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沙地形誌:北臺灣》的兩位作者說
寫作過程中
「矮山迷宮」苗栗丘陵最複雜
但也最多文人描繪
一塊在詩裡頭的地形區
苗栗人像住在迷宮裡
也住在詩裡
這可能是我聽過最浪漫的描述了
一直以來我們的鄉土教育以人文歷史為主
地理偏重「台灣地理之美」
壯闊、綺麗的景緻人人都知道
居住、腳踏的土地在歲月的洪流中有什麼變化、對人的生活產生什麼影響
卻很少紀錄和探究
本書著重和「人」相關的地理、地形
楊貴三老師將五十年研究成果科普化
在導讀中向觀眾介紹了台灣多處地形變化
葉志杰老師則和大家分享自身從人文寫作踏入地理領域的心境變化和此書的價值
台灣地形有趣奧妙之處固然多
牽涉到的專有學術名詞也很多
要怎麼將生硬的研究成果變成一般人都能懂
並產生想了解的興趣
是作者們的初衷也是難題
講座中提到的苗栗特殊地形
有些地名、地景是熟悉的
聽起來也特別有意思
這本書很適合帶著來一趟台灣地形走讀之旅
現場來自各地的聽眾的反應熱烈
大家都很期待南台灣篇的誕生
#感謝講者帶來的精彩內容
#感謝每一位前來參加的你
#今天秀出的照片還不到書中十分之一喔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從學術史料到鄉野語言的推敲追蹤,拋棄過度想像與望文生義。 以橫跨四百年的大量地圖與多樣文獻,追蹤漫長的地名源流。 由中研院翁佳音、貓頭鷹暢銷作家曹銘宗攜手合作,考察...
福爾摩沙地形誌 在 無論如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書店女工日記
豐富內在視野,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書的引介,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如詩人吳晟〈我不和你談論〉起身離開書房:
「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走走
去撫觸清涼的河水
如何沉默地灌溉田地」
都說小小的台灣是座精緻寶地,
這兩天書店的新書分享活動很精彩,
一直嚷著想去蘭嶼的書店女工
跟著講者深入海裡,
以鯨豚之勢優游了大藍國土,
又如翔鷹地鼠暢行在地形萬變的北台灣。
看著那些還未踏足領略的珍貴影像,
想起生活日常或旅行所經過的起伏彎路,
人與自然共存之下的種種意義與情感。
帶著書走出家門吧,
一步一步走踏,
領受福爾摩沙親人又深沉的美。
🐳《海洋台灣:大藍國土紀實》黃佳琳(經典系列好書活動限定8折!)
🌍《福爾摩沙地形誌-北臺灣》 楊貴三,葉志杰
福爾摩沙地形誌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從學術史料到鄉野語言的推敲追蹤,拋棄過度想像與望文生義。
以橫跨四百年的大量地圖與多樣文獻,追蹤漫長的地名源流。
由中研院翁佳音、貓頭鷹暢銷作家曹銘宗攜手合作,考察台灣地名真相。
你是否想過,今日以中文書寫的地名,背後可能有漫長的演變與你想像不到的來由。大灣、大員、大冤這些用來指稱台灣的用語,原本僅是指台南的安平。而蘇澳的地名或許不是來蘇士尾這位漢人移民,而是四百年前一個橫越大海而來的西班牙聖人名字。至於以烏龍茶聞名的凍頂,據說地名來由是因為先民窮到只能光腳上山採茶,聽到這樣的解釋,難道你不會心生懷疑?
台灣歷經太多政權的統治與多元族群的佇留,藏在這些地名之後的,可能是各地的原住民語、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歐洲語,亦或是福建語、客語或北京官話。於是,要探討地名真相,得能聽其發音,分辨真義,而不是看著中文字妄自解讀,自己說了算。
透過兩位作者的完美配合,這本史無前例的新台灣地名著作終於得以問世。由中研院台史所翁佳音直接解讀葡萄牙、荷蘭、西班牙地圖史料,引用清、日文獻佐證。貓頭鷹暢銷作家曹銘宗則將兩人嚴謹推論的成果,以精鍊但親切的文筆介紹給讀者。
因此,從本書的三大單元,一段段不同以往的地名真義將被挖掘出來:
一、 地名源流:台灣有太多似是而非的地名,例如九份之所叫九份真的是因為過去住有九戶人家,每次都要把物資分成九份的緣故嗎?而生番空真的是取名自漢人把原住民殺光的歷史傷痕?亦或只是地名以口語傳述時,語言差異產生的誤解?
二、 常見地名:有些地名處處都可見,但它們的意思真的相通嗎?你是否想過處處可見的紅毛港與紅毛城,這些紅毛指的是哪國人?荷蘭、西班牙,還是英國人?
三、 命名邏輯:地名可能蘊藏某些特殊現象,有的來自台灣的地形氣候,有些則是人文環境,因此仔細回想便能發現台灣的河流大多叫做溪,而且有些地名明明叫湖,卻又沒有水。但,這又是為什麼?
要去探索這些真相,必須懷著對這片土地的溫情,以及對於過往歷史的尊重,才可能做出最接近真相的解答與討論。只有這種有趣但深入的追索,才能讓你感受到台灣地名是一種融合長久的歷史演變與多元族群的智慧結晶,因此這些探索,將不只是一則則文獻地圖上的田野考查,也會是你回溯自身與土地從何而來的一段過程。
作者簡介:曹銘宗
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聯合報鄉情版、文化版記者、主編、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現任台灣文史作家、講師、專欄作家,兼任英語、華語導遊。
長期關注台灣多元族群,並以歷史宏觀角度觀察台灣多元文化,曾以〈回來做番:當代平埔的族群認同與文化復興〉、〈檳榔西施的文化觀察〉、〈數位@文化.tw〉等系列報導,獲得三次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
出版三十多種台灣歷史、文化、語言、飲食、人物等著作,包括《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台灣史新聞》、《大灣大員福爾摩沙》、《蚵仔煎的身世》、(貓頭鷹),《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台灣廣告發燒語》(聯經),《祝你永保安康》(天下文化),《台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等,以及《鷄籠中元祭》、《基隆廟口》、《迎媽祖》(聯經)等繪本。
尊崇曹永和「台灣島史觀」,服膺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價值,繼續在台灣書寫台灣。
相關著作:《台灣史新聞》《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