稱之為指導靈、高我,或者簡單地說,那就是最真實的自己……但對我來說,祂們都存在於我的內心,祂們都是我的一部分。我不需要往外求,因為祂就在我之內。我只需要靜下來,就能聆聽到祂們的聲音。
靜心還能幫助我們調整頻率。有時候,我們很難靜下來,是因為自己很容易被外在的事物影響。比方說,身邊的人總是浮躁,或者悲觀,或是動不動就怒火朝天,這樣的能量都可能影響到自己。又或者,身邊的人經常找你討論某些話題、灌輸自己的價值觀,也可能讓我們受到影響,開始懷疑自己對類似事件的方式對不對。 這時,我們可以做的是靜心。
靜心能讓自己的心靜下來,真正去思考:我要的是什麼?旁人說的那些,真的是我要的嗎?他的考量,是我的考量嗎?當我們轉了五個電視台,發現每一台都在討論同一件事,就會不自覺覺得這件事情很重要。但,這對你來說真的是重要的嗎?靜心可以幫助我們調整頻率,回到自己的內心,去選擇你真正覺得重要的事。 我也常常鼓勵大家閱讀,選擇好的讀物、選擇你認為頻率好的人去接觸。人有自己的頻率,書也有作者帶來的頻率。當你常常接近好的頻率,你的能量會和它共振,你的身體就會記得那樣的頻率,你也會記得當下的感覺。
於是,在靜心的時候,你可以有意識地讓自己調整到那樣的頻率。
靜心就像運動一樣,一開始或許不那麼容易,但當你習慣了,就會很快進入狀況,和你想要的頻率共振。於是,我可以在靜心時,選擇進入我想要的頻率。我想進入慈悲的頻率嗎?或是喜悅的頻率、平靜的頻率?透過靜心,我可以更準確、正聚焦地調頻。
然後,關於靜心,最後一個重要的提醒是—不要沉迷,不要停留。
嘗試靜心的過程中,一定會得到許多不同的體驗。可能有驚奇,可能有喜悅,可能有恐懼,但是請記得,不要停留。持續地靜心,持續地往裡面看,你會得到更多。不要執著於某個體驗不放,一定要記得繼續往深處走,繼續往裡面看。這是我能給大家最大的提醒。
所有能幫助我們回到內在的工具,都只是不同的協助途徑。我們不應該將它當成浮木緊抓不放,而是透過工具幫助我們理解、釐清,最終貼近真正的自己。當我們能時時刻刻與自己在一起,工具的在與不在,也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以上提到的靜心,是從工具的角度去詮釋,真正的靜心遠遠不只如此。然而,對於初學者來說,光是簡單地試著有意識讓自己靜下來,就能體會到靜心帶來的莫大助益。
用輕鬆的心態去接近自己,沒有什麼需要執著 我一開始並沒有接受過專業的靜心訓練,對我來說,靜心是時刻可以進行的活動,不需要有太多的限制和考究。不是一定要在多麼能量神聖的地方,要怎麼樣盤腿或點香、點蠟燭才可以開始靜心。
只要能找到讓自己可以安靜下來的地方,旁邊甚至有人也沒有關係。姿勢舒服就好,但唯一的要求是背要挺直。當然躺著也能靜心,只是躺著很容易睡著。所以剛開始嘗試入門的朋友,維持背部挺直會比較好。
身體就定位之後,就可以開始靜心。而最簡單的靜心練習方式,就是關注呼吸。 楊定一博士的方式是,用「我在」(I am)結合呼吸:吸氣(我)……吐氣(在)……。 密宗的方式是用「嗡啊吽」(OM AH HUM)三字明結合呼吸:吸氣(嗡)……換氣(啊)……吐氣(吽)……。
然而我自己一開始練習靜心的時候,並沒有採用任何上述方式,我就只是數息。從一數到十,然後再一次從一數到十、再一次從一數到十……透過數息,把意識不斷帶回當下。時間長短,可以視每個人的情況去決定。
剛開始,我並不要求自己一天要靜心很久。或許就只是數息十分鐘,心靜下來之後,再用十分鐘覺察內心的聲音。
前十分鐘我觀照呼吸,後十分鐘我會給自己一段時間,去感受今天我要探索的主題。通常當我的心靜下來,主題就會自然浮現。這幾天我的困擾、最近我一直很在意的事……你的心被什麼佔據、哪件事情需要一個答案才能塵埃落定,它自然就會浮現出來。於是,你可以透過靜心的這段時間,去到內心,尋找進一步的答案。
例如我想觀照我最近的工作狀態,我想知道這份工作是不是真的適合我。那我就會用這段時間,去深入看看,這當中有什麼是我需要更細緻去省察的?有什麼是影響我做決定的因素?有什麼是阻擋我遵從內心的?或者如果沒有特別的主題,也可以不去設定。放空也好、發呆也好、繼續數息也好,就讓該發生的自然發生。
要是數息時靜不下來,也不要苛責自己。或許今天不是一個適合靜心的狀態,如此而已。就像運動一樣,今天天氣好不好?昨天我有睡飽嗎?現在我心情如何?都可能影響我的運動表現與體驗,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所以請別因為一次的失敗就喪志,也不需要強逼自己達到什麼樣的標準。請容許自己也會有高低起伏,帶著信心持續嘗試。
在練習靜心的過程中,我們都可能被思緒帶走,這也是很正常的事。當你意識到自己分心了,就只需要再把自己帶回來就好,回到你的呼吸、回到你的真言、回到你的數息。再一次從一開始數,再一次聚焦回你的當下。當你忙著數息,腦中就沒有空間讓其他思緒佔據;同理,要是你忙著責怪分心的自己,腦中的空間也會被挫折與自我懷疑佔據。所以,過去的就放下,跑走了,就把自己帶回來。一次一次練習,就會更駕輕就熟。
對自己帶著更多的寬容,用輕鬆的心態去接近自己,沒有什麼需要執著。
靜心也不一定只能坐著,只要帶著覺察專注於當下,跑步也可以是一種靜心。敞開心去探索,從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就是一種自我對話和貼近自己的方式。只是這樣單純地靜靜地與自己同在,就帶給我莫大的成長與喜悅。
在這樣做幾年後,我開始問自己:「只是這樣就可以了嗎?會不會還有別的方法讓我得到更多的學習呢?」我才開始參與不同團體舉辦的禪修內觀活動。而不管是什麼方法,我都誠摯地邀請大家進入靜心的世界。
靜心究竟能帶來什麼?請大家在真正嘗試實踐之後,一起體會屬於自己的答案。
.
以上文字摘錄自
《#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
MOMO獨家雙封面親簽版(銀光北極版+開花版):http://bit.ly/3rXeGSW
博客來親簽版(開花版):http://bit.ly/2JKzk7r
金石堂親簽版(開花版):http://bit.ly/3bL2LSj
新馬的朋友可以從這以下地方買到親簽版↓
馬來西亞:大眾書局、紀伊國屋書店
新加坡:紀伊國屋書店
※非親簽版,全台書店都可以買得到囉!※
閱讀好生活-康健出版
https://www.facebook.com/chbooks.tw/
曾寶儀 Bowie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禪修內觀 在 觀點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生活同樂會
主持人: #蕭彤雯
節目時間:週一至週五 09:00 - 11:00
#吃喝同樂會
主題:日日,茶日子
來賓:資深茶人 李啟彰
一杯茶,從入口開始,
茶韻的層次感、身心氣息,
到禪修內觀呼吸的覺知力與平等心練習,
進而品味茶中天人合一的完美實踐。
另外,
作者也以科學理論及實證做依據,
分享對於農藥殘留的茶葉應該如何分辨,
且讓所有人都可以成為對農藥、化學添加物「有感」的個體。
-----
按讚【觀點】FB: https://www.facebook.com/AllTheBestVi ...
訂閱【觀點】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觀點
▲生活同樂會FB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ufopartylife
▲網路線上收聽 http://www.uforadio.com.tw/
▲飛碟聯播網 APP下載 http://www.uforadio.com.tw/app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yeK-QCAyO0/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A-cFKOI2Zo5FehZfsjyz5GXoaFQw)
禪修內觀 在 內觀禪修Vipassana Meditation - Hom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內觀禪修 Vipassana Meditation. 39069 likes · 473 talking about this. 覺知正念四念處Awareness, Mindfulness, Satipatthana.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