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小店的毅力和堅持!👍🏻
認識缸瓦佬至少有6年, 每次經過都會入去行下, 總會發現新元素,有驚喜!重點係好多碗碟10幾蚊就有交易 ~ 真心平靚正!
老闆,撐硬你💪💪💪
2016年 剛剛過去, 可以說, 這一年 是特別困難的一年。 做了陶瓷買賣 15年, 這一年的經營 是最困難的 。比沙士那一年 還要差 ,但是 看到的機會 也特別多。
首先 去年的雨水特別多 也特別熱 政治爭拗 也很多 這兩點 在心理上 影響著顧客, 令到消費意慾下降, 這些都是短期影響因素 。可能2017年 天氣會比較好, 也可能 換了特首之後, 市面上的氣氛 可能會好一點。 但是, 有些長期因素 是一直影響著 未來數年 的發展, 這些因素 也不能忽略。 例如 普遍的香港人 年紀老化。 新落成的 住宅區 往元朗 上水那邊 遷移。 淘寶 對全世界的零售行業 起著結構性的改變 。香港 50年 回歸後段的改變。 人民幣匯價 中國經濟 石油價錢 和美國經濟 這些都對 我們在香港營商的 起著長遠的影響。
古人有一句說話 ,練拳不練功 ,到老一場空 。套用在我們這些小生意上 ,其實也是對的 。很多人 往往看著眼前 小小利益, 沒有看到長遠的發展 ,一窩蜂地去 賣現在流行的產品。 轉來轉去 ,幾十年過去之後 也是一個小販。 做我們這行的人 ,我大膽的說, 絕大部分 都不是含著金鎖匙出世的 。也沒有大量的資金 來走出第一步 ,都是一邊做 ,一邊賺錢 ,一邊花。 往往 就沒有看清楚 自己的前路 。記不記得毛伯伯的一首歌, 大海航行靠舵手, 做小老闆的就是要做舵手,帶領著一班夥記在芒芒的商場大海中,如何找到大陸 。夥記跟你幾十年 一把年紀 還要幫你 每箱搬搬抬抬, 你也不忍心 。老婆幫你幾十年, 也是每天 朝行晚拆 ,也應該自己檢討一下。 租散貨場 跑場的, 不是長遠的計。 應該看為 一個過渡階段 ,爭取成為 固定舖, 樓上鋪, 批發商, 製造商 ,品牌經營者, 企業者……
歸根究底 ,在日常的經營中, 怎樣做呢 ?理論很多人都知道。 其實 我們從事這些小買賣的人, 最重要是什麼 ?最重要是貨品 。我常常說 ,我們是賣貨的, 不是賣服務。 不要看電視上 劉先生說的,今時今日做生意, 要保持笑容,保持禮貌。 所以 現在 很多人, 都以為 有笑容 ,就一定有生意。 花大量的錢去裝修 ,花大量的錢去做型 象設計, 包裝, 搞宣傳。 買的都是垃圾貨 ,廣告包裝天天轉,貨品50年不變 ,又怎會有生意呢? 貨品的質量要好 ,顧客買完之後 ,記得你 。下次經過你鋪頭 ,又走入嚟看一看, 你已經成功了!如果買過一次之後, 以後記得你 ,是賣爛東西的!經過也不進來, 就是你的貨品出現大問題 。
問一問自己 ,你賣的貨品 , 這幾年有沒有改變? 幫襯你的顧客, 都已經老了幾年, 但是你的款式 ,還是賣少女裝! 也可以這樣想一想, 你老爸的年代 ,流行什麼牌子的服裝 ,什麼牌子的電器 。現在你們看起來會不會覺得老土 。但是一個品牌 是跟著每一代的人成長的。顧客對你的小店,有著一種很奇怪的感情 。他幫你買東西幾十年 ,你就已經賺到幾十年了。
創新, 反傳統,就是我做生意的手法。 我從來不喜歡跟著別人做生意的模式去做, 因為這樣做是很難 超越別人的 。好像 我對自己的兒女, 也從來沒有叫他們聽話, 因為一個聽話的小孩, 超越不到父母, 畀父母的成就還要小! 是不是很可悲!
15年前, 我開始做陶瓷生意的時候, 也是一次無心插柳 的巧合。 當時做 十元店的批發生意 做到快要結束 。眼見 幫我打工的 年青人 快要失業 ,就搞了 一間專賣陶瓷的店 。由第一天 開始, 我就堅持 自己從 國內 進口貨品,沒有在香港的批發商拿貨 ,因為這樣 可以更好控制 貨源。 十多年前,很多朋友都記得, 家庭用品 從廣州運到香港 使用內河船的。 在觀塘碼頭 和油麻地碼頭 卸貨區 ,哪裏提貨 。貨船本來是運瓜菜的 散貨船, 沒有專門運陶瓷設備的 。所以破損很大。 連其他 塑膠的產品 損耗也很高。
我在深圳東莞 廣州一帶 找了很多朋友, 終於安排 用中港大貨車 ,直接自己報關 ,從廣州走散貨到香港。 當時在香港 也是首次有人這樣做的, 因為一般大貨車 ,只運一兩個品種的東西, 但是一車裏面有過千種貨品 他們都是首次。 在廣州先把貨品 裝好卡板用膠膜 維得實一實。 再用唧車 一板一板 搬到車上。 到香港時, 基本上是零損耗。
很多 做陶瓷的行家, 仍然是用舊式的方法 運貨, 他們的損耗很高, 所以 售價要很高。 例如一個煲仔飯的瓦煲, 他們因為損耗高, 要賣十多元一個。 我當年可以賣十元三個! 人家說我癡線,說我蝕大本 。其實因為我零損耗 !所以我賺大錢他們還不知。
在物流方法 的創新 ,也同時 在銷售方法 上面創新 ,在產品 上創新 和市民使用餐具 的習慣上創新。
15年前,剛開始的時候 ,也是做散貨場。 第一個 是在葵涌廣場 8尺乘10尺 的一個小 攤位上 。之前也有行家賣過陶瓷 散貨場 。但他們習慣上 是放一張大床板 把產品堆放在木板上。 還有 用箱頭筆, 把價錢 直接寫在碗碟上。 我個人認為, 這種做法 是對貨品的一個不尊重。 所以由第一天開始, 即使是一個臨時散貨場 ,我也安放幾組貨架, 把貨品 排列得 整整齊齊。 用打銀碼的標籤, 將價錢清清楚楚貼在產品上。 這個做法 到現在也是堅持的 無論大舖細舖, 也用著整齊排列的貨架 和展銷車 這個印象給顧客是很重要的。
為了給客人, 經常有一些新鮮感 。我們的貨品, 盡量 去找新款式的 。除了顏色,花色之外,在種類上也多次 嘗試 新品種。 記得 當初在葵涌廣場, 客人看到一個四方形的調味碟,很驚奇 告訴我, 她從未想過也未看過圓形以外的調味碟。 到後來 單是調味碟也有六百多款。 方形的碟 也是很多朋友沒有看過。 有位老人家 還打趣的說 這個光碟是不是屋頂上的瓦片! 我們每天都在發掘新品種,無論他是出口外國的 餐具,中東人喜歡買的餐具, 日本人喜歡買的陶瓷 ……我們都一律嘗試 。除了是給自己找多一點出路之外, 還給顧客 很多新鮮感 。到現在 我們的品種經常保持在一萬種以上。
在我們做陶瓷之前, 一般家庭用的陶瓷 餐具,只是很簡單的。 不過是圓形的碟,圓形的碗, 都是貼花的那一種。 我們把日式瓷器餐具 買得很平, 因為在這裏很容易打入家庭市場 。以前別人賣得很貴 ,只有日式料理才用得起 。但現在 ,在缸瓦佬哪裏 十多元就買到一隻日式碗 。家庭的餐具文化開始起了變化 。同時 也可在我店裏買到西式的餐具和酒樓用的純白餐具。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硬 碟 標籤 顏色 在 喬靖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屬於我阿哥家姐那一輩的「開P時代」。 文章好看。
香港年輕人開PARTY(以下簡稱“開P”)其實源於
60年代。 我記得我大哥中學後期已經去PARTY,
但那是校內的活動,主要是為了節慶如聖誕節,或者
是個別情況 (如因為奪得李後主的詩詞朗誦比賽冠軍
的慶功PARTY)。 其實自六十年代末開始,社會風
氣逐漸開放,不再標籤開P為“飛仔行為” 。香港
政府於67年暴動之後, 也在ト公碼頭搞了個“年輕人
新潮舞會”的活動,證明主流社會也理解年輕人需要
屬於自己的社交活動來宣洩青春。
我的開P經驗跟大部分的同齡的朋友相若,去P的黃
金歲月是唸中學的年代。 那時候有個同班女同學的
家境較為富裕(她家住傳統豪宅區列提頓道),加上她
的父母思想較為寬容,開通,所以一年下來,我們總
有三幾次上她家開P,而時間一般都是暑假. 很多
人都以為開P的旺季在聖誕節,那其實是錯覺 。聖
誕節當然是開P的好時光,但大都只集中在聖誕節前
後的三幾天,但暑假“悠悠長”,我們擁有足夠餘暇,隨意安排開P的時間。
開P有開P的戰衣,70年代最型的開P裝束為:上
罩5吋關刀領,燈籠袖窄身恤衫,下穿高腰,8粒褲
鈕,34吋腳喇叭褲,再腳踏3吋高跟鬆糕鞋,哈哈,
殺死人吧! 你若仍然無法想象這個造型,可以翻看
70年代無線的“溫拿狂想曲”; 溫拿五虎的衣著即為
當年最“YEAH”的示範作。 要如此穿著出街當然
很難過父母那關 (事實上我開P也沒有穿得如此高
調),我通常是去街時穿得較為簡樸一點,然後在外面
才換上“戰衣”去開P。 當然回家前要換回“正當
衣服”才成。 至於戰衣則寄存在一些比較“前衛”
的同學和朋友的家中,有需要時便上他們的家換衫。
開P當然不是“話開就開”的,事前還是要做些準備
和佈置的工作。 首先是要用報紙遮住玻璃窗,以及
用顏色玻璃色紙包住光管,來營造一些迷幻色彩的效
果。 為什麼要用報紙遮住玻璃窗? 因為“家庭
P”大多是在中午舉行(趁家長外出和上班),中午日
照太強,與開P的氣氛相悖,所以要用報紙遮擋陽光,
使室內的光線昏暗朦朧。 此外HOST(即舞會的主
持人, 通常是屋主)亦需準備一些飲料和食品,以便
中場休息時“補充體力”。 飲料一般是不加酒精的
雜果賓治,其做法是買一大桶果汁,再加上三幾倍的
清水便成。 食品方面大多數是卷蛋和核桃蛋糕,更
“豪”一點的,會以煙肉腸仔,鹵水雞翼,春卷仔等
奉客,但這種情況甚為罕見。
開P的必需裝備當然要數音響設備。 7、80年代還
沒有CD,播音樂仍是要用唱盤播唱碟,若HOST家
中沒有HI-FI,便得向擁有HI-FI的朋友借。 我中
三時買了人生的第一套HI-FI,自此便惹來無窮的麻
煩 (朋友開P時經常問我借HI-FI)。 那年代的
HI-FI絕不迷你,計開一個唱盤,一個擴音器, 兩個喇
叭,其總重量加起來“閒閒地”3、40磅,不要忘記
還有一大袋唱碟,所以每次朋友開P來借機,我都是
在極不情願的情況下答允。 事實上我的擴音器即在
一次搬運過程中一個不小心,被人從高處摔下而壯烈
犧牲,這個意外讓我心痛了好一陣子。
正式開P了,一般來說先要指定一個人打碟(今天的
說法是DJ). 打碟人不需要什麼資格,當然最好是
熟悉歐西流行曲(那時候沒有人播國語和粵語歌),另
外他亦需要十分“識做”, 如何識做下文再作分曉。
傳統上PARTY的坐位分配是男女分坐兩邊,音樂起
時男孩子便起身走向女方請女孩子跳舞(其做法是微
彎腰,然後向對方伸手,說”MAY I?”),通常女方很
少會拒絕男方的邀請,除非女方已有男孩同來(很可
能是她男朋友),但當中也有例外的情況. 我的女同
學中有個檸檬皇后,她是逢PARTY必到,但永遠不
肯落場跳舞,我們男同學都很清楚,不會“以身試
法”,但街外人不明就裏,便經常“中招”。
若問我7、80年代的PARTY跳什麼舞,坦白說我並
不太清楚,一般來說舞會的前半段打碟人都會播快
歌,包括AGO-GO,TWIST,偶然間會來幾隻慢一
點的三步,CHA-CHA,FOX等。然而這些需要特別
教授才懂得跳的社交舞,對大部分人來說都過於深
奧,以致不得不坐在那裏做漢武帝(“看舞帝”)。
按一般程序,舞會進行了大概個半至兩個小時後即會
來個中場休息。 中場休息有兩個作用;一是真正的
休息,讓大夥兒吃點東西補充體力,但更重要的是中
場休息時會開燈,那末男孩子便可以看清楚女孩子們
的樣貌,從而鎖定目標。 哈哈,我便聽說過有些對
自己樣貌沒有信心的女孩子為了怕“見光死”,在中
場休息前離去, 有些則躲在洗手間,待下半場開始時
才“重出江湖”, 事實是否如此則有待考證。
下半場是舞會的戲肉,男孩子既然在中場休息時已瞄
準目標,下半場當然會集中邀請自己心儀的對象跳
舞,而高潮則會在LAST FVE(最後五隻舞)出現
每當打碟人宣佈將會播出最後五首歌(亦即說最後五
隻舞)後,男孩子們便會如狼似虎的沖向自己喜歡的
女孩子面前邀她共舞。 為何如此?因為根據不成文
的規定,LAST FIVE的音樂是不間斷的,亦即說只要
男孩子在LAST FIVE時能成功邀到其心儀的女孩子
共舞,即意味在他有五隻舞的時間霸佔著她。 更有
甚者LAST FIVE將全是慢四的歌曲,如
REFLECTION OF MY LIFE, YOUR SONG, LAST
WALTZ, FIRST OF MAY, MY SENTIMENTAL
FRIEND, RAINY DAYS AND MONDAY等殺死人的
慢歌,而最後的一隻則肯定是BEATLES 的HEY
JUDE,無他,貪其夠長氣,最後LA LA LA, LA LA LA
LA , HEY JUDE都“JUDE”足三幾分鐘(首歌全長
8分幾鐘),夠時間你去攞女孩子的電話號碼(注意:
是家裏的電話號碼,不是手機。 之後你能否成功約
到女孩子去街,還得要過她父母那一關)。
除了“住家P”外,我也曾去過外面的“P場”。 所
謂“P場”其實是有些人將個別單位(可以是住宅,
也可以是商業甚至是工業大廈)租予PARTY的攪手
攪PARTY。 去這些PARTY要付入場費的,其費用
按地點而定,大概在20-30元之譜,我去過最貴的
PARTY門票收費50元,收費如此貴,除了地方較高
尚外(我記得那是在尖沙咀山林道一幢商業大廈內),
食物也較名貴(計有沙律,雞脾,三文治,西餅以及
滲酒賓治)。 回頭說“P場”PARTY,由於是在陌
生的地方開PARTY,人生路不熟,加上參加者又不
全是朋友,情況遠較“住家P”複雜。 我記得有一
年的聖誕節有個同學在土瓜灣租了個住宅單位攪
PARTY,並找我幫手。 他的如意算盤是一半“自己
友”, 一半售賣門票,以門票的收入來抵銷開支。 我
一看是土瓜灣,心中便涼了一截,但看在同學份上,
勉為其難的應承了他。 當日我做苦力般將音響器材
和唱碟又車又船的運過海,再幫他佈置場地,擾攘了
大半天,終於完成所有準備工夫,人也陸續入場. 正
當一切尚算順利之際,門外忽然傳來一陣燥動聲,原
來有班“飛型青年”硬要入來“一齊玩”,先不說他
們沒有買票,即使他們願意買票入場,我們也不敢讓
他們進來。 如是者雙方僵持了近半個鐘,HOST(即
我的同學)口震震的向對方拋了句什麼“四海是一
家,兄弟需同心”的詩,哈,說也奇怪,對方竟被他
“拋窒”,悻悻然地離去。 我們捏了一把汗之餘,
也不敢繼續玩下去,如此一個攪得我汗流浹背的
PARTY便落得個草草收場的下場。
若問我印象最深的PARTY,那非GRADUATION
BALL(畢業舞會)莫屬。 中學畢業那年,不知是哪
個攪手的建議,要在中環富麗華酒店舉行畢業舞會。
我們知道後內心是即喜且憂的,喜的是可以在酒店開
舞會,那氣氛和情調肯定是與別不同,憂的是在酒店
攪BALL,費用當然甚為昂貴。 最後不知道是否因
為攪手與酒店當事人稔熟,我們每人“只需”付150
元的入場費(包酒水及輕盈晚餐,當然也包括整晚使
用全個宴會廳的權利)。 我還記得主辦單位特別聲明
要遵守嚴格的DRESS CODE,男的需著西裝打呔,
女的則需要穿長裙出席。 那天晚上的詳細情況我已
不大記得,但情景卻至今仍歷歷在目; 畢業舞會彷彿
是我從少年進入成年的祭禮,踏進宴會廳,看著平日
穿得隨便的男女同學今天都衣履筆挺,說話不期然的
莊重起來 ( 平日的話題不外乎去哪兒看電影,或者那
間女校的學生漂亮,今天談的都是往哪兒升學,選什
麼學科等)。 整個晚上我只跳了幾隻舞,更多時間我
是沉澱在一種莫可名狀的依依不捨的感覺中. 是
的,中學階段將隨著舞會正式結束,而我將會面對一
個不可預知的將來;當打碟人宣佈LAST ONE(最後
一首歌/一支舞)時,我坐在那裏,呆呆的看著舞池中
同學們輕擁著跳慢四,心底不經意輕輕的向他、她們
說: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