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發生許多令人心碎的 #校園自殺案件 或是少數的 #精神危機事件,讓你我都感到難過或擔憂。
過去一年來,我們透過一次次的質詢,希望能夠向中央反映,在 #精神衛生 與 #心理健康 的預算及人力,有太多不被重視的地方,也提出許多在醫療資源及社區支持的困境,希望政府能夠在政策面積極改善。
趁著短暫的休會期間,今天下午我和團隊拜訪台北市的 #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希望可以實際了解,在人口密集的社區,民眾可能會需要哪些心理健康的服務?
當面臨人生低潮的時候,希望尋求 #心理諮商 的資源。
當重大災難發生的時候,遭逢鉅變的居民,可能會需要 #心理重建 的支持。
當精神障礙者出院之後,回到社區會需要有人幫忙連結復健、就業、同儕支持等等的服務。
這些需求,可能都需要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協助。
中心的第一線人員告訴我們,在關懷訪視精神病人或自殺企圖個案的過程中,確實需要社工人員協助了解家庭的狀況,並協助連結在地的資源,但是,每個人的需求,往往是多種層面的,因此,也需要護理、心理、法律、公共衛生等專業人員的協力。
對此,我們希望中央在政策規劃上,能夠審慎思考計畫延攬的人才,應增列上述不同領域的專業參與,才能達到 #更全面的心理健康服務。
也因為每個人的需求不同,會需要串連社政與教育端的系統資料,讓服務轉銜的過程,避免發生斷裂。但是,我們發現,介接的資訊內容與即時性,往往相當不足,也因為個資保護上的考量,讓第一線人員往往難以了解個案曾接受過哪些保護服務。
這樣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青少年自殺的案件,我們質詢教育部與衛福部發現,通報的個案各自散落在「校安系統」與「自殺防治系統」。當醫院端通報有自殺企圖的兒少,但因為不具學籍或種種原因,學校端可能無法即時掌握,讓兩單位難以及時協力。
因此,我們希望中央在系統的建置上,應該考量 #提供個案處遇轉銜的必要資訊,並 #積極改善系統的即時性,才能協助第一線人員提供適切的服務。
最後,我們知道中央在「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將積極布建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資源與人力,但必須提醒的是,在社安網如此重大的政策上,地方政府自籌款過高的情況,恐怕才是導致中央政策難以落實的主因。
我們希望,中央可以審慎考量縣市補助的比例並予以調整,減少地方政府在執行端的困境。
過完年後也即將開始新的會期,我們會持續努力、耕耘,讓第一線人員的聲音,在立法院被看見、重視,守護國人的精神衛生與心理健康!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00的網紅Sex Chat 談性說愛,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直有在發摟我的朋友應該知道,我是 Netflix 影集 《Sex Education 性愛自修室》頭號粉絲,主角的媽媽是一名性諮商師,我也是在那個時候才知道原來有性專業的諮商師(超晚😭) 後來開始做節目的時候,一直心心念念想要訪問性諮商師,八個月後,第二十一集,終於邀請到荷光性諮商訓練中心的 ...
社工領域有哪些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心理專業案主的不純粹心理治療】
.
● 前言:
沒有寫一篇文章說不清楚的事情,如果有,就寫兩篇,兩篇寫不清楚,就寫三篇,以此類推。上一篇文章「心理師,你有接受心理治療嗎?」主要是在論述當人們用「是否接受過心理治療」來做為評估心理治療師時,會造成的限制與不合理之處。這篇我想要討論的是心理治療專業案主自身接受心理治療的動機目的與其衍伸出的界線議題。
.
● 「心理專業案主」與「不純粹心理治療」
.
心理專業案主,簡稱「專業案主」。主要是用以指稱在心理治療中本身具有心理專業背景或是具備或正在學習心理治療 / 諮商 / 輔導 相關知識的心理治療個案,他有可能是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身心科醫師,也有可能是社工專業人員、社工師、輔導老師等。與一般非專業案主不同的是,他們前來接受心理治療,有很多時候並不是純粹想要解決身心困擾,有些人甚至是自覺沒有身心困擾,而他們接受心理治療是有其他目的和意義,尤其是前三者(心理治療師)。也因此,我稱這樣的心理治療為「不純粹心理治療」。
因著這樣的不純粹心理治療,可能會讓專業案主在接受心理治療的目的與其衍伸出來的各種界線,有著各種不同的情況與排列組合。
.
● 統整一下,心理治療師接受心理治療,有以下幾種可能的目的:
A. 體驗:知道什麼是心理治療過程、了解案主感受。主要有可能發生在心理相關課程,也有可能是案主自身想要了解體驗。
B. 治療:處理個人議題、身心困擾、心理疾患。
C. 學習:學習典範、模仿資深專業者。
D. 傳承:部份專業社群期待學習者經由心理治療向資深者學習。
E. 門檻:課程、系所、專業社群的門檻。其背後原因可能是前四者。
F. 其他:例如,名牌爸媽效應。(案主希望自己接受具權威性心理治療師的心理治療,獲得該治療師的肯定與某種層面的傳承。) 或其他。
.
這些原因有可能是單一的,也可能是複合。就像你到手搖飲料店,可以點純茶,也可點珍波椰奶茶(珍珠+波霸+椰果+牛奶+紅茶)。當然,和買手搖飲料不同的是,這些所謂的「目的」也有可能在治療過程中有著滾動式的修正(就像我們的108課綱一樣(?))。因著不純粹,可能會造成不同的人對於自己接受心理治療有著不同的想像與理解。
.
身為心理動力取向心理治療的學習者,我從開始學習心理治療的時候,就不斷有師長表達期待學生接受心理治療,無論是有心理治療督導把督生接受心理治療當作接受他個別督導的必要條件,還是在會議場合聽到某前輩說,所有實習心理師都應當要接受個別心理治療,但又表示如果這樣硬性要求,一定會遭受批評。又或是另一位師長在課堂上大力推薦個別心理治療給研究生,表示每個人都需要個別心理治療,認為學校心輔所應該要規定碩三全職實習之前都要接受過一定次數的心理治療 (雖然這位師長不是走動力的)。
.
●「以人為器」的雙重性:心理治療師是自己,也是工具。
.
心理治療師(心理師、身心科醫師) 如果接受心理治療是接受「治療」,這是醫療行為,是個人隱私。它的目的照理說是為了要處理與面對心理治療師個人自身的身心困擾與心理議題。
.
心理工作者或心理治療師,是一個「以人為器」的行業。就讀心理相關系所時,有些師長會教導:作為一位心理工作者,你應該或說有義務要去梳理自己、透過回顧自己過去的成長經驗,了解過去的(早年)經驗如何影響著現在你的日常言行,更重要的是它如何影響著你的心理專業工作表現。這也是為什麼,大學諮心系部份課程中,課程教師會出許多強調自我省思的報告,目的就是透過這樣的方式來促進學生自我理解。
.
的確,不可否認,每個人會選擇什麼系所就讀與從事何種職業,與他的成長與學習背景不會沒有關聯。有部份學生之所以會選擇就讀心理相關系所的原因,是自己過去成長過程中(曾經)經歷身心困擾或心理議題,但這並不是全部的人都如此。需要不斷的強調的是,學習心理學與學習心理治療,並無法取代自己接受心理治療,無論是口語治療還是藥物治療,這是兩件事情。
.
但在廣義的心理動力取向心理治療的觀點中,認為「每個人都有個人議題」,因此心理治療師作為心理治療工作者,在「以人為器」的大前提下,理所應當對於自己的心理狀態與情緒穩定度有較高的標準與要求,因此需要接受心理治療。這不僅僅是為了心理治療師自己的身心健康,更是是為了維持心理治療的工作品質。當心理治療師內在有比較大的空間可以涵容案主,你心理治療工作也會比較順利,比較不容易行動化。
.
( 溫馨提醒:在這裡需要說明的是,並不是所有心理治療學派或所有心理治療師都抱持此種觀點。)
.
那麼,問題來了。
.
●心理專業案主的心理治療,屬於隱私還是公眾?
.
如果我的觀點是,心理工作者接受心理治療是屬於個人治療,是隱私的,而(準)心理工作者的訓練與教育是屬於公眾的。那麼,心理治療可以同時是(隱私的)個人治療與(公眾的)訓練教育嗎?還是因為心理治療是以人為器,所以(準)心理治療師所接受的「心理治療」也要被視為是公眾的呢?講到這裡,或許有人開始感到困惑。但嚴格來說,這議題會從學習心理治療開始,就以各種隱晦、困難被指認的方式存在著。不過沒有關係,我們可以盡可能地把它想清楚。
.
● 如果我們更細緻區分哪些算隱私,可以列出以下五點來討論,這五點我會以我個人主觀認為的隱私程度作為排列順序,最隱私的為5.,輕微隱私的為1.:
.
1. 接受心理治療這件事情
2. 接受心理治療的次數、期間、長期還是短期
3. 接受心理治療的地點、哪間心理機構
4. 接受哪位心理治療師(心理師或身心科醫師)的心理治療
5. 心理治療的內容 (這若非案主同意揭露或本人揭露,是違反治療倫理的)
.
工作時曾看過實習心理師把自己接受心理治療的經驗與心得寫進履歷中(1. 5則用簡短與隱晦的方式呈現)。也曾聽聞有心理師資深前輩建議學生應徵某單位時,督生自己的心理治療師全名寫進履歷中(1.3.4)。又或是曾聽到其他同儕分享,參加某個專業社群的面試時,面試者直接問他,他是否有接受長期心理治療?如果有,那治療師是誰(1. 2. 3. 4. )。每個人對於心理治療的界線、隱私與敏感度不同,雖然我不太清楚其他人對於這樣經驗的感受為何,但我內心有著不小的震盪。
.
● 回歸到自己身上。如果這件事有不同程度上的差別,我想大家可以思考的兩個問題是:
.
第一,你可以接受哪幾點被揭露,你的底線在哪裡,上述的1.2.3.4.哪一項被揭露,或被迫揭露會讓你感到被冒犯或不舒服。每個人對於隱私與界線的想法都是不同的,對於接受心理治療的目的也不見得是一樣的。某些心理治療界的前輩、資深心理治療師認為,這些事情沒有什麼好不能被討論的,「接受心理治療的(準)心理師」是很好的事情。也可能有些人認為心理治療師接受心理治療是一種訓練,在這樣的脈絡下,他當然可以問你是接受誰的「訓練」(治療)。
有些學校或訓練單位甚至是在制度上的要求每位準心理師需要接受心理治療。把接受心理治療視為訓練的一環。學習者被要求提出接受心理治療的證明。你如果要就讀這些校系或加入某些訓練,或是選修某些課程,就必須要放棄某種程度的隱私。
.
第二,如果你是一位(準)心理師,你是否會為了上某些課程,接受某些訓練,或是機構,或是校系的要求,而改變你對於自己心理治療界線的看法,你會願意退讓一些界線標準來滿足這些專業訓練的要求,師長的期待,校系的規定。或是,你選擇別條路走?
.
另一個部分是,訓練單位、校系、師長也需要對於學生、受訓者接受心理治療的必要性給予充分、明確且合理的說明。另一個重點是,這些校系、單位、師長有必要在事前就告知他們對於學習者有這樣的期待與要求,這樣的知情同意,也才符合倫理。最好在簡章上(或初談時)就說明清楚。
.
之所以我需要花這樣大的篇幅去說明不純粹心理治療的目的與意義,是希望可以帶到後面對於專業案主心理治療界線的討論。
.
● 身為(準)心理治療師的你,接受(不純粹的)心理治療是「前台」還是「後台」?
.
我以社會學家高夫曼的「戲劇理論」來看,每個人在社會中的言行舉止都想是在演一場戲,每個人都在扮演一種社會角色,「前台」是演戲的地方,而「後台」是人們可以卸下個人社會角色,把自己內在的感受與想法表達出來的地方,例如:你可以看到在電話中,和客戶輕聲細語,安撫對方情緒的同事,在掛上電話立刻飆罵。這一點也不違和,因為電話中的同事是在扮演好他職場上公司員工的角色,這是「前台」,掛上電話,鬆了口氣,把自己心中的不滿與委屈宣洩出來,那是在「後台」。不過這個前提是,辦公室的氛圍有足夠的安全。讓這位同事願意表達出來。在好的工作氛圍中,其他同事會給予支持與安慰,但若工作氛圍不好,同事間爾虞我詐,這位同事的飆罵就有可能讓他陷入不好的評價,甚至落人把柄。
.
如果心理治療對於案主而言是他的「後台」,他在後台被鼓勵自由的聯想,被允許自由的思考與感受,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免於被評價、被取笑、被攻擊,這個環境是足夠安全的。如果今天心理治療不是純粹心理治療,還有訓練、教育的目的與意義在,這樣的狀況下,心理治療師(心理師或身心科醫師)之於專業案主來說不只是心理治療師,還可能是某種典範,甚至是教師的角色。在這種情況下,專業案主還能把心理治療當「後台」,好好的自由聯想嗎?還是他要把心理治療當成一種「前台」,要展現出「好案主」的樣貌,要表現出良好的教養、深度的思考、優秀的言語,壓抑心中對於治療師的攻擊或負向感受,好得到心理治療師的肯定,尤其當心理治療師對案主或是專業領域來說具有某方面的權威性。抑或是,在心理治療過程中,把大量的焦點放在心理治療師身上,努力地向治療師學習,而忘記了自己是來「治療」的。這些都是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
我們也可以說即便是非專業案主,上述狀況也會發生。 心理治療師之於案主來說都可以是一種模範,提供了一種思考的方式或是可能,並將之類化於日常生活中。但對於專業案主來說,這樣的類化與學習多少會影響他的心理專業工作。而這也是心理治療對於專業案主來說的多重性。到底在治療,還是受訓,或是我們可以說是多重目的性,訓練與治療可以在兩者均不受損的狀態下被執行嗎?我提出這個疑問,也期待大家可以思考。雖然這個議題對於每個人來說可能都有不同的見解。
.
● 心理治療中的依附關係與權力、界線
.
若是走動力取向的長期心理治療,我們很困難不談到治療關係中的依附,動力取向的長期心理治療也會有因人而異,且程度不等的「退化」與「移情」。在這樣的狀況下,心理治療是否是足夠安全的,界線是否是穩固的,心理治療師是否是有足夠的能力去涵容案主,而不會因為內在的焦慮而行動化。這樣的行動化有可能是因為治療師擔心自己無法在治療關係中成為夠好的照顧者,或是個人的自戀特質,而給予案主治療室外的益處。也有可能是治療師因為治療關係中,個人的焦慮或憤怒,把治療內容、治療關係透露給治療室外的他人,也或者發生其他各式各樣不同的狀況。
.
因此,案主在治療關係中必然冒著某種程度的「風險」和「誘惑」,而專業案主更是如此,因為這位坐在你對面的心理治療師,出了治療室這個空間就是同業、是前輩(資深)心理治療師,甚至有可能是某某人的某某人(心理專業圈就是這樣小,小到隨便轉個身都有可能撞到認識的人(這是譬喻))。
.
無論我們稱這是「心理治療關係」、還是治療室中的「依附關係」、「移情關係」,都無法避免權力與界線的議題。專業案主的個別治療對於專業案主來說提供了一個強烈的個人經驗的可能、學習某種典範( 就算是負向的經驗或遇到沒倫理的治療師都可以帶給我們反思 ) 。
.
但需要注意的是「強制心理治療」這件事情所帶來的限制,也就是為什麼我並不支持鼓吹案主將「治療師是否(曾)接受個人心理治療」作為評估心理治療師的一個項目。當我們將心理治療作為強制,而忽略每個人的差異,那就有可能造成壓迫,有可能為了交「證明」(準)心理工作者只是花錢花時間坐在案主的位置上,沉默個幾次好交證明。又或是假裝扮演一個好案主,而非真正有在投入在心理治療當中。當我們期待案主在心理治療過程中,可以自由,那麼(準)心理治療師強制性的心理治療,就無法掩飾其弔詭的成份。
.
● 結語:
將不純粹心理治療中的矛盾與弔詭性提出來討論,目的是期待可以有更清晰的思考,另一部份是當(準)心理師在接受心理治療前,有更細緻的思考與討論,那麼,我們可以有更多的選擇,首先,知道自己怎麼想、自己的期待為何,有機會向自己的治療師討論,找一個對於關係和界線有共識的心理治療師。需要提醒的是,謹慎戒備對那些不尊重你界線,或老是冒犯你界線的同儕與師長。以上討論,謝謝願意閱讀完這樣落落長文章的你。
社工領域有哪些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轉貼分享】精神痛苦者的社會處境
。
這一篇內容蠻多蠻雜的,字數也很多
從精神痛苦的大學生在校尋求諮商(但資源分配不夠),出社會後反而無法持續(公家的資源不夠,私人的太貴付不起),醫院又多是藥物治療...怎麼辦?
現況若還不能改變,那麼「社會支持的重要」就會最重要的。因為精神痛苦來自文明社會(限制我們:不能做自己、哭是一種軟弱...),可能連自家人(包括爸媽)都會這樣看並給予壓力。因此來自他人的認同、理解與支持,才是最重要的,不會讓自己跌入深淵。
。
「精神痛苦」,本文以此取代精神疾病一詞,反對過度醫療和病理化的視角理解情緒,並認為應從社會文化觀點解釋現代人為何在心理健康上逐漸惡化。唯有這樣,情緒教育,尤其是關於負面情緒的正名與接納,才會開始展開。
PS:裡頭有些關於諮商現況的描述,我覺得舉例太個人化了,諮商是很後端的功能,單靠個別諮商,很難克服來自環境與個人互相影響的整體壓力,治療若是修理的概念,適當使用及平常保養才更是該大量投入的事。社會風向該要有所改,並靠教育、宣導宣傳、楷模示範共同來做。
。
底下為摘錄。
英國社工學者弗格森(Iain Ferguson)在2017年出版《精神疾病製造商》(Politics of the Mind: Marxism and Mental Distress)一書,以「精神痛苦」一詞取代精神疾病,反對以過度醫療和病理化的視角來理解情緒,並認為應從社會文化來解釋現代人逐漸惡化的心理健康。資本社會強調競爭和生產力,剝奪人們自由生活的權利,當精神痛苦產生後,卻往往將責任歸回個人(註)。
英國流行病學教授威金森(Richard Wilkinson)和皮凱特(Kate Pickett)則透過數據分析發現,在貧富差距愈大的社會愈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人們更傾向用階級高低來評斷他人,激烈競爭和個人主義促成嚴重的地位焦慮,即便是高社經地位者也無法免於這種情緒困擾。
當外在文化沒有改變,精神醫療和心理諮商就只是後端補救,像拔河般試圖拉住一個個被製造出來的痛苦個體。弱肉強食的邏輯如此穩固,青年只能把自己塞進競爭的框架裡,無論社經條件再好、學歷再漂亮,都沒辦法拯救他們,反倒使其更難從主流路徑逃跑。
不是只有專業的來:你也可以共造同理的社會支持網絡
在台大社會工作學系任教的陳毓文,觀察到學生近年頻繁地出現情緒困擾,一開始她也不太明白台大學生為何還悶悶不樂,後來才懂得這群年輕人是有苦難言。社會普遍認為「優秀」的人不該有這些問題,歸因於杞人憂天或抗壓性差,陳毓文分析,這合理化大眾用外在條件來衡量他人的憂苦,「當這個社會這樣看定他的時候,他的苦是更不能被同理跟理解的,更不用講擁抱跟安慰了。」
在心理學領域有一概念稱作「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它是降低壓力對人們產生負面影響的保護機制,正向的情緒支持、適度肯定當事人感受、提供資訊和建議或物質協助,都是社會支持的一環。
長年研究青少年的陳毓文指出,來自家人、朋友、同儕等非專業者的情緒支持,對於當事人的保護和復原有關鍵作用,「專業關係當然OK,但是專業關係可遇不可求,比例還是很低,」陳毓文解釋,很多人認為自己沒有專業訓練,無法成為支持者,但這並不是陪伴的必要條件。她進一步說明,基於人際關係的支持,會讓受苦者感覺被有脈絡地理解,「至少他的議題是有人看到且關心跟回應的,而不是指責的。」
https://www.twreporter.org/a/high-academic-achievement-students-psychological-distress-medical-counseling-resources?fbclid=IwAR1EK97YNkIiPA43CSIhaMuvxSmm3-QVgYSMra7zaUDC_M3P8RH2ATK22w8
社工領域有哪些 在 Sex Chat 談性說愛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一直有在發摟我的朋友應該知道,我是 Netflix 影集 《Sex Education 性愛自修室》頭號粉絲,主角的媽媽是一名性諮商師,我也是在那個時候才知道原來有性專業的諮商師(超晚😭)
後來開始做節目的時候,一直心心念念想要訪問性諮商師,八個月後,第二十一集,終於邀請到荷光性諮商訓練中心的 竹薇 性諮商師!!!!!趕快跟我一起了解這個有點神秘的職業吧!
邊看文章邊收聽 ➡️ http://bit.ly/351Hay9 ✨
00:40 來賓 竹薇 自我介紹
02:10 竹薇成為諮商師契機與過程
06:25 諮商心理與性諮商有怎樣的分野
08:00 如何成為性諮商師
11:05 諮商師與社工的不同
13:20 身為性諮商師的優缺點
19:05 性諮商師的一天
20:00 性諮商是什麼?有哪些分類?
21:30 什麼樣的人需要性諮商
27:10 性諮商一次大概長怎樣
33:35 諮商師可以跟個案成為朋友嗎
35:55 竹薇的專長領域
42:15 如何找到自己適合的性諮商師
44:55 個案裡有沒有共同迷思
48:50 荷光性諮商介紹
荷光官網 ➡️ http://www.beone.tw/ ✨
追蹤荷光 ➡️ https://www.facebook.com/BeoneplaceAdult/ ✨
-----
歡迎來到 Sex Chat 談性說愛。
這是一個平凡女子為了找個好藉口學習性知識同時探索自我而開的廣播節目。
收聽節目 🎙
Spotify : https://spoti.fi/2UDa6Mp
Itunes : https://apple.co/2IMYXCs
Google Podcast : http://bit.ly/2TNY8f8
Soundcloud : https://soundcloud.com/sexchatpodcast
Firstory : https://bit.ly/33ewD2W
網站:http://sexchatpodcast.home.blog
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sexchatpodcast
社工領域有哪些 在 蔡阿嘎Lif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什麼? 當選2018年的風雲人物了!!!!!!感謝大家啊~嗚嗚嗚
► 訂閱二伯&蔡波能:https://pros.is/2UncleYT
► 訂閱蔡阿嘎Life頻道:http://pics.ee/AGaLife
► 訂閱蔡桃貴:https://pse.is/TsaiGray2018
► 蔡阿嘎主頻道:http://pics.ee/AGaU2
► 蔡阿嘎FaceBook:http://pics.ee/AGaFB
► 加LINE好友:https://pse.is/GaLine
► Instagram:http://pics.ee/AGaIG
網紅時代誰與爭鋒!網紅們憑藉個人魅力或掌握話題潮流,成為獨霸一方的意見領袖,大批粉絲讚聲匯聚高聲量,成為改變社會的強大能量。《壹週刊》2018年度風雲人物,以網紅為主軸,訪問網紅活化石蔡阿嘎、館長陳之漢、以及老天鵝娛樂創辦人丁豪,揭開網紅時代的成名內幕。
「喔喔走吧!再一遍,編織下一個十年……」,蔡阿嘎熱唱單曲「我們的十年」,粉絲們尖叫:「我是看阿嘎長大的!」、「蔡阿嘎把我的青春歲月還來!」
真的不誇張,搭乘時光機一起回到無名小站、MSN、即時通的年代,蔡阿嘎窩在六坪大的小套房拍「教台語系列」,很多粉絲從第一部片開始追,一晃眼十年,現在都是幾個孩子的爸媽。
從2008年第一支片「燒Roots加拿大便」,今年是蔡阿嘎出道第十年,他是台灣首位達成百萬訂閱里程碑的YouTuber,大頭佛開玩笑,蔡阿嘎變成神主牌了!
網紅擂台拚搏,能一夕爆紅、也能快速退燒,蔡阿嘎長青十年,成為台灣Youtuber傳奇。
[很多人都想問,蔡阿嘎憑什麼長紅不墜?]
「不能退,因為網路比較好賺,哈哈哈哈哈!」蔡阿嘎、二伯、大頭佛笑鬧成一團,「我們(工作)是7-11,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有時候7-11改裝潢還可以休息,我們沒在休息喔!」他模仿起便利商店自動門音效,說完又是哈哈亂笑。
這就是蔡阿嘎的特異功能,不論你丟出怎樣的問題,他都能變成漂亮的笑哏。他是個超級工作狂,隨時在拍片,腦子沒停過,都在想生活哪些點,可以變成明天的笑哏。
二伯說:「連我們去度蜜月喔,我問他要去幾天,他說:『我不能去太多天。』」蔡阿嘎接著說:「我們去3天,3天我還拍了3部片回來!」怎麼連度蜜月都不鬆懈!
從生活大小事發想成系列影片「時尚玩嘎」、「性愛小學堂」……,蔡阿嘎累積6、7百支影片,搞笑、知識、時事、旅遊幾乎無所不包,「怎麼能一直有新東西出來?你必須要掏掏生活上的東西,才能走比較久。」
連驗精子濃度這類相當個人隱私的事,蔡阿嘎都能拍片。「其實就是攤開給你看啦!有人說很像《楚門的世界》,幹這行真的要很赤裸裸給大家看。」大頭佛接話:「所以狗仔都不來拍你!」蔡阿嘎:「對啦,對啦!因為太無聊了。」
「現在年輕YouTuber我幾乎都看,黃氏兄弟、狠愛演、含羞草、眾量級……,四大天王聖、火、玉、尊都看啦!」大頭佛又插話:「四大天王很像火鍋料欸!」不愧是資深YouTuber,隨便接話都能讓人笑到肚子痛!
「YouTube很恐怖欸,每一天都在考試,成效好不好、大家的回饋什麼的」,身為元老級YouTuber,蔡阿嘎還是戰戰兢兢,點閱率十分殘酷,不好笑觀眾馬上轉台。
「以前影片講求快狠準,兩、三分鐘要趕快講完一個故事,但現在不一樣,大家會習慣看很長那種影片,我們會看年輕YouTuber拍攝方式」,蔡阿嘎突然定格,如果此時影片要上效果,那就是他整個人結成冰塊了,「什麼年輕,好像我現在很老!」
「大家都鎖定某個領域,像館長就是健身嘛、阿滴教英文,然後千千吃東西,我好像沒鎖定什麼領域」,那就挑戰一下吧!「踢館大師」系列蔡阿嘎搏命演出,被館長摔成翻肚嘎、和千千水餃吃到吐,這都有策略,「看館長的不一定看蔡阿嘎,兩邊就是粉絲交流,我們發現互相訂閱數都有成長。」
蔡阿嘎說自己比其他創作者幸運,一直以來他都只是蔡阿嘎。
「蔡阿嘎這個形象不是刻意塑造的,網路上的樣子,跟我私底下沒差很多,就是訐譙、色色的、猥褻猥褻的」,所以現實生活也是影片腳本、假戲真做?蔡阿嘎非常自信:「沒有假戲、真戲真作,我就是一個蔡阿嘎!」
這時二伯來挖洞,大頭佛跟著起鬨:「所以你說誰演戲?」蔡阿嘎結結巴巴一會,叮咚馬上想到安全解答:「這群人啊,他們都演戲嘛!」
[我愛蔡桃貴]
蔡阿嘎的人生各種段,從單身、相戀、結婚、生子,幾乎都在拍片中度過,蔡桃貴還在二伯肚子裡,就已經有Instagram帳號。
「以前手機、相機沒那麼發達,我最小的照片是一歲多,再來就跳到幼稚園了,很多時期照片都空白,沒有記錄下來」,搞笑阿嘎難得感性。「我覺得很可惜,所以我想說,要幫他彌補這塊。」
蔡阿嘎幼年喪父、母親改嫁,他在爺爺開的國術館長大,人們在小國術館進進出出,治療腰痠腿疼,他的成長除了爺爺奶奶,還有許多來看病的叔伯姨嬸,養成他敏感而善良的內心,後來大學也念社工,「單純只是想幫助人。」
現在他成家、兒子也出生了,天天都要幫蔡桃貴拍片,像極櫻桃小丸子裡的小玉爸爸。二伯爆料:「蔡桃貴有專屬資料夾,如果他出國,還會特別交代:『要記得拍蔡桃貴喔!』一天都不能漏掉!」
但蔡桃貴的影片,忘了把小雞雞馬賽克,不怕他長大不高興嘛?「可能會有一段青春期,有點叛逆要熬過去,但長大後回去看,應該會覺得很開心吧。」這時的蔡阿嘎就跟天下父母一樣,變身曬娃魔人,完全沉浸在新生命的喜悅。
有信心走下一個十年嘛?蔡阿嘎故意伸出手指算算幾歲,「十年…,十年我幾歲了啊?」他對著鏡頭很溫暖的笑了笑,彷彿眼前有成排支持他的粉絲,「以前無名很夯,現在都不見啦,現在是YouTube,以後不知道又是哪個平台,我要拍多久喔?拍到沒觀眾為止!」
#蔡阿嘎
#壹週刊票選
#2018年風雲人物
聯絡蔡阿嘎:
withgalovetaiw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