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過週五的心理學提案 #作業興奮
#從最喜歡的案子開始處理 #目標梯度效應
.
▫️良好的工作效率,
▫️有九成是建立在順序上,
▫️而非內容上。
.
總之,先從最輕鬆、最有機會順利進行的工作開始做起吧。總覺得沒動力工作的時候也一樣。不,應該說,在這種時候使用這個方法反而更有效。先讓頭腦或身體動起來,開始工作。如此一來,幹勁的開關自然就會被打開。
.
比起工作內容,此時更重要的是「開始動腦、動身體」。因此才說,要從對自己而言最簡單的工作開始做起。這麼一來,自然就能產生動力,然後一旦開始做,心情上也會變得想要「繼續做下去」。
.
這個方法運用了「作業興奮」的心理。這是由心理學家埃米爾克雷佩林(Emil Kraepelin)提出的心理狀態。它的意思是,人一旦開始使用大腦或身體做事,就會產生動力,讓自己更容易持續下去。大家都會說:「因為沒有幹勁,所以沒心情處理工作」、「因為沒有動力,所以念不下書」等等,但是,幹勁並不是等著等著就會湧現的東西,人必須先動動腦、動動身體才會產生幹勁。
.
◼️總而言之,
◼️人不是「有幹勁後才開始行動」,
◼️而是「行動後才開始產生幹勁」。
.
我平時也常常利用「作業興奮」。有時候,我會到大學授課,然後出課題,請學生們繳交報告。我請他們透過電子郵件繳交報告,因此接近期限時,就會陸陸續續收到學生們的報告。假設有四名學生,那就會有加封標題為「課題的報告」的郵件,在我的電子信箱裡排成一列,相當有壓迫感。
.
我必須在一定的時間內一一閱讀、批改所有的報告。這需要大量的時間和體力,因此,看著四個檔案時,就會覺得終點在遙遠的彼方,然後變得有點鬱悶(笑)。因此,我會先從看起來最容易批改的報告開始處理。
.
即便是同樣的課題,每一份報告的量也有天壤之別。有些人只寫了幾頁,也有人一口氣寫了好幾十頁。所以,我都會先從檔案KB數最小的報告開始改起。總之先開工,之後就會愈做愈起勁了。
.
有時,批改完幾份報告後,我也會運用「目標梯度效應」來加快工作速度。「目標梯度效應」是指,朝著某個目標進行作業時,愈接近目標,則行動愈迅速,達成效率愈高。
.
這是由心理學家克拉克·赫爾(Clark L. Hull)所提出的理論。他將老鼠放進一個出口處設有誘餌的迷宮中,然後觀察老鼠的行動。結果發現,老鼠隨著愈來愈靠近出口,跑的速度愈來愈快。
.
克拉克透過這次的實驗發現,老鼠在接近目標時,想達成目標的心情似乎會變得更強烈,並加快行動。於是,他將這種現象稱作「目標梯度效應」。哥倫比亞大學的吉維茲(Ran Kivetz)等人的研究結果顯示,在人類的消費者行為中,也可窺見「目標梯度效應」的蹤影。
.
為了做研究,他們在某間咖啡廳裡發放集點卡。集點方式為「每喝一杯咖啡,就可以蓋一個章,集滿十個章就可以免費兌換一杯咖啡」。不過,發給客人的集點卡有以下兩種:
.
A.卡片上有10個空格,只要集滿10個章,就可以換1杯免費的咖啡。
B.卡片上有12個空格,集滿12個章即可兌換1杯免費咖啡。只不過,這張卡片上已經預先蓋好2個章。所以實質上,顧客必須收集的印章數,還是跟A卡片一樣,都是10個章。
.
實驗結果顯示,最後集滿10個章的,幾乎都是拿到第B款集點卡的客人。此外,當客人愈接近「10杯免費咖啡」這個終點時,來店頻率也就愈高。換句話說,人愈接近目標時,愈容易產生幹勁,加快行動速度。
.
要說我如何將這個「目標梯度效應」運用在批改報告上,那就是:不斷地將改好的報告移至「批改完畢資料夾」內。因為是從檔案大小最小的報告開始批改,所以剛開始時,不用花多少時間就可以把檔案移進「批改完畢資料夾」內了。
.
假如一共有20份報告,那麼批改完其中的5份,就等於是完成了四分之一的進度。這樣一來,「啊~完成四分之一了!愈來愈接近『改完的份報告』這個終點了。」的感覺也會油然而生。接著就會想,既然都做到這邊了,那就多努力一下,再批個五份吧。
.
另外,替完成的工作建立可視化系統,也是一大重點。看得見做完的量,就會產生正在接近目標的實感。像這樣姑且先從最輕鬆的工作開始做起,就能啟動「作業興奮」心理,進而帶動「目標梯度效應」。
.
📖 本文摘自《動機致勝:善用26種心理學法則,小行動帶來大成功!》,作者塚本亮(つかもと.りょう)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於京都創設專門培訓領導人才的「GL ACADEMIA」,該校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的指導方式備受矚目,吸引了大批國內外的教育機關、企業、頂尖運動員等前來尋求指導。本書由東販出版發行。
.
👉閱讀更多:https://tinyurl.com/nbpj5yds
矚目gl 在 女人我最大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最受矚目 最新 最強 #抗老爆品 用了很有感!!!
大師級NO#1攻破【暗沉黃、斑點咖、乾燥灰】
官方限量加碼送👉 http://bit.ly/39aMaEy
💖10年研發獨家 #GL促進成分 重返年輕逆時肌💖
#黃咖灰 掰掰 美麗不被時間綁架 肌齡不受年齡限制
ORBIS TAIWAN #極光悠 #潔面乳 #逆時化妝水
#活顏能量霜 #你就是那道光
矚目gl 在 老車事務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955年Yamaha 以YA1進入機車製造業,日本四大廠到齊,
在日本政府刻意扶植下,其餘大、小廠逐步衰微,其中有間名廠叫《丸正》Marusho ,旗下有個品牌叫《萊立克》Lilac ,1949年成立,
Lilac 一心一意要打倒本田,但丸正撐到1967年不支,Lilac 也就落幕,
史書上認定,1970年,日本政府達成目標,日本僅存四大廠。
Lilac 老員工與老顧客每年有一次聚會,共同話題就是講本田壞話,說本田車有多爛,
最愛取笑本田宗一朗矮小,虛擬故事,說本田宗一郎與老婆外宿旅館吵架,老婆拎著本田衣領,把人舉到窗外,威脅要放手,每次講到這裡,所有人笑成一團。
其實是個悲傷的場合,所有人都老了,離不開健康話題,某某人再也無法來了,
聚會每年人數遞減中,不確定現在還有沒有。
.............................................
1968年Honda CB750Four發表 ,本田試乘後感到滿意,但身材矮小的本田感嘆說:真是部好車,可惜太大台了!
技術部門聽進去了,1972年,CB350Four 世界最小排氣量的橫四誕生,這就是為什麼CB350有雙缸與四缸兩種的原因。
這是了不起的工程成就,但是市場反應冷淡,原因是小排量原本就不是北美市場主流,
再者同年Kawasaki Z1 發表,囊括了所有車迷的目光。
.............................................
本田內部認為CB350Four 失敗的原因還有一個:老氣!
於是1974年後繼款CB400Four Super Sport 誕生,史上初四合一波浪管,氛圍氣一新,人氣集!
1975年日本政府也針對暴走族實施新規,400cc以上需考大型車駕照,藉以管制使用者的素質與數量,
所以初期型為408cc,1976年二代目CB400Four II 就降為398cc。
這就是騎初代車比較臭屁的原因。
因為日本政府相關管制,也就造成後繼車馬力值與車速表現比較遜色的原因。
.................................................
1974年9月 Honda GL1000 登場,針對北美市場開放發車種,目標是擊敗川崎 Z1,GL 人氣爆發,
1976年GL訂單殺到,本田管理階層考量利益率,大砍其它生產線,1977年CB400Four 僅少量生產,造成消費者錯愕,1978年400Four 曲終,
當時外界不理解發生什麼事,只覺得CB400Four 叫好叫座,怎麼突然如燦星墜落。
1977年,400cc這級別由雙缸的 CB400T 接棒。
.............................................................
1973年世界最大機車製造商英國 BSA 撐不住垮台。
1974年, Suzuki RE5 上市,這個時間點上市,RE5需要撂倒的對手除了CB750,Z1,還有GL1000,
SUZUKI商業判斷嚴重錯誤,企圖藉由德國黑科技轉子引擎封王夢碎,遭逢石油危機,狠狠跌了一跤。
1976年尾,Suzuki 先後發表了GS400 與 GS750 ,能否東山再起,Suzuki 賭上了自己社運的未來。
.....................................................
當這些事鬧哄哄的進行中,本田受到 Benelli 的狙擊,1972年 Benelli 750Sei 發表,成為史上首部橫六,於1974年發售,
本田因GL1000 開發,延遲六缸計畫,於1978年推出六缸CBX1000 迎戰,但目標並非 Benelli 750Sei ,而是川崎,
同年秋天,川崎六缸 Z1300 問世,史上兩大巨獸對決,吸引全球車迷目光,Benelli 750Sei 相形失色。
................................................................
1979年,川崎 Z400FX漂亮出擊,這款華麗的《中型Z》,是繼本田CB400Four 落幕兩年後,推出的高性能橫四,
Z400FX 確立了川崎《武骨、硬派、男子漢》的調性,收到廣大迴響。
1980年 Yamaha 橫四XJ400 登場,號稱最高馬力 45ps,比Z400FX 輕了12公斤。
1981年Suzuki 橫四GSX400F參戰,大亂鬥於焉成形。
同年,本田推出CBX400F,是繼CB400Four 終止數年之後,重返中型400cc高性能四缸車行列 ,高科技滿載,多數史上初,極受矚目。
...............................................................
400cc這級別真的是四衝橫四天下嗎?
Yamaha 不這麼認為,1980年推出超高性能2T車種 RZ250,震撼車壇,成為時代的反叛者。
1981年再推出 RZ350 ,正式進軍400cc級別,形成史上極著名的超激戰場面,自此揭開仿賽序幕。
本文從Yamaha開始,也在Yamaha結束,這些故事始終圍繞著一台車 ,一台因為本田宗一郎身材矮小而誕生的400cc中型超跑始祖 Honda CB400Four 。
#1982年台灣完全禁止日製重機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