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社區】香港近兩年社會氣氛壓抑,充斥無力感,當大環境無法一下子改變,不少人轉為着眼小處,關注和改善每日所生活的社區,尤其是去年區議會變天,更令人重新相信連結社區的力量。社交媒體上各個地區羣組湧現,人們也前所未有地活躍於各種形式的社區參與。
一眾社區當中,大埔近年就湧現不少創意的社區凝造方案,有創作人當上區議員,增設共享社區設施;有藝術家走進街市,研究發泡膠箱回收;有傳媒人出版區誌,記錄社區人事,還有社區為本的劇場創作、街市中的書店、專賣本地食材的小店等等,不能盡錄,各個單位形成一個有趣的社區網絡。文中受訪者都不約而同認為大埔人有出奇地強烈的身份認同,而這種身份認同除了令居民自我感覺良好之外,無形中亦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默契,這種真實的連結在當下鬱悶的社會,顯得分外珍貴。《創意大埔—一個好社區的形成》專題訪問了幾位大埔藝術家和傳媒人,了解他們的社區凝造法,希望可拋磚引玉,讓我們進一步思考自身與社區的關係。
文一:地區誌《埔Journ》用另一個角度看大埔 https://bit.ly/375ngqc
文二:藝術本子 大埔人講大埔故事 https://bit.ly/33YN7Ow
文三:藝術家程展緯 串連社區推動街市膠箱回收 https://bit.ly/3rcDzcX
- - -
◢ 緊貼明周文化 ◣
MeWe:https://bit.ly/3oCfmuo
IG: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G: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社區凝造 #大埔 #創意社區 #社區藝術 #街市回收 #環保 #我就是我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港。故 konggu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走在牛頭角熙來攘往的街頭,不難發現有一群建築物依山而建,它們數幢密度不高,只有矮矮的十數層,與工業區密密麻麻的工廠大廈群在區內形成兩個折然不同的世界,而走進那群舊群矮小建築物的懷內,即可感覺到鬧市中難得一見的清幽,這地方就是「觀塘花園大廈」。 花園大廈是觀塘區首個廉租屋邨,第一期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拆...
社區凝造 在 明周文化 MP Weekl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創意社區】專訪全文:https://bit.ly/3rcDzcX
當很多人視路邊的膠箱為阻街垃圾,恨不得除之而後快,藝術家程展緯卻從膠箱身上,看見一個民間自發處理廢物的系統,以及當中有情有義的社區人際網絡。程多年來關注勞工和清潔工,早年的「椅子運動」曾為保安員和收銀員爭取座椅,又曾受到大埔清潔工王英菊的啟發,推動改良公共垃圾桶的煙灰缸設計。近大半年來,他一直關注翠屏街市的發泡膠箱回收問題。為了解街市的生態,他曾親身到街市體驗當清潔工,又在菜檔幫忙,對他而言,社區內的人,都有面相,「呢度所有嘢都有溫度。」
他相信,在現時社會充斥着無力感的氣氛下,從生活出發連結社區更為重要,「現時的政治環境下,所有組織好容易被瓦解,相對起建立組織,更重要是個體如何配合自己的生活做連結,在社區建立真實的默契......將來有什麼大的打壓時,好需要靠這種信任同默契。」
---
「創意大埔」藝文專題:
地區誌《埔Journ》用另一個角度看大埔
https://bit.ly/375ngqc
藝術本子 大埔人講大埔故事
https://bit.ly/33YN7Ow
- - -
◢ 緊貼明周文化 ◣
MeWe:https://bit.ly/3oCfmuo
IG: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G: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社區凝造 #大埔 #創意社區 #社區藝術 #街市回收 #環保 #我就是我
社區凝造 在 明周文化 MP Weekl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創意社區】話說大埔富善街街市內有間文武廟,聽說曾經有兩隻貓,一隻叫阿文,一隻叫阿武,但阿武幾年前失了蹤。 大埔藝術中心 Tai Po Arts Centre 內的 Paint in Sense Art Studio 藝術本子 的陳渝英(冰冰)決定跟幼稚園小朋友一起查探,他們一起去街市,四處問街坊阿武的去向,在這尋找阿武的過程中,冰冰向小朋友分享大埔歷史,之後小朋友用文字和圖畫記錄低調查結果,現時他們正把這故事創作成社區劇場《貓阿武不見了》,由大埔人創作關於大埔的故事。
冰冰認為大埔社區分外有人情味,她提到在大埔group曾見到有人為陌生人入咪錶,又試過眾志成城幫街坊尋找「海綿寶寶」床單,「好經典!」
訪問全文:https://bit.ly/33YN7Ow
---
《明周文化》推介:
地區誌《埔Journ》用另一個角度看大埔
https://bit.ly/375ngqc
藝術家程展緯 串連社區推動街市膠箱回收
https://bit.ly/378VrNE
---
◢ 緊貼明周文化 ◣
MeWe:https://bit.ly/3oCfmuo
IG: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G: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藝術本子 #創意大埔 #社區藝術 #社區 #社區貓 #社區凝造 #我就是我
社區凝造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走在牛頭角熙來攘往的街頭,不難發現有一群建築物依山而建,它們數幢密度不高,只有矮矮的十數層,與工業區密密麻麻的工廠大廈群在區內形成兩個折然不同的世界,而走進那群舊群矮小建築物的懷內,即可感覺到鬧市中難得一見的清幽,這地方就是「觀塘花園大廈」。
花園大廈是觀塘區首個廉租屋邨,第一期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拆卸重建成現時的玉蓮臺,而現存矮小的建築群則是第二期,它們均有超過50年歷史,第二期預計將於5年後展開重建計劃,屆時數幢大廈將會分階段拆卸,居民在工程完成後將原區安置。
因應花園大廈的重建,社工Bowie服務的社區中心早前展開了社區支援計劃,「係想社區凝造,保留街坊嘅鄰里關係」,Bowie介紹自己的工作說。
而她服務的對象不限於住客,也包括邨內的小店,「重建上小店嘅問題我哋都會去關心,總之關乎社區嘅事我哋都會關心」,從這樣就可以看見Bowie對「社區」的定義,「社區係需要一啲點嚟凝聚街坊,等街坊可以聚首、傾偈。」
Bowie平日的工作就是在花園大廈各幢間跑來跑去作家訪,「街坊見到我都認得我係袁姑娘,會捉住我傾偈,我會好開心。」她認為屋邨固有的環境都令這裏的倫理關係好,「係畀人一種感覺係以人為本,以人為本係我可以喺度居住、好舒服,亦都係打開門唔會好壓迫,係有種空間感,大家住係舒服。」
她舉例說,建築物的設計就是有一條很長、很闊的走廊,「望出去會見到陽光同個天,唔係新型公屋嘅走廊咁窄,淨係得光管。」Bowie認為,住客打開門有一個空間,不感覺到很壓迫,就會好自然和隔離左右打招呼。
除了開放的走廊,Bowie指花園大廈的騎樓也是一大特色,「騎樓每一個好唔同,都係好強生命力的植物」,覺得這些都是街坊自主的創造,是珍貴的。訪問期間有老住戶在騎樓與Bowie攀談,不難理解珍視人情味的Bowie酷愛花園大廈騎樓的原因。
重建工程5年後才展開,今日就進行社區支援計劃會否太早?Bowie解釋指現時重建計劃比原定的延遲,因此社區支援早就開展。她續指整個社區規劃其實很早就會有,「唔係話依家拆,就早一、兩年先規劃。」
Bowie指早些開始支援,就可以掌握街坊更多需要,亦認為街坊在重建上有知情權及參與權,所以希望房協在整個規劃入面可真的聽聽街坊意見,覺得指現時居民接收有關重建的資訊太少,而且缺乏諮詢,「諮詢點解重要,係因為區入面有好多老人家,住咗好多年,其實佢哋掌握資嘅能力係弱嘅,敞若重建真係嚟嘅時候,佢哋會好措手不及。」
「我哋做過一個簡單嘅街站統計,即是係問如果真係重建,你最想保留花園大廈啲咩,好多(街坊)係話露台、騎樓同休憩空間,其實呢兩樣背後都係話,我好想同人有多啲接觸、有啲空間。」Bowie認為,「社區最重要嘅就係人。」
Bowie希望重建後的花園大廈可以保留充滿特色的騎樓,也希望街坊可以參與在內,共同建構屬於大家的花園大廈,她更想留人的是不同人之間的鄰里關係,「無論係我同街坊之間嘅關係,定係街坊互相嘅關係,都希望傳承畀下一代。」
#觀塘花園大廈 #牛頭角 #觀塘 #公屋 #社工 #左鄰右里 #人情味 #街坊 #公屋 #香港 #舊香港 #舊香港情懷 #香港情懷 #懷舊系列 #懷舊香港 #重建 #社區 #長者 #老人 #房協 #住屋 #土地問題 #港故
社區凝造 在 凝.造西營盤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凝.造西營盤」社區錄像-友記理髮(續集). 355 views9 years ago ... 「凝.造西營盤」社區錄像- 茶莊遊記. 2.4K views9 years ago.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