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許多人嘴巴上都說自己在修密,其實連密的影子都搆不上,學習到的只是增慢心而已,甚至於看不起大乘、小乘,是沒錯!依照大乘的修持過程,是得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在大乘的修行,最初還是得從初信的位階開始修起,因為你必須要先斷除你的見惑。什麼是見惑?要先了解這人世間一切的集合所造成的世界是離不開痛苦,一切的痛苦總的來說就是八苦所累積和集合的,因此要先了解「苦、集、滅、道」裡面的這個苦,它有個原因和方向,你必須從這上面先去斷除。
如果你不了解一切的痛苦都是由我們眾生自己心裡邊一切的「貪、瞋、癡、慢、疑」所融集而成的,你便無法從根本上去斷除,再加上沒有學習佛法以前,太多太多不正確的思想,道聽途說所造就的邪知、邪見,成為凡夫眾生生生世世輪迴的來源和根本所在,這就是因果。這一生你無論是因為過去世所累積的善業,擁有世間法一切的福報,或者是過去世造就了一切的惡業所承受的苦報,這都是來自於我們過去所累積攢下來的因,所以這個「集」的意思,就是集合過去世所累積的一切業力造就出來痛苦的因,這點你明白以後,才有個方向去對治和斷除,也才能知道過去五毒所招致的一切業力是來自於自己的煩惱,這個煩惱就是一切惑的主因。
節錄|心無所繫,意無所縛,識無所緣 https://teacherwang.pse.is/楞嚴經蠡測三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瞋甚意思 在 女神聊療心空間《心靈導師Leon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何謂修行」-(聖嚴法師)
很多人以為吃素唸經、禮佛拜懺、做慈善工作,甚至修神通、修到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或是把身上的氣脈打通了,就叫作修行。
其實,所謂“修行”,簡單的說,就是修正自己身體、語言、行為的偏差。
通過任何方法而達成這個目的,就是修行。
所以,上述如誦經拜懺、吃素禮佛,這些作法的確可以讓我們得到身心的平靜安定。
因此,它也是修行的方法之一,但不是修行的目的,這要弄清楚才行。
至於修神通,佛教主張因緣果報,一切的一切皆緣於過去生中的業力牽引。
而有現前的受報,未來的出路,也要靠著各自本身的努力才會慢慢好轉,單憑神通是無濟於事的。
很多人梵唄唱得很好,誦經持咒都很熟練,這樣固然很好,但這只是修行的入門工夫。
所謂:「誦經不如解經,解經不如行經。」
經典教導我們修行的方法,知道方法、熟悉方法,還要一步一步確實的去做,才能得到修行的利益。
如果在日常生活、工作之間,還是跟以前一樣,動不動就怨天尤人、牢騷滿腹,那表示吃素誦經只做了表面工夫,對於修正自己的習氣、行為和觀念都沒有絲毫的益處。
我們要轉變行為和觀念,就是把貪、瞋、癡、慢、疑這些毛病改正過來。
與人相處的時候,除了要用慈悲心、包容、寬恕別人的錯誤;同時,還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將成果奉獻給眾人,隨時隨地能運用理性和智慧解決各種煩惱。
所以,一個修行深厚的人,非但對自己有利益,他的行為舉止也一定能嘉惠他人。
曾經有一位太太來向我求助,她的先生吃喝嫖賭樣樣來,一回家就把家裡搞得雞飛狗跳,連小孩子都怕看到爸爸回來。
我問她想不想離婚?
她說她希望還有機會挽回婚姻和家庭。
我建議她至心誠懇的念二十萬遍〈準提咒〉,可能會有轉機。
結果,她的先生還是和往常一樣,一點也沒變,反倒是她改變了。
她說,誦二十萬遍〈準提咒〉之後,讓她的心安定下來。
心一安定,慈悲心和智慧心就像泉水一樣湧出來了。
她不再整天埋怨先生,也不怨嘆自己命運不好、遇人不淑。
她全心全意撫養三個孩子,還教導孩子要同情爸爸的不知悔改、愚癡可憐。
因此,她的先生每次喝得醉醺醺回來,她跟孩子不再躲得遠遠的,也不吵架,他們噓寒問暖、發自心底的關心他。
漸漸的,她的先生回來也不好意思吵鬧了,家裡的氣氛也就慢慢改善了。
所以,修行就是徹底改變自己的習氣,讓自己做一個有理性、有智慧的人。
改變自己面對環境的心態,那麼,再惡劣的環境都可以泰然處之。
這樣不但可以讓自己身心安樂,也可以幫助身邊的人開發內在智慧,得到身心安樂。
「這就是修行!」
#修行是為了改變自己而不是去修理別人
#心靈導師Leona
#塔羅牌深層意識解讀聊癒
#人生方向指引
#前世今生靈魂旅程探索
#讀心聊心
#負面情緒釋放負面思想調整
#探索內在真實自我
#兒童寶寶心靈探索
#心靈創傷聊癒
#身心靈成長課程
#光的課程 #藝術治聊 #心靈講座
#一對一 #團體 #講座
瞋甚意思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心靈小品】禍福之中
✒文:果然是大師
有一次,佛陀與阿難行經市場時,見到一個老翁一邊叫賣著捕來的魚獲,一邊高聲怨嘆:「老天爺啊,我兒子犯了什麼錯,竟然年紀輕輕就夭折了……要是我兒子還在有多好,就有人幫我賣魚,我也就不用這麼辛苦了!」佛陀聽了,不禁感慨一笑。
⠀
佛陀與阿難繼續走著,迎面走來一隻滿身屎尿的大豬,佛陀看了,同樣面露感慨的笑容。佛陀這兩次富有深意的笑,阿難看在眼裡,忍不住好奇請教:「世尊,您一連笑了兩次,是否有什麼特殊意涵,可給予弟子作為教誡呢?」
⠀
佛陀答道:「我之所以笑,有三個原因。第一,是那位賣魚的老翁,每天用魚網殘害無數生命,造成無數的生離死別,從來不曾起過絲毫悲憫之心,可是,對於自己親身遭遇的生離死別,卻是怨黷天地。如此心無慈悲而又不昧事理,所以我笑,是悲憫他的無知;第二,是看到有「飛行皇帝」之稱的轉輪聖王,原本福報不可稱量,卻因為驕傲放縱,毫無節制地揮霍自己的福報,如今卻成了斗中的魚,福盡受罪,生死皆由不得自己,所以無法不感慨……若是他懂得無常的道理,處於尊榮之中,能夠潔身自好,就可以免過今天的災禍了。」阿難聽了,回頭看著老翁與斗量中的魚,這才恍然明白。
⠀
佛陀繼續說道:「第三,在我的前世之中,曾有一世好樂學法,每逢齋日,我便前去聽沙門講經,偏偏,我有一個不信因果、專信鬼神的惡鄰居,每每擾亂大眾聽法,而且生活荒誕不羈、沉迷酒色。此後的一世又一世,我在正法中日益精進,終究在這一生成就佛道,而當時的那位惡鄰居,至今仍在三惡道中流轉,剛剛走過的大豬,就是他啊……」
⠀
這個故事記載《六度集經》卷六中。經中有這麼一句話:「殃福追己,猶影尋形,響之應聲。」意思是造下的業,無論善惡,當業力帶來的果報生起時,是不會錯認人的,就像影子之於人,回音之於發出的音聲一樣。
⠀
那麼,在現今這般大型的疫情災難中,許多人不幸被捲進風暴,而受苦受難,有人卻還能置身事外,保有安和樂利的生活,如此,能說是受苦受難的人是自作自受,而平安無事的人就是福報較大嗎?
⠀
其實,佛法告訴我們,所有果報的生起,須靠眾因眾緣和合,業果何時成熟因人而異,因此,果報現形的時間也各不相同,一時的平安,並不保證會一直平安。再者,業不重,不生娑婆,既然生在同一個時代,遭逢同一場災難,不論彼此相不相識,我們與眾生必然有著共業,沒有誰能置身事外。此外,平心而論,無量世以來,在六道之中輪迴,甚至一再回到人間的我們,殺盜淫妄的事,雖未必犯到大罪,但相關的小奸小惡,又怎麼會少做呢?如此的我們,即便仍處於平安之中,又怎麼能不謹小慎微,在能力範圍內自護護他、自利利他?所以,聖嚴師父說:「受苦受難的是大菩薩。」受難的示現,是對無數大眾的一個警醒。
⠀
聖嚴師父教導我們:「說好話、做好事,少造惡業,就能改變個人的命運,也能把人類的共業扭轉過來。」如何說好話、做好事?《分別善惡報應經》裡,對十善業有清楚的說明,包括:遠離殺害得長壽;離於偷盜,則離飢饉風雨等災禍;無邪欲則不受世染;不妄語則口常香潔;不挑撥離間則眷屬和順、不遇橫災;不惡口謾罵則享飲食甘美;語言調柔,則所處園林環境皆平安美好;無貪愛,則所需俱足;無瞋恚,則身相圓滿健康;無邪見,則對佛法信心不斷,而在世法、修行上都有所成就。
⠀
處於前景未明的禍福之中,甚至,在一切時中,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共同努力的!
◎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更多心靈小品 https://pse.is/MJA7K
#心靈小品
#禍福之中
#輪迴
#因果
#說好話
#做好事
#起心動念
瞋甚意思 在 貪瞋痴是什麼?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我們要問,哪個人不貪圖名聞利養?哪個人不貪圖享受?這什麼原因?在佛法裡說,這叫俱生煩惱。你到這個世間來,你那一天有「我」這個念頭,貪瞋痴就 ... ... <看更多>
瞋甚意思 在 癡、慢、疑》 佛教中所說的五毒心是指貪、嗔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因為我們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願被它束縛,成為它的奴隸,甚致心安理得 ... 嗔就是生氣的意思,生氣有很多種類,比如人家罵我們,不能忍受,起嗔心, ... ... <看更多>