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消費者擁抱永續 企業如何抓住商機?
🌱在疫情衝擊下,我們對「成功企業」的定義不再只是股東的利潤極大化,而是須對所有利害關係人、社會、環境及地球盡責,這也催生了消費者行為的改變,更加重視對健康及環保的意識。
📌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李宜樺董事長日前受邀IC之音廣播節目「氣候戰役在台灣」,解析疫情期間的永續消費與投資趨勢。根據資誠發布的《2021全球消費者洞察報告》,消費者行為有五個變化:1️⃣更數位化2️⃣更具健康意識3️⃣更加環境友善4️⃣對價錢更敏感5️⃣更為在地化。
💡淨零減碳已是全球共識,李宜樺建議企業面對消費者的永續需求,應著眼新商機和新技術:
✅新商機:交通運具電動化、能源轉型永續低碳商品服務,包含上下游價值鏈。
✅新技術:交通運輸技術如燃料應用、再生能源技術如輸電和儲能、減碳技術如碳捕捉及碳封存需求、受消費者驅動的綠色生產技術。
🎧立刻線上聽 https://reurl.cc/kZGQz3
🏷 IG 搜尋 pwc_tw
🏷 TG https://t.me/PwC_Taiwan
碳封存定義 在 黃土條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核四公投前哨戰!反核擁核論壇強碰交火】
福島事故十周年,反核方偕同三個立委辦公室,在立法院舉辦「2021全國NGOs環境會議」,今年主題訂為「311福島10週年前夕看核一廠燃料池危機」論壇。引言人包括陳文山、賀立維等立場鮮明的反核人士,這當然是衝著八月底的核四公投而來。
相較反核方只談核能,核能學會選擇於今日舉辦「2050碳中和的挑戰─台灣該如何因應」論壇,全方面探討2050碳中和國際情勢、先進再生能源技術、二氧化碳捕獲封存及再利用、碳中和的經濟衝擊、碳中和電力系統規劃、台灣2050淨零碳排的法律規劃等等。
美國能源部定義綠能明文包含核能和再生能源。歐盟綠色政綱把核能和再生能源都列入2050碳中和手段,我們甚至得到歐盟辦公室的回信,確認綠色政綱包含核能。國內卻有反核學者和事實查核機構,持續謊稱核能被國際排除,實在是民主社會的不幸。
由於民進黨立委洪申翰已將核四公投定調為「核災公投」,且要「讓擁核人士疲於奔命」。我們認為這確實是無法迴避的挑戰,無論就公投對決的層面,抑或是能源環境的層面,所以我們針對反核方的論點預作回應。
■ 一、行政院長蘇貞昌重申「重啟核四不可行」的回應?
1.N+7年是經濟部造謠,核四1號機兩到三年內可供電。社會大眾可以思考,要相信政客放的假消息,還是尊重第一線專業人士?
2.核四一號機在2014年7月30日已完成安檢,經濟部在8月20日公告,驗證符合安全設計規範要求。比起深澳燃煤排空污、觀塘三接毀藻礁,為何不啟用已經蓋好的核四廠?
3. 核四封存七年能否重啟?我們可以看看美國Watts Bar 2號機,1988年封存,2016年重啟,封存28年,是核四封存的整整四倍,仍然在2018年得到美國最佳電廠的獎項。核四若要重啟,技術不是問題,民意不是問題,政治才是問題!
■ 二、反核方陳文山教授宣稱「核四有地質斷層」的回應?
1.陳文山教授反核立場鮮明,我們尊重,但身為地質學系教授,實在不應該以個人主張煽動恐懼。陳文山教授所謂斷層說法,沒有得到地質學界的承認。
2.前美國NRC官員Dr. Charles Casto在2018年公投時,也專程來台澄清,美國並沒有禁止核電廠不能在斷層帶附近興建,而是要求做好安全分析進行設計,確保核電廠可以承受地震的作用力。
3.陳文山教授既然在台大教書,應該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核電廠的耐震工程分析,那是土木結構和核能安全專業,地質學者不應該跨過界違背專業。
■ 三、民進黨立委洪申翰定調「核四公投是核災公投」的回應?
1.很遺憾過了三十年,反核方還是只會煽動恐懼這一招。洪申翰委員前幾天在臉書上稱,「福島核災十年後,核災區廢核民意仍高達八成」,但是我們看日本NHK原文報導的日本全國民調,3%支持增加核能、29%維持目前比例、50%支持減少比例,事實是續用核電民意仍高達八成,與洪申翰說的完全相反!只有17%支持完全廢除(福島地區是24%),而且跟台灣一樣,年輕人的擁核比例比較高。
2.台灣反核人士永遠不敢告訴民眾,根據WHO和UNSCEAR追蹤研究報告,福島核災雖有輻射外洩,但觀察不到影響健康的效應。至今,福島核災因輻射而死亡或罹癌的人數,仍然是零。如果你知道福島核災沒有人因輻射而死,你還會堅定反核嗎?那一定是背後有其它利益的因素。
3.日本當年零核時期,燒天然氣燒出十幾兆元赤字,全國電力公司瀕臨破產,兩年後便捨棄零核,陸續重啟核電。日本國家能源戰略,也明訂核能和再生能源各佔20%的方針,親手實現以核養綠。反核四已經撕裂台灣社會三十年,付出漲電價、燒燃煤、大斷氣、毀生態的慘痛代價,讓我們在今年828結束這些意識形態的恩怨情仇吧!
核四公投領銜人 黃士修
2021.03.10
--
【公投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藻礁公投比照反萊豬公投辦理,若有大量空白連署書需求(500張以上),請私訊我寄件地址和聯絡方式,我會找人印好直接寄到府上。
也歡迎大家小額贊助印刷費用,我們一同協力作戰。
🙏懇請大家小額贊助連署書印刷費用:
https://p.ecpay.com.tw/7C05295
⚡️定期小額捐款,贊助核四公投經費(2021元/月)
https://p.ecpay.com.tw/B457051
⚡️定期小額捐款,贊助核四公投經費(828元/月)
https://p.ecpay.com.tw/DBDB79E
碳封存定義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能源政策各有利弊,但為什麼「放棄核能」對台灣最有利? (04/22/2019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核電雖然有其優點,但也不能不顧成本與核廢處理困難的風險。考量台灣的國土條件、政策排擠效應等因素,台灣不應走回核能政策的回頭路,應該集中力量,早日促成多元彈性的可再生能源配置,與更有效率的電網規劃。
為了解決不停增長的能源需求,兼顧分散多元與減碳,台灣一直在尋找火力發電以外的能源選項,像是風力、太陽光、地熱、洋流,或是核能。儘管核能是二戰後最受矚目的軍事與能源科技,但要不要核能,卻是台灣長年爭論不休的話題。
大國很愛,小國怕受傷害
核能技術本身是中性的,但是實務上的核廢安置,以及核廢衍生的欺負弱勢與區域發展不公平,都是政府感到棘手但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對於蘇聯、美國等國土巨大,並且有核彈需求的國家,核能發展一直是國家重點項目。因為這類國家較易處理核廢問題,甚至萬一核電廠失事也相對容易撤離。
在亞太地區,因為斷層太過活躍,核設施的安全需求便遠遠高過大陸國家。由於中國、朝鮮是獨裁國家,不需太顧慮人民死活,所以穩定發電還能拿來造核彈的核能,對獨裁者而言好處多多。但是單純作為能源需求,核能可能遠非最好的選項。像是日本與台灣,因為是地震頻繁的島嶼型民主國家,對核設施的安全需求便遠高於其他地區。
日本福島核災後,位於地震帶的擁核國家,紛紛開始檢討核設施的防震問題。尤其台灣近年發現,核電廠所在的斷層帶(山腳、恆春),並非原本認定的第二類活動斷層,而是更活躍的第一類;另外還發現新的斷層 ST-II。由於台灣老舊的核一、核二廠面臨除役,核四廠逼近啟用時程,在福島核災後,引發劇烈的反核聲浪,更促使當時執政的國民黨封存核四。
能源轉型長路漫漫
持平而論,在國民黨馬英九政府執政時期,能源轉型的政策方向就逐漸成形。除了較早成熟、適合南台灣的太陽能發電,政府也看中台灣海峽良好的風場,發展風電產業。但台灣、亞洲其實並沒有夠好的風電技術,不只陸上風機跌跌撞撞,離岸風機更是窒礙難行。
不只受限於技術,政治更是發展的障礙。因為政府的政策資源有限,當經濟部劃分較多預算、人力、時間在核電上,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就會受到排擠。由於國民黨政府的意識形態與擁核接近,甚至可說是共生,長期擁核的國民黨政府,自然無法全心投入可再生能源。
但政府對能源政策心有旁騖的狀態,在政黨輪替後便大大改善。民進黨蔡英文政府的政策規劃,非常明確地提出非核家園主張。為了替代核能,蔡政府花費心思調整可再生能源的政策。穩定的政策框架,吸引到許多外商注入資金。
以離岸風電為例,除了續推躉購費率與周邊的政策輔助,還推出競標費率與國產化產業鏈的方案,招商同時還為本國企業鋪路。原本缺乏離岸風電技術的台灣,也因此搭上亞太的第一班車,台灣的本土企業也受惠於國產化政策,得到採購大單與最珍貴的技術轉移。
然而看似美好的離岸風電,以及本文按下不表的太陽能、地熱等可再生能源,其實發展還有很多挑戰。超大型基礎建設,本來就不是易事,地形與氣象的挑戰也非常嚴峻,但最大最艱困的障礙,還是政治。
核能挺不挺?一場漫長的口水戰
不諱言,台灣的能源論戰,最初反核方不容易站得住腳。1990年代台灣民主化工程初始,威權意識仍然像大霧瀰漫。加上反核方早期的名人如劉黎兒,還無法架構非常成熟的論點(甚至曾聲稱燃料棒可能會爆炸),導致論點被拆個徹底。與官方意識形態立場一致的挺核方,要壓倒稚嫩的公民社會並不費力。
隨著公民社會漸漸成熟,不只反核方更能精準質疑核廢問題與除役問題,可再生能源的技術成熟,也讓核能可替代性大增,新的地質資料更降低擁核者的樂觀程度。前段提過的福島核災,是對挺核勢力的關鍵一擊,此後台灣加速走向非核家園。
但是擁核方仍然想著要扳回一城,原本中立、日漸偏激化的擁核社群「核能流言終結者」與國民黨結盟,在2018年通過了通稱「以核養綠」的「廢除電業法第95條第1項」公投案。然而核終一方面為了博取影響力,不停攻擊主張「非核家園」的中央政府,另一方面卻因結盟而迴避國民黨籍新北市長阻擋核廢料乾式貯存場的問題。
至此核終已經為了手段而忘記目的,原本提倡科學理性的核終,快速傾向仇恨政治的輿論模式。除了持續抨擊政府,還抨擊可再生能源廠商,為了要讓核能排在發展第一順位,不惜毀棄「養綠」的理念,甚至是曲解文意,稱核能就是一種綠能(按照美國環境保護局的定義,核能算是傳統能源的一個分類)。
冷戰後步入衰退的全球核電產業
目前各國使用的核電廠,多屬於第二代反應爐。台灣除役中的核一二廠、運行中的核三廠,都屬於此類。而封存未完工的核四廠,則屬於第三代反應爐。
技術較舊的第二代反應爐,不僅發電效率漸漸趕不上當代需求,高齡的設施也不得不逐批除役退場。然而原本接班的第三代反應爐,卻在全世界都變成大而無當、不停追加預算、完工遙遙無期的恐怖錢坑。
現在全球核能界都在觀望,第四代小型模組化核電廠,是否真如號稱一般更加安全環保?第四代使用的熔鹽反應爐,因為僅用少量濃縮鈾,無法製成武器,冷戰時代不受青睞。但即便今天,世上的第四代核電廠也尚未有成功商轉的案例。
儘管有許多投資人表露興趣,第四代核電進展卻非常挫敗。2018年重要的第四代核電開發商美國Transatomic公司,甚至宣布停止運作。Transatomic公開所有技術專利,寄望同行將來有人成功,但該公司執行長也不得不承認,過往對第四代核電的發電效率太過樂觀。
可再生能源成為新世代能源之星
相對於核電,可再生能源卻是蓬勃發展。舉個例子:美國太陽能廠SunPower在2018年第2季的研發投資高達3121萬美金。僅僅單季研發投資,就超過第四代核電廠的主要投資計畫金額。
近期台灣最熱門的能源議題,也是可再生能源。台灣西部海域被譽為世上最好、最有潛力的風場,丹麥、德國、加拿大、新加坡的風電開發商,丹麥國家出口信貸、澳洲麥格理金融集團等國際資本,對於台灣的開發項目都躍躍欲試。台南日前也剛售出第一筆綠電訂單,Google因為環保承諾,與台南的太陽能電廠長期採購,這也讓台灣的太陽光電成長可期。
看到可再生能源的爆發力,全球核電大廠GE,也決定快快投入離岸風電事業。相較之下,政治目的壓倒能源觀念的核終與國民黨,不顧全球能源發展的趨勢,天天抹黑綠電規劃,還想推出「核能減煤」新公投,喊出「2030年核電佔比40%」這一個原則上不可能實現的假目標。(現在核電佔台灣總發電約 10-15%,未來用電量也會逐步提升。在核一、核二除役情況下,即使核四商轉發電,也不可能佔比 40%。除非台灣經濟大衰退,用電量巨幅萎縮。)
眼睛雪亮的讀者,不妨比較各國股市資料,看看核電開發商與可再生能源開發商的成長趨勢,可再生能源技術已經趨近成熟,未來幾年很快就能兼顧用電、環保,並創造新的高價值產業。
核電雖然有其優點,但也不能不顧成本與核廢處理困難的風險。考量台灣的國土條件、政策排擠效應等因素,台灣不應走回核能政策的回頭路,應該集中力量,早日促成多元彈性的可再生能源配置,與更有效率的電網規劃。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75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