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讓人餓?暴食現象增加?]
自從三級警戒開始覺得比較容易餓?
覺得飲控變得更困難?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PA)對 3000 多人進行的一份調查顯示,自美國疫情爆發的一年以來,有 61% 的美國成年人發生了「預期之外的體重變化」, #居家防疫期間的壓力、 #缺乏活動、 #不良飲食習慣、 #因焦慮而囤了過量的食物都是原因。
這種因為疫情導致的「 #新冠肥胖」,發生在25-77%的日本民眾,而且自覺「吃零食的機會變多」,某外媒公司統計其下屬公司調查,有58%的民眾認為自己有「新冠肥胖」,並且有隨著年齡增長的趨勢。
#疫情也讓飲食失調疾患更加劇症狀
飲食失調症(Eating Disorders),無論是暴食或厭食,成了新冠疫情居家隔離/檢疫/防疫的後遺症。今年剛發表於《國際飲食失調期刊》的研究,收集207位英國飲食失調患者蒐集了質化及量化資料,研究結果指出,有83.1%的患者自覺飲食失調症狀惡化。
另一篇研究調查了1021位美國及荷蘭的飲食失調患者們,其疾病受到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近70%的厭食症患者增加了對食物的恐懼;約30%的暴食症患者增加了暴飲暴食的頻率和渴望。
遠距教學、居家辦公的時間裡,瘋狂進食或食不下嚥的兩極反應跟紓壓方式造成了新舊患者的人數驟增。
關於腸道菌跟飲食疾患的研究很多,今年6月有一篇針對腸道菌跟「 #神經性暴食症」和「 #劇食症」的關係探討,其實跟吃得過少的厭食症一樣,過度進食或暴飲暴食的人常有著「 #異常失衡的腸道菌相」(dysbiosis),腸道的菌群失衡,會讓腸道屏障功能下降,對於 #營養的吸收利用下降,而導致腸-腦軸當中負責「飽食」的中樞無法發揮正常作用。
附註:
神經性暴食症(Bulimia Nervosa):持續三個月以上每週至少二次無控制的快速過度進食,個案往往有正常BMI且極度關切體重,但卻又無法有效控制暴食行為。
劇食症(Binge-eating disorder):持續半年以上每週至少二次的暴食行為,這類患者往往合併肥胖。
在王醫師這裡治療過很多的「神經性暴食症」,通常都是經歷過 #反覆不正確減肥手段後才出現這樣的症狀,這些人的BMI都很正常,在減肥前真正肥胖的時候, #反而是沒有暴食現象的。
最常見的,就是用過 #斷食跟高脂肪生酮後的人, #限時或飢餓的壓力、 #高脂肪對腸道菌的破壞,極端飲食跟腸道失養讓身體的發炎呈現過度激活的現象,當某些菌減少/某些菌不正常過多時,無以名狀的食慾伴隨焦躁跟火一樣延燒,永遠吃不飽或是明明很撐還告訴自己必須進食的感覺出現,這種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到腸道的整個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聯絡網發生異常,導致了暴食的發生。
很多人問是壓力—>暴食/厭食—>腸道菌破壞還是
壓力—>腸道菌破壞—>暴食/厭食。
我認為是後者,而且會變成滾雪球一樣惡性循環♻️因為研究發現,在還未發生肥胖前,吃高脂食物的老鼠在第一週就出現了腸道菌的破壞,也就是說,肥胖是腸道菌異常之後的結果,如果妳在壓力環境,卻懂得怎麼吃來維持一個健康的腸道菌環境,妳到最後不會變胖,也不會暴食/厭食。
分享一位海外學員的案例,她在之前用過各種減肥法(包括生酮)後出現暴食現象,後來買了我的書用了某牌乳清跟大豆蛋白粉試著照做,但卻仍有飢餓感跟暴食的發生。在一對一諮詢後開始吃4+2R的2週後開心的跟我分享,她不再出現暴食現象,心情也變得平穩,而她不是第一個這樣跟我說的女孩😊
我自己試過無數減肥法,也曾經出現「神經性暴食症」,我知道理論上的「算蛋白質克數」並不是重點,而是怎麼吃、吃什麼可以去修復當初被不正常飲食、跟不正常減肥破壞的菌相。
解鈴還須繫鈴人,因飲食異常而起的疾病,也應該用正確飲食將之治癒。
#神經性暴食症 #劇食症 #腸道菌失衡
#飲食疾患的源頭在於不正確飲食跟腸腦軸
#壓力造成腸道菌破壞可能先於暴食之前
Reference
Int J Eat Disord. 2020 Nov;53(11):1780-1790.
Psychiatry Res. 2021 Jun;300:113923.
4+2R線上課程由此去👉https://reurl.cc/a9GE19
神經性暴食症治療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當對於體重有不合理的要求,當對完美有不合理的期待,當對於瘦這件事情有不合理的看法。
你會發現,怎麼做都沒有辦法符合自己的期待。
飲食障礙症(厭食症、暴食症)讓當事人非常的痛苦,不合理的想法導致自己總是反反覆覆的在控制體重與進食之間,不斷地惡性循環。
當別人看待自己的眼神,總讓自己做出負面的解讀。
當中,有許多的情結,無論是來自於從小父母對於自身的期待,或是我們如何看待父母本身對於完美的認定,或來自於其他無法承受的壓力事件或創傷。
我們總是很容易從外表來看待許多的事物,而忽略了有許許多多的兒童青少年以及成人們正遭受心理上的痛苦。
無法對他人坦誠地自我表露,切身的厭食症、暴食症問題,多數人是無法理解當事人的內在是如何的想法。
內在的暗黑隱藏在展現光鮮亮麗的外表下,讓當事人常處在一種分裂,不一致,扭曲的痛苦狀態。
當發現自己無法去控制,然而卻又發現在暴飲暴食之後,透過催吐,讓自己的體重下降,控制感似乎又回復到自己的手中。
然而,吃了又吐,吐了又吃,吃了又吐反反覆覆,一切只為了獲得掌控。但這一切卻是無盡的惡性循環,讓當事人隨時處在瀕臨崩潰的狀態。
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外在?越看越不完美。我們總是看到別人比自己好的地方,雖然客觀來說,自己已處在一種好的狀態。但主觀上,自己卻覺得是一團糟,極盡的醜陋。-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瑪莉瑪格芮特的秘密生活-暴食症紀錄》(The Secret Life of Mary-Margaret: Portrait of a Bulimic),CATCHPLAY+|HBO GO,播映。
(圖片來源:CATCHPLAY+|HBO GO)
延伸閱讀(電影與小說)
🎬義大利電影《甜蜜陷阱》(MALEDIMIELE)
父母的忙碌似乎遺忘了在家裡孤獨的這位孩子。我們忽略了孩子的身心靈,忽略了孩子所面臨的壓力源以及她是如何來因應生命中所遭逢的這一切。
一部關於患有神經性厭食症暴食型,14歲青少女面對自己的困境。強迫注意自己體重的變化,思考各種讓自己變瘦的過程,及關於扭曲的自我意象。
無人知曉的痛苦歷程在14歲少女的內心裡掙扎上演著。我們是需要靜下來,關注我們身旁的孩子。無論你我多麼的忙碌,都不應該成為藉口。—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美國電影《深刻入骨》(To the Bone)(2017)
這一部電影寫實的描述了,神經性厭食症以及暴食症患者在面對自己的飲食障礙,所呈現的內心煎熬,與改變的歷程,以及過程中,所遭遇的挫折、失敗以及衝擊。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面對人生的課題,不盡相同,所遭遇身心上的煎熬也不一樣。
我們似乎想對於自己的人生有所控制,然而,在過程中,我們自己的人生,也因為被迫,選擇了一些扭曲的方式,而造成失控的狀態。
在這部電影中,你可以看到不同的飲食障礙患者,選擇了許多不同形式的催吐、瀉藥、進食、禁食。
同時,面對自己日漸消瘦的身形,以及因為長期缺乏營養,而對於身體健康,與生命所造成的危害。
在整個治療的歷程中,經歷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以及失敗。人生似乎已經敲敲起了喪鐘,在生與死的一線之間,該如何讓自己走出桎梏,找到屬於自己的美好生活。—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波蘭電影《通靈診療室》(Body)
一部關於父女親子關係修復,以及面對親人逝去的想念。當喪妻之後的檢察官父親逐漸失去了對於人性的感覺與溫度,當面對喪母之後罹患厭食症以及父女關係不斷衝突的女兒。在面對喪子之後,發現其實親人一直都在身旁,逐漸能夠與靈魂溝通的治療師。三個生命的故事交織,在與逝者關係的重新連結,讓我們重新面對生命以及死亡的樂曲。—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文生去看海》Vincent Wants To Sea(2010)
當妥瑞症遇見厭食症與強迫症,一段以不同角度看待生命的故事,尊重每個生命的獨特性。—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飢餓少女》小說
饑荒騎士,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我是誰?我接受眼前這個我嗎?青春期的孩子,對於自我總是有著一份美好的期許。只是這期許往往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有時,別人看待的眼光,往往也形塑成對自我的形象。
只是,走在青春期的路途上,當遭遇飲食失調的困境,無論是厭食症或暴食症。往往讓孩子扭曲對自我形象的認定,容易將注意力聚焦在對自己不利的訊息上,進而以負面解讀與看待自己。
面對食物的厭惡、恐懼、排斥,參雜著對自我形象的偏頗、扭曲。飲食失調症,除了孩子本身可能存在的生理因素外,當中所要傳達的壓力因應與調適上的困境,也是一段亟需你我關注的課題。「孩子沒說,不表示孩子沒事。」請提醒自己,適時留意孩子所拋出的任何求救訊息。
閱讀《飢餓少女》,讓我們看見一位17歲的青春女孩,如何面對飲食失調症所帶來的身心衝擊。在字裡行間,你會隨著女主角莉莎白,同步感受到一波波對自我 的期許、矛盾、衝突、失望、無助、空虛、憤怒、放棄,甚至於走至自我毀滅的邊緣,以至於戲劇性地峰迴路轉,重生、蛻變。
這一段自我療癒的路途是孤單的、無助的、寂寞的。有時,孩子得獨自面對內在時而誠實、時而殘酷、時而貼心、時而批判的細語之聲與自我對話。甚至於,像書中女主角被死神賦予聖經《啟示錄》裡的「饑荒騎士」,在毀滅之前,徘徊。
喜歡《飢餓少女》小說裡的這一句「世事難料,那正是生命有趣之處。」嗯,要有如此的積極、正向對待事物的看法,其實是需要親子在平時不斷分享與練習。嘗試接納生命中的各種可能性,及它所賦予對自我的意義,這時多少就能夠體會「它充滿了驚喜。」
感恩有幸從閱讀中,一起和《飢餓少女》女主角莉莎白,交錯在現實生活與饑荒騎士的角色轉換中,讓我們感受並看見她如何「不讓恐懼阻撓或控制自己」的成長勇氣。同時,合理地認為「恐懼並沒有因此消失,只是變得多少能夠忍受。」的自我調適。
「我要過我自己的人生」,這是《飢餓少女》小說裡,最是美好的成長註解。
神經性暴食症治療 在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當對於體重有不合理的要求,當對完美有不合理的期待,當對於瘦這件事情有不合理的看法。
你會發現,怎麼做都沒有辦法符合自己的期待。
飲食障礙症(厭食症、暴食症)讓當事人非常的痛苦,不合理的想法導致自己總是反反覆覆的在控制體重與進食之間,不斷地惡性循環。
當別人看待自己的眼神,總讓自己做出負面的解讀。
當中,有許多的情結,無論是來自於從小父母對於自身的期待,或是我們如何看待父母本身對於完美的認定,或來自於其他無法承受的壓力事件或創傷。
我們總是很容易從外表來看待許多的事物,而忽略了有許許多多的兒童青少年以及成人們正遭受心理上的痛苦。
無法對他人坦誠地自我表露,切身的厭食症、暴食症問題,多數人是無法理解當事人的內在是如何的想法。
內在的暗黑隱藏在展現光鮮亮麗的外表下,讓當事人常處在一種分裂,不一致,扭曲的痛苦狀態。
當發現自己無法去控制,然而卻又發現在暴飲暴食之後,透過催吐,讓自己的體重下降,控制感似乎又回復到自己的手中。
然而,吃了又吐,吐了又吃,吃了又吐反反覆覆,一切只為了獲得掌控。但這一切卻是無盡的惡性循環,讓當事人隨時處在瀕臨崩潰的狀態。
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外在?越看越不完美。我們總是看到別人比自己好的地方,雖然客觀來說,自己已處在一種好的狀態。但主觀上,自己卻覺得是一團糟,極盡的醜陋。-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瑪莉瑪格芮特的秘密生活-暴食症紀錄》(The Secret Life of Mary-Margaret: Portrait of a Bulimic),CATCHPLAY+|HBO GO,播映。
(圖片來源:CATCHPLAY+|HBO GO)
延伸閱讀(電影與小說)
🎬義大利電影《甜蜜陷阱》(MALEDIMIELE)
父母的忙碌似乎遺忘了在家裡孤獨的這位孩子。我們忽略了孩子的身心靈,忽略了孩子所面臨的壓力源以及她是如何來因應生命中所遭逢的這一切。
一部關於患有神經性厭食症暴食型,14歲青少女面對自己的困境。強迫注意自己體重的變化,思考各種讓自己變瘦的過程,及關於扭曲的自我意象。
無人知曉的痛苦歷程在14歲少女的內心裡掙扎上演著。我們是需要靜下來,關注我們身旁的孩子。無論你我多麼的忙碌,都不應該成為藉口。—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美國電影《深刻入骨》(To the Bone)(2017)
這一部電影寫實的描述了,神經性厭食症以及暴食症患者在面對自己的飲食障礙,所呈現的內心煎熬,與改變的歷程,以及過程中,所遭遇的挫折、失敗以及衝擊。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面對人生的課題,不盡相同,所遭遇身心上的煎熬也不一樣。
我們似乎想對於自己的人生有所控制,然而,在過程中,我們自己的人生,也因為被迫,選擇了一些扭曲的方式,而造成失控的狀態。
在這部電影中,你可以看到不同的飲食障礙患者,選擇了許多不同形式的催吐、瀉藥、進食、禁食。
同時,面對自己日漸消瘦的身形,以及因為長期缺乏營養,而對於身體健康,與生命所造成的危害。
在整個治療的歷程中,經歷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以及失敗。人生似乎已經敲敲起了喪鐘,在生與死的一線之間,該如何讓自己走出桎梏,找到屬於自己的美好生活。—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波蘭電影《通靈診療室》(Body)
一部關於父女親子關係修復,以及面對親人逝去的想念。當喪妻之後的檢察官父親逐漸失去了對於人性的感覺與溫度,當面對喪母之後罹患厭食症以及父女關係不斷衝突的女兒。在面對喪子之後,發現其實親人一直都在身旁,逐漸能夠與靈魂溝通的治療師。三個生命的故事交織,在與逝者關係的重新連結,讓我們重新面對生命以及死亡的樂曲。—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文生去看海》Vincent Wants To Sea(2010)
當妥瑞症遇見厭食症與強迫症,一段以不同角度看待生命的故事,尊重每個生命的獨特性。—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飢餓少女》小說
饑荒騎士,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我是誰?我接受眼前這個我嗎?青春期的孩子,對於自我總是有著一份美好的期許。只是這期許往往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有時,別人看待的眼光,往往也形塑成對自我的形象。
只是,走在青春期的路途上,當遭遇飲食失調的困境,無論是厭食症或暴食症。往往讓孩子扭曲對自我形象的認定,容易將注意力聚焦在對自己不利的訊息上,進而以負面解讀與看待自己。
面對食物的厭惡、恐懼、排斥,參雜著對自我形象的偏頗、扭曲。飲食失調症,除了孩子本身可能存在的生理因素外,當中所要傳達的壓力因應與調適上的困境,也是一段亟需你我關注的課題。「孩子沒說,不表示孩子沒事。」請提醒自己,適時留意孩子所拋出的任何求救訊息。
閱讀《飢餓少女》,讓我們看見一位17歲的青春女孩,如何面對飲食失調症所帶來的身心衝擊。在字裡行間,你會隨著女主角莉莎白,同步感受到一波波對自我 的期許、矛盾、衝突、失望、無助、空虛、憤怒、放棄,甚至於走至自我毀滅的邊緣,以至於戲劇性地峰迴路轉,重生、蛻變。
這一段自我療癒的路途是孤單的、無助的、寂寞的。有時,孩子得獨自面對內在時而誠實、時而殘酷、時而貼心、時而批判的細語之聲與自我對話。甚至於,像書中女主角被死神賦予聖經《啟示錄》裡的「饑荒騎士」,在毀滅之前,徘徊。
喜歡《飢餓少女》小說裡的這一句「世事難料,那正是生命有趣之處。」嗯,要有如此的積極、正向對待事物的看法,其實是需要親子在平時不斷分享與練習。嘗試接納生命中的各種可能性,及它所賦予對自我的意義,這時多少就能夠體會「它充滿了驚喜。」
感恩有幸從閱讀中,一起和《飢餓少女》女主角莉莎白,交錯在現實生活與饑荒騎士的角色轉換中,讓我們感受並看見她如何「不讓恐懼阻撓或控制自己」的成長勇氣。同時,合理地認為「恐懼並沒有因此消失,只是變得多少能夠忍受。」的自我調適。
「我要過我自己的人生」,這是《飢餓少女》小說裡,最是美好的成長註解。
神經性暴食症治療 在 心寬診所- 暴食就是暴食症嗎?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最後,如果暴食與相關的行為(如#催吐、過度運動、瀉劑濫用、非法減肥藥使用......)造成了身體的危害,當然更該將暴食視為嚴重威脅生命健康的疾病,並積極地尋求治療。 至於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