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圖書館內部曝光 隈研吾以隧道意象設計
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樹捐贈大批書籍、手稿給母校早稻田大學,早大興建一座國際文學館(村上春樹圖書館)收藏,委請建築大師隈研吾操刀設計,預定10月1日開館。
村上春樹將自己的小說作品原稿相關資料、專訪文章、作品書評,以及在海外被翻譯的大量書籍和蒐集到的數萬張唱片等,大部分捐給母校早稻田大學。校方以此為基礎,將校園的坪內博士紀念演劇博物館旁的4號館改建成國際文學館。
負責設計、整修的是村上春樹的好友、設計東京奧運主場館國立競技場的建築大師隈研吾,整修經費約12億日圓(約新台幣3億852萬元),由經營優衣庫(UNIQLO)等服裝品牌的日本迅銷公司(Fast Retailing)創辦人柳井正捐贈。
早大今天舉辦這座國際文學館將開館的記者會,村上春樹、柳井正、隈研吾、早大總長(校長)田中愛治、國際文學館館長十重田裕一出席。
現年72歲的村上表示,這座國際文學館是改建4號館,回顧大學時代,這座4號館因學生運動被學生占據過。1969年6號館的地下廳曾舉辦過爵士鋼琴家山下洋輔的爵士演奏會。當時學生等擅自把大隈講堂的鋼琴搬到4號館,搬運者之一就是作家中上健次,中上並非早大學生,而是來幫忙的。
村上說,自己當時沒能去聽這場爵士音樂會,後來聽拍製這場音樂會紀錄片的媒體人田原總一朗說,原本不對盤的人齊聚一堂,和樂融融地聆聽山下的演奏。
村上於2018年表示要將自己收藏的大部分書籍捐給母校早大,當校方告訴他,4號館這建築物全館都可作為圖書館使用時,他覺得很有意思,他與柳井正同年進早大就讀,感覺兩人很有緣。
村上1968年從神戶來到東京進入早大就讀,當時大學學生運動風起雲湧,村上在讀大學時就談戀愛、結婚,經營爵士咖啡館,雖然在早大7年,但實際上很少進校園。
村上說:「大學時代,我們學生高喊的口號是『大學解體』,企圖用暴力把大學解體,但沒達到目的,因為我們先被『解體』了。不過我們所想的是要打破老師只教書、學生只聽課這種單行道似的教學體制,期盼營造自由且開放的大學,這樣的理想並沒錯。」
村上表示,希望這座國際文學館能成為早大的新的文化發訊基地,學生們能在此自由地找到靈感並將此加以具體實現。
隈研吾說,一直很想建造如隧道般的建築,是以隧道意象設計這座國際文學館。起初村上春樹告訴他,4號館是一棟老舊的建築物,要他做改造感到很抱歉,他告訴村上春樹,他很樂於改造老舊建築物。
他認為,很多人閱讀村上春樹的小說而得到救贖,他自己也是其中之一。他開始閱讀村上春樹的小說時,感覺彷彿被深深吸進隧道似的。原本站在隧道口,看到習慣的日常世界,突然整個人放空,進入隧道深處,當闔上最後一頁時又突然被拋進日常世界,但此時的自己已蛻變,非進隧道前的自己。
國際文學館收藏著村上的著作、被各國翻譯的書、著作的書評、原稿、村上收集的唱片等,是可研究「村上春樹文學」、「國際文學」及「翻譯文學」的地方,也可以是多元藝術領域文學交流的場所。
館內除了設有供研究者使用的資料室、覽席及研討會空間外,也設置讓村上迷可感受到「村上世界」的咖啡廳及音樂空間等。
此館是地上5層樓、地下1層樓建築,佔地面積2100平方公尺。1樓有視廳室、2樓有錄音室、展示室等,地下1樓有咖啡廳、交誼廳、仿造村上書房的空間。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八三夭,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歌曲為晉江文學城作品《破雲》官方主題曲 由八三夭製作演唱 - 破雲 作曲:林一卡 作詞:冥凰 編曲:八三夭+賴暐哲 策劃:李嘉舜 統籌:乃可 製作:八三夭 製作協力:張哲銘+于世青 合聲編寫:小橘+阿璞 合聲演唱:阿璞+阿電 錄音:八三夭+張哲銘 @八豆夭錄音室 混音:小橘@八豆夭錄音室 OP...
破雲小說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失敗者回憶錄0922)
脫穎而出
六七暴動期間,港英當局除了按法律正式拘捕和起訴一些參與群眾之外,還政治拘留了一些名人或可能是各界的實際領導者,在摩星嶺政治集中營裡。出版界領導人藍先生與我相熟,他那時候常到我的辦公室兼居處度宿,認為可以躲避拘捕。是否真有作用不得而知,但我們因此晚上常會單獨傾談。記得他曾經跟我說:「你也不是想一直做普通群眾吧?」我即時明白他的意思,就是試探我是否有意入黨。我想到入黨可能對麗儀在大陸的處境有利,但同時又想到正在發生的文革種種扭曲的事態。於是我顧左右而言他,沒有回答他的探詢。但於此,我相信這位常將創辦生活書店的鄒韜奮掛在嘴邊的黨員,基於對知識人的珍惜,又看到我創辦《伴侶》的成績,對我有一定的信任。
1969年底,我將所看到的香港和國際的思潮與文化現象向他分析,提出辦《七十年代》的構想,他很快就同意,並說服上海書局投資。也許是因為要辦的不是由中共直接控制的刊物,而是外圍刊物,較不需擔心與北京領導層的極左意識形態有抵觸。雜誌只我一人挑起所有編務,兩三名校對和處理發行、行政。
我忘記創刊號印了多少冊,但這種探討知識的、非消閒非實用的刊物,當時印數最多不會超過一萬份,因為估計銷量不會多。但使我意外的是,雜誌發行只四天,就到處售缺而要再版了。這說明在香港和新馬一帶,左派讀者真是長期陷於文化飢渴中。創刊號的打響,使這本雜誌脫穎而出,立即確立了生存地位。
開始挑大旗的寫手,主要是《大公報》的趙澤隆,以梅之的筆名,每期寫近萬字的國際問題專欄;梁羽生寫隨筆;羅孚寫散文;舒巷城寫小說和詩,張初與吳羊璧寫報告文學和雜文。
我們的左派意識,不在宣傳中國,而是在國際舞台上,集中在反美、反越戰、反日本軍國主義的意識,以相當多篇幅報導和評論美國那時激烈的學生運動。我在三月間去日本探望媽媽,和參觀大阪博覽會,也採訪了參加反安保運動的學生,訪問了日本貧民窟。總之,美國、日本所有不好的事情都盡量予以揭發報導。
這些內容迎合了親中左派的意識,因為都是他們不知道但又想知道的事實與評論。不過除了這些國際政治內容之外,反映香港社會生活的小說、詩、報告文學和關於留學生生活的評論,現在看來還是有價值、寫得好、能夠吸引讀者的。其中,舒巷城以他自身經歷描述太平洋戰爭爆發時他在香港的生活記實《戰火下的香港,和我》,為當時的社會風貌留下珍貴的記載。有些文章還相當有趣,例如創刊號梁羽生寫的「粵語怪聯與怪詩」,他引用的粵語怪聯:「一拳打出眼火;對面睇見牙煙」,「有酒何妨邀月飲;無錢那得食雲吞」,「公門桃李爭榮日,法國荷蘭比利時」……,刊出時引起不少人津津樂道。
日本有一位讀者,每週都寄一本《週刊朝日》給我們,算是提供資料支持我們。我記得,那時的《週刊朝日》幾乎每隔一兩期,就大篇幅圖文並茂地揭發日本各地的環境污染情況,日本稱為「公害」。時值日本工業高度發展,工業廢水污染河流,損害森林,破壞人民居住環境。《週刊朝日》的報導令人驚訝。但十幾二十年後,所有去日本旅遊的人,都對日本茂林修竹、潔淨清幽自然環境印象深刻,人人都會發現日本從政府到人民對環境保護的重視。
沒有五十年前日本對污染的揭露,就不會引起重視,就不會有今天的良好環境。由此可見,揭發問題,提出弊端,那怕說得過分些,對整個社會整個國家都是好事。沒有批評,就沒有進步。所有的揭發、批評,都不能稱之為「唱衰」,因為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不可能因被「唱」而「衰」,只會被「唱」而好起來。倒是掩蓋問題、壓制批評才會使社會變「衰」。
我在編者話中提出,雜誌的讀者應該是它的作者,雜誌的作者也應是它的讀者。意思是,雜誌不是編者作者辦給讀者看的,不是要「教育」讀者,不是用固定的立場觀點去影響讀者,而是由讀者參與對世界社會人生的探討,由讀者作者共同尋求答案。我的這個宣示,表明雜誌會採取開放態度,來稿只要寫得好、有事實根據、有獨特看法,就會採用。這與中共宣傳強調的「立場、觀點、方法」三要素並以立場為要,極為不同。由於貫徹這方針,所以後來我也在來稿的影響下改變了自己的認識。我創辦了這本雜誌,這本雜誌也創造了我的後半生。
1970年的開局雖好,但真正的改變卻在一年後發生:海外的保釣運動和中美關係的突破帶來雜誌發展的最大機遇。(66)
圖1,《七十年代》創刊號;
圖2,1973年在《七十年代》所設的圖書中心,與同事合影。
(《失敗者回憶錄》在網絡媒體「matters」從頭開始連載,網址: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
破雲小說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Blowing in the wind ◎Bob Dylan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一個男人要走過多少路程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
才能讓你承認他是個男人?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一隻白鴿要飛潛多遠的海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才能找到一片沙灘安靜沉睡?
Yes, and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balls fly
噢,會有多少砲彈飛過天空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在他們被永遠禁止之前?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而答案呀,吾友,隨風飄盪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答案就飄盪在風裡
Yes, and how many years must a mountain exist
噢,一座山要矗立多久年
Before it is washed to the sea?
在它被沖刷成大洋之前?
And how many years can some people exist
要有多少人誕生與死亡
Before they're allowed to be free?
在他們被允許自由之前?
Yes, and how many times can a man turn his head
噢,一個人要轉過幾次頭
And pretend that he just doesn't see?
才能假裝他從未看見那些苦難?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答案呀,吾友,隨風飄盪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答案就飄盪在風裡
Yes, and how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
噢,一個人要奮力仰望多少次
Before he can see the sky?
才能看見他心中的天空?
And how many ears must one man have
又要擁有多少耳朵
B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cry?
在他聽見人們哭泣之前?
Yes, and 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 'til he knows
噢,究竟還要有多少生命被奪去
That too many people have died?
他才會知道太多人已經長眠?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答案呀,吾友,隨風飄盪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答案就飄盪在風裡
-
◎作者簡介
Bob Dylan,本名Robert Allen Zimmerman,1941年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創作歌手、作家、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狄倫是二十世紀以降西方樂壇最受尊崇、影響力最大的創作歌手,在《滾石雜誌》評選的「史上百大創作歌手」名列第一。他不僅繼承吟唱詩人的民歌傳統,亦能融會古今,緊扣時代意識,翻轉語言質地,徹底改變了民謠的風貌。又與搖滾結合,打破樂種藩籬,成為青年叛逆文化的旗手。同代人風行草偃,觸發了西方流行樂的巨大變革。其後一度回歸鄉村樂與草根歌謠,並漸次鎔鑄各路樂風,賦傳統以新意,亦帶來極深遠的影響。
畢生獲獎無數,包括十一座葛萊美獎(含一座終身成就獎),並曾以電影主題曲獲奧斯卡獎與金球獎,1988年進入搖滾名人堂。2008年以其「歌詞創作飽含特出的詩的力量,對流行音樂和美國文化帶來深遠影響」獲普立茲特別獎。
2016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位獲此獎項的音樂人。瑞典學院表彰他「在偉大的美國歌謠傳統裡創造了全新的詩意表達」。
狄倫迄今出版逾三十張錄音室專輯,並著有小說《狼蛛》(Tarantula)、自傳《搖滾記》(Chronicles: Vol.1,中文版由大塊文化出版)。他也是業餘畫家,曾出版畫冊多種,並有鑄鐵裝置等藝術創作。
《巴布.狄倫歌詩集》收錄了狄倫1961至2012年間創作的386首歌詞,中英文對照,依31張專輯次序整理,其中多首經狄倫親手重新編輯。《紐約時報》謂:「狄倫作為一位歌手而足以躋身文學史,這部書便是最有力的證據。」
(簡介取自大塊文化《巴布.狄倫歌詩集套書》)
-
◎小編淵智賞析
這首〈Blowing in the wind〉想來大家都不陌生,作為Bob Dylan最被人記得的歌之一,從1963年發行以來,深深地影響了全世界整整一世代的人。臺灣自然也不例外,楊弦的〈江湖上〉便是向此歌致敬的衍生之作之一。Bob Dylan的許多歌曲,除了對音樂的實驗,也在其中納入了許多對於人生、社會的深刻思索,這也使得他在2016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也是第一名獲得該獎的歌手,此舉一出無數人驚訝之餘,卻也紛紛表示能理解此一選擇。然而,即使有著這樣的光環,Bob Dylan卻在半年後,才親自領取此一獎章。在許多人譴責他傲慢無禮的同時,卻也得以讓我們看見他如何視這些榮譽如浮雲,也讓我們在他身上,真真正正地體會到了何謂「吟遊詩人」的姿態。正如Bob Dylan曾在1969年的訪談中說過:「我只把歌詞看成用來唱的東西,真正重要的,是字句依附的音樂。我寫歌,是因為我總得有些什麼可唱。這是紙上的字句和歌曲的差別:歌在空中轉瞬即逝,紙頁卻能長留。一位偉大的詩人,比方華萊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 1879-1955)未必能成就偉大的歌者。一位偉大的歌者,像是比莉‧哈樂黛(Billie Holiday, 1915-1959),卻總是能夠成就偉大的詩人。」*
回到歌詞,整首歌分成三段,每段的結構近似,由三個問題開始,並以「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答案呀,吾友,隨風飄盪/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答案就飄盪在風裡」作結,彷彿屈原面對世間種種萬物所賦之《天問》,差別在於Bob Dylan問的問題並不像屈原那樣從天地離分、陰陽變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現象,一直問到神話傳説乃至聖賢兇頑和治亂興衰等問題。Bob Dylan的問題如此簡單,在三段分別開頭的第一個問題,他只問了白鴿、高山和天空,接著便回過頭來,以此自然現象的推移隱喻接力至人的存在:和平與戰爭、自由與囚禁、死亡與生命,這三件事幾乎便是人類有史以來永恆的命題,然而經過幾千年的歷史,我們卻似乎依然陷於這樣的困境,無法脫身。Bob Dylan歌中所建立的世界,便不僅僅只是當代,而是只要人類存在一日,便永遠無法迴避的。也正因如此,他的歌反應的世界觀永遠不會過時,在一個吟遊詩人走在風裡時,他所歌唱的一切,也正隨著風,垂問著一切尚在變動的事物、一切人的行動,而這些問題,也正問著我們:究竟人類能否為人類自身造成的苦難負起責任?
-
參考資料:
馬世芳〈以歌詞躋身當代文學史——談巴布.狄倫的創作歷程〉
--
美編:浩瑋
圖源:浩瑋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當代詞選#西洋詞選#巴布狄倫#隨風飄盪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9/20210916.html
破雲小說 在 八三夭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歌曲為晉江文學城作品《破雲》官方主題曲
由八三夭製作演唱
-
破雲
作曲:林一卡
作詞:冥凰
編曲:八三夭+賴暐哲
策劃:李嘉舜
統籌:乃可
製作:八三夭
製作協力:張哲銘+于世青
合聲編寫:小橘+阿璞
合聲演唱:阿璞+阿電
錄音:八三夭+張哲銘 @八豆夭錄音室
混音:小橘@八豆夭錄音室
OP:納吉音 Negia Entertainment Co., Ltd.
音樂企畫製作:納吉音NEGIA
原著作者:淮上
合作平台:晉江文學城
-
如心中有答案 未被認同
我繼續追尋 並非故作英勇
都忘了就輕鬆
但如何肯放縱
能與你破雲揭霧 這光景何等光榮
餘暉下的浮塵
七月未央的黃昏
回憶裡盤旋上升
誰的眼神
沿著逆光捕捉側身
感受到一瞬間溫存
(鑽石出現裂痕)
千瘡百孔的疼
從不會使我消沉
更容易看清靈魂
好人壞人
何必在乎我真實身份
這故事沒有劇本 只有熱忱
如心中有答案 未被認同
我繼續追尋 並非故作英勇
都忘了就輕鬆
但如何肯放縱
能與你破雲揭霧 這光景何等光榮
真相為誰覓問
也許從沒人當真
風吹來太急太冷
荒野之上
拉動提琴旋律是哪人
當過往迷失的錯 該誰糾正
如面具有代價 願承其重
我視死如歸 當然由始至終
這世上的種種
有幾人看得懂
即使命運是牢籠 也不屑被它附庸
如心中有答案 未被認同
我繼續追尋 並非故作英勇
都忘了就輕鬆
但如何肯放縱
能與你破雲揭霧 何等光榮
如面具有代價 願承其重
我視死如歸 當然由始至終
這世上的種種
有幾人看得懂
即使命運是牢籠 也不屑被它附庸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Pqvqz-Vls24/hqdefault.jpg)
破雲小說 在 [推薦] BL 刑偵破雲-淮上完結 - Mo PTT 鄉公所 的推薦與評價
文名: 破雲作者: 淮上網址: ... 本人最愛看偵探推理小說,這個開頭很吸引人啊,再加上剛從植物人狀態下甦醒的、充滿謎團的受,讓我看得興致勃勃。 ... <看更多>
破雲小說 在 #推文-破雲 - BL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英魂不得安息,他必- 推文,BL小說,耽美,BL推坑. ... (from晉江文學城) - 個人心得: 呼~花了大概3-4天蹲在家裡把破雲看完了ಥ_ಥ真的是太!好! ... <看更多>
破雲小說 在 八三夭831 【破雲】小說《破云》官方同名主題曲製作演唱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